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42|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经典导读(总第5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7 01: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特区文学•刊中刊《读诗》
新经典导读
总第5期/刊《特区文学》2017年第5期

徐 江导读:湘莲子《古炮台》
世 宾导读:孙 磊《今夜我诵读经文》
西 渡导读:小 葱《致意》
吴投文导读:李少君《抒怀》
敬文东导读:杨碧薇《虚无之诗》
赵思运导读:伊 沙《事实的诗意》
向卫国导读:华 清《啁啾》
韩庆成导读:薄小凉《乞巧词》
杨小滨导读:秦晓宇《非典生活》
徐敬亚导读:郎 毛《黑夜与鹅》



徐  江导读

徐江:诗人、文化批评家。生于1967年,1991年创办著名诗歌选本《葵》。著有诗集《徐江的诗》《雨前寂静》《雾》(中韩双语)《杂事诗》《杂事与花火》《我斜视》等,诗学论著《这就是诗》《现代诗物语》,文化史《启蒙年代的秋千》等多种。编选有跨世纪选本《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近年致力于《汉语现代诗史》撰述。

古炮台
■ 湘莲子

几个
骑大炮的男孩
掏出小炮
瞄准海面上
正在航行的游轮
发射

徐 江:固化性主题与“意外”
广东诗人湘莲子的《古炮台》,在近年读到的有关历史遗迹类题材的作品里,一直令我难忘。它的讥诮、生活感、今人与历史之间宏达的空间感,都很好地把控住了人在谈论岁月时所应保持的合理距离。
诗人久居虎门。如果没有猜错,诗中所写的“古炮台”,应该就是近代史里曾经大名鼎鼎的虎门炮台。不过,即便猜错了,对于解读本诗来说也无太大影响。毕竟,沿海的古炮台,就那么有限的几个,它们所面对的海域,都或多或少曾经历殖民主义者炮舰的入侵或袭扰,每个炮台所经历的生死考验和挑战,大抵是一样的。
也正因此,“古炮台”这类题材,在过往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基本上都是与“抵御外侮”之类的严峻主题绑定在一起的,属于“准公共性题材”。作为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读者,我们在今天无权质疑身处于其他年代的作者,更不便武断地否定他们当时的美学。但就创作本身而言,一个某个主题、题材,被人们置于僵化和固化的境地,进而发展成某种带有潜在定型倾向的意象,那么这个主题、题材,也就很难再被催生出新意,除非有某种“意外”发生。
湘莲子的这首《古炮台》无疑便属于这类“意外”——现代指数更强、更观照当下、口语、后现代式的消解……这一切都激活了题材。诗人表现得像之前汉语从未写过这类题材一样,新鲜、自然、从容、自信,也正是这种耳目一新的、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淡定,体现出了当代人对历史苦难郁结的超越。


世宾导读

世宾:诗人、批评家。1969年生。东荡子诗歌奖评委。著有诗集《文明路一带》、《大海的沉默》、《迟疑》;诗合集《如此固执地爱着》;评论集《批评的尺度》;诗论《梦想及其通知的世界》;主编《完整性写作》(上下卷)。“完整性写作”和“境界美学”主要倡导者和理论阐述人。

