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原理举要10~5】——诗歌的意蕴及最高使命和最高目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1 15: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歌原理举要10~5】——诗歌的意蕴及最高使命和最高目标
还是要反复重提洪迪的《大诗歌理念和诗创造美学》里边的一句话:“诗歌是人用生成性语言审美地把握世界的一种生存方式。”关于“生成性语言”,前边的四篇举要乃至后边的几篇就是包括这一篇的全部“举要”在内,所启发讲解的都无不是这个问题,只不过是有所侧重而已。
“审美地”,洪迪在古典诗歌文论的“意、象、情、言、韵”这五美的基础上系统综合化概括为“诗歌四维美”。论述过程中,所涉及的个别重要的概念及诗歌文本文论的范畴有着其本人自己的界定,阅读的时候要仔细辨析。我们还常常看到甚至用于界定好诗标准的N美M美,这也都无关紧要,除了一些胡说八道以外,正确的理论会殊途同归。
     洪迪诗歌四维(或四层)美,可谓是写好一首好的诗歌的基本要求和方向,是衡量诗美纯度的标杆。这一篇举要所列举解读的诗歌均堪称是四美兼备的典范。
关于“把握世界”,就是诗歌要了解自然、认识社会、感悟生命的本真、谛听生活的真理。这也就是诗歌的最高使命!诗歌要有思想意义,也就是诗歌的意蕴。诗歌的“意蕴美”是“诗歌的四维美”之首。诗歌的“意蕴美”才会令诗歌“凝重深刻”。而诗歌意蕴的深刻凝重是诗歌实现“潇洒大气”的关键和前提。
这里边所列举的几首诗歌,个见以为称的上是实现了诗歌的最高目标——凝重深刻洒脱大气的范例。
读诗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写作诗歌的人,居然不懂得诗歌要有思想。他们认为在学校里学习语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都是老师们硬性强加上去的!我本人在解读诗歌的时候,首先要求诗歌的思想意蕴要好、要高!而且在具体的鉴赏文字中间尽量明确提升一下作品的主题,因为在我看来,诗歌的最高使命和最高目标都是需要读者和作者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
古月灵秋的《覆盖(外一首)》揭示了大自然的最高本质;刘华明的《一个人的棋局》在表达人生和社会的理想的同时感悟到了人性的最高本真;而房子的《北方(外一首)》则表现了人的生存的苦难的境遇,幻想改变现实,并记录反思了人类历史追求幸福的“刻痕”。这样的诗歌的立意旨趣儿之高远宏大,明显不是一般的生活的小计较小情绪所能比拟的。如果和一些个所谓反崇高非理性荒唐下流的写作相比较,它们将更是无地自容。


北方/文:房子

在一间小屋里
在暮色吞没的天空下
在长久的沉睡和苏醒之间
我看到前世孤独地挂在月亮之上
我看见有一个人从门里走到门外
我看到风一直从很远的地方吹过来

谁弯腰扶起倒在地上的花
谁把影子印在寂静的水中
——他无言地回到一棵树下
——夜色散尽时,来到他身边的人
带来了什么?

坐在木质的椅子上
坐在夜晚的石头上
坐在树叶腐化的泥土上
雨已经落了千年,他还在等
草已荣枯了四季,他还在等
眼已看尽了伤寒,他还在等

北方凸起一个高高的山岗
北方埋没一个比天空大的花园
北方埋没一个比大海深的通道
北方种植了一颗茂盛的还魂草

    对于解读《北方》,我犹豫再三。我是觉得解读这样的精品,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而非做诗歌的学问的人,是绝对力不从心的。所以先解读了一下《刻痕》。解读完《刻痕》后,我总想到文章开头涉及《北方》的那些评语。我后悔我那样的说法是不是太草率太不负责任!

