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蹀躞于历史浩瀚风沙中的旅人与仁者——读残器的咏史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12 1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蹀躞于历史浩瀚风沙中的旅人与仁者
                                                 ——读残器的咏史诗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一向是诗歌的重要题材,而专门描述或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诗歌,则被称为“咏史诗”。虽然咏史诗领域不乏举足轻重的作品,但似乎从未成为诗歌写作的主流,也没有几个诗人是靠写咏史诗出名的。也许是我的孤陋寡闻吧,我至今不曾见过一本专门的咏史诗选本。在我的印象中,古代的咏史诗比现代咏史诗写得更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更高。
现代诗人里写过咏史诗的不少,但专门写咏史诗的并不多。最近,我读到几位民间诗人(如残器、沉戈、南山匹夫、李剑等)的咏史诗,才发现还是有人倾心于这个题材领域,有一些还写得相当出色。尤其是四川民间诗人残器和湖北民间诗人沉戈的咏史诗,让我眼界大开。
沉戈以超短诗的形式,将上下五千年的重要历史人物,举凡帝王将相,几乎吟咏了一遍。沉戈的咏史诗常能抓住历史人物的特殊性而出彩,但不免以偏概全或单调乏味。没有一个历史人物能够用三言两语概括的。这种写法也是难以写出诗味的。他的咏史诗多半带有打油诗、杂文诗的味道。现在,似乎有一种杂文式的咏史诗正在悄悄流行,但很多不过是分行的杂文提纲而已。
而残器的咏史诗,则让我流连沉醉。使我不由自主地跟着他,走进那苍茫的历史语境。
    哦,这蹀躞于历史浩瀚风沙中的旅人,有一颗厚道而不俗的诗心!

残器的咏史诗有一种恢弘、淡远、古朴、庄重的气象和语势;具有独特的个人视角,且有让人折服的智者风度——更准确地说,是一种仁者(忍者)风范。读过他的一些文化随笔之后,更让我心仪于其高格古韵、修远坚忍的长者风范。无论是其文化随笔,或其咏史诗,都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独到的切入点。

试读他的《史记》——

  

     史 记


翻开,风云涌动

我从旷古的渺远,缓缓走来
一路生息着黍麦,繁衍着牛羊
我从跼蹐的高原,沿着黄河古道 
流入广袤的中原大地
再漫过长江,漫延湿润的江南

是谁仁慈的目光,放牧着羊群
是谁残暴的脚掌,践踏着羊群
是谁驱赶着羊群盲目厮杀
让鲜血溢出战争的车辙凝结成文明 

巍峨宫殿之上,谁曾环视着四海
重深帷幄之下,谁曾指画着山河
谁在烽火烟尘中奔走游说
谁在纷乱喧嚣间沉思求索

异域的衰草与飞雪
沙场的铁马与金戈
一遍遍破碎的家国
谁以缧绁之残身
将漫长的时间,凝固成一卷浓墨

几千年,尘埃未落
拨开层层卷滚的云雾
只看见剥蚀的字迹在竹简上漂浮
如同大漠黄沙凌乱的蹄印
每一颗砂砾,都是血色干涸的
一声太息            

抬头已是秋深
我合上厚重的书本
却无从阖上,那沉重的历史之门

俯仰之间
俱化作烟云     

这首诗一下子就打动了我,并让我身临其境般地跟着作者遁入历史的浑朴苍茫之中。但这首诗最成功的地方,不仅在于意境,其精神境界更高!诗人不是从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入手,而是采用几组象征性和说服力很强的意象,来统括历史气象。诗人独特的视角,却具有广泛的、深邃的文化精神!
这不是司马迁的《史记》,而是残器的《史记》。他有着历史学家一样开阔的视野和胸襟,还具有诗人别样的视角和情愫。
这首诗的引人入胜之处真的太多了。其丰厚、浓郁的历史氛围自不待言,其别致错综的诗歌修辞手法,亦可圈可点。
在这篇《史记》中,诗人至始至终都具有多重身份——诗作者、历史典籍的阅读者、历史沧桑的亲历者、参与者、目击者、旁观者、见证者、评论者。正是这多重身份,给人以复杂而美妙的感觉。
诗人采用双关语境的方式,将自己置身于混沌的历史语境之中,既有一个亲历者或目击者的激切,也有一个观察者和旁观者的冷静,更有历史当事人所没有的清醒和智慧,并深具关怀和悲悯。即使是裹挟于这浩茫的历史情境,我们随时都能够听见诗人那沉重的心跳,坚实的步履。

