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纪诗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20 0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纪诗群
一、        世纪诗歌和世纪诗群的提出背景
19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被确立,政治上的包容、经济上的多元、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网络的普及推动和加快了文艺领域尤其是诗坛的百家争鸣。在诗坛,体制与非体制、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形成剧烈碰撞,标新立异者蔚然成风。重庆万州诗人巴山丘庄自1990年代初期以来致力于旧体诗和现代诗探索,先后于2006年和2008年提出“打通古今,打通中西”和“诗人素质论”等主张。
二、世纪诗歌和世纪诗群的主要内容
2009年前后,巴山丘庄在阅读上千诗人几十万首作品的基础上写出近10万字的《读诗笔记:当代诗人印象》,正式提出“世纪诗歌”“世纪诗人”等概念,并概括归纳这个时期诗坛涌现出的三股大潮:“世纪诗歌是幽雅之声、嬉戏之声、咒骂嘲讽之声与疼痛悲悯之声的协奏。一部分诗人在丰富的物质和美丽健硕的肉体面前,如吸痈舐疽的虫蛹,在猛吸狂吮的过程中发出咿呀之声,并制造了大量的垃圾。另一部分诗人陶醉于文化美梦,在现实中吞噬和消化着东西方同时涌来的文化美餐,站在重塑文化的高度,或重于人文新态,或迷恋于语言狂欢,或腆了个臃容气度,这是世纪诗歌的第一大主流。而作为世纪诗歌的第二大主流,诗人们承受着家庭的、社会的、体制的、物欲的多重压力,面对着越来越危险的生存危机和道德危机,发出时代最强的悲悯之声”。世纪诗歌是世纪诗人们在百年新诗尤其是在朦胧诗和第三代诗基础之上薪火相传的浩吟,他们在现实生活和理想世界里逐渐形成起自己的生命自体:虽在现实中生活,吮吸着生活的、文化的养料,却不被体制所同化,也不被现实和文化所淹没,站在重塑民族文化的高度,始终保持开放而又自主自性的生命主体。就文化的态度和转化成诗的营养上说,世纪诗人的生命自体不仅表现为文化吸收上是全方位的,对传统文化有鉴别有理智大胆吸收,而且还表现在追求自由民主等人类普世价值上的毫不含糊;也就是说,世纪诗人在吸收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没有瑟瑟缩缩,在自由民主的道路上没有畏畏缩缩。世纪诗人是在历经了西化与回归多重横向纵向游历摔打之后找到了生命自体。
三、世纪诗歌和世纪诗群的主要构成
2015年初,巴山丘庄对世纪诗歌和世纪诗群作进一步研究,写出《世纪诗史论纲》,将世纪诗群划分为八大主流诗系(或诗派)和两大非主流诗系(诗派),即学院诗系、下半身诗系、新古典诗系、神性诗系、打工诗系、女性诗系、口语诗系、地域诗系、旧体诗系和山水田园诗系。在此,我把各诗系(或诗派)的主要构成和代表复述如下。
(一)学院诗系
学院派肇始于第三代诗人(后朦胧诗人)那里。1986年开始的第三代现代诗群大展,西川提出“西川体”,应当说奠定了学院诗人与其他各门各派迥然不同的路子。后来,臧棣出于诗歌的高贵性以及在特殊年代迂回反体制等考虑,提出纯诗写作、诗歌不干预政治和诗歌意识论等一系列主张,把学院诗歌推向高峰,这些主张在新世纪前后得到一大批诗人的积极响应。
通常认为,1999年“盘峰诗会”标志着学院派的正是形式。学院派的早期主将还包括非北大籍的王家新、欧阳江河、张枣、唐晓渡、陈超等人。
1990年代以来,北大籍诗人很活跃,除西川、臧棣外,还包括王敖、清平、姜涛、郁文(里太白)、周瓒、胡续冬、周伟驰、冷霜、王东东、谭五昌等等。世纪诗人队伍中,虽然北大诗人在学院谱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页,但不是全部。而且,学院诗派中,学院诗人并不一定全在学院上班。到底哪些属学院派哪些为非学院派,显然存在很大的争议。由于学院派未正式命名,学院派成员也就有争议。本人根据诗人之间的联系、诗歌主张和诗歌风格相近等区分法,大致做如下归类:除上面已提到的北大籍和非北大籍诗人外,还包括孙文波、肖开愚、哑石、沈方、聂广友、马骅、林木、秦晓宇、边围、木朵、黄灿然、丛文、二十月、霍俊明、汪建钊、范晔(得一忘二)、桑克、陈律、孙慧峰、宋非、李德武、树才、张清华、张德明、张成德、张潇……。其中,臧棣、王敖、姜涛、黄灿然、木朵、王东东、霍俊明等人还是诗歌批评家,秦晓宇等人是诗话作家,黄灿然、范晔、树才等人是诗歌翻译家。
学院诗人们的学养具有天然优势,他们的诗歌风格虽呈多向度特色,但总体上重意识、重智性、重现代精神、重诗歌技巧。这一点,我们不仅可以从第三代诗人(后朦胧诗人)西川、王家新、欧阳江河、张枣、唐晓渡、陈超等人那里得出答案,还可以从一批世纪诗人臧棣、孙文波等人的诗歌创作历程窥其一斑。正是因为学院诗人重意识轻情感,重技巧轻诗歌的社会功能,所以学院派常被置于拷问的境地,乃至在新世纪初跟林贤志等人为代表的载道派诗歌主张发生最直接的冲突。
世纪诗人队伍中,根据学院诗人内容和风格多向度特色,学院诗系中还可以划分为若干的类型,可以从不同学院划分,也可以从不同风格划分。在此,我把部分学院诗人独具特色的地方略微提出来:臧棣的诗充满机智、奇思和寓言,王敖的诗很奇幻,孙文波、哑石、马骅的山水诗有特色,聂广友的个别诗峥嵘、肖开愚多呓语,林木和杨小滨的解构诗颇见慧眼……另外,王敖创制了“新绝句”,并强调新浪漫主义的写作。
(二)下半身诗系
这里的下半身是从广义上说的,既包括专写人类性欲的下半身诗人,也包括写垃圾的垃圾诗人,还包括崇低崇下的其他类型的诗人。
下半身诗歌兴起于2000年。下半身诗人立足于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写人类的欲望,写人类的排泄物,把人类指向动物本能,强调刺激、野性,如果从文明人的角度考察,他们是一群没有教化过的孩子,但也不能说没有任何道德。在诗坛,下半身诗人的范围比较清晰:沈浩波、尹丽川、巫昂、朵渔、李红旗、春树、徐乡愁、皮旦、曾德旷、管党生、棍子……其中,沈浩波、尹丽川、巫昂、朵渔、李红旗、春树等人是纯粹性欲的下半身诗人,沈浩波、朵渔等人同时又是发起人;徐乡愁和皮旦是垃圾诗人,皮旦是发起人;曾德旷、管党生等人是其他类型的下半身诗人。
下半身诗人中,写得最有成就者为沈浩波,其次是徐乡愁和曾德旷。就对诗坛的贡献而言,沈浩波和曾德旷均不是靠写下半身立功。
下半身诗歌是顺应资本和物欲化的形势产生的。新世纪以来,下半身诗人最受争议,正是由于下半身诗歌的低俗,不管是懂诗的或是不懂的,许多人都要对下半身诗人踏上一脚,并以此来否定整个世纪诗人的实绩。
(三)新古典诗系
新古典诗歌的创作在台湾起步较早,余光中、洛夫等等都可以归入新古典。在大陆,1949年以后至1970年代流行民歌加古诗,基本上是为当时体制思维服务的,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这类诗与1990年代开始兴起的新古典诗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朦胧诗人和第三代诗人打着反体制、反传统的先锋旗号,给汉语诗坛注入巨大活力。1990年代以来,一大批诗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吸收古代诗人们关于言志、缘情、载道、诗仙、诗禅等精神,与现代人文精神相结合,站在融合、创新的立场上展开新古典诗歌的创作,从诗学理论上对这类诗正式全面系统地提出来并命名归于巴山丘庄。其他个别诗人譬如南北,早在1990年代中期就对新古典诗歌的某一类别(即现代禅诗)予以命名。2008年和2009年,巴山丘庄站在新古典诗歌的立场上分别写出《诗人素质论》和《读诗笔记:当代诗人印象》。2015年2月,巴山丘庄根据1990年代以来自己和其他同仁们的创作实践正式对新古典诗歌做出明确界定:新古典诗歌立足于从气场上打通古今、打通中西,把传统的诗道与现代人的人道相结合,关注人类生命,关注现世生存,用最有诗意的语言呈现当下处境和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就创造性来说是新,就继承性来说是古;就世界性来说是新,就中国性来说是古;就现代性来说是新,就神秘性来说是古;就包容性来说是新,就当下性来说是古;就技巧性来说是新,就风格性来说是古。新古典诗歌基于诗人的素质,尤其注重瞬间的灵慧灵感和爆发力,是诗人心体对主客体消化意造后的产物,所以注定这类诗歌具有无限上升空间和无限生命力。