    我说:“这两首诗歌我都喜欢。感觉差别在:手法上后者“抽象”,但更宜于“表现”,然而不利于更多的读者特别是普通的读者进入,这也是“大道”冲击“出口”的过程中一定要留下“刻痕”的一点原委及缺憾;前者表达上更具象一些,容易直接“感触”引爆,像爆竹,只须一根火柴就爆响开来了,从而就引起了共鸣。后者像原子裂变,需要若干吨TNT的能量才能引爆,然而一经引爆,惊天动地O(∩_∩)O哈哈~比方打的不一定贴切哦。”接下去还说:两首诗,前一首相对后一首的“更含蓄”来说似觉“轻浅”,但二者相得益彰。

    对于《北方》,真的如我所说的:“前者表达上更具象一些,容易直接“感触”引爆,像爆竹,只须一根火柴就爆响开来了,从而就引起了共鸣”吗?关于相对后一首的”更含蓄“来说似觉“轻浅”的清浅,我是当时就警觉起来加了引号的。

    有人说:“诗不可言说,一说就错。”十二分肯定的说,如果继续说下去,简直是将错就错!但是,我多么希望能通过这样的一些错误走到接近对这首诗歌理解的会心处啊!

    今天是端午节。翻翻屈原的《离骚》,有这样的句子:“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难道他真是为寻求美女而漂流远地周游不息么?显然不是。还有:“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第三句也是说美女香闺难于接近。“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是取譬人间小爱,呼唤世间大爱!

    房子的《北方》在开头像讲故事,给我们幻化出一幁精美绝伦的爱情图画:男人等待一个出走的女人回来并带给他什么,真真是等到“海枯石烂”,足见爱情之真挚炽烈!屈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也终投汨罗江而自尽。《北方》中的他直等到死!但是她终未回来,杳无音信!是啊,人世间的爱情的幸福,是谁都想得到的但又谁也得不到!谁是谁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北方》中,也同样是以小爱取譬大爱。为什么就“等待”不到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是诗歌留给我们的思考,没要我们来回答。

    回到开头看标题《北方》。“北方”是指南针的N极方位;地图坐标箭头朝上的方位。“北方”是被太阳忽略的方位,是地球即地球上的山川的阴面——黑暗!寒冷!潮湿!在江湖术士面前摆着的八卦图上,“坎”是“北方”,是坎坷.陷.险.难上加难的表义。如果把“北方”看做是一个符号,“北方',就是人类生存最为痛苦,最令人悲悯和关爱的地方!人间处处是“北方”啊!

    在这样的“北方”(地方),“在一间小屋里/在暮色吞没的天空下”,人们最后仅存的幸福和温馨将被吞没不复存在!这是诗歌的开头两句。接着诗人写道:“在长久的沉睡和苏醒之间/我看见前世孤独的挂在月亮之上”。这里的“沉睡”和“苏醒”都是指人的主体意识和良知在过去和现在存在的状态。后句的“前世”应上句的“长久”。后一句诗人用“错觉”奇幻出的图像中的“月亮”既是对爱和幸福的梦想的象征也是对人们的苦难在时空上的见证。

    这是一幅基督背负十字架殉难的图像!“前世”这个时间概念把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长久”的时间链条衔接起来成为一条无源无归的时间的河流。是说对苦难的垂怜悲悯无时不在。和“北方”这个“无处”不在共同构成一个人类人生苦难的特别的时空宇宙。真真是苦海无涯!第一段的最后两句:“我看见有一个人从门里走到门外/我看到风一直从很远的地方吹过来”。这里的“我”和我看见的“一个人”以及后边的“谁”,是主体泛化,诗人巧妙地把你我他及所有的人都通统统一起来了。这里的“风”当然是北风。《黄帝内经》把“北风”称作“贼风”,并说“贼风”“害民”。“太乙游宫——从冬至一阳初升始,冬至在北方,坎位,为叶蟄。”——《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还有,《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把天的分野分为:丹.黄.苍.素.玄天,五天之气行五运。“苍天之气经于危室(北)柳鬼(四星宿名)”。就是人们常喊的“苍天啊”!

                 谁弯腰扶起倒在地上的花
                    谁把影子印在寂静的水中
                    ——他无言地回到一棵树下
                    ——夜色散尽时,来到他身边的人
                    带来了什么?

