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话诗欣赏(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1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梦的门 于 2017-5-27 16:23 编辑

白话诗欣赏(一)
文/梦的门


      白话诗是针对文言诗而言的,当白话诗兴盛到一定程度时,进而有了现代诗。中国现代诗的发展,离不开外国诗歌的影响。现代诗萌芽初兴的那个年代,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变,受惠于外国文学的地方很多。不论是鲁迅、冰心、周作人、林语堂、胡适、朱自清、徐志摩、冯至等等,这些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都曾有过向外国文学取经的经历。在当时那种文化氛围里,自觉不自觉地,吸收外国文学的营养,补充新鲜血液,已成为时代潮流。也由此,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为中国文学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我们初学写诗的人,接触现代诗,如果不梳理一下脉络,就不容易理解当下诗歌的这许多流派。往往厚此薄彼,固执一端,各是所是,彼此分隔,谁也不服谁。我们初学写诗的人如果过早地介入这种门派之争,过早地形成分门户之见,就很容易被局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停滞不前。在这里,就想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诗人的作品略举一二,稍加分析,以期引发别人的兴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一部分:
(一)泰戈尔的诗:

1.《金色花》片段节选: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
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这是泰戈尔的早期代表作《新月集》里的一首,语言很有特点。它模仿孩子童稚的口吻,单纯而又活泼,和母爱相互对应,形成融洽的氛围。不禁让人想到,孩子诗意的世界,远比我们成人的要美好得多。再看诗句间的衔接,虽然像是随口说出来的,但是读起来却很有味,也颇具艺术匠心。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开头一句就异想天开,表现出思维的天真,不受限制,不像成人,总是想一些实际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这首先就脱了成人的俗气。而接着的几句:”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就显得形象鲜活,趣味十足。又是高枝上,又是笑嘻嘻,又是在空中摇摆,想想多有意思。假如我们是那样一朵金色的花,这样的我们难道不幸福吗?正因为心里感到了这幸福,诗人写下了这样美妙的句子。而接下来的这几句:“妈妈,你会认识我么?/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把想象继续演绎开来,就像自己真的变成了金色花,却还能看到、听到妈妈的喊话,有点淘气,又十足可爱。

2.《吉檀迦利》片段节选:

你已经使我永生,这样做是你的欢乐。这脆薄的杯儿,你不断地把它倒空,又不断地以新生命来充满。
这小小的苇笛,你携带着它逾山越谷,从笛管里吹出永新的音乐。
在你双手的不朽的安抚下,我的小小的心,消融在无边快乐之中,发出不可言说的词调。
你的无穷的赐予只倾入我小小的手里。时代过去了,你还在倾注,而我的手里还有余量待充满。

      作为亚洲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泰戈尔凭借他的《吉檀迦利》,让西方人对他刮目相看。那么,《吉檀迦利》好在哪里呢?好在它的意蕴深邃,好在它的韵律优美典雅,语言清新自然。这里就看看它的开篇第一首。“你已经使我永生,这样做是你的欢乐。这脆薄的杯儿,你不断地把它倒空,又不断地以新生命来充满。”像《新月集》里那样活泼可爱的童稚气没有了,代之为一种宗教感情。这种宗教感情却又不是表现为狂热,而是表现出深邃。使人不禁开始思考,这个你是谁。显然他不是某个具体的人,他是类似于神的一种存在,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宗教里的神。这脆薄的杯儿,你不断地把它倒空,又不断地以新生命来充满。这杯儿又是什么呢?这小小的苇笛,你携带着它逾山越谷,从笛管里吹出永新的音乐。还有这苇笛,这笛管,这音乐,联想到上面的杯儿和那杯儿里所盛放的生命,隐约好像能找到一点对应,但又具体说不清。在你双手的不朽的安抚下,我的小小的心,消融在无边快乐之中,发出不可言说的词调。结合苇笛,想着双手的不朽的安抚,倒好像那小小的心就是苇笛了。你的无穷的赐予只倾入我小小的手里。这儿用一个“倾”字,配合前面的“无穷”,与后面的“小小的手”相对应。时代过去了,你还在倾注,而我的手里还有余量待充满。这里的时代过去了是指什么?这里说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汲取吗?如果说诗人把自己比作苇笛,比作脆薄的杯儿,那么是什么把他不断地倒空又充满?是什么使他发出不可言说的词调?这里仅仅是在讲作诗的体会吗?还是说诗本身就是内心感受的产物?诗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整个心灵的外显?