   请让我们跟着诗人一起翻开他的《史记》,细细品读其中的美妙吧——
   “翻开”——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动作,一个多么随意和漫不经心的开头。而紧随其后的一句“风云涌动”,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并给人以无尽遐思。
第二节,诗人从几处非常重要的中国历史文化地标出发和漫游——高原、黄河、中原、长江、江南等,并以这些地标的物产(黍麦、牛羊)或地质特征(跼蹐、广袤、湿润)来反映中国的地大物博和历史的源远流长。
第三节和第四节,连用七个排比句进行不断的追问,来突出对历史本质的质疑和追索。
但排比不是简单的排列堆砌,而是颇有法度的层层递进。
    七个排比句里都用“是谁”或“谁”作主语,这个主语对于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是主体,对于历史追问者而言,则是宾格。第三节前两句连用两个“羊群”做宾语,是有特殊意味的。羊群承接上一节的“牛羊”之“羊”,但已不是牛羊之羊,而是对百姓的隐喻指代。诗人的意思是,统治者可以以其仁慈放牧(善待或宽容)百姓,也可能残暴地肆意践踏百姓。有时,同一个统治者也可能表现出仁慈和残暴的两面性。当然,践踏百姓的可能是统治者的代理人,也可能是想取代统治者的乱世枭雄,还可能是百姓(羊群)本身——百姓是被驱使的工具,也是被工具奴役的对象,乃至自相残杀。这似乎是历史的惯性和铁律——战争往往是文明的动力,而文明不过是胜利者的战利品!
第四节连用四个“谁”,前两个“谁”分明是指历史上的统治者,也是历史的主导者,第三个“谁”,表面上是指游走于历史缝隙中的谋士和说客(如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说的主张者张仪、苏秦之辈),但读到最后一句,我们才发现,诗人也成了他们的化身,或者他们就是诗人本人——一边参与着历史活动,一边又从这些历史嬗变中领悟着什么。他们可能是战争的挑唆者,也可能是战争的斡旋者,更是战争与文明的见证者。在他们(诗人)眼里或心里,战争就是文明,文明就是战争。这也是诗人将信将疑的观点。一句“谁在纷乱喧嚣间沉思求索”,这个历史的观察者,又成了现实的思想者。
第五诗节是新增补的诗行。我最近才看到的。这新增加的诗节,给原诗增色不少。既加深了历史的厚重和苍茫气象,更显示出诗人读史吟诗时的沉重心情。诗人又加了一句追问:“谁以缧绁之残身/将漫长的时间,凝固成一卷浓墨”。多么浓墨重彩的一笔!让读者蓦然回首,从历史的风云漫卷中回到现实,恍如隔世一般。让人觉得不无怪异的是,这缧绁之身又是谁呢?,既是指历史中受尽磨难,饱尝物质和精神囹圄之苦的斗士(比如遭受宫刑的《史记》作者司马迁),也是指诗人本人!只有了解诗人残器的不同寻常的身体病困(他长期蒙受着一种罕见的、怪异的神经气血紊乱综合征),才能理解这句诗的深意。这一节的最后用了“漫长”一词,照应着上面的漫过、漫延。我觉得作者这样写有语势惯性的存在,也有其特别用意吧。漫过、漫延、漫长,是历史的本相,也暗喻着生命的虚幻性。最后一句的“凝固”一词,与第三节的“凝结”一词相呼应,是叠加法的修辞,起不断强调的作用。
第六节起,是本诗张力场收官之处。不断叠加的历史意象,拓展着历史景深。首句的“抬头已是秋深”让人有悚然之感——蓦然回首,一次历史的翻阅(翻越),竟不知经过了多少个季节,多少度春秋。古有《春秋》之历史名著,今有秋深之诗人之叹。而最后的一声太息,更体现了诗人的持重和庄严。这一声太息太沉重了,也太完美了。这不是无病呻吟的叹息,而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思索!将太息凝聚成一颗砂砾,或将砂砾化为一声太息,都美到极致了!
当然,再沉重的太息都是无用的;再沉重的历史终归成为过去,再美丽的历史也是无法重现。生活必须重新开始。不能让历史积重难返,过去就让它成为过去吧——
“俯仰之间俱化作烟云。”——最后一节跟第一节相照应。“涌动的风云”是翻动的书卷,同时也是历史的图景。风云是战争的硝烟,风云也是攒动的人头!“风云”化作了”“烟云”,还可以再生吗?还可以轮回吗?不得而知。读者可能扑朔迷离,也可能继续展开追问。
整篇《史记》是生动的、鲜活的,也是自在的、美妙的。打开这篇《史记》,就像打开视频或纪录片一样,异彩纷呈,斑斓多姿。有文字,有图景;有弹幕,有互动。真的妙趣横生,身临其境!。
《史记》从风云开始,以烟云结束;从历史之书开始,以现实之书收尾。这一点非常高明!更高明的是,诗人把现实之书和历史之书合二为一,将这《史记》的封面形容为历史之门,又区别于历史之门,点醒自己,也点醒读者!2017.5.9.
——《史记》一诗,可以说是咏史诗的典范之作。虽然不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吟咏,但它的内蕴和张力超过了我以往所读到的大多数力作。他的文本的独立性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放在广义的现代诗选本里,也是非常突出的,可以视为经典之作。5.10.
   《史记》一诗用词古朴、苍劲、浑厚、持重,丰富而准确。这些词句,不仅再现了历史的苍凉浩茫气象,也显示出诗人的厚道、修远的胸襟和气度。当然,也透露出诗人的痛楚、清高、孤傲、执著。特别是那一句“谁以缧绁之残身……”,让我感动非常。在我读过几组他的其他诗作后,我就揣度着,他的身心状况一定有难以言表之处,他的笔名的由来怕也是有不同寻常的来历?
    后经我反复请教,他才肯透露一点隐情——他从二十三岁起,因为练功的失误而罹患了一种神经、气血系统紊乱的怪病,经年难治,迄今愈烈;余秀华的所谓“脑瘫”与之相比,根本就算不上什么病恙!他不仅身体活动受困,而且脑力活动也受累;写作思考会导致剧烈的头痛之疾,甚至不能正常看书读报,只能靠看纪录片和手机补充知识信息。6.8.
果然,残器兄是一个有三十年写作历史的文化边缘人,没有在任何报刊上发表过作品。当我了解到他的身体状况不同寻常周而复始的痛处时,更敬佩有加!5.10.