新古典诗人是一个庞大队伍,实绩非常壮观。新古典男性诗人除论者本人外,还包括王祺、廖伟棠、杜力、刘敬魁、高咏志、杨典、陈先发、张祈、蓝逸飞、李笠、张作梗、维庸、张杰、王寅、韦白、郑文斌、津渡、骆驼(罗亚旗)、周瑟瑟、古马、汤养宗、凸凹、武靖东、孟小来、雷平阳、白鸦、朱成、唐不遇、汤凌、李少君、南北(王新旻)、樵野、宋琳、潘维、庞清明、董迎春、马永波、蔡天新、草树、长岛、大卫、道一、东篱、浪子超123、寒山石、嘎代才让、杜风、谷雨、胡桑、胡查、黄梵、刘东晖、葛鸿云、简单、马知遥、晴朗李寒、小海、林和生、胡冬、白鸽子、李金良、陈鱼、肖水、叶世斌、辛泊平、海客、丁南强、杨森君、叶来、育邦、世宾、茱萸、柏铭久、冉晓光、杨辉隆、邵太清、金川、罗霄山、何兮、古石、昌政、万宽、安明、没压制住、三缘、鬼谷空侯、海因、朱朱、哈罗、李尚朝、黄沙、万宽、时东兵、指纹、笑程、沈奇、上官南华、史远钟、梁平、丁成、韩庆成、天外诗狂、萧瞳、鹰之、熊焱、晒盐人、王志国、张卫东、慧存……其中,张祈、白鸦、辛泊平、马永波、金川、鹰之等人是批评家,高咏志和郑文斌是诗话作家,马永波、李笠、晴朗李寒等人是诗歌翻译家,南北、樵野、何兮等人分别是现代禅诗探索的发起人和成员,李少君是草根写作的倡导者,武靖东是此在主义的发起人,周瑟瑟是卡丘主义的倡导者,庞清明等人是第三条道路的倡导者,世宾提出整体写作,寒山石等人是微型诗的践行者,浪子超123是意态诗的构想者,凸凹自居“凸凹体”,没压制住提出“正存在诗”……
在世纪诗人中,新古典诗歌的题材最宽广,风格最多样,人员构成最复杂,也最包容。新古典诗歌大致可以划分成批判现实诗、魔幻诗、现代禅诗、婚姻爱情诗和地域风情诗等类别。批判现实诗的代表有廖伟棠、蓝逸飞、李笠、杨典、张祈、武靖东、骆驼(罗亚旗)、张杰、小海、孟小来、汤凌、庞清明、刘东晖、辛泊平、海客、白鸽子、天外诗狂、指纹、鬼谷空侯等;魔幻诗又包括魔幻现实诗、魔幻神话诗和魔幻寓言诗等类别,其代表有刘敬魁、陈先发、高咏志、鹰之、上官南华、没压制住等;魔幻诗不被新古典诗人独占,学院诗人臧棣、神性诗人道辉等人也是写魔幻诗的高手;现代禅诗的代表有南北、樵野、慧存、古石、何兮、昌政等;另外,虽未加入现代禅诗探索队伍却写出与佛禅题材相关的好作品以上的代表有沈奇、嘎代才让、潘维、肖水、宋琳、郑文斌、孟小来、熊焱、三缘等;婚姻爱情诗的代表有董迎春、叶世斌、王寅、谷雨、马知遥、史远钟、冉晓光等;地域风情诗的代表有杜力、王祺、津渡、丁南强、雷平阳、张卫东、张杰、马永波、胡桑、蔡天新、黄梵、柏铭久、王志国、维庸、寒山石、哈罗、道一、草树、长岛、大卫、葛鸿云、东篱、古马、晴朗李寒、林和生、金川、晒盐人等。
(四)神性诗系
神性诗歌是从新古典诗歌派生出的诗魂尤其神秘、气场尤其宏大者。神性诗歌最早由蝼冢(萧乾父)等人于2002年前后提出来。神性诗系既包括专以神性诗歌自称的诗人,也包括圣徒诗人(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以及其他与这两类相关的写出神性品格的诗人。
神性诗人很亮眼。在第一类诗人中,他们基于人类的苦难,追求人类和宇宙的终极,宏大,厚重,探索者有蝼冢、陈肖、南欧、钢克、刘诚、梦亦非等等,以及热闹一时的第三极神性写作队伍,蝼冢、陈肖、南欧等人的诗歌很有冲击力。在第二类诗人中,造物主(或宇宙终极或天道)被假借为上帝或真主,代表诗人有李建春(李知行)、苏小和、孙谦等等,其中李建春最出色。在第三类诗人中,姣姣者有高龄、陶春、道辉、大解等,他们的作品都非常令人震撼。
神性诗系中,蝼冢等人是神性写作的发起人,刘诚是第三极神性写作发起人,道辉等人自称新死亡诗派,李建春、南欧等人是诗歌批评家。
(五)打工诗系
打工诗的产生与中国大陆1990年代以来各地兴起的现代工厂和城镇化过程直接相关,打工诗人都是底层诗人,他们大多在居无定所、流徙中谋生。在世纪诗人中,除了遭受强权排挤打压的那一拨,就只有打工诗人的声音最真切最痛楚,也最能反映这个时代的背面。有人把打工诗人和遭受政治打压的诗人称作“疼痛派”是很有道理的。大致而言,打工诗人应该来自于两个队伍,一是农民工诗人,二是大量待遇低下以及没有固定工作的城镇底层诗人。
但也并不是每位打工诗人都很疼痛、伤感,极个别诗人的诗风还比较明朗、轻松,或许与他们的处境和性格有关。
打工诗人的队伍很庞大,他们的草根性很强,代表诗人有郑小琼、龚纯(湖北青蛙)、商略、杨健、庞培、赵原、马帮、小强H、杨智源、陈勇、黄旭峰、韩宗宝、韩歆、沈鱼、张守刚、江非、浪子、湘西刁民、孟祥忠、楼河、白鸽子、雪马、高世现、向加青、何真宗、郭金牛、飞廉、吾同树、许立志……
打工诗人有的直接写工地题材,如商略、郑小琼、高世现、郭金牛、许立志;有的直接写城市这头巨兽,如杨智源、赵原、浪子、向加青;有的多写乡村题材,如龚纯、张守刚、何真宗;有的以佛禅入诗,如杨健、湘西刁民;还有的对诗歌结制取得了创造性的探索,如龚纯、湘西刁民。
(六)女性诗系
当代诗坛,女性诗人三分天下有其一,反映了这个时代开放程度提高,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上升。
世纪诗人中,女性诗人是一个庞大队伍,有成婴、燕窝、布咏涛(江涛)、池凌云、郑小琼、钟硕、张黎、碧青、路也、李成恩、宋晓杰、苏若兮、周瓒、明迪、安琪、刘晓萍、尹丽川、巫昂、李清荷、杜涯、荆溪、赵丽华、唐果、丁燕、南方狐、莱耳、晓音、冰儿、邹晓慧、陈小蓓、廖又蓉、刘霞、马雁、欧阳关雪、清荷铃子、王莉、谢小青、雪玲珑、余秀华、玉珍、张枚枚、叶丽隽、周冬梅、梅依然、田雪儿、向庭蕙、施施然……。
女性诗歌的风格多样,可以做简略的归类:成婴、池凌云、明迪、周瓒、巫昂、施施然的诗含蓄丰富,燕窝、路也、安琪、匪君子、苏若兮、晓音、荆溪的诗敏锐微妙,布咏涛、李成恩、丁燕的诗热情硬朗,钟硕、玉珍的诗有气魄胆识,张黎、碧青、邹晓慧的诗有慧心禅意,郑小琼、杜涯、冰儿、刘晓萍、南方狐、田雪儿的诗悲悯深长,尹丽川、李清菏、余秀华、梅依然的诗率性果决……
新世纪前后,女性诗人给诗坛带来一波又一波的热情。先是安琪发起“中间代”,接着是尹丽川、巫昂等“下半身”诗人引起争议,其次是“梨花体”诗人赵丽华被嘲弄恶搞,再其次是“打工诗人”郑小琼引起重视,以及现代禅诗探索成员张黎、碧青等人受到注目。2014年底至2015年初,湖北“脑瘫诗人”余秀华的诗歌受到疯传。不管是哪个话题中的女诗人,她们都以鲜明的特色给诗坛带来过热情,有的还具有永久的魅力。
(七)口语诗系
口语诗的源起盛行首先应归功于第三代诗人(后朦胧诗人)于坚、韩东等人。口语诗对于大众诗歌的普及起到积极作用,当然,这与消费社会以及快捷、方便的现代生活有一定关系。世纪诗人队伍中,大都有口语诗的实践和经历,专称的口语诗创作者占了大半个江山。这也带来负面影响,口语诗就像泛滥滞销的商品,过剩得令人倒胃。也正因此,当代诗的废话、口水、垃圾等词汇纷纷泼向口语诗。口语诗的创作基本要在过程中立住脚跟,为引起兴趣,口语诗大都要使用幽默、反讽等手法,以及制造戏剧效果,好的口语诗大多直接有力。
世纪诗人中,口语诗人的名单可无限排列下去:伊沙、徐江、杨黎、苏非舒、余怒、沙马、谭克修、秦巴子、王有尾、阿斐、朱桂华、李文武、车延高、乌青……其中,徐江是批评家,余怒是不解诗歌的发起人。
由于口语诗与需要讲求意蕴深广、情感丰富等诗歌本身的内在质素发生冲突,所以,口语诗即使有小波小浪,也未出现惊世骇俗的一幕。伊沙、徐江等人虽对诗坛有功,但却少见经典力作。
在口语诗系中,杨黎创制了被嘲讽一时的“黎花体”,苏非舒践行了“裸体诗”,车延高被戏为“羊羔体”,杨黎、乌青等人是“废话体”的典型。
新世纪前后,部分学院诗人、女性诗人、口语诗人和几乎所有的下半身诗人都打着先锋旗号开展新诗探索。
(八)地域诗系
地域诗系可以简略地表述为:就诗人的地域活跃程度分,以京津、川渝、湘鄂、安微、江浙、上海、广东、陕西为最活跃地区,云贵、豫鲁、福建、广西、东北等地次之,其余的分布在其它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外(港澳台的单列)。或者说,中国大陆诗歌的热土以南北两翼,中间两线为主;南北两翼是指南方的两广、福建一翼和北方的京津一翼;中间两线是长江为轴线和渭河黄河为轴线。尤其是两翼最热闹。
1990年代以来,世纪诗人中的许多诗人都有流浪经历,有的在异国他乡寻找栖居之所,有的在本土寻找生存之地,还有的纯粹是精神流浪,也有很大一批诗人扎根于本土、立足于所在的生存环境,写出了极具地域特色、极有地域风情和极有时代特色的佳作。其实,对那些不愿意或没有条件东奔西跑的诗人来说,直接从身边小范围内摄取诗意的支撑点并以地方题材为内容无疑是最实在牢靠之举。世纪诗人中,写出地域特色的诗人很多,在此不一一枚举。
新世纪以来,地域诗系非常繁荣,以上只是大致线索。各个地域诗歌的详情不是论者本人一己之力能说清楚的,需要专人专门研究,在此不多说。
(九)旧体诗系