(二)普希金的诗:

1.《致大海》片段节选: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  

      这是我们现在十分常见的一种诗歌语调。在抒情诗方面,他的确树立了一个典范。 大海是我们很多写诗的人都想写的一个题材,都想借这个物象,抒发一番自己的感受。但是如何去把握大海的形象呢?如何把这个许多人都熟悉的物象与自己心里的感受结合起来呢?如何让这海带上诗人自己的色彩而又不让人觉得俗套呢?看看诗人是怎么开头的:”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现在有不少人大概会觉得这样句子稀松平常,自己也能写出来。其实呢,在那个年代,能这样写诗,实在是了不起的。看看当时俄罗斯的政治环境,能发出这第一声的呐喊,是能振奋人心的。先是说自由奔放,接着描述那自由奔放的情景: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形象是很美的,借此来抒发内心的感受,情景交融,形成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再加上后面的两个比喻:”好像是朋友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使内心的感受进一步得以渲染。但这样的渲染,因了作者独特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是有充足的情感依据的。是情之所至,是长期压抑和凝聚的结果,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所以,这样的渲染,一点都不显得夸张。而我们后来的人,想要模仿他这口气,模仿他这笔调,就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了。一味夸大自己内心的一些个人小恩怨,发泄情绪,不免让人产生反感。你越喊痛,别人倒越觉得你可笑。


2.《怀着天真的美好的希翼》:
  
怀着天真的美好的希翼,
我曾经坚信灵魂不会腐朽消亡,
它会把记忆、爱情和永恒的思绪,全部带进深渊,在深渊中埋葬——
我发誓!我早就想离开这个世界:
扯碎生活,砸烂难看的偶像,
飞向自由和快乐的圣地,
那儿没有偏见,没有死亡,只有理想
可以在晴朗的苍穹中展翅翱翔.........

然而,我这种自信却被梦想所欺骗,
理性却顽固执拗,它对希望从不眷恋,
在坟地那里等待我的,只有虚无.......
啊,没有初恋,没有理想!只有虚无!
多么可怕呀,啊,多么可怕......
我只好再度悲哀地向人生瞩目:
但愿我能够身体健康,能够长寿,
但愿那娇姿倩影在我悲凉的心中;
永世珍藏着,永远翩翩起舞。

     在普希金的这首诗里,出现了灵魂、深渊、偶像、虚无等词,这一类词出现在诗里,往往会显得空洞,而且在我们今天的人听来,还有点陈腐的味道。的确,这一类词在今天很多诗里出现时,是显得苍白,甚至有些刺耳。因为我们总是太随意地用了这些词,却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词背后的深刻内涵。我们没有对生活的全面领会,更没有学会有哲理地参悟人生。当我们还是凌乱而浅薄的,我们就开始装模作样,谈论那些大的词汇,是需要引以为戒的。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些词只有和相应的思想结合起来时,才具有了它们深邃的内涵。所以,他可以说:我发誓!我早就想离开这个世界: 但这样的诗句若出现在我们的诗里,就失了味道。原因就在于:一来时代不同了,时代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再者,他那时这样的表达,是他自己的独创,是自己的东西,而我们现在如果还那样说,就是鹦鹉学舌,没有任何意义了。

(三)雪莱的诗:

1.《西风颂》片段节选:

第四节

我若是一片落叶随你飘腾;
我若是一朵流云伴你飞行;
或是一个浪头在你的威力下翻滚
如果我能有你的锐势和冲劲
即使比不上你那不羁的奔放
我若能像在少年时,凌风而舞
便成了你的伴侣,悠游天空
(因为呵,那时候,要想追你上云霄,
似乎并非梦幻),又何至沦落到这等颓丧
祈求你来救我之急。
哦,举起我吧,当我是水波、树叶、浮云!
我跌在人生的荆棘上,我在流血!
这被岁月的重轭所制服的生命
原是和你一样:骄傲、轻捷而不驯。

     雪莱,浪漫主义诗人的一个典型代表,从这一小节里就能看出一些浪漫主义的特点。侧重主观内心世界, 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语言热情奔放,读起来节奏快,显得激情昂扬,还带着几份理想式的陶醉。一切像是在梦里,既温柔顺从,又桀骜不驯。试看在这一小节里,作者用到飘腾,用到飞行,用到锐势和冲劲,用到奔放,而与此同时,又用到凌风而舞,用到伴侣,用到悠游。特别是说到:哦,举起我吧,当我是水波、树叶、浮云!/我跌在人生的荆棘上,我在流血!真是像个孩子,感情就这样直露,时而欢快,时而愤怒,时而忧愁。情绪变化之快,感情之酣畅,想怪他有点任性,有点鲁莽,但还是会被他的情绪所感染。

(四)叶芝的诗:

1.《以后呢?》

小学里的好朋友都认为
他长大准会出名,
他自己也这样认为,
整个青春都苦于不怕累,
“以后呢?”柏拉图的鬼魂小声问。
/
他写的文章都有人爱,
过了几年他就赢得荣名,
有足够的钱够他花费,
有称得上朋友的朋友往来,
“以后呢?” 柏拉图的鬼魂小声问。
/
他的一切美梦都已实现,
房子,老婆,儿女等等,
园子里有花又有菜田,
诗人墨客围着他转;
“以后呢?” 柏拉图的鬼魂小声问。
/
他老了,心想“该做的都已做成,
童年的计划样样顺利,
让傻瓜们胡说去,我不改初衷,
事业达到了完美的顶峰"。
柏拉图的鬼魂大声问:“以后呢?”