从《史记》一诗,几乎可以窥见残器咏史诗的精神全貌——
残器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对古典文化深有造诣。
残器的咏史诗充满着一种文化敬畏精神,也弥漫着一种浓郁的历史乡愁。虽然诗人泛爱的人文关怀和悲悯无所不在,但并不是无的放矢无所用心的。他的题材选择就充分说明,他更重视生命的(文化)意义和有(文化)意义的生命。6.9.
    残器的咏史诗,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浓厚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有时是直接表现的,有时则是隐性表现的。《长平》一诗和下面这组就是直接的表现——

   
        东周列国志


  1.杀

那些东西
其实并不可靠
他们却无休止的
在那里杀,杀,杀
把一部几百页的史书
杀得

支离破碎


 
  2.轻死

他们把自己拎在手里
就象拎一只鸡

这种事情
就这样简单发生

我想应该有更多理由
却来不及大喊一声
——那是生命

唉,古之人,古之人……

这一组虽然简洁得不能再简洁,浅白得不能再浅白,但以少胜多,由浅入深,写出了一个历史观察者的感想,更体现出诗人对生命的一视同仁的珍视。
第一首的立意并无特别之处,我也曾经在读《资治通鉴》时,一路只看见和听见杀杀杀!
倒是第二首写得相当出彩。出彩之处,就是对那“鸡”的呐喊!我为残器兄叹息的是,兄有所不知,古之人如是;今之人,何尝不是如是?只是换了一些方式。
看来诗人对生命的珍视由来已久,超乎常人。一首《长平》凝聚的生命的太息,已无以复加——

    长  平


战争结束了

他们在历经三年的
对垒与厮杀后
幸存。疲惫
而今夜可以做梦
虽说蜷在秦军战车的辕下
也可以微笑着,想家

多么安宁的夜
但没有星光
和平的风声遮掩着
一个巨大的噩梦在挖掘

生命是何物啊

四十万
在黎明到来之前
无声无息,沉入大地的
黑暗

阳光年复一年
野草生长,年复一年
四十万梦里魂惊的呼号
两千年,风吹不散


    《长平》一诗初看平常,但并不平庸平淡,怒张的生命意识大旗,“两千年,风吹不散”!
    再来读一首,与此篇有异曲同工和互文之妙的《旧约》——


  旧  约


他们被随意播撒在旷野

大片刈割,大片
被刈割
谁在收获

生命
等不到成熟的季节

一个反复无常的许诺
约旦河东
迦南地
流奶与蜜之梦
引领着流浪
在无数个世纪

他们流血

为什么说《长平》与《旧约》异曲同工,还存在互文现象?
《长平》与《旧约》的相似之处是平铺直叙,平淡无奇,但都是在平淡中出雄奇。两首诗都用了反衬和比照的手法——一静一动,一动一静,以静制动,或以动显静。二者的不同之处是静——动——静,动——静——动。
《长平》一诗,“和平的风声”与“巨大的噩梦”反衬;《旧约》一诗,“流奶与蜜之梦”与“流血”反衬。
但异曲同工,殊途同归,都是静中有动,或动中有静;看似波澜不惊,但你绝不可能无动于衷!

