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76|回复: 8

汉语法与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24 09: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莲元子 于 2017-8-28 20:53 编辑

白话新诗倍受指责。如《是谁在祸害中国当代诗歌》,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文章。我认为原因有多种,语法首当其冲。

自甲骨文以来,3000多年,汉语从未间断。古代外族语对汉语的异化并不大。因此汉语至今保持着古朴的无语法的原始民风。这是汉语的优点。
自古及今,中国人说话写字,谁曾想到语法呢?如我们谈到“男孩”这个词,则不必像英国人那样,须想一下是否在boy后面加-s?
汉语为无语法语种,或说汉语有世界上最简易的语法:没有词性,随意合句。

1、没有词性。
如“词”这个字,现代汉语拘于语法只能作名词,而在古汉语则能为动词,如《礼记·曾子问》:“其词于宾曰”。

2、随意合句。
例如:
您好吗?
您,好吗?
好吗,您?
我吗?好。
(注:所谓随意合句不是乱组句,而是确字义后的心领神会。字义确,则语法自明。)

因古汉语为无语法语种,故古文的句子偏短,有的时期,四字句、五字句成为流行全国的书面语。在《大唐西域记》中,虽然玄奘法师常译外语,但四字、五字、六字句仍然是最常见的句式。长句也不少,大多很简单。

阿耆尼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六七里,西面据山,道险易守。泉流交带,引水为田。土宜穈、黍、宿麦、香枣、蒲萄、梨、柰诸果。气序和畅,风俗质直。文字取则印度,微有增损。服饰毡褐,断发无巾。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王,其国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称伐,国无纲纪,法不整肃。伽蓝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既遵印度,诸习学者,即其文而玩之。戒行律仪,洁清勤励。然食杂三净,滞于渐教矣。
(摘自《大唐西域记》卷一.三十四国)

大约早期人类社会是没有语法的,语法可能源于对外语的互译。玄奘接触西域诸国很多语种,然而他的文章却没有像现代白话文一样严重西化;也不像现代白话文一样将文章人为地搞繁杂,相反却比古文更加简易。
新文化者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将外语特别是英语语法依葫芦画瓢地照搬。但玄奘完全不是这样,他的作文和译文都非常优美,能让国人读着舒服。因为他没有改变汉语本来的面貌。

外语语法和汉语习俗有着严重的冲突,这是白话诗不能被国人接受的根本原因:人们习惯了短小精美的诗和句,而冗长的白话新诗让绝大多数人看着不顺眼(仅少数惯于外译诗的白话诗人溺爱)。

英语的句子多冗长,语法非常繁琐。以动词为例,除了大量的规则性动词外,更有大量的不规则动词。这是语法之灾,学习之灾,人类之灾。语法,没有必要这么麻烦!说得粗鲁点:咱老百姓讲几句话,写几个字,难道还要交学费吗(请老师作语法培训)?语法学家不是给人类带来无限的益处,而是带来了无数的烦恼。

与英语教育偏重语法相比,古汉语教育更偏重于字义。“小学”这个词在古代既指小学校,又指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其实,字义若确了,不但语法自明,且逻辑性及学理性也会不攻自破。此即儒学义理。
我国古代的历次古文运动,都没有提及语法,均在于字义的提炼。唐朝的疆域非常辽阔,唐人的足迹遍布世界,他们难道不知外国有语法吗?或他们认为语法是作茧自缚呢?故韩愈等人未以语法为纲。
优秀的语言就该像汉语,对于语法这种可重可不重的东西,该省则省,该废则废。攒下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各门学科的义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大赞汉语是世界上最简易的语言,说他用一年半就学会了。而徐光启可能也没有重视他带来的意大利语法。

无语法的优点:

1、自由组词合句能加深对字词的锤炼和理解,将脑子越磨越活。而僵化的主-谓-宾-定-状-补不能起到磨脑之功,它令人们得句忘词更忘字。
如:国家的经济建设越来越好。
在此,谁去想了什么是“国”?什么是“家”?什么是“经”、“济”、“建”、“设”、“越”、“好”呢?
若按自由合句改一下:

(1)国商与家商,岂在于城建之设?
(2)商国、商家、商品,会越来越好吗?