这里的旧体诗系是从广义上讲的,包括白话新诗以前的诗、词和曲子等形式。之所以用旧体是与前面的新古典相区别,便于从史学的角度分类记述。另外,这里说的旧体诗人也并不是说这些诗人们的思想有多存旧,而是指他们用了旧体诗的形式。相反,很多旧体诗人还相当的出奇、创新和前瞻。他们写旧体诗正如写新体白话诗一样那么顺手自由,就像吃饭是用筷子或是叉子那么随意一样。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旧体诗人们更愿意把旧体诗称作传统诗。
世纪诗人中,尤其是新古典诗人群体中,能够创作旧体诗的诗人很多,笔者所了解的出奇者有唯阿、陈仁德、嘘堂、军特、郭虎、周啸天……这个名单也可以无限开下去。2014年,鲁迅诗歌奖授予周啸天,或许是对创作旧体诗的一种鼓励。
在新世纪前后,各地所办的古诗词协会,其成员大多是中老年,他们受体制思维的束缚较深,他们不只是形式旧,最主要的是思想陈旧顽固,与我上面提到的那些旧体诗人相比已是天壤之别。但在这些协会里,也涌现了一批冲破体制思维的旧体诗词高手,需要专人对此搜集整理,不是笔者一己之力能说得清楚的,在此不述。
(十)山水田园诗系
山水田园诗系与前面除下半身诗歌之外的所有诗系交叉。山水田园诗系与地域诗系最直接,也最有联系。严格地说,山水田园诗系可以与地域诗系合并,是地域诗系的一个大类,因而可以列入主流诗系,但此处仅仅只是为了强调传统题材,强调与几千年汉语山水诗的联系。在汉语诗歌写作过程中,对山水田园诗已形成比较成熟的评价标准,所以一般读者最容易了解,也最容易分辨出此类诗的高低优劣。
新世纪前后,山水田园诗的兴盛与此期的城镇化和商业大潮冲击不无关系。人们需要宁静,需要属于自己的天地和乌托邦,显然山水田园是最好的安抚和寄托,许多诗人还把她当作毕生的追求。世纪诗人中,涌现一批山水田园诗的高手,包括学院诗人孙文波、哑石、马骅,打工诗人龚纯、张守刚、湘西刁民,女性诗人布咏涛、池凌云、钟硕、玉珍,新古典诗人津渡、柏铭久、雷平阳、张卫东、王志国……这些诗人的山水田园诗之所以写得好,不在于说出了一方独特的地域风情,而是呈现了山水田园之外的独特神韵。
人们可以预测,越在将来,山水田园诗将越大兴,因为随着城镇化越普及以及人类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山水田园越将成为人类尤其是诗人的梦想。




附:几点说明
1、以上内容全见于诗生活论坛。
2、2009至2010年,巴山丘庄写出《读诗笔记:当代诗人印象》并正式提出“世纪诗歌”“世纪诗人”等概念后在诗坛引起轩然大波,事实上改变了2009年以来诗坛的发展态势。2015年初作者又写成《世纪诗史论纲》。这些文章在论坛发表后并未有正式的刊物登载,我也没办什么杂志网站,更没有邀约同道唱和。包括我身边的朋友,我都希望他们走大诗人的路子,其中自主自性和自成一格是成就大诗人的最主要条件。2016年初,我写成《夔州诗风、三峡诗群及巴山丘庄》一文,发表在《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6年第四期里,文中涉及到“世纪诗歌”“世纪诗派”等提法(此文亦见于诗生活论坛),算是有正式的刊物登载。
3、反观三千多年汉语诗史,尤其是百年新诗史,被称为诗派的,大多是志同道合者的约定,或是有什么趋向性风格语言,或是依据什么平台而集合,真正意义上的诗派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我提出世纪诗歌和世纪诗人的初衷是出于反圈子、反山头而为真诗好诗尤其是为大诗立言。作为分辨异同甚至打破沉闷局面,依山树旗有时也有特殊的功效。1990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世纪初以来,汉语诗坛的成就有目共睹,如何赋予这个时代恰如其分的称谓涉及诗人们的成就能否得到承认。他们如果因我的批评发言而不受重视是我的愧疚。
4、我曾试图以其他称谓譬如“江胡诗人”或其他名称来定义这个时代,但都不如“世纪诗人”来得准确、大气和有魅力。自我提出世纪诗歌、世纪诗人和世纪诗群起至今已历八载,八年以来,我一直想跳出是非之争以便安心于诗歌创作,然而身在江湖,身不由己,当面对大不是时,又忍不住跳出来争辩一番,说明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好只是相对而言。不过,争论和命名是为了正本清源或是为了新的航程,唯有经久流传的诗歌作品才是诗派得以成立并可以光大的基础。
5、新世纪初,诗坛太乱,各门各派通过网络这种形式纷纷登台亮相。面对浩如烟海的作品和山头林立的诗坛,如何判别出诗歌的高下优劣以及如何客观准确地梳理出诗坛的脉络就成了诗论家们绕不开的话题。以前我并没有想到要当诗评家,更未想到要创立什么诗派。我本来独自行走在诗坛之外,不被任何诗人和任何流派左右,由于受诗坛繁荣局面的吸引,自觉不自觉地跟诗坛凑到一块了。我正式进入网络诗坛是在2004年下半年,至2008年,我已阅读大量作品,发现1990年代以来的许多作品完全不同于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是一派全新的可喜格局。2008年5月,我依据自己创作诗歌小说的经验和感悟写出《诗人素质论》。同年底,我有一个想法:当代诗坛众声喧哗,到底哪些诗歌是杰作?哪些诗人给诗坛带来了永久的记忆?哪些现象又值得警惕?于是我非常随意地写一些对当代诗坛名诗人们的印象简评,既写得,也写失。至2009年1月,共点评102人,并提出世纪诗歌、世纪诗人等新概念。起初我想到诗坛高手林立,我又是无名之辈,并没有打算发出去,后来促使我抛出去的是两件说不清的事情:一是在撰写过程中,我在梦中写出一首诗:“紫寒骨碌云中倾,气宇巍峨宝殿呈。蚀日孤悬未罗句,梦中伤悲告观音”。二是2009年1月26日,即大年正月初一,我偕家人登山,在天子城的观音庙里,抽了个“姜子牙斩将封神”的上上签。这些难道是天意吗?如果不是天意也是宿命。那就壮起胆子让诗坛去评说吧。我把102人的点评放到诗坛后引起轩然大波,我知道自己已经处在风口浪尖上了。起初点评的102人并没费多大的劲儿,而最费神的是后来续评的那100多位诗人,可以说,差点没让我喘过气来。要完成后面100多位诗人的点评必须搜集阅读大量的资料,还要把他(她)们放到整个东西方诗史的大背景上去比较,找出共性,找出差异,这些都令我十分头痛。后半部分的点评时间是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初,当时正值严冬时节,我又有严重的支气管炎,要在快速阅读上千诗人大约十万首的作品并写出评语不仅考验自己的才力,更考验我的毅力。加上以前阅读过的作品,我在点评过程中阅读总量不下二、三十万首诗。最后,我的一片真挚得到上天垂怜,让我顺顺利利地走了出来。虽然对有些诗人的点评不精准,但至少大致轮廓出来了。最引为自信又自豪的是依据自己的诗学理论独自点评,这个理论是我自己从生命体验和创作实践中得来的。2015年初,我又对世纪诗歌的十大诗系进行梳理,通过梳理,世纪诗歌的完整图景更加清楚了。


巴山丘庄通联:
邮箱:wzzxp6000@sina.com
电话:1399655059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8-11 21:04 | 只看该作者
世纪诗群
一、世纪诗歌和世纪诗群的提出背景
19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的方向被确立,政治上的包容、经济上的多元、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网络的普及推动和加快了文艺领域尤其是诗坛的百家争鸣。在诗坛,体制与非体制、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形成剧烈碰撞,标新立异者蔚然成风。重庆万州诗人巴山丘庄自1990年代初期以来致力于旧体诗和现代诗探索,先后于2006年和2008年提出“打通古今,打通中西”和“诗人素质论”等主张。
二、世纪诗歌和世纪诗群的主要内容