在以上的两组诗里,有两个共同的特征——除了洋溢着浓厚的生命意识,还用了一种奇妙的隐喻和反讽手法,显示出作者的机智和诙谐——
他们把自己拎在手里
就象拎一只鸡
            (《轻死》)

阳光年复一年
野草生长,年复一年
四十万梦里魂惊的呼号
两千年,风吹不散
             (《长平》)

他们被随意播撒在旷野

大片刈割,大片
被刈割
谁在收获

生命
等不到成熟的季节
             (《旧约》)


    只不过,中国的生命是鸡,是野草,外国的生命则变成了麦子(作者没有写明,反正是农作物吧)。
鸡和人死了都是不能复生的,野草、麦子或韭菜,就能死而复生么?倒是越割长势越好!人类的生命力并不比它们顽强,生命的脆弱倒是共性;无论是东方和西方,无论是古人和今人!
——我不知道,这是诗人的冷嘲,还是历史观察者的黑色幽默?


在残器的咏史诗中,生命意识更多的是一种隐性的表现。这种隐性深藏在诗人的历史乡愁和文化叙事里——诗人似乎非常喜欢和善于隐身于历史,玩穿越的功夫十分老到,竟然能够在“时间的草丛”和历史的故纸堆里神出鬼没来去自如!如《刺伤》、《广陵散》、《西施》、《漱玉词》等篇。6.9.

        刺 伤


那一页纸张簌簌颤响
有风从字行里吹出

那风
乃是易水的秋风
我们在河畔为他送行
白衣烈烈鼓荡

谁的筑音敲击如铁
击碎薄冰
敲痛我的骨节

易水凛冽的波光
凝成匕首的寒芒
孤注一掷
与青铜长剑横空的王气
绝望碰撞

无力
划破历史的经脉
而缓缓穿越时空
将两千年下
拍案读史的人
一再刺伤

这首诗的开头,跟《史记》如出一辙,只不过现在只有风和风吹纸张的簌簌声。而这纸,似是历史的故纸,或者燕太子丹委托荆轲致意秦王的信函?但肯定不是燕太子丹所藏的地图。
而一句“那风/乃是易水的秋风”,就写出了此行的悲壮。那“烈烈鼓荡的白衣”则写尽了秋风的苍老和彻骨。
高渐离的敲筑声更悲壮有力,不仅“击碎薄冰”,还“敲痛我的骨节”!好像我的骨节就是高渐离那筑。
让人觉得巧妙而不无意外的是,诗人也加入到这送行的行列,并为此行的沉重使命而揪心。史书上明明记载着击筑的是高渐离,而诗人却故意用了一个“谁”字。是什么意思?就是提醒读者,诗人不是历史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虽然是参与者,却并不了解各自的身份和使命。只能从那秋风、白衣、筑音中揣测此行的凶多吉少。
第四节仅仅用了五个诗行,就将荆轲此行的功亏一篑、以卵击石的历程写尽,何其痛快淋漓啊!易水和匕首相映成趣,无法与那青铜宝剑上凝结的历史宿命和定数相拮抗,留下的不是刀剑相斗的寒光和回声,而是锋芒逼人的惊叹号——
最后一节,承接上一节,鱼贯而下。突然收笔,却让人顿悟,这笔就是那匕,诗人的刺伤,正是历史无法掩盖和痊愈的伤口!
诗人始终在历史的长河旁边,又似乎高居在历史的群山之上。 5.10.

读残器的咏史诗,发现他的最长足之处是在于描情,其次是写人,最次是状物。虽然这三种情形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并不是可以截然分开和区分的。状物则往往离不开具体的人与事。所以,在咏史诗中,太拘泥于具体的人与事,或者写得太细致,太“真实”,往往会事倍功半。所以我觉得,无论叙事和写人,描情比状物更重要。这样写,既能体现诗歌的艺术特殊性,也能体现诗人的精神特质。因为咏史诗不同于散文或小说,更不同于纪实文学或历史故事。即使是史诗也不一定会或一定要实写和细写。而咏史诗,则完全可以采取大写意、广描情的写法,而我们反而觉得比那种泥实刻板的纪事更引人入胜、出手不凡。虚虚实实的描情,甚至让人感到更接近于人与事的本真和本质!6.8
.将他着重于描情(其实是写人)的诗作与标题即为咏人的诗作比较一番,就更能领会这一点。
   《刺伤》一诗便是残器这方面的代表作。
    跟《刺伤》一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互文现象)的是《广陵散》,但我觉得还是《刺伤》的质地更高——
     