今夜我诵读经文
■ 孙磊

今夜我诵读经文,这是
石头的驱逐,强硬的宽恕。

这是奔赴,迷茫的建筑,
它们帮助我生活,并再次毁掉我。

每次我读到那些早于街道的人,
聚集成黑色的海滩,突然就哭了。

就相信了。谎言穿过了广场,
灯火洗白了脖颈。

今夜我诵读经文,鞋里的水
跟随我,顺着我,给我折断的名。

给我美国,午睡时它揭开了我的伤疤。
给我匍匐的人性。动物们啊,

我的同类啊,我给你们讲述对抗,
讲述自己也讲述你们,

保持力的结构,我
诵读你们的荒芜。

今夜,我端着塑料碗,
我只吃烧熟的轮胎,它给我的远方

在你们心里,也是远方,
也是一段蒙昧的经文。

世宾点评:隐藏于疼痛中的强硬的宽恕
这是一首批判的诗歌,这是一首忏悔的诗歌,这是一首自我解剖的诗歌,这是一首记忆的诗歌。这诗歌语言和结构都是硬朗的,有如诗人的精神那根骨头还依然直立着,无论多少现实的恐惧和时间的尘埃都无法让他湮没。
文学产生的原初意义就是记事,后来才被巫师和酋长挪用为歌颂,衣食满足后又延生出娱乐的功能。在当下,文学的功能和意义就在于抗拒麻痹和遗忘,诗人也必须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谈论文化建构。《今夜我诵读经文》这首诗给我耳目一新的感受就在于遍布自我抒情、肉身喧嚣和犬儒抚慰的诗歌草丛中行使了见证这一权利。我们可以不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但我们不能不了解人的生存状况:那挫折的、伤痛的、压抑的生存无不紧紧地纠缠着我们。在记忆的伤痛和现实的恐惧,以及诗人的良知和坚信——各种“力的结构”中,诗人书写了一种复杂的心理、情感和精神。在处理这些复杂性的现实、历史记忆、精神情感问题上,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心灵的丰盈、不屈的勇气,以及世界拯救的可能。诗人通过语言的转换——从现实(现象)的描述性语言,转换为诗人内在世界(那疼痛的、反抗的、怀着坚韧意志的世界)的语言把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体验表达出来,这种写作使诗歌的丰富性和伟大的诗性被建立起来。这种写作,有力地抵抗了犬儒和消极自我对中国诗歌在精神和语言上的双重侵蚀。


西渡导读

西渡:诗人、诗歌批评家。1967年生于浙江浦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诗集《雪景中的柏拉图》、《草之家》、《鸟语林》;诗论集《守望与倾听》、《灵魂的未来》,诗歌批评专著《壮烈风景:骆一禾论、骆一禾海子比较论》。

致意
■ 小葱

我是天空小小拖拉机载来的乘客
被雷电击倒,又插上翅膀复活

江边红顶的木房子平放着秋天的身体
白桦林用力舒展开青春的眼尾纹

从俄罗斯飞来的鸥鸟,不需要护照
准备好接受风的动心

白云们躺在地平线上,等待我的抚慰
可我只是一个外地姑娘,转眼就会悲伤地离去

什么是陌生的安宁?就在这儿——
空旷的天地间,我低下眉头

当星辰的风暴停息
蓝莓果凝着新鲜的平静,繁盛着大地

在中国的极北,所有忠诚的、未被采摘的词语
吁请我的守护。哦,那是唯一,我呼吸的声音

西渡:诗化的自然
这首《致意》从题材上讲属于纪游诗,但不仅有纪游,而且确乎有诗,而且确乎有好诗。从纪游来讲,这首诗抓住了描写对象一些特征性的物象,如江边红顶的木房子、白桦林、蓝莓果、中国的极北等等,使我们很容易辨认出作者所置身的大致的地理方位。好游者也许仅凭这些物象就能猜中准确的地方了。但是,这些物象在作者笔下又不是以它们的客观形态进入到诗歌中的,实际上,它们不仅经过了作者的情感的浸染,又经过了诗人的想象的变形,所以我们读到的就不是自然本来的存在形态,而是诗化了的自然——一个主客交融的语言的创造。也就是说,此诗虽以纪游为出发,它所抵达的却是关于诗和世界的普遍的真相。它在写法上和主题上都摆脱了它的出身。
全诗七节,十四行,实际上每一节各为一个联句。七个联句,天上地下、心内心外来回穿梭,初看眼花缭乱,实则严格遵守情感和心理的逻辑,丝丝入扣,一针不乱。另外,视觉性也是本诗特点之一。作者善于捕捉事物的视觉特性,虽然作者对物象有很多变形处理,但仍保留了鲜明的视觉性。作者的这种敏感和画家、摄影家的眼力有相似之处,在诗人中近于叶赛宁,在画家中则近于夏加尔、米罗。既然在一首小诗里,我们就看出了这么多的优势,我们对这位年轻的作者理当有更高的期待。


吴投文导读

吴投文:1968年生,湖南郴州人。文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发表论文与评论一百五十余篇,出版有学术著作《沈从文的生命诗学》和诗集《土地的家谱》等。发表诗歌三百余首,入选多种诗歌选本。

