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1|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谁的惊愕能深究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1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谁的惊愕能深究它?
            ——试阅郑德宏诗集《月亮照村庄》
文/鲁橹


我所认识的上高村,不,我不认识。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对文学有着迷狂与热爱,虽然会傻傻的写几首诗,但其实更想的是当作家,我接触的世界名著也几乎在那个懵懂的时间段翻了个遍,就连《巴黎圣母院》这本在我看来难看的书也让我采取倒看——即从最后章节往前推的方式啃完了。我肯定是写过小说的,虽然自己都从未看见过它们。但我却以一个“写诗的“”人的身份开始认识了我们县几个佼佼者,他们太优秀了,连笔名都是美的,比如刘创、天韵,还有良庆,这几个人,刘创、天韵,现在都是高校的教授了,良庆兄做文化官几十年,而,郑德宏,这个从上高村出去的人,这个在诗歌创作上已经非常优秀的人,到底什么时候出去的呢?我因离开家乡早,居然是不清楚他到了广东的增城,那里有一个我们共同喜欢的人:东荡子。我这样说,就是,这一系列都是因为与诗相关连,不能绕开的。诗歌介绍我们去了远方,去了他乡。
我对我与德宏最近一次的见面没有什么印象,无非是过春节,家乡的朋友搞了个饭局,我因着急赶往外地看一个生病的人,未等结束就走了,而德宏比我走得更早,似乎也是有具体的事的,所以,虽是吃了个饭,但并未多说几句几句。他给我最深的是那年荡子哥死,他作为委员会的人安排和接待,是事无巨细的一些事。我看出他的疲惫和痛苦。他对一个诗人尽全力的付出是基于灵魂深处的那份热爱和尊敬,他是真诚的。

我对诗人的热爱和敬畏在心里要表达得强烈一些。也许脸上平静,请原谅,我没有一张漂亮的脸,是那种绝对赢不了回头率的人,好在,我安静惯了,我不要认识你们,读你们的诗就好。——即是是德宏,我们也是交流得很少很少的。好在,世界就是这么可爱,我得以在北方,在高温的进入三伏天的北京,拿出整块的时间来弥补我对诗人认识的不足,感谢那缕照耀上高村的月光,它也同样照耀了我。




2017年的这个上半年,北京诗界有了很大一波涟漪,那就是安琪和师力斌两位老师编了一本《北漂诗选》,伴随着这本书的出版,一系列的诵读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活跃的和不活跃的一波诗人都前往捧场,朗诵自己的,也朗诵别人的,我虽然未去凑热闹,但那一刻,我深深的相信了诗人们是多么相亲相爱。是的,诗歌让人左右手的团结达到了巅峰,键盘时代,不要怪诗人们搀扶得更紧,这其实是孤独的一群人。
我也是一名资深北漂。虽然我与诗界没有什么联系,但的确是不能排除这个身份,甚至在骨子里,我都死死的坚守着作为一个异乡人的纯粹和局外,但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个业余写作者,因为,我的“他地”之感从来没有停止过,也正因为如此,我为诗歌创作找到了一个很大的源头。
这是令人唏嘘且尴尬的。南北同理。这也是这个多元时代所特有的,那就是,“漂”在途中的人们,尤其是诗人,敏感源总是更容易被激化。

你站起身,递给每个人一张名片
你不认识他们,以为以后他们都认识你了

你每递出一张名片,小心翼翼,仿佛自己递出的是一个陷阱
是的,那么多的衔头,是光环,也像乞丐身上的袋子
只有那小小的11位阿拉伯数字,小孩子认识
常常拨出一个不在服务区的电话

宴席散尽,微笑,握手,告别,像极了仪式
你转身,从地上拾起一张被踩得面目不堪的名片
——《你就如同一张废弃的名片》

有很多的饭局,看似是“聚”,但大多是江湖水深,人人都在心里说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君子和小人同桌,推杯换盏间,我唱了高调,你附和得殷勤,转过身,就扔了那张光环灼灼的名片。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即是只隔了一把椅子,也是天涯,怨不得奶茶戚戚地说: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诗人,有时候就这么残酷,把一些真相说出来,逼哭一堆人。而德宏,就这么捉住了这个惊诧的现实:一张被踩得面目全非的名片,一颗被稀释的五味杂陈的心。这已然是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惨然的代价——渐行渐远,疏离冷漠。
这是绕不开的结。明人江盈科曾总结过征战沙场的人,谓之“题沙场诗,愈思愈深,愈形容愈凄惨。”一人去,枯骨回,一人去,闺中长锁断肠人。这叫我猛然与今日“漂流者”相勾连。我不知别人如何,我从这首诗中看得见溪流干涸,森林枯竭,人心如倒空的酒盅,酒杯空了,我的手也空了,我的手中空无一物。
所谓尴尬,就是接受一种无可奈何。用诗歌来呈现,显然是最恰当的,因为,真实就好,自然就好,人到中年,都不需要怎样营造氛围,诗歌就来了,他说——