    广 陵 散

  广陵散于今绝矣
         ——晋书·嵇康传


每读此,我必停顿
潜入时间的草丛
找寻那些失传的琴音

我驾着牛车,前往晋朝
洛阳郊外的炉火尚有些余温
那个打铁的人,又去饮酒了吗

但竹林里的酒也已经浑浊
我们到山崖上饮露水罢
把琴留在幽谷,月色弹成清风

只是你的骨头断不了人间的烟火
而天空,有时并不比一只翅膀更宽阔

我回头听到他轻叹
历史拨断了一根琴弦
绝响的音符,溅洒进荒原

黄昏布景于天边
顾视日影,已悬停了千年               


与《史记》和《刺伤》不同的是,这一次诗人没有隐身于历史。而是故意说明自己的阅读者身份。 但因为不忍卒读那历史的痛苦一页,依旧需要“潜身于时间的草丛”。
瞧,他居然驾上了牛车,前往晋朝!他要去干什么?去“找寻那些失传的琴音”……
接下来的数行,简直美极了!轻描淡写的几笔,没有任何枯燥的叙述,那年那月的魏晋风气、风度、风骨,就跃然纸上!什么是魏晋风度?在鲁迅的杂文里,早已被写的栩栩如生、入木三分。但这经诗人之笔再次的描述,则格外令人心动!铸剑炼丹,酗酒赋诗,谈玄论道,倚琴弄月,饮露餐风,枕流涑石……
但诗人很快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竟然想对喜琴爱乐(月)的历史名人嵇康也进行点拨,——只是你的骨头断不了人间的烟火/而天空,有时并不比一只翅膀更宽阔!(这最后一句似乎在哪里见过?却有点突兀的感觉。不过我尚能理解其意。这翅膀是形容诗人的心胸吧?而天空是指那年那月王朝统治或政治气候?)
可见诗人的天真和痴情!现代的诗人似乎是难以理喻古代诗人的坚贞和执著的。于是我们可见,今人为古人惋惜,古人为今人叹息!
最后,诗人不得不回到现实。已是千年之后。正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还是“书叶尚未合,人间已偷换”?!
这首诗尽管写得也算出色,但仍然只写出了嵇康等魏晋诗人的一面,并没有写出《晋书》里那个傲骨铮铮、遗世独立的嵇康;更不是悲歌慷慨、视死如归的嵇康。历史风沙中的嵇康,不独有宽厚的胸襟,更突出的是其傲骨和仁心!5.10.
说实在,这首《广陵散》,虽然开头和结尾都反复提到琴音、琴弦,但没有人相信是嵇康的琴所奏出,只是残器他自己的。明确地说,这首诗诗思不够整饬、完善,甚至不准确或语焉不详(第四节)。就像《广陵散》一样,本来是够完美的,可惜一下子就断裂了,消散了。6.9.

倒是写李白的这首《谪仙》,写出了李白的风流倜傥和天生我材必有用!虽然只写了李白的一个方面,但确是他最突出的一面——

    谪 仙



字太白
便不是凡人的名字

降你在盛唐之世
任你乾坤遨游
任你数斗论酒
任你袍袖舞落满天星斗

自有鬼神在腹中磨墨
且饮酒,杯莫停            
只须酒气逼破
遂叫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文章千古,诗赋万古

还有几多抱负不得施展于胸中呢
不过沾染些凡尘
亦略不免俗


    再比较以下这两首写古代知名女性的诗——


      西 施


王者的恩怨与你有关吗
几个政客的阴谋
以及后宫夜舞的宠争
与你有关吗

谁又多情
不忍长戟刺穿素裙
故令一叶扁舟
载向烟波缥缈的深处

那些传说
已传说得太久
而沿着太史公的笔迹
我寻不见她的踪跡

我问明月
这古今无语之眼
告诉我越国的青山
依然水绿山青

那里没有血火的春秋
只有清无尘染的溪流
只有一个浣纱的女子
洁白如鱼,在溪水中漂游

        
    漱玉词


    玉琢的楼阁
千年暗香
未散缥缈的篆烟

但她离开了她的庭院

此后有多少诗人
在这里流连
寻寻觅觅
低头总是冷冷的清愁
抬头又看,伤心雁过暮天
都说海棠依旧,花中一流
却谁道风鬟霜鬓,篱菊消瘦

窗前斟一杯薄酒
我也不敌他,细雨黄昏
点点滴滴,滴穿了梧桐
湿透黯然离去的孤单

外面,阵阵寒吹
扑打一树凋零的老梅
多少事,欲说还休
                 
《西施》是作者一贯玩的穿越,写得还算不错。但只有对那段历史故事有所了解的人,才能读懂这诗里的西施,与卧薪尝胆的勾践和“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的范蠡,那丝丝缕缕、风云交错的关系。但后面的两个诗节,让我们不禁怦然心动。这里的西施,并不是凡俗的西施!一句“越国的青山/依然水绿山青”——这个西施简直让人心碎,凄美至极!明月如眼,清澈照人;明月如波,无语动人。而“没有血火的春秋”、“清无尘染的溪流”、“洁白如鱼”的“綄纱的女子”,则更描绘出西施这个不俗女子的历史身影!
《西施》一诗,采用的是作者一贯的欲擒还故纵、平淡出清奇的艺术手法。