抒怀
■ 李少君

树下,我们谈起各自的理想
你说你要为山立传,为水写史
我呢,只想拍一套云的写真集
画一幅窗口的风景画
(间以一两声鸟鸣)
以及一帧家中小女的素描

当然,她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树下

吴投文:自然保持简洁的欲望
不妨设想一下诗中的情景,是两个朋友在倾心交谈,两人都倾心于自然,但他们的态度又有微妙的差异。“树下,我们谈起各自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为山立传,为水写史”,“我”的理想是“拍一套云的写真集/画一幅窗口的风景画”,这恰是“我们”共同的自然理想,也是“我们”由向往自然而形成的一种心灵契合关系,本身就是富有诗意的。诗中展示给读者的是一幅清澈的画面,画面清新简洁,画中的两人在树下盘腿而坐,抑或倚树而立,他们谈论各自的理想,沉浸在美好的憧憬之中。自然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两人心地的洁净无尘,但在两人的言语中却隐含着深意。细究起来,大概是两人的自然观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他们的理想也并不完全一致,“你”的理想是把自然作为一个审美的客体,倾心于为自然的美景立传写史,在“你”的理想中,自然的美好是自足的,不需要人来作为一个中心或背景,自然表现为纯然的自在的坦荡。
比较而言,“我”的理想更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构,探寻自然的价值与人的价值的内在关联。这恰恰也是诗人自己的理想,从中可以发现诗人的自然价值观是有其特定取向的,他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确立人的价值的,本质上是一种“诗性自然观”。中国人向来有天人合一的理想,但自近代全球化的进程开始以来,这一理想事实上已经破灭,自然日益沦为被宰割的对象。此诗的切入点是自然,但落足点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窗口这一意象表明,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窗口是人类的另一双眼睛,“画一幅窗口的风景画”,在风景画的后面,实际上人类在保持饥渴般的向往,自然被人化,被对象化为人类自身,同时人类的精神亦被寄托在自然的躯壳之中,自然保持简洁的欲望,与人形成对称的视野。人与自然在此互为寄托,这大概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本意。诗中有一个括号,大概相当于画外音,“间以一两声鸟鸣”,这一句来得恰如其当,静中有动,使画面变得鲜活可感,立刻显出一个纵深的视野。
此诗的关键还是落在小女孩的出现上,这实际上是一个自然山水化合的精灵,在她的身上有一种异常清彻的自然气质,这大概就是作者抒怀的起意吧。这个小女孩是虚构的,我问过作者李少君,他家中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小女孩,但小女孩的出现在诗中却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人与自然互相照亮。诗的最后一句,“当然,她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树下”,独立成节,是镜头的聚焦,一个自在的境界浑然而成,使读者的眼睛为之一亮。


敬文东导读

敬文东:1968年生于四川省剑阁县,文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有学术著作、诗歌、小说集随笔集多部。曾获得第二届唐弢文学研究奖(2013年)、第二届西部文学奖•小说奖(2012年)等。

虚无之诗
■ 杨碧薇

再不能以任何蕨类植物比喻它
不能用软体动物比喻它
不能用森林、省略号、教堂、标语
白床单上奔跑的提琴声比喻它
不能用它在血液里的侵略行为比喻它

它无法被塑形、具象、提取和消灭
它懒于击打我,只是
跃过我桌上那只糊着咖啡渣的水杯
吞掉我的吉他立在墙角的影子
以绝对的姿态,充满整个黄昏的房间
它是上帝唯一永恒的敌人

