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吴一:非要逼我臭嘴是吧?
嘿嘿。。。俺虽然嘴臭,但不会无理取闹的,这个兄弟放心!纵然读错也只与文本有关,只与乌鸦的阅读水平有关。与其他任何人无关,甚至与作者无关!要知道,真正意义的读评,读者只与文本发生关系,而不应与作者的知名度,熟悉度等等发生关系。发帖的最原始目的,就是让人家读与评。当然,有人共鸣,最好不过。。。
《杜鹃》
文、我是阿色
麦穗青绿
迎来天空的一缕晨曦
东家吩咐
把溺桶挑去浇了村边的桃林
桃花已谢
小桃子带毛
挠出他的好心情
他在桃林间
又打了一趟家传的梅花拳
梅花拳亦称梅花桩
人如梅花桩如风
风停了
他用短褂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洺河滩
传来布谷鸟的叫声
布谷鸟
来得正好
他想他的庚子拳乱
我想一想
他身后的空溺桶和鸟鸣
以杜鹃为题,除了:"洺河滩/传来布谷鸟的叫声","布谷鸟/来得正好"以及“鸟鸣”之外,再无与之相关,细思文本,很明显这里的杜鹃,是鸟而不是花。若要在如此一笔带过的语境里,对杜鹃深度解读,只能是牵强的,无法让人真正信服。如果杜鹃作为重要意象的话,与文本的叙事即无外在联系,也无内在联系。所谓联系,可以简单理解为逻辑之下的近似或者镜像。因此,在我看来,跑题已是第一失误。
事象与意象,没有优劣的可比性。只能是:具体的文本,具体讨论。正如:谁也不能说少林派与武当派的功夫,孰优孰劣。。。虽然现代诗已经没有固定标准,但相对标准还是有的。最简单的莫过于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甄别。“写什么永远比怎么写更重要”——这已是共识!这句话最初是谁说的不重要,但这里的“写什么”,即是思想性(情、思、悟)无疑。而艺术性,我想除了前辈总结的:新、美、巧、奇、趣、境、象,这十项标准(包括情、思、悟)之外,应该还有一些其他参考参数,比如:语言的炸弹性(凝练性),文本的空间回味(留白),戏剧性(张力),甚至音乐性等等。。。当然,张力,是可以作为艺术性的概括性指标的,没必要在此细论。回到文本,我认为张无为老师的解读是基于文本的最接近解读。首先,文本情感的基调是愉悦的,有:小桃子带毛/挠出他的好心情——为证。那么仅仅凭借杜鹃鸟的意象,脱离文本本身而深度解读出啼血的悲情,显然是牵强的。文本提供的事象,简单说就是:一个长工,(经常)趁着把溺桶挑去浇村边的桃林的空隙,顺带打了一趟家传的梅花拳,然后洺河滩传来了布谷鸟的叫声,除此之外再无深度挖掘。那么事象本身带来的,是什么感悟呢?我想,除了身怀绝技而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甚至于在大隐于市的状态下,自强、自乐之外,再无其他意思。再者,从虚实的角度来看,前面的三节是实,第四节是虚。如果仅仅是前面三节的事象,不做提炼与生发,文本肯定是不成功的。这里。文本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第四节的提炼,前面三节是基础。那么,我们看看作者提炼出来的思想性是什么呢?
布谷鸟
来得正好
他想他的乱
我想一想
他身后的空溺桶和鸟鸣
庚子拳乱之历史事件的提示,除了揭示英雄身份,以及暗示“他”的“归隐”性,再无其他衍生与延伸。那么,为什么说布谷鸟来得正好呢?空溺桶和鸟鸣,除了本身的自然性,是不是有其他的深度意义?若要将“把溺桶挑去浇了村边的桃林”与“替慈禧纵容义和团对抗八国联军”事件,取得某种逻辑上的近似,是否过于牵强呢?再者,文本之中并无参与事象之:“我”,身份为何?出现的是不是太突兀了呢?。。。鄙人因此认为,这第四节对于思想性的提炼或拔高,是不够精彩的。。。
再说艺术性之:新、美、巧、奇、趣、境、象,这七项指标,前面六项基本可以排除出众性,仅仅留下“象”,或者“事象”,尚有争议。诗友虎嗅蔷薇赞不绝口的“事象”,不能简单概括为优胜的条件,具体还需考量具体的语境。往深处说,考量的唯一指标是“张力”,关于张力,系统的解释,诗坛前辈早已有过,不再赘述个人的理解,现在,我以流派诗友的【事象文本】为例,尝试阐述:
(注:作者洹河四月,只是流派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诗友)
口语诗三首
作者:洹河四月
1,穷人
她用自制的小耙子
从一个栅栏里扒拉着纸箱子
佝偻着,背上的蛇皮袋子
满满当当
一些细碎的树叶落在她的头上
秋风时不时
捋一下挡在她眼前的白头发
这家低矮的窗户里传来几声咳嗽
她又把纸箱推了回去
——这家低矮的窗户里传来几声咳嗽\她又把纸箱推了回去——细致的细节刻画,引发了窗内窗外谁是穷人的思考。其实,他们都是穷人,甚至都是善良的穷人!当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说,他们都是富有同情心的,富人!
——又:若要说“事象”,因了戏剧性的动作“推了回去”,这才是值得推崇的真正意义上的:事象!
2,电话号码
她给儿子交了一百元话费
回家就拨通了儿子的电话
“儿啊,天冷了”
皱起的眉头开始舒展
话音在空荡的屋子里旋转
最后触碰到桌子上的灵位
上面写着
儿,赵希望
——“给儿子交了一百元话费”与“桌子上的灵位/上面写着/儿,赵希望",这里同样是事象,同样是凭借戏剧性,构建出文本张力。想起诗坛颇有争议的诗人余秀华,相信《我的小狗叫小巫见》的结尾,大家都读过的,反正我记得很清楚,大抵是:才想起外婆已经死去多年。可以说这首《电话号码》与《小巫》的张力构建是异曲同工的。甚至,希望”一词,构建出希望与失望的张力,也与小巫的名字,暗含的小巫见大巫的讽刺,如出一辙。。。
3;墙角
城中村的一个墙角
二蛋经常在那撒尿
三娘家的大黄狗也常来光顾
后来
有个流浪汉
用废油纸废衣服在这儿搭了个小庵子
把小村的热闹圈在外面
我一直怀疑
他是怎样度过寒冷的夜晚的
一次下夜班
好奇地向草 庵子里看了看
他竟然和一只狗抱着相互取暖
后来许多人都管那只狗叫狗婆娘
三娘说狗也就活个十来年
——这里,也是以事象来架构文的。“后来许多人都管那只狗叫狗婆娘”,毫无疑问,“人狗夫妻的"错位安排,这里的戏剧性是再明显不过的。而接着:“三娘说狗也就活个十来年”,那么,话外音无非是:与之相依为命的狗,死去之后,流浪汉怎么办呢?——不说悲悯,悲悯自在其间。。。。
相信借助文本的阐述,张力的“戏剧性”魅力,或者说重要性,已经一目了然!
题外话:我个人因此冒昧要求梁树春老师三首全部推荐了,也得到了梁老师的容许,在此感谢梁老师的民主!推荐成功与否另论。诗友洹河四月与我无亲无故并不熟络,诗友我是阿色同样与我无亲无故并不熟络。。。所以,我的发言绝对是不违初心的。若有误读与得罪,还请诗友我是阿色:海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