相较于《西施》,写李清照的《漱玉词》,则显得非常一般——
《漱玉词》明显是对李清照词寻章摘句后的再加工。虽然这首诗抓住了李清照这个历史著名文化女子的个性,但仍让人觉得相对平庸。这样的诗,只要稍有技术的人,就能轻易写出。5.10.这种诗,往往让人觉得是一种诗式的读后感,或诗式的读史摘要。这种写法已成为一些写作者的惯技,尤其是咏史诗的俗套和窠臼。这种写法主要是一种悟性的表现,也恰恰是灵性缺乏的体现。读到后面,我越来越可以确认这一点——残器是一个非常高明的阅读者,也是比较高明的写作者;但作为一个阅读者,肯定比之作为一个写作者更成功。
一个好的写作者,主要应该是一个自觉的创造者,而不仅是主动的阅读者。阅读虽然是创作必不可少的养料,但并不是成功的必然前提。阅读者的写作是再现,而创造者的写作是表现!好的阅读表现悟性,好的创造则体现灵性。残器兄的悟性显然是高于灵性的。6.8.
    我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客气了。好就说好,不好就是不好。平庸就是平庸,别致就是别致!不过,残器的诗并不平庸,至少是平而不庸。残器诗的平直之处,正像其过人之处,不是普通人能够看出来的。
    残器的很多诗篇都是表面平淡无奇,实则静中有险,时有伏笔,出奇制胜。他的诗貌似平常,初读平淡,但越读却越有味;他的巧妙和别致有的一望而知,有的却需要细心品读,会心会意后,才能感受。
    读一些他的古代世界史题材的诗作,更能领略其用心之苦和用意之妙。
我不禁羡慕残器兄涉猎的广泛,对其世界历史文化的深刻洞察力由衷佩服!
下面这两首,是我觉得残器写得最好的世界史题材咏史诗——

    特 洛 伊


海伦
不过是远征战舰的
点缀,被遗忘在船尾

疆场上
相向而立的仇恨
只因为勇气与嗜战的血性

当盲目的投枪,偶然绕过
神祗的默许,那七层牛皮的骄傲
和青铜闪亮的荣耀
毕竟,不堪一击

伟岸与强健
终是凡人的躯体
轰然崩塌,喷溅高贵血统
滋养这即将遗弃的土地

战争,仅仅是战争
此外毫无意义
十年岁月,令好斗的神们
也厌倦了吗

女人的守望,何时
已在故乡的葡萄架上
发酵成酸味的酒汁
斟进邻人的酒杯




     俄 狄 甫 斯


神们在山上,喝葡萄酒
打发没完没了的时日

于是有神设计出一种游戏
从偶然说出的一句预言开始
让一个人从故乡远离
然后回去
让他一步步接近
却以为自己在逃避
某种可怕的结局

神们互递着眼色
随兴而适时地伸出
优雅的手指,拨动棋局

当盲目的俄耳甫斯弹着竖琴
四处流浪,向人们唱说
那不忍听闻的故事
神们却早已失去了兴趣

哦,俄狄甫斯,俄狄甫斯
你已被伤害到极致
又何必再伤残你自己
如果命运不过是神们预设的圈套
如果人不过是神们消遣的棋子
那么,纵然凿穿眼眸
人类,终是命运的瞎子

先说说这首《特洛伊》。我们不能不承认残器是一个善于读史的人,也是能窥见人性、生命、历史、文化本质的智者!这首《特洛伊》真的是精彩异常,题旨一直在深化和升华。其绝妙之处在哪里?不止是写作学上的,而且是诗学和哲学上的成功。很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第一节。说海伦不过是胜利的点缀,女人往往是战争的导火索和战利品。这种看法并不新奇,且古已有之。但把这个意思,仅用寥寥数语且非常形象的写出,我是第一次看到。
第二节。没有新意,可以掠过。
第三节。写得非常别致。前两句是说,虽然古希腊人自许是神的后裔,但并不一定懂得和尊重神的旨意。人类的战争往往是人性,是基因所注定的。但生命永远是肉身,无论是自许为神的子孙,还是自命为神,都抵挡不了刀枪!“那七层牛皮的骄傲”和“青铜闪耀的荣耀”将希腊人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
第四节。虽然是一般化的诗行,但仍然写出了希腊人的本质,是对上一节的补充。
第五节。忽然而自然的感叹——战争仅仅是战争/此外别无意义”。看起来是谁都能理解和写出的意思,而其中有深意。再继续读后面的两句就恍然大悟。连好斗的神也会厌倦战争呢!原来神的世界里也有战争。或者战争是神的旨意或神的挑唆?仅仅因为希腊人崇神或尚武吗?
第六节,最后一节。简直太妙了!把女人的守望和葡萄联系起来想,你一定可以想到,诗人是将葡萄暗喻为女人的眼睛。而将守望的眼睛或眼睛的守望挂在葡萄架上,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发明吧?更巧妙的是,这葡萄或眼睛的守望已变质,居然变成了“酸味的酒汁”!更有深意的还有,这酒汁已经“斟进邻人的酒杯”。这是什么意思?其意当是讽刺希腊人为一个女人(海伦)而战多么得不偿失——瞧,你们凯旋回乡之后,厌倦守望的女人一个个成了别人的情人,只不过这些“别人”可能就是你们的故人罢了!
    如此美妙的诗,真是不可多得!我甚至觉得比那首《史记》,也略胜一筹。因为这首诗不是以具有文化意义的历史意象取胜,而是以一种罕见的智慧和神来之笔取胜!5.11.这是残器所有咏史诗作里面描情状物、叙事写人融合得最好的一首。6.8.
   