我看见这个人像根木头一样呆在那里,形影如此孤单。
我看见这个人脸上痛苦的表情,眼神里飘着惶恐与无所适从。
我看见这个人小小的长处,却又携带着一身破坏的力量。
啊,我还看见这个失败的人多么像我——四十岁了,
还在顽固地用一支二十年前的笔,挽留青春和爱情
还在努力地把糟糕的生活写成一行行诗……
——《刮胡子——给自己》

砂砾遍地,我举不起征战的长矛,“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壮烈如斯,我是那种把自己逼至绝境的人。而德宏,竟然是温柔的,他在诗歌里寻找到温情的出口,对自己是一种解脱,对他者,又何尝不是一种安慰——


感谢床,它给我睡眠,温暖,美梦;
感谢眼睛,它在第一时间睁开,让我看到
身边睡姿优美的女人;

感谢窗帘,它替我遮住羞耻;
感谢阳光,它不分贵贱的照进每一扇窗户;

推开窗,美美地吸一口新鲜空气,
噢,活着真好!

感谢和我第一个说“早安”的——那些树枝上的鸟鸣!

感谢马路,它让我每天穿过;
感谢马路上生生不息的人流,再过十分钟,
我将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早晨醒来》

这不是一种妥协。当清晨来临,我们准备的心情是诗人的心情,打开窗帘的那刻,彻底认可自己的主人翁身份,认可自身分享了这世间美好的事物,话语、手势、轻微的呼吸,倾听鸟鸣,感受阳光,哪怕最后是这样的——
感谢马路,它让我每天穿过/感谢马路上生生不息的人流,再过十分钟/
我将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有“法兰西玫瑰”之称的苏菲•玛索在一次《可凡倾听》中曾说:“我宁愿躲在世界的后面,打量各种各样的人生,如果我参与到人群中来,是为了探索人类的知识、经验,不同的观点,与不同的人工作,探索不同的思想世界。”在她的这段话里,她充分认可电影这个媒介带给她的震撼和人生。而对于写作者,诗歌,也是我们一张得以进入各个不同领域的护照,无论陌生或熟悉,无论异国与他乡,融入这个人流,融入这个城市,融入你一天的劳作之中,惟其如此,我们才有日益清晰且清醒的人生值得我们去创造。不管怎样,不管在何地,诗歌都是润湿我们心灵的良方,它也,治愈这个时代的某些病候,比如:乡愁。




特定的时代必定有特定的历史环境,事件的起因就是人类因为流动和迁徙而造成了不同的文化板块和人生经验,如苏菲•玛索所言“探索不同的思想世界”,作为最高的一个文学载体,诗歌承担了一切主命题的表达,人类有怎样的进程,诗歌就有怎样的力量,这似乎是不需要用劲去论证的。而故乡、爱情、灵魂、死亡等等,离诗歌尤其近,近到人类臾已不能离开。笔墨方寸间,皆是故乡。这似乎是历代诗人不能绕开的主题。我们说故乡,实际上是心理上的一份皈依,是追寻生命意义的根脉。具体表现在文字上,地理版块的迁移扩展了文字的表现形式,也同时扩展了诗人的心理疆域。
“书史蓄胸中而气味入于冠裾,山川历眼前而英灵助于文字(宋•黄彻)”,学问修养和山川见识对于行旅之人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全。

如果我的爱人是周庄的
她携带的一定不是北方的高梁、南方的芝麻
而是周庄的流水——
她的腰像流水一样细。
我的拱桥就卧在她的流水上。
——《如果我的爱人是周庄的》

地理方域在这里有着奇妙的转换,我的爱人显然不是周庄的,但流水、拱桥两个物象是完全的江南象征,作者如此出笔,暂且不论诗的技艺,只停留在文字上就已经觉得美不胜收,简约的描绘中,读者长吁一口气,这是可以停留的江南,可以怀着爱情畅想的周庄。
  爱人不在周庄,爱人也不在身边。一个他乡的建设者不管在事业上怎样的春风得意,乡愁永远是笔尖流淌的水源,哪怕早已没有原汁原味的乡村版图,但乡愁却是千古已然的,是游子心心念念的一个圣地。

只有洞庭湖的
鱼,
是纯种的鱼,正经的
鱼,出生好的鱼。
他是良民。
他走的是一条自学成才的
路:
从小生活在湖里,
好好学习,长身体,
然后,上岸,进
城。然后,把湖里的文化
融入陆地的文化,形成
鱼的哲学。
如果有一天,
我吃鱼,
我说要吃一条洞庭湖的鱼。
如果有一天,
窗前出现一条美人鱼
我说愿意那是一条洞庭湖的
美人鱼。
——《芦苇、野芹与洞庭湖的鱼》

德宏所写的,是我喜欢的。芦苇、野芹、在我湘北大地的乡村,这都是司空见惯的野植,洞庭湖的鱼,就更加家常了。只是,作者在这里,不动声色的对号入座了。他也是一条鱼,从乡村游向大城市,汗水和心情都在一路的风景中得以化解,这条洞庭湖的鱼游向了更远,那里的海水是咸的,他需要练就新的技术,才可以遨游得更加欢畅。事实上,他做到了,犹如鱼化龙,风生水起处,一片旷达的水域足够他施展。
致敬,这条洞庭湖的鱼。