唉,给我点泪水也好呀
我甚至不想走到大海边,等待潮汐过去
那轮载我离去的船,正出现在海平面

我不再忏悔、祈祷、赞美、感恩
春天,杨花飞起
珊瑚的双目炯炯有神
长颈鹿视线里的高远,是一条虚线

我被挖空、拆解、混装
被陌生的物质充满
我被挤出我的体外,被推进热气球的吊篮
我驳斥定义,建构术语,修辞我,进行
王冠下的伪证

那阵风,是你离去前柔软的双唇吗
我的不幸源于贪婪
我的恐惧源于时间

敬文东:虚无之外
杨碧薇的诗情感总是十分充沛,恣意放漾,或许这源于她在诗中总是带着本真的情感去宣泄和书写,毫无疑问诗歌最重要的品质是诚实,在这点上杨碧薇无疑是做到了。然而过于强烈的情感书写有时也是在过度的使用着自身的感情,过度的消费自己的感性冲动确实会为写作带来一时强大的动力,但是难免后劲不足,诗歌并非短跑冲刺,而或许更像一次跳高,在强烈的助跑后一次猛而爆发的跃起直至落地后轻巧地起身,配合着呼吸、定点、节奏等等许多细致的考虑,才最终完成这复杂又轻盈的一跃。同样,情感的过度消费也会带来诗歌本身的过度书写,诗艺区别于其它写作艺术不仅仅是因为诗歌能强烈的表达情感体验,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精确与细巧,今天的诗歌写作变得越发困难与复杂其实正是因为这样的追求,诗歌并非自身变得更加复杂了,而是其指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难解,诗歌地每一次写作都在现有语言的无限可能中,却也在其围困里,每次的写作都像在对一种现实的重新定义,因此,固有的语言似乎无法再直接的满足与对应现有的许多状态,而诗歌的过度书写正是在取消着这种差异。像是对时间的恐惧,已经不再仅仅是带着对祖先的崇拜、对死亡的恐惧、对永恒的向往,今天的时间感已经大不同于从前,从电力的使用开始,夜晚开始更多的加入到我们的时间体验中,还有空间距离的缩短,不过短短一日便可跨越千里,对于时间的恐惧已经不再仅仅只是一份万古愁了,事情已然起了变化,如今的诗歌写作中,简单化地描述或许让阅读者容易进入,却也在被真正面临的现实拒之门外。


赵思运导读

赵思运:1967年生于山东郓城,文学博士,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授。出版专著《何其芳人格解码》、《中国大陆当代汉诗的文化镜像》、《诗人陆志韦研究及其诗作考证》等5部,诗集《我的墓志铭》、《六十四首》、《丽丽传》、《不耻》、《一本正经》等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诗作家旧体诗词创作现象的发生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当代汉诗的本土性反思与实践”等。

事实的诗意
■ 伊沙

三八线
不是一条线
它有4公里宽
南北朝鲜划定的
非军事区
60年过去了
成为世界上
最成功的动物保护区

赵思运:“事实的诗意”,一种诗观
关于口语诗的争议一直不绝于耳。前几天,一位我很尊重的诗兄在编一本诗选,他很郑重地邀请我推荐伊沙、沈浩波、朵渔、春树等四位口语诗人的作品。当我将选出的作品发给他以后,他感觉还是少了点抒情的味道。《事实的诗意》就是我推荐的其中一首。
伊沙这首诗以“事实的诗意”为题目,很好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关于口语诗文体建设的核心概念——“事实的诗意”。小诗不抒情,不理诗,不宣言。他的语言十分朴素,以纯正的汉语口语处理了一个国际化题材,而传达的价值理念是普适性的。短短八行,却具有极大的信息量,关于战争与和平、人与自然等宏大命题都通过宇宙中这一小片4公里的土地得到集中体现,达到“尺幅万里”之效。这种“诗意”不是靠的“叙事”,而是“叙述”,在对司空见惯的“三八线”实施的叙述过程中,内在结构不动声色地形成了反讽,一瞬间把“诗意”照亮了!


向卫国导读

向卫国:土家族。湖北长阳人。文学硕士。副教授。供职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兼任南方诗歌研究所所长,从事文学理论和现代诗歌的教学与研究,出版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啁啾
■ 华清

这形式主义的词语,并不贴切的发声
一只鸟儿飞过天空
有树叶在婆娑晃动,它意味着
动听的鸣叫,婉转如歌的声响
叠韵而近乎双声,口型优雅
经过了对方言的订正。作为汉语
华美的冗余,成为了某个情境下
名不虚传的能指范例……