    读了《特洛伊》,就一点不难理解这首《俄狄浦斯》了。
依据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希腊人是非常崇神和尚武的,而且习惯人神不分或人神共处。神也并不比人高尚多少——同样有喜怒哀乐、恩怨情仇。甚至连神也会厌倦战争(《特洛伊》一诗中已写到)。但毕竟神是比人更高级的存在——也许就因为神是人塑造的,如果神真的跟人一样低级,这神的存在又有什么必要?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希腊人,就创造了《俄狄浦斯》这样一个复杂而怪诞的神话故事。虽然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复杂和怪诞的故事,但还是能够理解其意义的。《俄狄浦斯》的传说,其实是人类原始社会向私有制社会发展的一个影子,一个写照。
诗人异常轻松优雅地将这个复杂故事的原委概述了一遍。
说实在,直到读完《特洛伊》和《俄狄浦斯》之后,我才深深折服于残器的诗歌叙事能力——与其说叙事能力,不如说是描述能力。他能以寥寥数语的轻描淡写,就较为完美地将一段很复杂的历史背景来个总括。但不足之处也在所难免,残器的诗中常见自我重复或自我抄袭的现象,比如这一首中的“神们却早已失去了兴趣”,就让人想起《特洛伊》中的那句“令好斗的神们也厌倦了吗”。不过,这并不是残器的个别现象,也是写作者的普遍现象。
相对于《特洛伊》,《俄狄浦斯》就显得不那么出色。即使是“命运不过是神们预设的圈套”这个作者预定和先念的主题(证明预定的地方很多——游戏、棋局、棋子、圈套等词),也是普通的读者都能够想到的。而“纵然凿穿眼眸/人类,终是命运的瞎子”这句断语,则纯属多余和不合情理。注定是睁眼瞎,为什么还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非要将自己弄成生理学上的瞎子?难道非这样无法证明人类的渺小和愚蠢么!5.23.

上面说过,残器非常善于把握历史人事的典型特征和本质性要点,我们完全可以想见,他对传统文化的敬畏精神,而且很可能还学富五车。他却谦虚地说读书甚少,而且往往不求甚解。这就让人觉得奇怪了,也更让人肃然起敬了!6.8.
我们再来读读下面一组专写近代和当代人物的诗篇,便能想见他的悟性有多高——


    叔 本 华


一百多年后
仍是这个作为盲目意志之表像的世界
在东方,偶然的一间简陋书房的角落
作为人类种族延续之另一瞬间的虚幻个体
我从那永不可满足亦无法勘破之欲望的间隙
暂时避开生存的苦恼本质与倦怠之沉荷
透过寂静的文字,默然凝视着
——阿瑟·叔本华
他那天才的智慧,与深沉的
孤独

  
    泰 戈 尔


诸天的昙花开了
星月都亮了
天窗泄漏下一线光明
大地飘起一缕梵音

人间收下这馈赠

这是从佛的心房
直接降生的
一颗纯然之心
落在凡尘,不染埃尘

你们劳作的人
贸易的人,流浪的人
以及到河边汲水的女人
快快回家
有人一路撒着花瓣
轻叩着所有人的家门

当他用目光
点亮这世界微笑的油灯
人们从他的影中
看见了另一个身影


        博 尔 赫 斯


他收藏大量的时间
或时间里漂散沉没的记忆
某些变幻莫测的历史或街道错乱的城市
大量的死亡与死亡者、大理石、墓志铭
黄昏的神秘、夜晚的黑、梦中梦、镜中影
以及迷宫、图书馆、破损的地图、残旧的书籍
以及亡命徒、军队、刀、子弹、血与玫瑰
当然,以及魔法

