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赵初荻 于 2017-5-15 01:40 编辑
心像之隐和镜像之锐
——简说韩庆成五首微诗
我曾经在流派论坛,就诗人或诗歌的责任和担当,与一些诗友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其中也涉及韩庆成倡导的“干预体”。隔以年月后,新近读了韩庆成的五首微诗,才深度理解他的“干预体”及其用意。尽管每次读他的作品,我依然习惯把艺术性放在首位。这样说,并非否定他诗歌的艺术含量,而是希望他在创作中,能够借用诗歌的艺术特性巧妙包装思想性,把“铁钉”放在“布袋”里,把“匕首”藏于“丝绸”中。
巴尔扎克说:我企图写出整个社会的历史。这个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家,善于化笔为刀,致力揭示社会黑暗,于窒息中愤懑批判现实的原罪。但他并不是呼喊式的批判、口号式的抨击,而是运用各色人物的命运,不动声色地呈现和指认当时的黑与丑。他作品的批判力,像宏大的闪电撕开乌云,驱逐黑暗,成为光明的指引。他是继蒲鲁东之后,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代表之一。在他,文学不只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一种社会使命的载体。高尔基把批判现实主义称为“十九世纪一个最主要、而且是最壮阔、最有益的文学流派”。期间,相继涌现出了司汤达、狄更斯、莫泊桑、果戈里、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一大批著名作家及其经典名著。他们的创作史以及作品蕴含的思想性,始终散发着熠熠光芒,洞见苦难,引照后人。
我由此猜想,韩庆成的诗歌写作是否多少秉承了批评现实主义的风格与要义,“干预体”或是他西为中用的一种巧妙转化。和以往一样,这位“干预体”的倡导者,在行文中让语词保有足够的警醒与锐意,借用某些镜像的微光折射现实的阴影,又假以心像的碎片拼出当下的丑陋,并试图通过诗意的击打让不公之处恢复应有的规整秩序。尽管韩庆成把这种表现手法命名为“干预体”,但追本溯源,其倡导的风格、精神以及旨意,无不显露了批判现实主义的痕迹。
《信访局》
如果泪水可以作证
请让这漫长的队伍出庭
这首《信访局》采用截图式的写法,其功效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异曲同工,文体上的批判,事实上的审判。审判长是诗歌,还是甚于防川的民声?如果借用一个久远的典故假设江河之水饱含了泪元素,那徒劳的堤坝要筑到多高才算稳固,才能以大山的形状遮住白蚁的巢穴?
诗歌创作来源于想象,借力于想象。诗歌艺术,可以说是想象的艺术。具有丰富阅历和洞察力的中年诗人韩庆成,我欣喜地看到了岁月与苦难并没有磨损他的想象,反而把他的想象力砥砺得更为精准和锋芒。
《除夕》
最后一刻
天下反了
无数的爆竹像子弹
射向黑漆漆的天空
此诗中,“除夕”不再是一个名词、一个节日,而是一个隐喻的节点;“爆竹”,也并非个物,而是平常镜像在诗人心像上爆破后形成的寓言光影,带着流星的指向。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似乎看见韩庆成在除夕夜买醉,在星空下长啸。
但更多的时候,韩庆成是无比清醒的,也是非常睿智的。在《坐和谐号从宜昌东到恩施》中,我读到了他的智性诗写。“和谐号、宜昌、恩施”三个名词,经诗人的巧妙组合,具有了只可意会的象征意义。“光明稍纵即逝”,“仿佛黑暗才是永恒”,在行进的动车上,再长的隧道,也有尽头,也挡不住滚滚车轮。
写到这里,我又一次想起之前的辩论:诗歌具有唤醒和拯救的力量吗?为此,我想说:诗歌的拯救之力,稍后再予浅探,但其唤醒的功力该是有的,对人,对猪,对一把沾满鲜血的屠刀,乃至轮回的万物。
《猪》
声音小的鸡鸭鹅
悄悄就被主人宰了
是猪
让我们听见了屠杀
几年前,因为一项业务,我在河南巩义呆了一段时间,谒访了杜甫墓。这位一生贫穷的诗人,用他的诗歌在民间发声、代民众发声,死后葬身之地也如他生前一样潦倒。血色的夕阳照在荒芜的墓地,秋风吹起落叶,惊飞的寒鸦在秋意的背景上像极了落魄的杜甫。而高天上慵懒的流云,使我想起了李白,想起这里也曾是盛唐的江山。这两位风格迥异、命运迥异的大诗人,是否知道一千二百多年后的今天,安徽也出了一个以诗歌代言民心的男人?如果他们读到这首《宫墙》,是否会击节赞叹?
《宫墙》
历代的主子
何曾有过千万疆土
他们搂着入梦的
只有这宫墙内的山河
尽管我与韩庆成素未谋面,但对他诗写的关注从来没有间断。曾经一度,也探究过他倡导的“干预体”。读了这五首微诗,我想说,韩庆成坚持的是一种人文关怀以及由此衍生的愤懑和悲悯。我更想说的是,希望这种“干预”在揭露的同时,多一些向善向美的引领,因为诗人的责任,不仅是打破,还要担负重建。
附——
《微诗五首》
韩庆成
《信访局》
如果泪水可以作证
请让这漫长的队伍出庭
《除夕》
最后一刻
天下反了
无数的爆竹像子弹
射向黑漆漆的天空
《坐和谐号从宜昌东到恩施》
隧道与隧道之间
光明稍纵即逝
仿佛我们一直在往地下走
仿佛黑暗才是永恒
《猪》
声音小的鸡鸭鹅
悄悄就被主人宰了
是猪
让我们听见了屠杀
《宫墙》
历代的主子
何曾有过千万疆土
他们搂着入梦的
只有这宫墙内的山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