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61|回复: 6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灵文化课(赠胡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8 00: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采凤 于 2017-8-8 08:04 编辑

数学:

人们把旅行的快乐程度归功于交通工具是否动感十足,其实快乐加快乐不等于快乐加工具。

快乐减去忧伤,仿佛快乐增添了,其实忧伤加忧伤等于发泄,也会带来暂时快乐。

乘法对于快乐是危险的,喜悲过度反伤其心,静下来是保持恒常愉悦的准则。

除法,一个人的快乐需要背上另外一个人一道分享,世界才得以生机勃勃,看似稀释,快乐倍增。


语文:

创作是情感和心灵的宣泄,诗歌平台的搭建若以文字论短长,必定不会走太远。

若有情感,自然通过诗句流露,在反复回帖过程中和广大诗友建立友谊,情感最重要。

此间遇见几位诗歌的性情中人,胡蝶女士、戴永成先生算得注重文字之余关注友情;情谊厚,诗雨丰。

积极倡导诗友间互动的胡蝶主持,支持你,没有了不同视角间的互动,文字再漂亮,难免少了温热、温存。


地理:

朗诵之于文字的补偿,让诗行立体,震动,飘飞,犹如文字乘务动车。

诗句带来的欢乐换作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朗读环境,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还会相同体验么。

东西方文化背景、南北地域差异会给观念的碰撞带来不同效果,行万里路显得尤为重要。

闲暇时,灵感喷涌时,因为感动而愿意分享时,写诗最好。


历史:

某一段时间不想提笔,从心好了,生活大课堂比文字好玩的东西很多。

过去不等于快乐,唯有提取和回忆,诗句成了媒婆,新娘的名字叫愉悦。

现在丢下笔不等于失落心情,把快乐抵押在文字,不若开心和诗友交流。

敞开心扉,坦诚彼此是迎娶快乐最佳途径,建议少回复“你好”,“祝贺”之类。


美术:

美化和美丽没有关系,你能说一束梅花不美么?

快乐在不言中,佳句洋溢在态度中;在纯真状态下流淌的便是好诗,文字来不得半点矫作。

诗歌论坛少了敷衍,多了指正,甚至脸红,好过各自埋头专攻文字。

美没有艺术可以对照,正如一切文字、技巧都会在真诚面前逊色。


音乐:

胡蝶的朗诵版《聊斋》、《西厢》、《红楼》从洞箫、笛子古老乐器中传递,深入心灵。

红袖妆点,色彩纷飞,视觉盛宴少不得音声相随,历史的影子不断变幻、拉长、剪接。

心情乐章迅速让诗行变成这场盛大愉悦之旅的配角,而交流、互动、喝彩此起彼伏,人们不再局限于文字的本身。

诗歌震荡波动由此开始:多舞台立体呈现,表现手法多元,交流始终在场;鲜花、挑刺,掩盖不了的那一份真诚。


2017.8.8 采风搁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8-8 07:31 | 只看该作者
早读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8-8 0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8-8 09:15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新作,问候早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8-8 09:16 | 只看该作者
美化和美丽没有关系,你能说一束梅花不美么?

快乐在不言中,佳句洋溢在态度中;在纯真状态下流淌的便是好诗,文字来不得半点矫作。

诗歌论坛少了敷衍,多了指正,甚至脸红,好过各自埋头专攻文字。

美没有艺术可以对照,正如一切文字、技巧都会在真诚面前逊色。



才子的文字妙笔生花,更多了一些感性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考,喜欢这样的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8-8 09:19 | 只看该作者
某一段时间不想提笔,从心好了,生活大课堂比文字好玩的东西很多。
过去不等于快乐,唯有提取和回忆,诗句成了媒婆,新娘的名字叫愉悦。
现在丢下笔不等于失落心情,把快乐抵押在文字,不若开心和诗友交流。
敞开心扉,坦诚彼此是迎娶快乐最佳途径,建议少回复“你好”,“祝贺”之类。


我们共同的“土壤”是论坛,而问候、祝福这样的话语有时候实属无奈(一般是我的工作生活受限),又不想冷落好文章,只有屈尊为问候了,没事心到就好,我会接受老师的建议,慢慢改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7-8-8 09:20 | 只看该作者
美化和美丽没有关系,你能说一束梅花不美么?

快乐在不言中,佳句洋溢在态度中;在纯真状态下流淌的便是好诗,文字来不得半点矫作。

诗歌论坛少了敷衍,多了指正,甚至脸红,好过各自埋头专攻文字。

美没有艺术可以对照,正如一切文字、技巧都会在真诚面前逊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7-8-8 09:20 | 只看该作者
朗诵之于文字的补偿,让诗行立体,震动,飘飞,犹如文字乘务动车。

诗句带来的欢乐换作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朗读环境,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还会相同体验么。

东西方文化背景、南北地域差异会给观念的碰撞带来不同效果,行万里路显得尤为重要。

闲暇时,灵感喷涌时,因为感动而愿意分享时,写诗最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7-8-8 09:21 | 只看该作者
胡蝶的朗诵版《聊斋》、《西厢》、《红楼》从洞箫、笛子古老乐器中传递,深入心灵。

红袖妆点,色彩纷飞,视觉盛宴少不得音声相随,历史的影子不断变幻、拉长、剪接。

心情乐章迅速让诗行变成这场盛大愉悦之旅的配角,而交流、互动、喝彩此起彼伏,人们不再局限于文字的本身。

诗歌震荡波动由此开始:多舞台立体呈现,表现手法多元,交流始终在场;鲜花、挑刺,掩盖不了的那一份真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7-8-8 09:21 | 只看该作者
有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3 07:5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