向卫国:用一首诗建构一种诗歌语言的伦理美学
诗人华清,即批评家张清华。张清华作为批评家论诗,曾以对诗歌美学伦理的强调而声名赫赫;而作为诗人的华清,他的这首诗同样出色地处理了一切诗歌的最后主题之一,即诗歌语言的伦理美学。伦理美学不是美学伦理,前者是美学,而后者是伦理学;伦理美学是从伦理学的角度规范美学,后者相反。诗歌作为语言现象,甚至是最具有代表性和创造性的语言现象,其伦理美学应该同时有两个基本指向:语言和形式。
诗歌一开篇即指出鸟儿的“啁啾”,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词语”。按笔者的理解,这句诗其实是暗中规定了一种诗歌语言美学的伦理原则——“形式主义”。在诗的结尾,诗人又换了一种说法,诗歌语言的“形式主义”原则,即成为一种“能指范例”。诗是什么?诗就是一声“鸟语”,诗就是“啁啾”。这是因为,“啁啾”是意义的空无,用诗人的话说,它只是语言的“冗余”——甚至不是语言本身,所以它才能成为“能指范例”。这意味着,诗乃是一切意义和语言形式之外的那个无以名状的“啁啾”本身。
既然“啁啾”是一个词语,一种语言的“冗余”,一次纯粹而抽象的发声,甚至摒弃了任何带有个别性或地域性的“方言”性特征。诗人为何又听出了“动听”“婉转如歌”“叠韵而近乎双声”“口型优雅”等等主观个别性的美学感受?也许,诗歌想要暗示的正是,一方面,这些从人耳中生发的东西,不过是人的个体性的意义强加,它们不是“啁啾”本身;另一方面,“啁啾”又必须具备让人产生这些美学幻觉的语言的潜在可能,才是有诗歌价值的“啁啾”,也就是说,它必须是“某个情境”下的啁啾。正是在这种是与不是,有与没有之间,本诗努力地捕捉到一条语言美学的伦理线。
那么此诗是在讲述一种“纯诗”的理念吗?还是策兰所谓“绝对之诗”?似乎是,似乎不是。诗歌语言美学的“伦理线”实际上是看不见的,或者说不存在的,它已经转换为一种禅机,就看何人可以勘破?在此过程之中,我们对诗(或诗的语言)有过多少个人化的想象?就像当“一只鸟儿飞过天空”之时,我们便滋生出无数经验主义的语言幻觉:树叶婆娑、歌声婉转、叠韵双声、口型优雅……诗歌并不反对这一切;诗歌却也并不仅仅依赖这一切。
诗歌只是诗歌。诗歌,只是“某个情境下”的一声“啁啾”,而已。诗歌只是“而已”而已!


韩庆成导读

韩庆成:诗人、批评家。1965年生于安徽宣城,干预诗歌理论提出者,代表诗人。五年来致力于新媒体诗歌的发展与传播。诗歌作品被收入《中国文学年鉴》、《中国新诗百年大系》等选本,入选《今天》网“今天推荐”。著有诗集《城市和乡村的边缘》,主编《诗歌周刊》、《诗日历》、《华语诗歌年鉴》。获首届滴撒诗歌奖,第四届中国当代诗歌奖创作奖。系海子诗歌奖、昌耀诗歌奖提名评委,中国好诗榜、华语诗赛终审评委。

乞巧词
■ 薄小凉

达达。今晚山崩地裂,暴雪肆虐
我只有一条活路:你的被窝
暖我
烧我
今生啊,小妇人我只勇敢过两次
一是断了脐带
二是从了你。嚯
你看这飞天的燕燕,鹣鹣,尘世那么美
值得我一哭再哭
西瓜灯暗了,我们早些安歇
你要抱紧哝,奴打小怕黑
你要轻些些