2009年前后,巴山丘庄在阅读上千诗人几十万首作品的基础上写出近10万字的《读诗笔记:当代诗人印象》,正式提出“世纪诗歌”“世纪诗人”等概念,并概括归纳这个时期诗坛涌现出的三股大潮:“世纪诗歌是幽雅之声、嬉戏之声、咒骂嘲讽之声与疼痛悲悯之声的协奏。一部分诗人在丰富的物质和美丽健硕的肉体面前,如吸痈舐疽的虫蛹,在猛吸狂吮的过程中发出咿呀之声,并制造了大量的垃圾。另一部分诗人陶醉于文化美梦,在现实中吞噬和消化着东西方同时涌来的文化美餐,站在重塑文化的高度,或重于人文新态,或迷恋于语言狂欢,或腆了个臃容气度,这是世纪诗歌的第一大主流。而作为世纪诗歌的第二大主流,诗人们承受着家庭的、社会的、体制的、物欲的多重压力,面对着越来越危险的生存危机和道德危机,发出时代最强的悲悯之声”。世纪诗歌是世纪诗人们在百年新诗尤其是在朦胧诗和第三代诗基础之上薪火相传的浩吟,他们在现实生活和理想世界里逐渐形成起自己的生命自体:虽在现实中生活,吮吸着生活的、文化的养料,却不被体制所同化,也不被现实和文化所淹没,站在重塑民族文化的高度,始终保持开放而又自主自性的生命主体。就文化的态度和转化成诗的营养上说,世纪诗人的生命自体不仅表现为文化吸收上是全方位的,对传统文化有鉴别有理智大胆吸收,而且还表现在追求自由民主等人类普世价值上的毫不含糊;也就是说,世纪诗人在吸收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没有瑟瑟缩缩,在自由民主的道路上没有畏畏缩缩。世纪诗人是在历经了西化与回归多重横向纵向游历摔打之后找到了生命自体。
三、世纪诗歌和世纪诗群的主要构成
2015年初,巴山丘庄对世纪诗歌和世纪诗群作进一步研究,写出《世纪诗史论纲》,将世纪诗群划分为八大主流诗系(或诗派)和两大非主流诗系(诗派),即学院诗系、下半身诗系、新古典诗系、神性诗系、打工诗系、女性诗系、口语诗系、地域诗系、旧体诗系和山水田园诗系。在此,我把各诗系(或诗派)的主要构成和代表复述如下。
(一)学院诗系
学院派肇始于第三代诗人(后朦胧诗人)那里。1986年开始的第三代现代诗群大展,西川提出“西川体”,应当说奠定了学院诗人与其他各门各派迥然不同的路子。后来,臧棣出于诗歌的高贵性以及在特殊年代迂回反体制等考虑,提出纯诗写作、诗歌不干预政治和诗歌意识论等一系列主张,把学院诗歌推向高峰,这些主张在新世纪前后得到一大批诗人的积极响应。
通常认为,1999年“盘峰诗会”标志着学院派的正是形式。学院派的早期主将还包括非北大籍的王家新、欧阳江河、张枣、唐晓渡、陈超等人。
1990年代以来,北大籍诗人很活跃,除西川、臧棣外,还包括王敖、清平、姜涛、郁文(里太白)、周瓒、胡续冬、周伟驰、冷霜、王东东、谭五昌等等。世纪诗人队伍中,虽然北大诗人在学院谱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页,但不是全部。而且,学院诗派中,学院诗人并不一定全在学院上班。到底哪些属学院派哪些为非学院派,显然存在很大的争议。由于学院派未正式命名,学院派成员也就有争议。本人根据诗人之间的联系、诗歌主张和诗歌风格相近等区分法,大致做如下归类:除上面已提到的北大籍和非北大籍诗人外,还包括孙文波、肖开愚、哑石、沈方、聂广友、马骅、林木、秦晓宇、边围、木朵、黄灿然、丛文、二十月、霍俊明、汪建钊、范晔(得一忘二)、桑克、陈律、孙慧峰、宋非、李德武、树才、张清华、张德明、张成德、张潇……。其中,臧棣、王敖、姜涛、黄灿然、木朵、王东东、霍俊明等人还是诗歌批评家,秦晓宇等人是诗话作家,黄灿然、范晔、树才等人是诗歌翻译家。
学院诗人们的学养具有天然优势,他们的诗歌风格虽呈多向度特色,但总体上重意识、重智性、重现代精神、重诗歌技巧。这一点,我们不仅可以从第三代诗人(后朦胧诗人)西川、王家新、欧阳江河、张枣、唐晓渡、陈超等人那里得出答案,还可以从一批世纪诗人臧棣、孙文波等人的诗歌创作历程窥其一斑。正是因为学院诗人重意识轻情感,重技巧轻诗歌的社会功能,所以学院派常被置于拷问的境地,乃至在新世纪初跟林贤志等人为代表的载道派诗歌主张发生最直接的冲突。
世纪诗人队伍中,根据学院诗人内容和风格多向度特色,学院诗系中还可以划分为若干的类型,可以从不同学院划分,也可以从不同风格划分。在此,我把部分学院诗人独具特色的地方略微提出来:臧棣的诗充满机智、奇思和寓言,王敖的诗很奇幻,孙文波、哑石、马骅的山水诗有特色,聂广友的个别诗峥嵘、肖开愚多呓语,林木和杨小滨的解构诗颇见慧眼……另外,王敖创制了“新绝句”,并强调新浪漫主义的写作。
(二)下半身诗系
这里的下半身是从广义上说的,既包括专写人类性欲的下半身诗人,也包括写垃圾的垃圾诗人,还包括崇低崇下的其他类型的诗人。
下半身诗歌兴起于2000年。下半身诗人立足于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写人类的欲望,写人类的排泄物,把人类指向动物本能,强调刺激、野性,如果从文明人的角度考察,他们是一群没有教化过的孩子,但也不能说没有任何道德。在诗坛,下半身诗人的范围比较清晰:沈浩波、尹丽川、巫昂、朵渔、李红旗、春树、徐乡愁、皮旦、曾德旷、管党生、棍子、小月亮……其中,沈浩波、尹丽川、巫昂、朵渔、李红旗、春树等人是纯粹性欲的下半身诗人,沈浩波、朵渔等人同时又是发起人;徐乡愁、皮旦、小月亮是垃圾诗人;早期垃圾诗人还有法清、老德、大头鸭鸭、江南布衣等人,法清是初期的发起人;曾德旷、管党生等人是其他类型的下半身诗人。
下半身诗人中,写得最有成就者为沈浩波,其次是徐乡愁和曾德旷。就对诗坛的贡献而言,沈浩波和曾德旷均不是靠写下半身立功。
下半身诗歌是顺应资本和物欲化的形势产生的。新世纪以来,下半身诗人最受争议,正是由于下半身诗歌的低俗,不管是懂诗的或是不懂的,许多人都要对下半身诗人踏上一脚,并以此来否定整个世纪诗人的实绩。
(三)新古典诗系
新古典诗歌的创作在台湾起步较早,余光中、洛夫等等都可以归入新古典。在大陆,1949年以后至1970年代流行民歌加古诗,基本上是为当时体制思维服务的,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这类诗与1990年代开始兴起的新古典诗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朦胧诗人和第三代诗人打着反体制、反传统的先锋旗号,给汉语诗坛注入巨大活力。1990年代以来,一大批诗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吸收古代诗人们关于言志、缘情、载道、诗仙、诗禅等精神,与现代人文精神相结合,站在融合、创新的立场上展开新古典诗歌的创作,从诗学理论上对这类诗正式全面系统地提出来并命名归于巴山丘庄。其他个别诗人譬如南北,早在1990年代中期就对新古典诗歌的某一类别(即现代禅诗)予以命名。2008年和2009年,巴山丘庄站在新古典诗歌的立场上分别写出《诗人素质论》和《读诗笔记:当代诗人印象》。2015年2月,巴山丘庄根据1990年代以来自己和其他同仁们的创作实践正式对新古典诗歌做出明确界定:新古典诗歌立足于从气场上打通古今、打通中西,把传统的诗道与现代人的人道相结合,关注人类生命,关注现世生存,用最有诗意的语言呈现当下处境和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就创造性来说是新,就继承性来说是古;就世界性来说是新,就中国性来说是古;就现代性来说是新,就神秘性来说是古;就包容性来说是新,就当下性来说是古;就技巧性来说是新,就风格性来说是古。新古典诗歌基于诗人的素质,尤其注重瞬间的灵慧灵感和爆发力,是诗人心体对主客体消化意造后的产物,所以注定这类诗歌具有无限上升空间和无限生命力。
新古典诗人是一个庞大队伍,实绩非常壮观。新古典男性诗人除论者本人外,还包括王祺、廖伟棠、杜力、刘敬魁、高咏志、杨典、陈先发、张祈、蓝逸飞、李笠、张作梗、维庸、张杰、王寅、韦白、郑文斌、津渡、骆驼(罗亚旗)、周瑟瑟、古马、汤养宗、凸凹、武靖东、孟小来、雷平阳、白鸦、朱成、唐不遇、汤凌、李少君、南北(王新旻)、樵野、宋琳、潘维、庞清明、董迎春、马永波、蔡天新、草树、长岛、大卫、道一、东篱、浪子超123、寒山石、嘎代才让、杜风、谷雨、胡桑、胡查、黄梵、刘东晖、葛鸿云、简单、马知遥、晴朗李寒、小海、林和生、胡冬、白鸽子、李金良、陈鱼、肖水、叶世斌、辛泊平、海客、丁南强、杨森君、叶来、育邦、世宾、茱萸、柏铭久、冉晓光、杨辉隆、邵太清、金川、罗霄山、何兮、古石、昌政、万宽、安明、没压制住、三缘、鬼谷空侯、海因、朱朱、哈罗、李尚朝、黄沙、万宽、时东兵、指纹、笑程、沈奇、上官南华、史远钟、梁平、丁成、韩庆成、天外诗狂、萧瞳、鹰之、熊焱、晒盐人、李元胜、王志国、张卫东、慧存……其中,张祈、白鸦、辛泊平、马永波、金川、鹰之等人是批评家,高咏志和郑文斌是诗话作家,马永波、李笠、晴朗李寒等人是诗歌翻译家,南北、樵野、何兮等人分别是现代禅诗探索的发起人和成员,李少君是草根写作的倡导者,武靖东是此在主义的发起人,周瑟瑟是卡丘主义的倡导者,庞清明等人是第三条道路的倡导者,世宾提出整体写作,寒山石等人是微型诗的践行者,浪子超123是意态诗的构想者,凸凹自居“凸凹体”,没压制住提出“正存在诗”……