    “贼风”吹倒了“地上的花”,是吹跑了“爱”。“谁”是泛指,“他”是为行文必需的具指,也含在泛指之中。她会给他“带来了什么”?当然是爱.温馨抚慰的幸福和快乐!主体的泛化和时空的无限放大,为读者提供了联想和想象恣意驰骋的空间。“影子印在寂静的水中”的是不是汨罗江边的屈原?“无言地回到一棵树下”的“他”会不会就是来到菩提树下顿悟的佛陀呢?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应该注意的一个情况是:男人等待女人回归的图像,是这首诗的“中心意象”。围绕这个中心意象,诗人开始不断地给我们呈现一幅幅新的图画,使画中有画景中有景象中有象且象外有象,就使得象中有旨,旨中含义旨外生意。全诗以下皆是画面的化入.转换.淡出或特写定格。这无疑是摄影及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在诗中的成功运用。综合起来说,这一段暗示出“等待”的孤独.孑然.艰酸。“等待”最考验人在困苦中的意志力。

                坐在木质的椅子上
                   坐在夜晚的石头上
                   坐在树叶腐化的泥土上
                   雨已经落了千年,他还在等
                   草已荣枯了四季,他还在等
                   眼已看尽了伤寒,他还在等
   
    这一段极写“等待”。前三句抹去主语和补语,后三句前置状语,都是为了“蓄势”。诗歌在“蓄势”的基础上用排比句法继续“造势”,在缓急有序弛张有度中“移步换形”,完成了“等待”由空间到时间再到心理时空的转换,表达了“等待”的隐忍的决绝!读来一叠三咏,荡气回肠啊!

    “他”等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等到!“他死了?不!他没有死!请看那一曲悲壮的浩歌声中崛起的高山,那是人的顽强的生命力及人类灵魂的建筑的杰作,那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他你我我们共同“等待”的人类所应有的爱.幸福.快乐必然回归!

         北方凸起一个高高的山岗——————人类永不屈服的精神
          北方埋没一个比天空大的花园————人类永不放弃的梦想
          北方埋没一个比大海深的通道————人类坚不可摧地信念
          北方种植了一颗 茂盛的还魂草————人类永不消亡的生命力

    读完了。不管读的如何,都“等待”作者和读者的关爱和宽怀。另赘:《山海经*北山经》统计北方“共有八十七座大山,蜿蜒长达二万三千二百三十里”,其间有太行王屋二山。还有,“冬至在北方,坎位,应复卦,所以冬至一阳生,复,归还也”。《周易*复》

    房子回说:围城序言里的话说:好的文章都有一种抗分析能力。还有一句就是,好的文学作品是让人感觉到什么,不是告诉你什么。但是,文学评论却是依然存在的,而且也不会消失。那么就是说,评论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角度,或者说一个更宏观的俯视来批评和解析,才是最主要的。读闲云野鹤朋友的评论,我也感觉到这一点。文学创作是极其私有化或者个性化的东西,但是它反映出来的却是人类精神共有的一种灵魂桥梁。当我面对样的解读时,我确实感到从人类经验感知、文学规律以及知识素养方面,提供的非常有价值的认识。这些对文字的理解,显然具有了较为客观的为人们所能感知,并具有精神穿透力的内涵。虽然评论和文学创作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评论如果能把作品中有价值的方面解析给读者,并让人受到合乎文章本身逻辑内涵的呈现,那么这样的评论就是有起作用的,对读者和作者都是有益的。

    如同喜欢刘华明的《一个人的棋局》一样,很喜欢房子这首《北方》,我也解读的尤其认真些,以便能引起作者和读者对于自然、社会、人生、人类的精神传承和文化蕴积、心理学的意识、潜意识、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等更多更广泛的思考和理解。

    《北方》的意蕴美、形象美是不消说的。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一直在我的诗歌解读过程中有意无意被淡化了的另两个方面的诗美:“情感美”与“形式美”。