韩庆成:惊艳中见苦难
余秀华在出名之前,是由中国诗歌流派网和《诗歌周刊》的《发现》栏目最先向全国诗坛推荐的。同为女诗人的薄小凉,是《发现》最新推荐的一位诗人,我一次推荐了她的惊艳类作品39首,苦难类作品25首,推荐理由是这些作品“惊艳中见苦难”,并形成了“个人语言特色和审美风格”。
在以《乞巧词》为代表的薄小凉惊艳类作品中,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大胆与节制控制得体。达达,在《金瓶梅》背景地山东方言中,是对父亲的称呼,也是西门庆的女人床第时昵唤西门庆的词。有山东生活经历的作者借用这个词开篇,与山崩地裂、暴雪肆虐共同营造出一种情绪即将失控的气氛。“我只有一条活路:你的被窝/暖我/烧我”继续强化了这种气氛。肆意抒发之后,作者巧妙地开始化解这种气氛:“今生啊,小妇人我只勇敢过两次/一是断了脐带/二是从了你。”接着,全诗最好看的两句出现了:“你看这飞天的燕燕,鹣鹣,尘世那么美/值得我一哭再哭”。美和哭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在这里却被联系起来,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这种高明来源于作者的底层生活阅历和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反映在诗中,美,已不是单纯意义的美,它还包有善——燕燕、鹣鹣的忠贞之善;哭,也不是单纯意义的哭,还包有对这个残存着些许善、些许真的尘世的哀怜。结尾三句在“哭”过之后平静下来,体现了现实中“怕黑”的作者对过上本应拥有的有爱的生活的向往,这实际上也是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黑以及爱的缺失的控诉。
这种对爱的歌哭,哭的是忠贞的难得,韶华的易逝,以及情到深处的孤独与哀伤。结合作者苦难类作品来理解,还有着超越个人情爱的大爱的延伸。不难发现,这个“哭”也建立在她底层生活的全部艰辛和不幸之上,当然,这种艰辛和不幸并非是她一个人的,还同时是她身边的亲人、友人乃至陌生人的,也就是说,是属于当下整个社会底层的,因而有着深厚的情感底蕴和宽广的生活内涵。


杨小滨导读

杨小滨:生于上海,耶鲁大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员,政治大学台文所教授,《两岸诗》总编辑。著有诗集《穿越阳光地带》、《景色与情节》、《为女太阳干杯》、《杨小滨诗X3》、《到海巢去》等,论著《否定的美学》、《历史与修辞》、《中国后现代》、《无调性文化瞬间》、《语言的放逐》、《迷宫•杂耍•乱弹》、《感性的形式》、《欲望与绝爽》等。

非典生活
■ 秦晓宇

从避光、阴凉、干燥处取出,
兑上七八种情绪和一片狼籍
用酒冲服的戒严生活——
“一个死亡的‘为何’站在船尾。”
而你像船头。
你琢磨着,天花板的天花二字;
每日吃两餐闭门羹。你甚至需要
请人替你睡一会儿,
替你去做那些隔离与刺鼻的梦。
而电话像警报,像吵醒噩梦的噩梦。
“你去外地散散心吧。”上帝说。
你承认这是个不错的建议。
于是你把自己
从避光、阴凉、干燥处取出,
外面是典型的阳光,
北京却像一座人间蒸发的城市。
但不管怎样,只要上了飞机,
你就可以把最近的一朵白云,
轻松地比喻成一付摘下的口罩。

杨小滨:疾病的隐喻
我一直认为,秦晓宇的诗歌成就被他其他方面的表现——诸如电影、诗评——所掩盖了。在这首诗的开头,疾病被写成了一种戒严生活,便产生了某种隐喻的意味。幸存者的密闭方舟也并不安全:在船头忧心的,是船尾仍将叩问的死亡原因。躺在床上看到的天花板,竟看出天花二字,这不是鲁迅《狂人日记》的细读法,而是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字谜理论:一切都在能指结构的语境里染上了疾病的特性。“每日吃两餐闭门羹”则同样以换喻的跳跃滑动呈现出能指符号的连结网络:三餐的汤食也不得不以自闭为宗旨。一种难以继续的病态生活,望着天花板无法入睡的生活,当然最好能设想出一个乌托邦——由别人替代来安眠,或者毋宁说,创造出另一个自我来作掩护。而日常的电话铃却以警报声——再次呼应了戒严的气氛——击破了这样的幻觉。最后,上帝的建议也无非是诗人投射的他者话语。翱翔在天上,当然可以摘去白云般的口罩——白云作为清新的自然意象贴切地成为疾病的对立面——尽管这仍然是幻想的一部分。由此,我们也可以察觉到本诗的持久意义:作为表现非典北京的寓言诗,它也可以放在今天的雾霾北京来读,因为疾病的隐喻在一个需要口罩的社会里依然逃不脱它深刻的寓言性。


