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莫测评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必对精神病人的亚洲铜浪费精力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15:05 | 只看该作者
莫测评论 发表于 2017-6-1 15:04
你写吧,不想面对精神病

何必对精神病人的亚洲铜浪费精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7-6-1 15:11 | 只看该作者
嗯。眼下太忙。有空我再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6-2 17:28 | 只看该作者
精神病在赵国比较适合包装,脑瘫第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7-6-10 1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7-6-10 17:43 | 只看该作者

文/海子
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秋天深了,王在写诗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点评:“秋”是这诗的主线,也是这诗的基调,暗示生命的即将终结。“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神的故乡鹰在言语。”这两句是写天葬。这世上没有人见过神,没有人看见过神的家,也没有人看见过神的故乡,更没有人去过。神是部分人的一种崇拜和向往。从人到神必经天葬,鹰是神的使者,是天葬中啄食肉身的神鸟。 这两句展现了天葬的现实场景,但应属虚写,作者并非目睹天葬后,写下这诗。海子是有文化的,他知道天葬是怎么回事。

  写天葬,表明海子已厌倦尘世生活,向往生命的回复与升华。抑郁症患者,到一定程度后往往都会向往死亡,追求解脱。海子似有躁狂抑郁症,下面一句即反应出其躁狂的特征。“秋天深了,王在写诗”,前半句承前,后半句写他自己。他梦想当诗歌之王,但这只是一种夸大妄想,是一种思维内容障碍,是精神分裂后的躁狂抑郁症患者常见的一种表象。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海子知道自己不可能当上诗歌之王,其诗作也屡受嘲笑,一次次打碎了他的美梦。再加上,他在大学任教多年后,写不出像样的专业论文,评不了职称。另外,他多次恋爱都失败。这些事都让他非常失落,“该丧失的早已丧失”。他想得到的,又没有办法得到。(海子身高一米六零,个子矮小,长相平平,又不修边幅,最重要的是当时大学老师的工资很低,他多年都是助教,每月400多元这样。当时的海子,其诗还毫无名气,作品主要都是模仿翻译诗,没有美感,没有诗意,但有一定寓意,不但没有什么读者,还常受人嘲笑。海子生前发表作品困难,靠女朋友的关系才在内蒙古的《草原》发表了两首。作品通过关系发表后,如石沉大海,毫无反响。)

  写论文、评职称、追女朋友,他都竞争不过同事。海子又洁身自好,官场钻营,有违他的心愿。那时的大学老师收入都不高,对老家年迈的父母,他帮不上什么忙,彼此关系也不算好。这也会打击他,给他造成无形的心理压力。

  海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也是善良的。对社会现实的种种不满,没有让他形成反社会人格。他在极度的痛苦中,想到的是“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继续勉强延续个体的生命已经没有多少的意义。

  作者在天葬的幻觉中,想到了现实中的自己,想到了雄心勃勃的自己,想到无比失落的自己,并为自己生命的终结寻觅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即“秋天深了”。作品有思想、有内涵、有想象的余地,但没有写出诗意,更没有写出美感。借屈铁钢老师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死亡体。这个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许立志的诗也有明显的厌世和失落情绪,最终的结局与海子一样。

  注:躁狂症是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躁狂症患者往往认为自己的才能、学问、财富、地位、权力等非常之高,大大超过自己周围的人,实际上,其估计大大超过了自己的真实情况。这是一种夸大妄想,也是其思维内容障碍。躁狂症患者的夸大妄想是有一定的基础的,患者具有一定的条件,只是在原有情况下加以夸大。如果患者的夸耀内容与其实际情况毫不相干,则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麻痹性痴呆。
  
  躁狂症诗人的思维内容障碍则主要是其对自己诗作、诗论及各种文章、文字之水平、质量的夸大,这种夸大不是真实的,只是一种妄想。这种妄想是在病理的基础上产生的错误的推理,它既不符合客观事实,又无法说服或以事实加以证明,而且在与患者的教育水平、环境背景不相称的观念时,患者却对这一错误观念坚信不疑。

    简评《春天,十个海子》
文/查海生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
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
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1989.3.14.凌晨3点--4点