在世纪诗人中,新古典诗歌的题材最宽广,风格最多样,人员构成最复杂,也最包容。新古典诗歌大致可以划分成批判现实诗、魔幻诗、现代禅诗、婚姻爱情诗和地域风情诗等类别。批判现实诗的代表有廖伟棠、蓝逸飞、李笠、杨典、张祈、武靖东、骆驼(罗亚旗)、张杰、小海、孟小来、汤凌、庞清明、刘东晖、辛泊平、海客、白鸽子、天外诗狂、指纹、鬼谷空侯等;魔幻诗又包括魔幻现实诗、魔幻神话诗和魔幻寓言诗等类别,其代表有刘敬魁、陈先发、高咏志、鹰之、上官南华、没压制住等;魔幻诗不被新古典诗人独占,学院诗人臧棣、神性诗人道辉等人也是写魔幻诗的高手;现代禅诗的代表有南北、樵野、慧存、古石、何兮、昌政、还叫悟空等;另外,虽未加入现代禅诗探索队伍却写出与佛禅题材相关的好作品以上的代表有沈奇、嘎代才让、潘维、肖水、宋琳、郑文斌、孟小来、熊焱、三缘等;婚姻爱情诗的代表有董迎春、叶世斌、王寅、谷雨、马知遥、史远钟、冉晓光等;地域风情诗的代表有杜力、王祺、津渡、丁南强、雷平阳、张卫东、张杰、马永波、胡桑、蔡天新、黄梵、柏铭久、王志国、维庸、寒山石、哈罗、道一、草树、长岛、大卫、葛鸿云、东篱、古马、晴朗李寒、林和生、金川、晒盐人、李元胜等。
(四)神性诗系
神性诗歌是从新古典诗歌派生出的诗魂尤其神秘、气场尤其宏大者。神性诗歌最早由蝼冢(萧乾父)等人于2002年前后提出来。神性诗系既包括专以神性诗歌自称的诗人,也包括圣徒诗人(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以及其他与这两类相关的写出神性品格的诗人。
神性诗人很亮眼。在第一类诗人中,他们基于人类的苦难,追求人类和宇宙的终极,宏大,厚重,探索者有蝼冢、陈肖、南欧、钢克、刘诚、梦亦非等等,以及热闹一时的第三极神性写作队伍,蝼冢、陈肖、南欧等人的诗歌很有冲击力。在第二类诗人中,造物主(或宇宙终极或天道)被假借为上帝或真主,代表诗人有李建春(李知行)、苏小和、孙谦等等,其中李建春最出色。在第三类诗人中,姣姣者有高龄、陶春、道辉、大解等,他们的作品都非常令人震撼。
神性诗系中,蝼冢等人是神性写作的发起人,刘诚是第三极神性写作发起人,道辉等人自称新死亡诗派,李建春、南欧等人是诗歌批评家。
(五)打工诗系
打工诗的产生与中国大陆1990年代以来各地兴起的现代工厂和城镇化过程直接相关,打工诗人都是底层诗人,他们大多在居无定所、流徙中谋生。在世纪诗人中,除了遭受强权排挤打压的那一拨,就只有打工诗人的声音最真切最痛楚,也最能反映这个时代的背面。有人把打工诗人和遭受政治打压的诗人称作“疼痛派”是很有道理的。大致而言,打工诗人应该来自于两个队伍,一是农民工诗人,二是大量待遇低下以及没有固定工作的城镇底层诗人。
但也并不是每位打工诗人都很疼痛、伤感,极个别诗人的诗风还比较明朗、轻松,或许与他们的处境和性格有关。
打工诗人的队伍很庞大,他们的草根性很强,代表诗人有郑小琼、龚纯(湖北青蛙)、商略、杨健、庞培、赵原、马帮、小强H、杨智源、陈勇、黄旭峰、韩宗宝、韩歆、沈鱼、张守刚、江非、浪子、湘西刁民、孟祥忠、楼河、白鸽子、雪马、高世现、向加青、何真宗、郭金牛、飞廉、吾同树、许立志……
打工诗人有的直接写工地题材,如商略、郑小琼、高世现、郭金牛、许立志;有的直接写城市这头巨兽,如杨智源、赵原、浪子、向加青;有的多写乡村题材,如龚纯、张守刚、何真宗;有的以佛禅入诗,如杨健、湘西刁民;还有的对诗歌结制取得了创造性的探索,如龚纯、湘西刁民。
(六)女性诗系
当代诗坛,女性诗人三分天下有其一,反映了这个时代开放程度提高,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上升。
世纪诗人中,女性诗人是一个庞大队伍,有成婴、燕窝、布咏涛(江涛)、池凌云、郑小琼、钟硕、张黎、碧青、路也、李成恩、宋晓杰、苏若兮、周瓒、明迪、安琪、刘晓萍、尹丽川、巫昂、李清荷、杜涯、荆溪、赵丽华、唐果、丁燕、南方狐、莱耳、晓音、冰儿、邹晓慧、陈小蓓、廖又蓉、刘霞、马雁、欧阳关雪、清荷铃子、王莉、谢小青、雪玲珑、余秀华、玉珍、张枚枚、叶丽隽、周冬梅、梅依然、田雪儿、向庭蕙、施施然……。
女性诗歌的风格多样,可以做简略的归类:成婴、池凌云、明迪、周瓒、巫昂、施施然的诗含蓄丰富,燕窝、路也、安琪、匪君子、苏若兮、晓音、荆溪的诗敏锐微妙,布咏涛、李成恩、丁燕的诗热情硬朗,钟硕、玉珍的诗有气魄胆识,张黎、碧青、邹晓慧的诗有慧心禅意,郑小琼、杜涯、冰儿、刘晓萍、南方狐、田雪儿的诗悲悯深长,尹丽川、李清菏、余秀华、梅依然的诗率性果决……
新世纪前后,女性诗人给诗坛带来一波又一波的热情。先是安琪发起“中间代”,接着是尹丽川、巫昂等“下半身”诗人引起争议,其次是“梨花体”诗人赵丽华被嘲弄恶搞,再其次是“打工诗人”郑小琼引起重视,以及现代禅诗探索成员张黎、碧青等人受到注目。2014年底至2015年初,湖北“脑瘫诗人”余秀华的诗歌受到疯传。不管是哪个话题中的女诗人,她们都以鲜明的特色给诗坛带来过热情,有的还具有永久的魅力。
(七)口语诗系
口语诗的源起盛行首先应归功于第三代诗人(后朦胧诗人)于坚、韩东等人。口语诗对于大众诗歌的普及起到积极作用,当然,这与消费社会以及快捷、方便的现代生活有一定关系。世纪诗人队伍中,大都有口语诗的实践和经历,专称的口语诗创作者占了大半个江山。这也带来负面影响,口语诗就像泛滥滞销的商品,过剩得令人倒胃。也正因此,当代诗的废话、口水、垃圾等词汇纷纷泼向口语诗。口语诗的创作基本要在过程中立住脚跟,为引起兴趣,口语诗大都要使用幽默、反讽等手法,以及制造戏剧效果,好的口语诗大多直接有力。
世纪诗人中,口语诗人的名单可无限排列下去:伊沙、徐江、杨黎、苏非舒、余怒、沙马、谭克修、秦巴子、王有尾、阿斐、朱桂华、李文武、车延高、乌青……其中,徐江是批评家,余怒是不解诗歌的发起人。
由于口语诗与需要讲求意蕴深广、情感丰富等诗歌本身的内在质素发生冲突,所以,口语诗即使有小波小浪,也未出现惊世骇俗的一幕。伊沙、徐江等人虽对诗坛有功,但却少见经典力作。
在口语诗系中,杨黎创制了被嘲讽一时的“黎花体”,苏非舒践行了“裸体诗”,车延高被戏为“羊羔体”,杨黎、乌青等人是“废话体”的典型。
新世纪前后,部分学院诗人、女性诗人、口语诗人和几乎所有的下半身诗人都打着先锋旗号开展新诗探索。
(八)地域诗系
地域诗系可以简略地表述为:就诗人的地域活跃程度分,以京津、川渝、湘鄂、安微、江浙、上海、广东、陕西为最活跃地区,云贵、豫鲁、福建、广西、东北等地次之,其余的分布在其它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外(港澳台的单列)。或者说,中国大陆诗歌的热土以南北两翼,中间两线为主;南北两翼是指南方的两广、福建一翼和北方的京津一翼;中间两线是长江为轴线和渭河黄河为轴线。尤其是两翼最热闹。
1990年代以来,世纪诗人中的许多诗人都有流浪经历,有的在异国他乡寻找栖居之所,有的在本土寻找生存之地,还有的纯粹是精神流浪,也有很大一批诗人扎根于本土、立足于所在的生存环境,写出了极具地域特色、极有地域风情和极有时代特色的佳作。其实,对那些不愿意或没有条件东奔西跑的诗人来说,直接从身边小范围内摄取诗意的支撑点并以地方题材为内容无疑是最实在牢靠之举。世纪诗人中,写出地域特色的诗人很多,在此不一一枚举。
新世纪以来,地域诗系非常繁荣,以上只是大致线索。各个地域诗歌的详情不是论者本人一己之力能说清楚的,需要专人专门研究,在此不多说。
(九)旧体诗系
这里的旧体诗系是从广义上讲的,包括白话新诗以前的诗、词和曲子等形式。之所以用旧体是与前面的新古典相区别,便于从史学的角度分类记述。另外,这里说的旧体诗人也并不是说这些诗人们的思想有多存旧,而是指他们用了旧体诗的形式。相反,很多旧体诗人还相当的出奇、创新和前瞻。他们写旧体诗正如写新体白话诗一样那么顺手自由,就像吃饭是用筷子或是叉子那么随意一样。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旧体诗人们更愿意把旧体诗称作传统诗。
世纪诗人中,尤其是新古典诗人群体中,能够创作旧体诗的诗人很多,笔者所了解的出奇者有唯阿、陈仁德、嘘堂、军特、郭虎、周啸天……这个名单也可以无限开下去。2014年,鲁迅诗歌奖授予周啸天,或许是对创作旧体诗的一种鼓励。
在新世纪前后,各地所办的古诗词协会,其成员大多是中老年,他们受体制思维的束缚较深,他们不只是形式旧,最主要的是思想陈旧顽固,与我上面提到的那些旧体诗人相比已是天壤之别。但在这些协会里,也涌现了一批冲破体制思维的旧体诗词高手,需要专人对此搜集整理,不是笔者一己之力能说得清楚的,在此不述。
(十)山水田园诗系
山水田园诗系与前面除下半身诗歌之外的所有诗系交叉。山水田园诗系与地域诗系最直接,也最有联系。严格地说,山水田园诗系可以与地域诗系合并,是地域诗系的一个大类,因而可以列入主流诗系,但此处仅仅只是为了强调传统题材,强调与几千年汉语山水诗的联系。在汉语诗歌写作过程中,对山水田园诗已形成比较成熟的评价标准,所以一般读者最容易了解,也最容易分辨出此类诗的高低优劣。
新世纪前后,山水田园诗的兴盛与此期的城镇化和商业大潮冲击不无关系。人们需要宁静,需要属于自己的天地和乌托邦,显然山水田园是最好的安抚和寄托,许多诗人还把她当作毕生的追求。世纪诗人中,涌现一批山水田园诗的高手,包括学院诗人孙文波、哑石、马骅,打工诗人龚纯、张守刚、湘西刁民,女性诗人布咏涛、池凌云、钟硕、玉珍,新古典诗人津渡、柏铭久、雷平阳、张卫东、王志国……这些诗人的山水田园诗之所以写得好,不在于说出了一方独特的地域风情,而是呈现了山水田园之外的独特神韵。