徐敬亚导读

徐敬亚:诗人、批评家。著有《崛起的诗群》、《圭臬之死》、《重新做一个批评家》、《不原谅历史》等。

黑夜与鹅
■ 郎毛

黑夜里
只有鹅是白的
它突然看见我
发出丝丝的声音
它向前走了两步
又停下
我也停下
我看不见它的长脖子上
是否有绳索
与夜一样黑

第二天夜里
我又来到
这片空空的草地
有一个人快速闪过
我追上去
想问问鹅在哪里

徐敬亚:几乎完美了“存在客观主义”诗学理想的经典
读这首诗,不知不觉产生了一种“月黑雁飞高”的感觉。空旷、黑暗、危机四伏。
月黑风高、杀人放火的阅读想象是怎么产生的?
郎毛的叙述很平静啊。“黑夜里”,3个字,不能再简单的介词结构。“只有鹅是白的”6个字,不能再简单的判断句式。“它突然看见我/发出丝丝的声音”,如果把突然和丝丝4个字去掉,这就是三岁小孩说的话。没什么形容啊,突然是副词,丝丝是像声词。
说到形容,我数了。全诗形容词也只有5个:黑、白,两个主角,必不可少。加上脖子的长、草地的空、闪过的快。没啦。
阅读想象,就是诗人对读者的意外俘获。月黑风高、杀人放火,就是接受美学意义上诗意的扩展、传播与飞翔。但我还是想问:那种不动声色的阴森,是怎样产生的?
来看第一节,3个层次:
黑夜里
只有鹅是白的   
一黑一白。静物画。大反差。除了鹅的醒目之外,似乎还隐含着鹅是黑暗挑战者的身份。
它突然看见我
发出丝丝的声音
它向前走了两步
又停下
我也停下
人鹅相遇。鹅作了3个反应,一叫、一走、一停。这时的鹅,不但是活的,还充满了警觉!我停,是我的敬畏。
我看不见它的长脖子上
是否有绳索
与夜一样黑
这三行,最凶险!一个大特写,一个带有死亡意味的的想象——为下节杀鹅作了铺垫。
第一节共56个字,画出了一幅黑白分明的惊恐画。几乎一个字也不能改、不能删。诗,到了极简、极白的程度。不,几乎是一段黑白聊斋的视频!
诗到这里,可以结束。很多人就是把诗停在这种静物画与小思考的层面。但对于大的、完整的诗意来说,它还只是半成品。
第2节,情节出现了,戏剧性出现了,死亡也跟着出现。原因只有一个,鹅没了。
我还是问:阴森,是怎样产生的?
1、精准的口语,写好了,极可怕。
在口水诗充斥的年代,这首诗堪称经典。它几乎完美地表现了郎毛“存在客观主义”的诗学理想。它不夸张不隐喻不抒情,老老实实展现主、客体的存在。它不滥情,但内在精神饱满。它不动声色,而让声、色自然显现,危机四伏。它只使用主谓宾结构,语言干净近禅,线条一丝不苟如勾描速写。但这诗是活的,是动的!一帧一帧精心剪辑的视频,像一个老辣的影视杀手。结句三行的反问,是否定式设想,是不存在的存在,有大诗人味道。
精准的口语,能最真实地直抵存在。而放大了的存在,都是可怕的。
2、借助了汉语单字中残存的古风意境。
这首诗的力量,一半来自精准的现代口语。另一半来自古汉语中残存的文化想象。
黑夜中的白鹅,与“月黑雁飞高”只一步之隔。暗含的白鹅之死,又与“月黑风高、杀人放火”产生古诗意境的移动联想。注意第二节中的3个汉字:空、闪,追(草地空、那人闪,我追)。把孤独的、单体汉字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有没有更完美?第二节有几种可能?是不是可能写得更惊心、更凄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8-7 01:45 | 只看该作者
精准的口语,能最真实地直抵存在。而放大了的存在,都是可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8-7 01:46 | 只看该作者
精彩的诗歌,精彩的解读,值得细读,慢慢学习,慢慢领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8-7 01:56 | 只看该作者
我又来到
这片空空的草地

从有白鹅到没白鹅,这黑夜里最后的一点白,亲眼目睹它消失的过程,是最痛心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8-7 02:16 | 只看该作者
黑夜与鹅,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8-7 04: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悦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7-8-7 07:02 | 只看该作者
收藏细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7-8-7 07:3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精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7-8-7 09:50 | 只看该作者
小凉有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7-8-7 10:45 | 只看该作者
好诗啊。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2 18:4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