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雨无正 于 2017-8-6 19:52 编辑
《国风 召南 驺虞》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
白话译文1
从繁茂的芦苇丛,赶出一群母野猪。哎呀真是天子的好兽官!
从繁茂的芦苇丛,赶出一窝小野猪。哎呀真是天子的好兽官!
白话译文2
春日田猎芦苇长,一箭射死五头野猪,哎呀!猎人射技真高强!
春日田猎蓬蒿生,一箭射死五头小猪,哎呀!猎人射技真高强!
召南一般认为是西周时期产生与召公在镐京附近的封邑上的民歌,“文王既迁於丰,而岐邦地空,故分赐二公,以为采邑也。言分采地,当是中半,不知孰为东西,或以为东谓之周,西谓之召。”——《毛诗正义》
召公所领的封国是燕国,但为了辅助周天子执政不能就藩,要留在中央处理政务,因此在镐京附近又领有一块小型封地,封地在召,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岐山西南
一般认为召南就是西周时期从该地区采集到的民歌。
关于这首诗歌,历来有很多争议,其中主要集中在诗歌中提到的“驺虞”和“壹发五豝”的理解上。驺(zōu)虞(yú),关于这一词汇一般有3种解释,
1、上古神兽的名称,
2、周代官吏的名称,
3、猎人的别称
《山海经》卷一二〈海内北经〉:"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虞,乘之日行千里"。
按照山海经的解释,驺虞是一种类似老虎的神兽,传说中它是一种虎身狮头,白毛黑纹,尾巴很长的动物。据说生性仁慈,连青草也不忍心践踏,不是自然死亡的生物不吃。
这一解释无法说明为什么后文会出现“壹发五豝”,类似老虎的神兽似乎不应该有射箭功能,还是说神兽有某种特殊的技能可以发射武器杀死野猪?总之要解释十分困难。
第二种解释认为驺虞是周代的一种官吏名称,该官吏的主要职责是掌管供贵族打猎的鸟兽。《周礼·春官·钟师》:"凡射,王奏驺虞,诸侯奏狸首。"这是驺虞最早的出处。贾公彦疏:"今《诗》韩鲁说:驺虞,天子掌鸟兽官。"一说,为"驺人"与"虞人"的并称。参阅 宋 戴埴 《鼠璞·驺虞》。
但如果是负责管理鸟兽供周天子或者贵族王侯打猎,显然官吏自己是不应该射杀野猪的,因而“壹发五豝”怎么解释就成为一个问题,因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一箭射死5头猪。因此有另一种观点认为其中的”发“不是指射箭,而是驱赶的意思,这样就成了官吏一下子驱赶出5头猪,不过按照这样的工作难度似乎不值得赞叹和歌颂。
第三种解释认为驺虞指的是猎人的别称,而猎人一发射杀了5头野猪,因而被感叹射箭技术高超,这就存在一个技术方面的问题,一发箭矢怎么样才能一下射死5头猪?即便是现代用猎枪打恐怕也做不到啊,古代冷兵器时期一箭射死5头猪未免太夸张。
以上种种奇怪之处使得这首诗歌成为诗经中的难解之谜,历来始终争论不休,没达成统一的观点。
《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歌颂文王教化的诗作,说:“人伦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纯被文王之化,则庶类蕃殖,蒐田以时,仁如驺虞,则王道成也。”按照毛公的说法这首诗歌还是赞美神兽的,因为王道仁政感动上天所以神兽显灵,因此作为吉兆被人们歌颂。按照现代唯物主义的观点毛公的解释自然是无稽之谈。
今人高亨《诗经今注》、袁梅《诗经译注》则认为是小奴隶为奴隶主放猪,经常受到驺虞(猎官名)的监视欺凌,有感而作。但从内容上看似乎“于嗟乎驺虞!”似乎是感叹和惊讶,而不太像谴责批判的口吻,大致类似于:“哎呀神兽啊,哎呀神射手啊!”之类的。不过高亨袁梅的说法比较贴近与现实主义,如果从理性角度分析是最具合理性的解释。
猎人一箭射死五头猪从表面上看明显最靠不住,但问题是这不是新闻报道和纪实性质的文学,而不过是民间采集的歌谣,而民歌里面出现夸张不靠谱的内容并不奇怪,因此个人认为一箭射死五头猪这种“妄言”有可能才是这首诗歌的本意。这说明采集诗歌的官吏在工作上不择优劣,而对民歌里面的低水平的作品也作为采风对象记录下来,而不是有选择地采集固定类型地民歌来反映民情。这符合采诗给周天子来观察民情的制度设计初衷。
如果官吏在民歌地采集上只采集优秀的,内容美好的民歌作品交给周天子,那去民间采集诗歌来反映民情地意义就不存在了,要真实反映民间的情况,就必然要不择优劣,好的民歌要采集,质量差的也要反映,这样周天子才能通过采集到的诗歌观察民情。
有观点认为这首诗歌有可能也不是真正的民歌而是官吏伪造的假民歌,但不管怎么说,诗经里面出现这样的作品,还是说明采诗这一周代的制度设计是允许诗歌质量低劣和内容空洞的,而不是都要采集质量上乘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