        关于叶芝,我们熟悉的是他的《当你老了》,其实他还是个著名的神秘主义者。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在提到叶芝时说:他的诗歌语言既明白如话,又比一般白话更高一层,做到了透亮而又深刻。所谓明白如话,从上面这首诗里就能看出来,确实明白如话,但绝不浅薄。在这首诗里,他泛泛地用粗线条勾勒出了一个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看似完美,但因为在每一小节末尾加了柏拉图鬼魂的问话,顿时深化了全诗的主题。在这样一再的追问下,最后剩下的是什么?即使一个那样成功的人,看起来一切都很称心如意,但死亡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他能完全无视死亡的威逼吗?显然不能!尤其,这里提到了柏拉图的鬼魂,不由得使人想起柏拉图的灵魂观。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看,这首诗就不再像初看上去的那么简单了,其中闪烁着神秘主义思想的光芒。

(五)波德莱尔的诗:

1.《腐尸》片段节选:

爱人,想想我们见过的东西,
夏日的清晨多温和:
在小路拐弯处,一具丑恶的腐尸
在铺石子的床上横陈,

仿佛淫荡的女人,把两腿高抬,
热乎乎地冒着毒气,
她懒洋洋地,恬不知耻地敞开
那臭气熏天的肚子。  

……
是的!您将如此,哦优美之女王,
领过临终圣礼之后,
当您步入草底和花下的辰光,
在累累白骨间腐朽。

那时,我的美人啊,告诉那些蛆,
接吻似的把您啃噬,
你的爱虽已解体,但我却记住
其形式和神圣本质!

      波德莱尔,一部《恶之花》闻名于世,载入史册。我们对于他的印象,也多半是从别人口里听来的。最常听到的说法就是以丑为美。怎么个以丑为美?这首《腐尸》再形象不过。的确,即使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在诗里描写这样的场面,而且把腐尸和美人相提并论,还是会对人的审美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在我们的印象中,诗常是美好的,温婉的,让人舒服或者感人肺腑,或者引人积极向上的。而这样一首诗,我们又要怎样理解才能把它归入好诗的行列呢?显然,这颠覆了传统。但是,如果因为他如此直观而又细致地刻画了腐尸的形象,就认为他是恶作剧,避之唯恐不及,或者狠狠地臭批一顿,那我们就会与这个伟大的诗人失之交臂。首先,我们必须得承认,人在不同处境下,感受到的现实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个社会里,也有人志得意满,而有人失意难堪,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因为人的立场不一样,承受的压力和获得的报酬不一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自然会有离经叛道的想法。波德莱尔的处境也曾十分窘迫,时代背景再加上个人性格,使他对社会现实和人生、爱情等,有了不同的感悟。就好比说,有人将他沉到黑暗的深渊里,而他用自己的方式上升到他自己的光明里。在他的笔下,这腐尸的消亡,经过艺术化的处理,也变成了一种美。特别是最后那一小节:”告诉那些蛆,接吻似的把您啃噬, /你的爱虽已解体,但我却记住 / 其形式和神圣本质! “,想想那接吻似的啃噬,还有爱解体后,所记住的其形式和神圣本质。难道说这里是在描写那爱人失去后的揪心之痛?如果是那样,那些蛆就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总之,你若多费点时间和心思,去揣摩他那话语,其中也不难发现美妙处。

(六)雨果的诗:

1. 《六月之夜》

当夏日的白昼退尽,繁花似锦的平原
向四面八方飘陶醉的香气;
耳边响起渐近渐远的喧声,闭上双眼,
依稀入睡,进入透明见底的梦境里。
繁星越发皎洁,一派娇美的夜色,
幽幽苍穹披上了朦朦胧胧的色彩;
柔和苍白的曙光期待着登台的时刻,
仿佛整夜都在遥远的天际里徘徊。

      关于维克多·雨果,我们平常谈论多的是他的小说,《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其实,这个雨果还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他也写了好几大本的诗集。雨果的诗也有浪漫主义的元素,但是那种磅礴的气势里,又多了一点沉稳,给人厚重感。这里就来看看他的这首《六月之夜》。开头一句,白昼的离去用一个“退”字,把繁花似锦放到平原的背景里,向四面八方飘陶醉的香气。就这短短的两句,展现出开阔的视野,又有动感,又有美感,生趣十足。而接下来的两句:“耳边响起渐近渐远的喧声,闭上双眼,/依稀入睡,进入透明见底的梦境里。”更是给人无限遐想。通过这样语句的衔接,情景的转换,很自然地把外景内化到了心里。再后面的四句,亦真亦幻,朦朦胧胧,情景交融,禁不住让人陶醉。像这样,在短短八行诗里,创造出这样广阔而幽远的意境,实在是非大师不能为的。