附:
房子的诗《北方(外一)》之《刻痕》
刻痕/文:房子

大道。我在这里
从刻着的字上走过
我找你的名字

从你的名字里
走过。我找白杨树
和站直在风中的人

白色。我在这里
留着你的表情
在四月飘过的香气里
在衣服飘动的神色中
我找你水洗的清凉

红色。我在这里
你在落下,在藏了
翅膀的身体里
那里的火,照着
伏在嗅觉里的
灵魂的甜味

出口。你站在那儿
吊着,一扇门帘的绳索
我拉上来,拉下去
你的刻痕,陷入了
越来越深的,岁月里

2009年5-23

    这两首诗歌我都喜欢。感觉差别在:手法上后者“抽象”,但更宜于“表现”,然而不利于更多的读者特别是普通的读者进入,这也是“大道”冲击“出口”的过程中一定要留下“刻痕”的一点原委及缺憾;前者表达上更具象一些,容易直接“感触”引爆,像爆竹,只须一根火柴就爆响开来了,从而就引起了共鸣。后者像原子裂变,需要若干吨TNT的能量才能引爆,然而一经引爆,惊天动地O(∩_∩)O哈哈~比方打的不一定贴切哦。
   
    两首诗,前一首相对后一首的更含蓄来说似觉“轻浅”,但二者相得益彰。一致起来看,就如琴若雨所说:“我读房子老师的诗,感觉是作者对自然界万有之物和内心进行深度透视、盘查和场境重现,对事物及其细部的纹理进行抚摸、擦亮和梳理,是精神内核上的擢升,最终表达生命本真的爱与灵魂的叩问。”(有的时候不引用别人的话就说不清楚,需要引经据典,更有甚者如马克思还直接要别人“合理内核”O(∩_∩)O哈哈~)如果琴若雨的这几句话说得上是较为概括的理解了房子的这两首诗,那就说明房子在这儿写出了“大诗”。是不是呢?

    有人说我这样子来解读房子的诗是“附和”。如果你是别有用心,那我就无话了!如果你是出于某种原因的误读或误説,那你以后见到我的帖子就跳过去,权作训练机体的技能,去做获取运动员跳高梦想的奖杯!确切的说法应该是“趋从”或“屈从”,因为在“真善美”面前“卑躬屈膝”,是一种至少可以说得上知道好歹老实厚道的品格。
   
    还要引过来一句话,然后我针对第二首说几句话。曹国魂说:“1·诗歌在情感与意识的抵触中冲破内心矛盾的左右,随感而发,随心而语,随遇而安。2·某种超凡脱俗的潜意识,无形中在哲理的蓄意里漂浮、打转!”。
   
    在我理解,曹国魂说的“超凡脱俗”的,在“哲理的蓄意里漂浮,打转”的“潜意识”是和琴若雨的“生命本真”是一致的。“潜意识”在荣格那里就是“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的“原初意象”,这种“原初意象,不就是生命的本真么!荣格从“潜意识”出发,通过“原初意象”,创造了“原型”理论,生命的“原型”及“人格面具”的形态,就是生命的本真本来的形态。
   
    荣格研究了若干原型,如智者原型.骗子原型.再生原型.救世主原型.英雄原型.大地母亲原型.月亮原型.太阳原型等等。他还着力研究了每个人人格中的四种原型:人格面具原型;阿尼玛和阿妮姆斯原型;阴影原型和自性原型。一本文学批评方法论的书籍中说:原型对艺术家,对读者.对文学.对人类如此重要,可以说原型是文学,是人类的精神之根,生命之根,情感之根,因此不独艺术家对原型的探求显得特别重要,文学批评家对原型的研究也显得格外重要。
   
    房子的这两首诗,由于营造空间的广阔,一个中学生水准的读者,当做“情诗”读也有可能。因为都是似乎写一个男人在苦苦地“等待”自己的心上人啊!谁是谁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O(∩_∩)O哈哈~
   
    生活中特别是艰难困苦中我们“等待!”等待是人类对幸福特别是对被拯救的期盼;等待体现人类在困苦或灾难面前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意志和隐忍的精神品格!平日里的“清官”特别境况中的“英雄”等等,都是人们.人类期盼的对象!
   