心有千千结,忧伤总是时时处处袭来的——

她在乡村的一间瓦房里
深居简出,一个垂暮女人
68岁,看上去更像70岁,或者75岁

她每天早晨的功课是对着镜子
偷窥发福的身体,一个中年女子
努力地用围裙围着一个100平米的围城

她在都市一所高校里
出落得亭亭玉立,一个花季女孩
20岁未满,她的脑子却有些深不可测

三个女人,三个不同命运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在他乡
一个男人暗暗抽泣着,回忆与她们的关系
——《三八妇女节致我的亲人》

三个女人:母亲、妻子、女儿,思念像潮水,但比潮水凶猛,“一个男人暗暗抽泣着,回忆与她们的关系”,这种情形,其实不止出现在三八节,它也许出现在端午、中秋,它也许出现在任何时候。对亲人的挂念,是永恒不变的,是彼此的, 是千丝万缕的。
走出家门,不是舍弃,回头时,亲情是抓心抓肝的疼。有一股力量不可遏制,无论身在何方,都万语千言。
风暴不只在内心,更多集聚在笔端——


河流梦见衣袖起舞
村庄梦见黄袍加身
今夜,你写你的诗。
我做我的王

当大地灯火熄灭
当月亮替代灯盏
今夜,有多少人间事
就有多少糊涂账
——《今夜,月亮照村庄》

唯有如此轻描淡写,才可扭转纠缠的思绪。“今夜,你写你的诗/我做我的王 /今夜,有多少人间事/就有多少糊涂账”。所谓“诗文本领诗外得”,指的大概就是这种有意识的情感挪移,有情入“无情”,看似不显山不露水,但笔锋的机巧已经出来,这首诗,当为佳构。为诗为人,都是抽身而出了。




我一直没有细说文本,主要原因是觉得,我不是专业的诗论者,更不是学者。当我把德宏的这部诗稿读完,我发现自己置身的,其实是自我的一个消解过程。因为与作者的熟悉,以及他写作的环境,我都有把个人深入其间的有趣逻辑。似乎,他要写的也是我要说的,比如:华容河,比如岳阳楼,比如华容县……,但德宏的智慧不是我能比的,他的胸襟也远在我之上,如此,我在读他的《岳阳楼》时,也读出了自己的迷惘,似乎,我也是一段迷失的历史,有着道不得的无奈和恓惶——

我不愿抱着古人的尸骨睡眠。
我不愿说朝廷,不愿说滕子京与范仲淹,不愿说
政治与无辜,不愿说忧乐;不愿说洞庭湖里居住了
一个龙王,不愿说草民与暴动,不愿说
泥沙与冤情,不愿说苦。从宋朝到
2012,到风月无边,我一直都在打听——
我的消息。


“从宋朝到2012,到风月无边,我一直都在打听/我的消息。”仍然是一颗寻觅的灵魂,即使是面对一千年城楼,你都会发现,自我的认识和追寻从来就不会停止,只因,我们一直在路上。

作为诗人,出一本诗集是对个人成绩的一个检索,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至少,是希望在自己的心路历程上有一个美好的值得回头的坐标,仍然在激励自身前行。更加认真的说,是希望这一本是超越上一本的,是希望个人的写作又上了一级台阶的。
这无疑是肯定的。这本诗集中,可圈可点的很多。但允许我吹毛求疵一下。
“思亘古不移又倏忽闪现,谁的惊愕能深究它?(海德格尔)”。这就是诗歌,说明,没有谁知道它的高度在哪里?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力求好一点更好一点。德宏的诗,对舍弃是做得不够的, 如《香蕉》、《一块挂在胸前的玉》,点到为止的技艺还可发扬光大。
对诗歌褒有一颗惊愕的心。我们的写作道路上就会遭遇更多的倏忽闪现的事物和灵感。不管是异地和家乡,我们的心灵皈依之所都在召唤,它的声音是前所未有的!
我们仍要摸索过去!
——2017年6月16日星期五于北京废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6-22 18:53 | 只看该作者
欢迎鲁橹   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6-23 11:23 | 只看该作者
多多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6-23 11:29 | 只看该作者

欢迎光临诗歌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6-23 11:47 | 只看该作者
敖华 发表于 2017-6-23 11:29
欢迎光临诗歌评论

老师评论得很好,能够帮助我们来理解诗者的写作心路,很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2:23 | 只看该作者
敖华 发表于 2017-6-22 18:53
欢迎鲁橹   提读

谢谢主持人。问候周末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2:23 | 只看该作者
敖华 发表于 2017-6-22 18:53
欢迎鲁橹   提读

谢谢主持人。问候周末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2:2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你。问候周末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2:2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你。问候周末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2:24 | 只看该作者
敖华 发表于 2017-6-23 11:29
欢迎光临诗歌评论

谢谢主持人。问候周末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3 19:1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