那个带葡萄牙血统的阿根廷人
整个一生呆在他魔幻的宫殿
每天拣出几件藏品,用魔幻进行组合
最终留下一部更加魔幻的文字的魔幻

我试着用手指触摸一枚停在空气中的子弹
发现时间已在那弹头上永久地停滞


        北岛的孤独


孤独者的生命
渴望孤独

有人在绝唱之后
从地平线上
呼啸陨落

而他继续
前往孤独的远处
深处,以及高处

他的脚跟
深陷进一个时代
阴影的厚度

他的声音
在另一个喧嚷的世纪
已难以解读

诗人们至今提到
他的名字
这熟悉的陌生者

而他喃喃自语
象石头在哭


        海 子

    是我们的麻木
掩埋了他的歌

世界高举起
一枝扭曲的铁轨
让那天才之花,在枝头
以血绽放

庄严的汽笛
宣布他神圣
而后大片海子
从麦地里复活

以上这组诗作,写得最好的是《泰戈尔》和《博尔赫斯》。让我们不能不承认和佩服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文化精神有精准到位和独到自在的把握,在这样简短的诗章里,不仅人物的精神风貌写得入情入理,还能如数家珍、淋漓尽致,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虽然有时对人物形象有拔高的嫌疑,我们甚至会觉得诗人本人就像那些大师和名人一样崇高或孤独,但我们不得不为诗人的那颗仁爱、慈悲、敬谨的赤子之心感动!6.8.
残器兄对文化的深刻领悟和敬畏,使他长期以来沉浸于观宇宙、参天地、察人情、知物理的精神叙事当中。除咏史诗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意蕴深厚的文化大写意诗,题材涉及古今中外,比如《宇宙的眼睛》、《永恒》、《时间简史》、《山水古墨》、《酒蕴中国》、《千年雨声》、《高原行》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6.8.

    从残器的交流心语中,我深刻领教到,他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精神、艺术品位、思想追求的诗人,尤其重视语言的锤炼。但我发现,他在艺术和语言方面的理解或把握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有时还是相当低级和简单的问题呢。他对语言的讲究仅仅停留在炼字、炼句上,尤其喜欢炼字,而忽视了炼意、炼境。2017.5.23.这真的让人很怀疑,他的那些咏史诗的艺术成就就是这样靠千锤百炼锻造出来的?6.8.

最近,通过读《我是范雨素》相关评论,接触到一个所谓“阅读者的写作”的提法,引起我一番深入的思考和领悟——我终于可以对自己长期以来相似的想法一个交代了,我终于找到有关写作文野和胸次基本判断的镜子了。这镜子可以是望远镜,也可以是显微镜!
我拿着“阅读者写作”这枚镜子来观照残器的诗,便发现他的作品主要还是阅读者的写作,而不是创造者的写作。残器的诗好懂,但其美妙之处并不容易被感受,只有用心的读者或有写作经验的人,才能领略一二。残器诗的主题一般都是鲜明的、深刻的,但读起来并无沉重感和复杂感,容易被人忽视。在品读、欣赏残器作品的过程中,我一直是带着敬谨和审慎的态度的。说实在,刚开始我也没有感受到他作品里有多少迷人之处,但渐品渐入巷,直到不能不将自己的这些美妙感受分享出来而后可。我敢打个赌,很多美妙之处,即使诗人本人也不一定会心过。他在用词炼字方面很讲究很在意,但那些意境和修辞的美妙,很可能是神来之笔或自然天成;或者是多年写作历练的成果?
当然,我的解读可能存在许多误读之处。有人说阅读是对原作的解构——解释,也有人说阅读是对原作的结构——再创作。那么误读呢?是对原作的破坏,亦或提升?我倒是觉得,只要有人愿意来解读(即使误读)的作品,就不能否认它存在的价值了。他的咏史诗的成功,虽然离不开天赋的灵性,但悟性更促进了他的成功。我想,也许正是身体的疾患,造成灵性思索的中断,每每打断他的诗思;却反而促使他不断的精神求索,反而造就了他的成功,正是勤能补拙的楷模!
读残器的咏史诗作品,会觉得他的语言已经相当成熟和老到,甚至炉火纯青。主要表现在语词独特而准确,语感圆熟而饱满,节奏稳健而流畅,善用排比、叠加、递进、映衬、互文、比照、通感、穿越等修辞手法。应该是他所有诗作里写得最好的一类了。但我仍然不满足,不过瘾——觉得他写得太少,还觉得他匠心太重,匠意太浓。他的诗思的惯性和定势是显而易见的。他诗歌里面常见的互文现象、习惯语素,不能说是悟性有限的表现,但的确是缺乏创造力的表现。他的咏史诗的数量并不多,似不可多得,质量也参差不齐。他的某些篇章让人不得不折服其技艺之高,而有一些则显得矫揉造作。跟他反复请教和交流的结果,让我惊讶于他的拘谨、平庸、乃至拙劣的不可思议。他的艺术自信居然这样糟糕,他一再说对现代诗的感悟力甚差——一些非常成熟的作品,还在那里反复推敲;或者因为友人的一句批评,改来改去,乃至弄巧成拙,铸铁成石,比如《史记》和《广陵散》。我在此不想再胪列他那些修改过的文本了。我深知这可能是他过于注重语言修炼的表现,也可能是艺术感觉不成熟的表现,可能是一种虚心和敬畏的表现,更可能是他身体疾患扯拽的后果。
这是很难让人相信,是发生在同一个写作者身上的事情。我不得不为他惋惜和叹息——
哦,这蹀躞于历史苍茫语境中的旅人和仁(忍)者!
…………

                                                   2017.5.9.-6.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2 19:0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