  注:海子,本名查海生,1964年3月26日生于安徽怀庆怀宁县高河镇查家湾。1968年,小海生5周岁时,父亲把他送进了小学。年年成绩第一。15岁,他以高分考入北大法律系。在这所著名的学府里,他爱上了阅读,迷上了诗歌,开始学习写诗。四年大学毕业后,查海生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当老师。在中国政法大学,他教授哲学等课程。后来,海子多次恋爱,但一米六零的个子,长相平平,又不修边幅,再加上囊中羞涩,一次次的恋爱他都完全失败了。为了解脱,他迷上了气功,但修炼方法不对,出现了走火入魔的表象和精神分裂迹象。从此,他经常失眠、出现幻听、幻觉……

资料:精神分裂症思维障碍的最大特点是思维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这类诗人的诗作给人的印象是没有中心思想,并且语句、概念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内容杂乱无章,不知所云。思维逻辑上常有病理性的推理,作者的解释会让人无法理解、莫名其妙。分裂症诗人的思维障碍与躁狂症诗人的思维障碍,虽然同是思维表达障碍,也都会让人觉得没有主题思想,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就在于思维的连贯性与逻辑性上,前者是完全缺乏,后者是部分具有,全局缺乏。

《春天,十个海子》就是一首精神分裂诗,它是查海生精神分裂的证据。诗中的海子指的就是查海生本人,现实中只有一个,但作者在精神分裂后出现幻觉,认为有十个,而且在幻觉中这十个海子还非常鲜活:“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任何具有精神病学知识的人,据此都可以完全断定行为人具有精神分裂症状,而且还病得不轻,急需送精神病院进行及时治疗。令人遗憾的是,查海生周围的朋友们,例如其诗友骆一禾、西川等人对此却都视而不见。

也许他们从未见过精神病,也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许有人正等着海子的悲剧,以便炒作与自己作品类似的精神分裂诗,也许.......。12天后,海子的悲剧就发生了,也许正如某些人所愿,炒作的人从此东奔西走........最终一个个名利双收。这是戏,一如人生!为什么?我的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

查海生是一个高文化层次的人,尽管精神症状不轻且有强烈的幻觉,但他这诗还有一定寓意的。前面部分记录了作者自己真实感受到的幻觉,并点明了自己有悲伤,中间明示了“倾心死亡”的心意,暗示这是他的绝笔和遗书。了却残生前,任何人都会想到自己的家人,查海生也不例外。后面的一小段,就写到了他的老家,在查家湾农村的童年时光,他怎么也忘不了,一家6口饥寒交迫的日子留在了他的笔下。新社会了,“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一结句是有深度的,也是绝望的!杯具!

海子从儿时的饥寒交迫,打拼成令人仰慕的北大学生,最终成长为中政大的教师,但所有的拼搏,解决不了他的经济困境,解决不了他的社会地位。(注:当年的大学教师都这样,要钱没钱,要地位没地位。)命运在空中向他嘲笑,嘲笑他命中注定:一辈子都看不到新社会的曙光!为什么?我的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

海子看不到的,不等于不会发生。新社会的曙光,20多年后的人们应该并不陌生!在祖国需要人们无私奉献的时候,海子没有耐心,他考虑更多的是个人回报。与海子同时代的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不都薪金可怜?为什么海子无法忍受?我的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7-6-28 15: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8-6-11 18:15 | 只看该作者
仅仅以读者、发行量和市场来判断文学的价值,这是一种商业时代的蒙昧主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6-11 20:48 | 只看该作者
叶如钢 发表于 2017-6-1 15:11
嗯。眼下太忙。有空我再写。

嗯。眼下太忙。有空我再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8-6-11 21:54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恰好看《海子全集》,读了第一首《亚洲铜》。
怎么说呢,主题是不集中,但单看一些句子挺有意思,总体比现在网络上的一些诗好。
我还是会继续阅读的。
诗人都会有点精神问题,不然都写成正常的散文句式了。

敬佩作者敢吐真言,勇于批判和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8-6-12 08:56 | 只看该作者
叶如钢 发表于 2017-6-1 14:38
好。我建议你写文章解析《亚洲铜》, 阐述你的观点。你文章出来了, 我很高兴。

好。我建议你写文章解析《亚洲铜》, 阐述你的观点。你文章出不来,就不要装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7 11:0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