    房子的《刻痕》的第四段,就是“英雄原型”诗意形式的显现!“红色”所暗示的不是太阳么!?“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既是光辉普照的“太阳原型”,又是“英雄的救世原型”。那燃烧的“翅膀”不就是“凤凰涅槃”的英雄主义的悲剧吗!?仔细阅读,这要启发我们多少思考!“红色”革命肯定不同于其它颜色的革命,这革命是刚刚过去的历史,是人类为拯救自己的一次壮烈的冲刺,其“刻痕”之深广和疼痛,多么值得我们华夏子孙去品味啊!房子的这一段诗是其叩问人类命运过程中的诗歌意象及形象的形式的对一段历史的考问。

          红色。我在这里
          你在落下,在藏了
          翅膀的身体里
          那里的火,照着
          伏在嗅觉里的
          灵魂的甜味
   
    “白色”是月亮。“月亮原型”及月亮的一系列象征意味都是什么?

          白色。我在这里
          留着你的表情
          在四月飘过的香气里
          在衣服飘动的神色中
          我找你水洗的清凉
   
    日月交替出历史的岁月沧桑。人类一路走过来,交替着一回回沉默中的等待期盼和一次次慷慨激昂惊天地泣鬼神的爆动,找寻人——社会——历史以及诸如幸福和正义的“出口”!

          出口。你站在那儿
          吊着,一扇门帘的绳索
          我拉上来,拉下去
          你的刻痕,陷入了
          越来越深的,岁月里

    在回到《刻痕》开头一二段之前,还禁不住想啰啰嗦嗦一些。
“踏破坎坷成大道,敢问路在何方?”“大道”有时和“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的“大路”也没有本质的区别。诗歌中的那个刻在路上被“等待”直站成树的“名字”是谁?是《等待戈多》中的“戈多”?O(∩_∩)O哈哈~应该是个美女才好,比如女娲,炼石补天的人。
   
    人们把“真理”确称谓“大道”。当代人我知道名字的有司马云杰,著有《大道运行论》。还有姜祖桐想为西方的“守恒公理”补充上所谓“平衡公理”以救世,肯定是在言说“大道”,代表作《易经心理学》。历史上的重量级人物还应属老子孔子这样的人物。他们不会不关心人类真正解放的“出口”和道路问题。老子的《道德经》开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孔子《周易*系辞》开篇有:“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些是否和诗歌也有着某种关系呢?我正在思索中。

          大道。我在这里
          从刻着的字上走过
          我找你的名字

          从你的名字里
          走过。我找白杨树
          和站直在风中的人

覆盖(二首)/文:古月灵秋

覆盖

大雪覆盖了整个村子
此刻 世界寒冷
妈妈 你的忧患是雪白的
带着光 窜动着温暖

老屋窗牖下 阳光
正好可以进来 在你脸上
照亮岁月的千山万壑
沿着光的引领 妈妈
你的一针一线走得缜密而踏实                       

进入冬天
你沉默的光投射在另一个三月
妈妈 你是安详的词组
覆盖着草长莺飞
覆盖着冬麦旺盛的生长期

雪是怎样照亮村子的
妈妈 你就是怎样用丰厚莹润的爱
照亮自己的儿女的


安坐

怀抱着天堂
怀抱着玉树琼花
怀抱整个大地的欢乐和痛苦

猎猎的大风
可以迷乱行程
但胸中的路向怎么也不可以迷失

此刻 世界寂静
妈妈 你安坐在最寒冷的时光深处
积攒着爱情 宗教礼赞

亿万粒雪的晶体
可以是一部心灵的圣经
妈妈 这个俗世终究会为你流出热泪

2011-1-20


   《覆盖(二首)》,都是对“妈妈”的颂歌。万里山水朋友回复说:“明朗温存,对母亲的描述,亲切如斯,恍若神明。”“恍若神明”,就是在指出诗歌中所叙述的“妈妈”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对“妈妈”的现实经验上的感触和理解,具有了超现实的品性,有了本质上的某种变异。诗歌叙述上的夸张手法,有直接变形现实事物和现象的属性的作用。如“燕山雪花大如席”。但这还只不过是在比喻基础上的夸张,突出被夸张的雪花大而已,而雪花的本质特点并没有改变。来看《安坐》的第三节:        