人们可以预测,越在将来,山水田园诗将越大兴,因为随着城镇化越普及以及人类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山水田园越将成为人类尤其是诗人的梦想。
附:几点说明
1、2009至2010年,巴山丘庄写出《读诗笔记:当代诗人印象》并正式提出“世纪诗歌”“世纪诗人”等概念后在诗坛引起轩然大波,事实上改变了2009年以来诗坛的发展态势。2015年初作者又写成《世纪诗史论纲》。这些文章在论坛发表后并未有正式的刊物登载,我也没办什么杂志网站,更没有邀约同道唱和,包括我身边的朋友,我都希望他们走大诗人的路子,其中自主自性和自成一格是成就大诗人的最主要条件。2016年初,我写成《夔州诗风、三峡诗群及巴山丘庄》一文,发表在《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6年第四期里,文中涉及到“世纪诗人”“世纪诗派”等提法。
2、反观三千多年汉语诗史,尤其是百年新诗史,被称为诗派的,大多是志同道合者的约定,或是有什么趋向性风格语言,或是依据什么平台而集合,真正意义上的诗派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我提出世纪诗歌和世纪诗人的初衷是出于反圈子、反山头而为真诗好诗尤其是为大诗立言。作为分辨异同甚至打破沉闷局面,依山树旗有时也有特殊的功效。1990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世纪初以来,汉语诗坛的成就有目共睹,如何赋予这个时代恰如其分的称谓涉及诗人们的成就能否得到承认,他们如果因我的批评发言而不受重视我十分愧疚。我曾试图以其他称谓譬如“江胡诗人”或其他名称来定义这个时代,但都不如“世纪诗人”来得准确、大气和有魅力。自我提出世纪诗歌、世纪诗人和世纪诗群起至今已历八载,八年以来,我一直想跳出是非之争以便安心于诗歌创作,然而身在江湖,身不由己,当面对大不是时,又忍不住跳出来争辩一番,说明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好只是相对而言。不过,争论和命名是为了正本清源或是为了新的航程,唯有经久流传的诗歌作品才是诗派得以成立并可以光大的基础。
3、新世纪初,诗坛太乱,各门各派通过网络这种形式纷纷登台亮相。面对浩如烟海的作品和山头林立的诗坛,如何判别出诗歌的高下优劣以及如何客观准确地梳理出诗坛的脉络就成了诗论家们绕不开的话题。以前我并没有想到要当诗评家,更未想到要创立什么诗派。我本来独自行走在诗坛之外,不被任何诗人和任何流派左右,由于受诗坛繁荣局面的吸引,自觉不自觉地跟诗坛凑到一块了。我正式进入网络诗坛是在2004年下半年,至2008年,我已阅读大量作品,发现1990年代以来的许多作品完全不同于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是一派全新的可喜格局。2008年5月,我依据自己创作诗歌小说的经验和感悟写出《诗人素质论》。同年底,我有一个想法:当代诗坛众声喧哗,到底哪些诗歌是杰作?哪些诗人给诗坛带来了永久的记忆?哪些现象又值得警惕?于是我非常随意地写一些对当代诗坛名诗人们的印象简评,既写得,也写失。至2009年1月,共点评102人,并提出世纪诗歌、世纪诗人等新概念。起初我想到诗坛高手林立,我又是无名之辈,并没有打算发出去,后来促使我抛出去的是两件说不清的事情:一是在撰写过程中,我在梦中写出一首诗:“紫寒骨碌云中倾,气宇巍峨宝殿呈。蚀日孤悬未罗句,梦中伤悲告观音”。二是2009年1月26日,即大年正月初一,我偕家人登山,在天子城的观音庙里,抽了个“姜子牙斩将封神”的上上签。这些难道是天意吗?如果不是天意也是宿命,那就壮起胆子让诗坛去评说吧。我把102人的点评放到诗坛后引起轩然大波,我知道自己已经处在风口浪尖上了。起初点评的102人并没费多大的劲儿,而最费神的是后来续评的那100多位诗人,可以说,差点没让我喘过气来。要完成后面100多位诗人的点评必须搜集阅读大量的资料,还要把他(她)们放到整个东西方诗史的大背景上去比较,找出共性,找出差异,这些都令我十分头痛。后半部分的点评时间是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初,当时正值严冬时节,我又有严重的支气管炎,要在快速阅读上千诗人大约十万首的作品并写出评语不仅考验自己的才力,更考验我的毅力。加上以前阅读过的作品,我在点评过程中阅读总量不下二、三十万首诗。最后,我的一片真挚得到上天垂怜,让我顺顺利利地走了出来。虽然对有些诗人的点评不精准,但至少大致轮廓出来了。最引为自信又自豪的是依据自己的诗学理论独自点评,这个理论是我自己从生命体验和创作实践中得来的。2015年初,我又对世纪诗歌的十大诗系进行梳理,通过梳理,世纪诗歌的完整图景更加清楚了。
                                                     2017年6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8-11 21:04 | 只看该作者
以后面的修改稿为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9-12 09:07 | 只看该作者
此文于2018年8月至9月初陆续发表于河北《迁安广播电视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8-9-12 10:48 | 只看该作者
世纪诗群(改定版)
一、世纪诗歌和世纪诗群的提出背景
19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的方向被确立,政治上的包容、经济上的多元、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网络的普及推动和加快了文艺领域尤其是诗坛的百家争鸣。在诗坛,体制与非体制、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形成剧烈碰撞,标新立异者蔚然成风。重庆万州诗人巴山丘庄自1990年代初期以来致力于旧体诗和现代诗探索,先后于2006年和2008年提出“打通古今,打通中西”和“诗人素质论”等主张。
二、世纪诗歌和世纪诗群的主要内容
2009年前后,巴山丘庄在阅读上千诗人几十万首作品的基础上写出近10万字的《读诗笔记:当代诗人印象》,正式提出“世纪诗歌”“世纪诗人”等概念,并概括归纳这个时期诗坛涌现出的三股大潮:“世纪诗歌是幽雅之声、嬉戏之声、咒骂嘲讽之声与疼痛悲悯之声的协奏。一部分诗人在丰富的物质和美丽健硕的肉体面前,如吸痈舐疽的虫蛹,在猛吸狂吮的过程中发出咿呀之声,并制造了大量的垃圾。另一部分诗人陶醉于文化美梦,在现实中吞噬和消化着东西方同时涌来的文化美餐,站在重塑文化的高度,或重于人文新态,或迷恋于语言狂欢,或腆了个臃容气度,这是世纪诗歌的第一大主流。而作为世纪诗歌的第二大主流,诗人们承受着家庭的、社会的、体制的、物欲的多重压力,面对着越来越危险的生存危机和道德危机,发出时代最强的悲悯之声”。世纪诗歌是世纪诗人们在百年新诗尤其是在朦胧诗和第三代诗基础之上薪火相传的浩吟,他们在现实生活和理想世界里逐渐形成起自己的生命自体:虽在现实中生活,吮吸着生活的、文化的养料,却不被体制所同化,也不被现实和文化所淹没,站在重塑民族文化的高度,始终保持开放而又自主自性的生命主体。就文化的态度和转化成诗的营养上说,世纪诗人的生命自体不仅表现为文化吸收上是全方位的,对传统文化有鉴别有理智大胆吸收,而且还表现在追求自由民主等人类普世价值上的毫不含糊;也就是说,世纪诗人在吸收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没有瑟瑟缩缩,在自由民主的道路上没有畏畏缩缩。世纪诗人是在历经了西化与回归多重横向纵向游历摔打之后找到了生命自体。
三、世纪诗歌和世纪诗群的主要构成
2015年初,巴山丘庄对世纪诗歌和世纪诗群作进一步研究,写出《世纪诗史论纲》,将世纪诗群划分为八大主流诗系(或诗派)和两大非主流诗系(诗派),即学院诗系、下半身诗系、新古典诗系、神性诗系、打工诗系、女性诗系、口语诗系、地域诗系、旧体诗系和山水田园诗系。在此,我把各诗系(或诗派)的主要构成和代表简述如下。
(一)学院诗系