(七)里尔克的诗:

1.《秋日》: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
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
让秋风刮过田野。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
迫使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上来回
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一开头就称呼主,这在有宗教背景的西方国家里,能够唤起人们的宗教感情。同时,这也是对一种严肃情感的表达,来不得半点欺骗和亵渎。先用这样的开头定好了基调,带动起人们的情绪。人们就围坐下来,就像要听一场牧师的布道。接下来说的:夏日曾经很盛大。/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让秋风刮过田野。用大自然的景致,表现主的庄严肃穆,既形象逼真,又引人深思。第二节进一步,推演出让秋风刮过田野的意义:是迫使果实成熟,好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有了这甘甜,有了这浓酒,再去品味这日光下的生活,连房屋也不必建筑,孤独也不用去逃避,享受孤独,享受那醒着,读着,写着长信的幸福,甚至“在林荫道上来回/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也成了一种幸福,为什么?因为他内心的体验,丰富而又成熟的果实,浓酒的甘甜会滋润心田,我想,这一刻里的感受,颇类似于子在川上曰时的感受。同样是得道,同样是了悟,千头万绪都汇聚到这一个大意像里。所不同的是,孔子只是发出了一声感叹,而里尔克则用他诗人的笔,抒写下了这一刻的心境,让多少后来人由此而兴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5-27 21:30 | 只看该作者
不是长诗不节选好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09:58 | 只看该作者
张无为 发表于 2017-5-27 21:30
不是长诗不节选好吧

怕篇幅太长,吓着读者。其实我呢,也深知自己的浅薄,本不应该谈诗,正如文中提到的,只是想抛砖引玉,回味一下经典,评论写得很不专业,惭愧得很,只是想要更多的人出来谈论经典,我也好多学学,多听听大家的意见。感谢老师斧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5-28 12:37 | 只看该作者
梦的门 发表于 2017-5-28 09:58
怕篇幅太长,吓着读者。其实我呢,也深知自己的浅薄,本不应该谈诗,正如文中提到的,只是想抛砖引玉, ...

欢迎多写评论。评论能帮助正确解读诗歌,有助于提高诗品味。起初难免有误解,反复实践即可避免的。如《秋日》尾节所表达的并非“连房屋也不必建筑,孤独也不用去逃避,享受孤独”等,而应该从下面的思路理解——“如果不能能及时建造,到头来,只能孤独……”。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2:45 | 只看该作者
张无为 发表于 2017-5-28 12:37
欢迎多写评论。评论能帮助正确解读诗歌,有助于提高诗品味。起初难免有误解,反复实践即可避免的。如《秋 ...

多谢张老师点醒。误读确实挺可怕,但是老藏在心里不去交流就没有了重新解读的机会。这也大概就是我这样不自量力地把这些不成熟的想法表达出来的一点意义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5-29 15:22 | 只看该作者
恭喜,选择作品最后要注明作者写作年代,属于什么流派,受什么写作观念影响,日积月累就会建立自己的文本库,分析坐标系,自己的稳定系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7-5-29 15:27 | 只看该作者
莫测评论 发表于 2017-5-29 15:22
恭喜,选择作品最后要注明作者写作年代,属于什么流派,受什么写作观念影响,日积月累就会建立自己的文本库 ...

谢谢老师指导,我的知识积累还远远不够,可以说完全是个门外汉,我这样做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专业人士出来,把一些经典再探讨探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7-5-29 15:30 | 只看该作者
梦的门 发表于 2017-5-29 15:27
谢谢老师指导,我的知识积累还远远不够,可以说完全是个门外汉,我这样做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专业人士 ...

过去的诗歌知道曾经存在,多元存在就可以了,精力还是放在当下世界主流现代诗的研读为好,旧的就是去重复无意义的,新的是博采众长的新,新有新的道理,旧有被抛弃的道理,哈哈,新陈代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7-5-29 15:33 | 只看该作者
莫测评论 发表于 2017-5-29 15:30
过去的诗歌知道曾经存在,多元存在就可以了,精力还是放在当下世界主流现代诗的研读为好,旧的就是去重复 ...

有道理,学得太少太落后了,以后得多补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5-29 15:35 | 只看该作者
莫测评论 发表于 2017-5-29 15:30
过去的诗歌知道曾经存在,多元存在就可以了,精力还是放在当下世界主流现代诗的研读为好,旧的就是去重复 ...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7 22:5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