        此刻 世界寂静
        妈妈 你安坐在最寒冷的时光深处
        积攒着爱情 宗教 礼赞

   中间一句,足以说明《安坐》是“妈妈”的“安坐”。“妈妈”“安坐”“寒冷的时光深处”,“积攒着爱情 宗教 礼赞”,简单理解就是“妈妈”在自然的痛苦的“寒冷”中却能“积攒着”社会和人类的精神灵魂的幸福的温暖和温馨。这就表明“妈妈”的力量伟大到不可思议了。这在手法上“夸张”到了“幻化”及至“荒诞”的程度了。再请看《安坐》的第一节:

        怀抱着天堂
        怀抱着玉树琼花
        怀抱整个大地的欢乐和痛苦

    这些就是现实的“妈妈”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了!特别是“怀抱”“大地”的“欢乐”和“痛苦”,这是“怀抱”一对水火不相容的矛盾,这就是很荒谬的了!这里的“妈妈”超出了平常意义的妈妈,“恍若神明”,恍若是或只能是冥冥中天地造化的主宰,才能既怀抱“欢乐”也怀抱“痛苦”。这在诗歌的奇化(陌生化)手法上叫做“主客互化”的“幻化”,是诗美时空建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矛盾的手法也就是“佯谬”,也叫做“吊诡”。《道德经》第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人类最原始的本性表现为对母体的依恋。这种本性在人类的精神需要上,却又曲折的表现为依赖于自然,企求与自然合为一体的那种强烈愿望。老子所讲的“道”,具有伟大而崇高的母性,恰似我们的父母。《覆盖(二首)》作者笔下的“妈妈”,是与“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产育之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精奥思想的兼容和合,借鉴和传承。当然,我并不是说作者一定是从老子这里出发的,但可以是殊途同归。

    这首诗更深刻的地方还在于反应表现了天地造化的本质属性,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的那种矛盾的本质!就是这个“妈妈”同时既予与你温暖又为你预置了寒冷;既给你幸福和欢乐,又给你无尽的痛苦和忧伤!既给你春天也给你冬天;既给你四时流动的好风景,也常常用山崩海啸地动山摇陷你于灭顶之灾!既让你绝望,又为你安置憧憬和梦想。所以这个“妈妈”用我们自己的表述就是自本自根的自然存在变化运动的宇宙及其力量本身!人类只有屈服敬畏祈求的份儿,在无可如何中去感恩爱戴和颂扬——

    《覆盖》第四节(末节)写道:

        雪是怎样照亮村子的
        妈妈你就是怎样用丰厚莹润的爱
        照亮自己的儿女的

    “照亮”一词被重复使用,原文是“覆盖”。作者在朋友的建议下做的这样的修改。觉得还是“覆盖”为好。前一个“覆盖”表达的是寒冷;后一个“覆盖”刚好是和“寒冷”对立的“温暖”。手法仍是佯谬。“佯谬”是诗歌在矛盾的模棱两可拐弯抹角中揭示真理的一个最为有力有效的手法。只有“妈妈”的“母亲”的“妈妈”的“妈妈”,才能够做到这样的。

    《覆盖》第一节写当下。第二节是写的历史的时光岁月中大自然这个“妈妈”“一针一线走得缜密而踏实”的脚步,昼夜相易成日,寒暑相推成岁,一丝不苟循环往复的泰然履行。正如《安坐》中的第三节写到的:“猎猎的大风/可以迷乱行程/但胸中的路向怎么也不可以迷失”冬天过后就必然是春天,自然的规律是从没有改变过的。所以《覆盖》的第三节也是这样的:

        进入冬天
        你沉默的光投射在另一个三月
        妈妈
        你是安详的词组
        覆盖着草长莺飞
        覆盖着冬麦旺盛的生长期

   “妈妈”带我们一“进入冬天”,便立即为我们放飞春天“草长莺飞”“冬麦旺盛生长”的春天的温暖光明幸福快乐的必然实现的梦想和希望了啊!表现出冷峻中的慈爱。阿门!用《安坐》的最后一节结束吧:

        亿万粒雪的晶体
        可以是一部心灵的圣经
        妈妈这个俗世终究会为你流出热泪

   当世界假丑恶恨横行的时候,基督背负十字架为我们殉难!主如“妈妈”的真善美爱,令我们感激涕零!
“妈妈”———


古月灵秋《覆盖(二首)》《安坐》的尾三行赏析
亿万粒雪的晶体
可以是一部心灵的圣经
妈妈这个俗世终究会为你流出热泪

                  摘 ———自古月灵秋的诗《覆盖(二首)》请参考阅读

    “雪/粒”是自然的寒冷的暗示,但她确实又有晶莹剔透的外表形象。当春天来临的时侯,它毕竟会消融汇聚成汩汩流淌的溪流润泽灌溉土地,令大地欣欣向荣。“心灵的圣经”暗示社会人心的暖和爱意,但“原罪说”又让每个人负债累累,苦难无边,等待救赎。两个句子每一个句子都让读者想到它背反的那一面,冷暖兼容善恶兼备。事物和现象、人神及其精神,在统一(同一)中对立着。两个句子组合构成,是一个“明喻”的修辞格,“可以”又把“当然”的意味儿转变成或兼具了“或然”,确定还是不确定?这些放在一起都可以说是作者在运用着“佯谬(吊诡)”的手法。
   “妈妈”一词(及前边的“雪/粒”和“心灵的圣经”,前者为实后者为虚),既是实体的形而下的,又是虚拟的超然的形而上的,虚实参融着。虚实结合相须相用历来是诗歌的重要手法之一。“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周易*系辞》亦道(虚)亦器(实)。做为人的母亲的“妈妈”是爱所以是“情”是“仁”,做为天地之根的宇宙世界主宰的“妈妈”是至“理”是大“智”,正所谓“见仁见智”《周易*系辞》。
    有有无无虚虚实实亦此亦彼也主也客,煽情而又实在说理,这是“互化”,是“诗美时空建构”的方法内容之一。互化造成的“不确定性”正是诗歌所要的委婉含蓄蕴藉,甚而让诗歌成为“灵视灵听”。在作者写作,叫做命意含蓄或“通体命意含蓄”法。
   “俗世”暗示对应着“天堂,”佐证着“妈妈”的“大客观”意义。“热泪”是痛苦还是幸福?是无奈还是感恩?
   “俗世---流泪”,是物的“人格化”。“泪”这个意象在形质上,也都在和“雪”消融成的溪“水”暗中会应着,这是诗歌意象的暗里“融——接——衔——移”。这里这样来理解,确实是有牵强的莫须有之嫌,但是,这是诗歌的“再创造”所能容忍的。诗歌的再创造包括创作,都是很“神经”的那样一种美和艺术。问题是诗歌中本来有的最本质的那些意蕴理解不上去,那才是太可怕的!
  “晶体---是---圣经”是非语法的语言变形的具诗美创造性的诗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超越!诗的语言不是常规语言,只要你是在用常规语言写诗歌,就是在不同程度的流口水,口水越多精彩自然就会越少。
   就说这些。如果把全诗都搬出来,还不知要讲出多少所谓诗歌的方法手法。古月灵秋的造诣令人扼腕。论坛多数人所缺少的也实在是遗憾得让人击节!
另推荐:《一个人的棋局》/作者:刘华明  见《诗歌原理举要10篇》( 9 诗性议论中的佯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15 21:5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