学院派肇始于第三代诗人(后朦胧诗人)那里。1986年开始的第三代现代诗群大展,西川提出“西川体”,应当说奠定了学院诗人与其他各门各派迥然不同的路子。后来,臧棣出于诗歌的高贵性以及在特殊年代迂回反僵化体制等考虑,提出纯诗写作、诗歌不干预政治和诗歌意识论等一系列主张,把学院诗歌推向高峰,这些主张在新世纪前后得到一大批诗人的积极响应。
通常认为,1999年“盘峰诗会”标志着学院派的正是形式。学院派的早期主将还包括非北大籍的王家新、欧阳江河、张枣、唐晓渡、陈超等人。
1990年代以来,北大籍诗人很活跃,除西川、臧棣外,还包括王敖、清平、姜涛、哑石、郁文(里太白)、周瓒、胡续冬、周伟驰、冷霜、王东东、谭五昌等人。世纪诗人队伍中,虽然北大诗人在学院谱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页,但不是全部。而且,学院诗派中,学院诗人并不一定全在学院上班。到底哪些属学院派哪些为非学院派,显然存在很大的争议。由于学院派未正式命名,学院派成员也就有争议。本人根据诗人之间的联系、诗歌主张和诗歌风格相近等区分法,大致做如下归类:除上面已提到的北大籍和非北大籍诗人外,还包括孙文波、肖开愚、沈方、聂广友、马骅、林木、秦晓宇、边围、木朵、黄灿然、丛文、二十月、霍俊明、汪建钊、范晔(得一忘二)、桑克、陈律、孙慧峰、宋非、李德武、树才、张清华、张德明、张成德、张潇……。其中,臧棣、王敖、姜涛、黄灿然、木朵、王东东、霍俊明等人还是诗歌批评家,秦晓宇等人是诗话作家,黄灿然、范晔、树才等人是诗歌翻译家。
学院诗人们的学养具有天然优势,他们的诗歌风格虽呈多向度特色,但总体上重意识、重智性、重现代精神、重诗歌技巧。这一点,我们不仅可以从第三代诗人(后朦胧诗人)西川、王家新、欧阳江河、张枣、唐晓渡、陈超等人那里得出答案,还可以从一批世纪诗人臧棣、孙文波等人的诗歌创作历程窥其一斑。正是因为学院诗人重意识轻情感,重技巧轻诗歌的社会功能,所以学院派常被置于拷问的境地,乃至在新世纪初跟林贤志等人为代表的载道派诗歌主张发生最直接的冲突。
世纪诗人队伍中,根据学院诗人内容和风格多向度特色,学院诗系中还可以划分为若干的类型,可以从不同学院划分,也可以从不同风格划分。在此,我把部分学院诗人独具特色的地方略微提出来:臧棣的诗充满机智、奇思和寓言,王敖的诗很奇幻,孙文波、哑石、马骅的山水诗有特色,聂广友的个别诗峥嵘、肖开愚多呓语,林木和杨小滨的解构诗颇见慧眼……另外,王敖创制了“新绝句”,并强调新浪漫主义的写作。
(二)下半身诗系
这里的下半身是从广义上说的,既包括专写人类性欲的下半身诗人,也包括写垃圾的垃圾诗人,还包括崇低崇下的其他类型的诗人。
下半身诗歌兴起于2000年。下半身诗人立足于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写人类的欲望,写人类的排泄物,把人类指向动物本能,强调刺激、野性,如果从文明人的角度考察,他们是一群没有教化过的孩子,但也不能说没有任何道德。在诗坛,下半身诗人的范围比较清晰:沈浩波、尹丽川、巫昂、朵渔、李红旗、春树、徐乡愁、皮旦、曾德旷、管党生、棍子、小月亮……其中,沈浩波、尹丽川、巫昂、朵渔、李红旗、春树等人是纯粹性欲的下半身诗人,沈浩波、朵渔等人同时又是发起人;徐乡愁、皮旦、小月亮是垃圾诗人;早期垃圾诗人还有法清、老德、大头鸭鸭、江南布衣等人,法清是发起人;曾德旷、管党生等人是其他类型的下半身诗人。
下半身诗人中,写得最有成就者为沈浩波,其次是徐乡愁和曾德旷。就对诗坛的贡献而言,沈浩波和曾德旷均不是靠写下半身立功。
下半身诗歌是顺应资本和物欲化的形势产生的。新世纪以来,下半身诗人最受争议,正是由于下半身诗歌的低俗,不管是懂诗的或是不懂的,许多人都要对下半身诗人踏上一脚,并以此来否定整个世纪诗人的实绩。
(三)新古典诗系
新古典诗歌的创作在台湾起步较早,余光中、洛夫等等都可以归入新古典。在大陆,1949年以后至1970年代流行民歌加古诗,基本上是为当时体制思维服务的,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这类诗与1990年代开始兴起的新古典诗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朦胧诗人和第三代诗人打着反体制、反传统的先锋旗号,给汉语诗坛注入巨大活力。1990年代以来,一大批诗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吸收古代诗人们关于言志、缘情、载道、诗仙、诗禅等精神,与现代人文精神相结合,站在融合、创新的立场上展开新古典诗歌的创作,从诗学理论上对这类诗正式全面系统地提出来并命名归于巴山丘庄。其他个别诗人譬如南北,早在1990年代中期就对新古典诗歌的某一类别(即现代禅诗)予以命名。2008年和2009年,巴山丘庄站在新古典诗歌的立场上分别写出《诗人素质论》和《读诗笔记:当代诗人印象》。2015年2月,巴山丘庄根据1990年代以来自己和其他同仁们的创作实践正式对新古典诗歌做出明确界定:新古典诗歌立足于从气场上打通古今、打通中西,把传统的诗道与现代人的人道相结合,关注人类生命,关注现世生存,用最有诗意的语言呈现当下处境和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就创造性来说是新,就继承性来说是古;就世界性来说是新,就中国性来说是古;就现代性来说是新,就神秘性来说是古;就包容性来说是新,就当下性来说是古;就技巧性来说是新,就风格性来说是古。新古典诗歌基于诗人的素质,尤其注重瞬间的灵慧灵感和爆发力,是诗人心体对主客体消化意造后的产物,所以注定这类诗歌具有无限上升空间和无限生命力。
新古典诗人是一个庞大队伍,实绩非常壮观。新古典男性诗人除论者本人外,还包括王祺、廖伟棠、杜力、刘敬魁、高咏志、杨典、陈先发、张祈、蓝逸飞、李笠、张作梗、维庸、张杰、王寅、韦白、郑文斌、津渡、骆驼(罗亚旗)、周瑟瑟、古马、汤养宗、凸凹、武靖东、孟小来、雷平阳、白鸦、朱成、唐不遇、汤凌、李少君、南北(王新旻)、樵野、宋琳、潘维、庞清明、董迎春、马永波、蔡天新、草树、长岛、大卫、道一、东篱、浪子超123、寒山石、嘎代才让、杜风、谷雨、胡桑、胡查、黄梵、刘东晖、葛鸿云、简单、马知遥、晴朗李寒、小海、林和生、胡冬、白鸽子、李金良、陈鱼、肖水、叶世斌、辛泊平、海客、丁南强、杨森君、叶来、育邦、世宾、茱萸、柏铭久、冉晓光、杨辉隆、唐刚、邵太清、金川、罗霄山、何兮、古石、昌政、石上硫、邹晓慧、奥冬、万宽、安明、没压制住、三缘、鬼谷空侯、海因、朱朱、哈罗、李尚朝、黄沙、万宽、时东兵、指纹、笑程、沈奇、上官南华、史远钟、梁平、丁成、韩庆成、天外诗狂、萧瞳、赵贵友、鹰之、熊焱、晒盐人、李元胜、发星、王志国、张卫东、慧存……其中,张祈、白鸦、辛泊平、马永波、金川、鹰之等人是批评家,高咏志和郑文斌是诗话作家,马永波、李笠、晴朗李寒等人是诗歌翻译家,南北、樵野、何兮等人分别是现代禅诗探索的发起人和成员,李少君是草根写作的倡导者,武靖东是此在主义的发起人,周瑟瑟是卡丘主义的倡导者,庞清明等人是第三条道路的倡导者,世宾提出整体写作,寒山石等人是微型诗的践行者,浪子超123是意态诗的构想者,凸凹自居“凸凹体”,没压制住提出“正存在诗”……
在世纪诗人中,新古典诗歌的题材最宽广,风格最多样,人员构成最复杂,也最包容。新古典诗歌大致可以划分成批判现实诗、魔幻诗、现代禅诗、婚姻爱情诗和地域风情诗等类别。批判现实诗的代表有廖伟棠、蓝逸飞、李笠、杨典、张祈、武靖东、骆驼(罗亚旗)、张杰、小海、孟小来、汤凌、庞清明、刘东晖、辛泊平、海客、白鸽子、天外诗狂、指纹、鬼谷空侯等;魔幻诗又包括魔幻现实诗、魔幻神话诗和魔幻寓言诗等类别,其代表有刘敬魁、陈先发、高咏志、鹰之、上官南华、没压制住等;魔幻诗不被新古典诗人独占,学院诗人臧棣、神性诗人道辉等人也是写魔幻诗的高手;现代禅诗的代表有南北、樵野、慧存、古石、何兮、昌政、还叫悟空、石上硫、邹晓慧、奥冬等;另外,虽未加入现代禅诗探索队伍却写出与佛禅题材相关的好作品以上的代表有沈奇、嘎代才让、潘维、肖水、宋琳、郑文斌、孟小来、熊焱、三缘等;婚姻爱情诗的代表有董迎春、叶世斌、王寅、谷雨、马知遥、史远钟、冉晓光等;地域风情诗的代表有杜力、王祺、津渡、丁南强、雷平阳、张卫东、张杰、马永波、胡桑、蔡天新、黄梵、柏铭久、王志国、维庸、寒山石、哈罗、道一、草树、长岛、大卫、葛鸿云、东篱、古马、晴朗李寒、林和生、金川、晒盐人、李元胜、发星、赵贵友等等。
(四)神性诗系
神性诗歌是从新古典诗歌派生出的诗魂尤其神秘、气场尤其宏大者。神性诗歌最早由蝼冢(萧乾父)等人于2002年前后提出来。神性诗系既包括专以神性诗歌自称的诗人,也包括圣徒诗人(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以及其他与这两类相关的写出神性品格的诗人。
神性诗人很亮眼。在第一类诗人中,他们基于人类的苦难,追求人类和宇宙的终极,宏大,厚重,探索者有蝼冢、陈肖、南欧、钢克、刘诚、梦亦非等等,以及热闹一时的第三极神性写作队伍,蝼冢、陈肖、南欧等人的诗歌很有冲击力。在第二类诗人中,造物主(或宇宙终极或天道)被假借为上帝或真主,代表诗人有李建春(李知行)、苏小和、孙谦等等,其中李建春最出色。在第三类诗人中,姣姣者有高龄、陶春、道辉、大解等,他们的作品都非常令人震撼。
神性诗系中,蝼冢等人是神性写作的发起人,刘诚是第三极神性写作发起人,道辉等人自称新死亡诗派,李建春、南欧等人是诗歌批评家。
(五)打工诗系
打工诗歌的概念于1999年由四川大凉山普格诗人发星最早提出来。打工诗的产生与中国大陆1990年代以来各地兴起的现代工厂和城镇化过程直接相关,打工诗人都是底层诗人,他们大多在居无定所、流徙中谋生。在世纪诗人中,除了遭受强权排挤打压的那一拨,就只有打工诗人的声音最真切最痛楚,也最能反映这个时代的背面。有人把打工诗人和遭受政治打压的诗人称作“疼痛派”是很有道理的。大致而言,打工诗人应该来自于两个队伍,一是农民工诗人,二是大量待遇低下以及没有固定工作的城镇底层诗人。
但也并不是每位打工诗人都很疼痛、伤感,极个别诗人的诗风还比较明朗、轻松,或许与他们的处境和性格有关。
打工诗人的队伍很庞大,他们的草根性很强,代表诗人有郑小琼、龚纯(湖北青蛙)、商略、杨健、庞培、赵原、马帮、小强H、杨智源、陈勇、黄旭峰、韩宗宝、韩歆、沈鱼、张守刚、江非、浪子、湘西刁民、孟祥忠、楼河、白鸽子、雪马、高世现、向加青、何真宗、郭金牛、飞廉、吾同树、许立志……
打工诗人有的直接写工地题材,如商略、郑小琼、高世现、郭金牛、许立志;有的直接写城市这头巨兽,如杨智源、赵原、浪子、向加青;有的多写乡村题材,如龚纯、张守刚、何真宗;有的以佛禅入诗,如杨健、湘西刁民;还有的对诗歌结制取得了创造性的探索,如龚纯、湘西刁民。
(六)女性诗系
当代诗坛,女性诗人三分天下有其一,反映了这个时代开放程度提高,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上升。
世纪诗人中,女性诗人是一个庞大队伍,有成婴、燕窝、布咏涛(江涛)、池凌云、郑小琼、钟硕、张黎、碧青、路也、李成恩、宋晓杰、苏若兮、周瓒、明迪、安琪、刘晓萍、尹丽川、巫昂、李清荷、杜涯、荆溪、赵丽华、唐果、丁燕、南方狐、莱耳、晓音、冰儿、陈小蓓、廖又蓉、刘霞、马雁、欧阳关雪、清荷铃子、王莉、谢小青、雪玲珑、余秀华、玉珍、张枚枚、叶丽隽、周冬梅、梅依然、田雪儿、向庭蕙、施施然、金狐……。
女性诗歌的风格多样,可以做简略的归类:成婴、池凌云、明迪、周瓒、巫昂、施施然的诗含蓄丰富,燕窝、路也、安琪、匪君子、苏若兮、晓音、荆溪的诗敏锐微妙,布咏涛、李成恩、丁燕的诗热情硬朗,钟硕、玉珍的诗有气魄胆识,张黎、碧青的诗有慧心禅意,郑小琼、杜涯、冰儿、刘晓萍、南方狐、田雪儿的诗悲悯深长,尹丽川、李清菏、余秀华、梅依然、金狐的诗率性果决……
新世纪前后,女性诗人给诗坛带来一波又一波的热情。先是安琪发起“中间代”,接着是尹丽川、巫昂等“下半身”诗人引起争议,其次是“梨花体”诗人赵丽华被嘲弄恶搞,再其次是“打工诗人”郑小琼引起重视,以及现代禅诗探索成员张黎、碧青等人受到注目。2014年底至2015年初,湖北“脑瘫诗人”余秀华的诗歌受到疯传。不管是哪个话题中的女诗人,她们都以鲜明的特色给诗坛带来过热情,有的还具有永久的魅力。
(七)口语诗系
口语诗的源起盛行首先应归功于第三代诗人(后朦胧诗人)于坚、韩东等人。口语诗对于大众诗歌的普及起到积极作用,当然,这与消费社会以及快捷、方便的现代生活有一定关系。世纪诗人队伍中,大都有口语诗的实践和经历,专称的口语诗创作者占了大半个江山。这也带来负面影响,口语诗就像泛滥滞销的商品,过剩得令人倒胃。也正因此,当代诗的废话、口水、垃圾等词汇纷纷泼向口语诗。口语诗的创作基本要在过程中立住脚跟,为引起兴趣,口语诗大都要使用幽默、反讽等手法,以及制造戏剧效果,好的口语诗大多直接有力。
世纪诗人中,口语诗人的名单可无限排列下去:伊沙、徐江、杨黎、苏非舒、余怒、沙马、谭克修、秦巴子、王有尾、阿斐、朱桂华、李文武、车延高、乌青……其中,徐江是批评家,余怒是不解诗歌的发起人。
由于口语诗与需要讲求意蕴深广、情感丰富等诗歌本身的内在质素发生冲突,所以,口语诗即使有小波小浪,也未出现惊世骇俗的一幕。伊沙、徐江等人虽对诗坛有功,但却少见经典力作。
在口语诗系中,杨黎创制了被嘲讽一时的“黎花体”,苏非舒践行了“裸体诗”,车延高被戏为“羊羔体”,杨黎、乌青等人是“废话体”的典型。
新世纪前后,部分学院诗人、女性诗人、口语诗人和几乎所有的下半身诗人都打着先锋旗号开展新诗探索。
(八)地域诗系
当代诗人的地域化写作与诗歌的现代性紧密相关。2000年,四川大凉山诗人发星提出地域写作口号,并从诗学理论上系统地建构。当代诗坛的地域诗系可以简略地表述为:就诗人的地域活跃程度分,以京津、川渝、湘鄂、安微、江浙、上海、广东、陕西为最活跃地区,云贵、豫鲁、福建、广西、东北等地次之,其余的分布在其它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外(港澳台的单列)。或者说,中国大陆诗歌的热土以南北两翼,中间两线为主;南北两翼是指南方的两广、福建一翼和北方的京津一翼;中间两线是长江为轴线和渭河黄河为轴线。尤其是两翼最热闹。
1990年代以来,世纪诗人中的许多诗人都有流浪经历,有的在异国他乡寻找栖居之所,有的在本土寻找生存之地,还有的纯粹是精神流浪,也有很大一批诗人扎根于本土、立足于所在的生存环境,写出了极具地域特色、极有地域风情和极有时代风貌的佳作。其实,对那些不愿意或没有条件东奔西跑的诗人来说,直接从身边小范围内摄取诗意的支撑点并以地方题材为内容无疑是最实在牢靠之举。世纪诗人中,写出地域特色的诗人很多,在此不一一枚举。
新世纪以来,地域诗系非常繁荣,以上只是大致线索。各个地域诗歌的详情不是论者本人一己之力能说清楚的,需要专人专门研究,在此不多说。
(九)旧体诗系
这里的旧体诗系是从广义上讲的,包括白话新诗以前的诗、词和曲子等形式。之所以用旧体是与前面的新古典相区别,便于从史学的角度分类记述。另外,这里说的旧体诗人也并不是说这些诗人们的思想有多存旧,而是指他们用了旧体诗的形式。相反,很多旧体诗人还相当的出奇、创新和前瞻。他们写旧体诗正如写新体白话诗一样那么顺手自由,就像吃饭是用筷子或是叉子那么随意一样。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旧体诗人们更愿意把旧体诗称作传统诗。
世纪诗人中,尤其是新古典诗人群体中,能够创作旧体诗的诗人很多,笔者所了解的出奇者有唯阿、陈仁德、嘘堂、军特、郭虎、周啸天……这个名单也可以无限开下去。2014年,鲁迅诗歌奖授予周啸天,或许是对创作旧体诗的一种鼓励。
在新世纪前后,各地所办的古诗词协会,其成员大多是中老年,他们受体制思维的束缚较深,他们不只是形式旧,最主要的是思想陈旧顽固,与我上面提到的那些旧体诗人相比已是天壤之别。但在这些协会里,也涌现了一批冲破体制思维的旧体诗词高手,需要专人对此搜集整理,不是笔者一己之力能说得清楚的,在此不述。
(十)山水田园诗系
山水田园诗系与前面除下半身诗歌之外的所有诗系交叉。山水田园诗系与地域诗系最直接,也最有联系。严格地说,山水田园诗系可以与地域诗系合并,是地域诗系的一个大类,因而可以列入主流诗系,但此处仅仅只是为了强调传统题材,强调与几千年汉语山水诗的联系。在汉语诗歌写作过程中,对山水田园诗已形成比较成熟的评价标准,所以一般读者最容易了解,也最容易分辨出此类诗的高低优劣。
新世纪前后,山水田园诗的兴盛与此期的城镇化和商业大潮冲击不无关系。人们需要宁静,需要属于自己的天地和乌托邦,显然山水田园是最好的安抚和寄托,许多诗人还把她当作毕生的追求。世纪诗人中,涌现一批山水田园诗的高手,包括学院诗人孙文波、哑石、马骅,打工诗人龚纯、张守刚、湘西刁民,女性诗人布咏涛、池凌云、钟硕、玉珍、傅天琳,新古典诗人津渡、丁南强、柏铭久、雷平阳、张卫东、王志国……这些诗人的山水田园诗之所以写得好,不在于说出了一方独特的地域风情,而是呈现了山水田园之外的独特神韵。
人们可以预测,越在将来,山水田园诗将越大兴,因为随着城镇化越普及以及人类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山水田园越将成为人类尤其是诗人的梦想。
注:1、此文于2017年6月根据笔者2009年《读诗笔记:当代诗人印象》和2015年《世纪诗史论纲》整理而成。2、此文陆续发表于2018年8月至9月初河北《迁安广播电视报》。
                                                                    (2018.9.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2 17:4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