看,脑瓜儿多转几次,是否深刻了点?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对语法与思维机制的研究是多么微妙,他们不可能采用足以作茧自缚的语法。)

2、自由合句更有利于诗。因为诗句与散文本来就不同。当诗按主-谓-宾-定-状-补来写,则臃冗。当诗句按自由合句,则精妙。
例句:绿色的树叶子开始发黄

改句:
(1)叶绿还黄
(2)黄了绿叶

当提到无语法时,一些人可能要说了:“没有语法,汉语岂不乱套了吗?”这一点,我已反复讲了:字义确,则语法自明。如“饭”这个字,大家都知是熟食米饭,所以大家只会讲“吃饭”,而不会讲“饭吃”。不过,古人却会把它当动词用,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可见,汉语本来是没有词性的。

我之所以要强调汉语无语法,不仅是节省学生的宝贵时间(老百姓几乎不用语法),还可以重建古代儒家的义理体系。尽管如此,我还是设想了一种简易语法,即三析句式:

A-x-B 或
首语-系语-尾语。

论证:语法句式理推于逻辑句式。逻辑句式为:A-x-B。故语法句式也为:A-x-B。x为系辞。
例句:

1、你好(AB)。
2、那是花(A-x-B;x=是)。
3、凡热爱儒学的人都是龙的传人(nA-nx-nB;A=人,x=是,B=传人,n为析辞)。

优点:
1、句式变得最简。
2、突出逻辑性。n对A、x、B的辨析使思维变密。此公式与主-谓-宾-定-状-补不同,后者太烦,不能益智而或弱智。
3、系语比谓语广。如:我的书,x=的。

三析句式对诗歌的优点:白话诗句之所以冗长,推其因在“主-谓-宾-定-状-补”,若加上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则蔚为壮观了。而三析句式则只有“首-系-尾”三段,必可使白话诗句大大精减。

基于以上对古汉语语法的研究,可初步提出白话诗的句式学说:

1、字精词炼。
2、句子偏短。

优点:
1、合乎中国人的语言特点。
2、合乎诗歌凝炼美的选求。
3、克制西化诗句冗长之弊。

还是举例吧。

原诗:
伏在书桌前向窗外看过去
绿色的树叶子开始发黄
鸟儿不停地建造自己的小房
太阳开始不像夏日那么讨厌
抚摸脸上的清风渐渐地寒冷
偶尔还送来阵阵菊花的香

看,这段诗写得也挺美,但老百姓能接受它吗?
若改一下,看是否好点呢?

改诗:
倚着窗,望,
绿色变了黄
鸟儿造着各自的家
太阳凉了
脸蛋上的风也凉了
一丝拂动的菊香

大家看,改诗是否更精致呢?其实,改诗并未比原诗更好,仅因凝炼而比原诗更美而已。
这里的凝炼,显然有两个标准。一是白话诗人和新文化者,他们习惯了啰哩啰嗦的外译诗(注:外语仅单词长,若将一个单词设想为一个汉字,则有可能不像白话译文这么臃杂),因此他们会认为原诗凝炼。二是诗词作者及平民百姓,他们会认为改诗更凝炼,因为改诗与唐诗宋词更相似。
显然,原诗的适应人群很少,而改诗的适应人群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那么,是诗人和诗适应全民百姓呢,还是全国人民适应诗人和诗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1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语法,(古今)汉语不例外。
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1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语语法简单是汉语的短处,它说明很多细微的东西被汉语忽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14: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水如歌 发表于 2017-9-11 19:32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语法,(古今)汉语不例外。
问好!

谢友指迷。麻烦您举例加以说明,这样才有说服力。一个例子胜过千言万语。您可以考虑一下英语的不规则动词是否很累人?为什么那些语法学家要制定这么累人的语法?为什么不能改良?所以,语法不是给人类带来福祉,而是带来烦恼。(无语法是可以随时代而变的,有语法作茧自缚就难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14: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水如歌 发表于 2017-9-11 19:38
汉语语法简单是汉语的短处,它说明很多细微的东西被汉语忽略了。

说古汉语是无语法语种,除了古代实无语法书外,更重要的是,有一种比语法更高效的东西,这就是儒学义理。

字义既明,则语法自明、推理自明、学理自明,此之谓儒学义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14: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水如歌 发表于 2017-9-11 19:38
汉语语法简单是汉语的短处,它说明很多细微的东西被汉语忽略了。

古代中国人是勇于接受外国舶来品的,如佛学的传入,琵笆和二胡的传入。明末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欧几里得几何和西式水利等,清末也有很多学者翻译西方专著,如严复的《天演论》。但好像谁也没有翻译西方的语法。我认为,这是他们认为语法并不优于义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5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除非专业人士,没几个人能接得上你的话题了。很少有机会这么近距离的接触高手,交个朋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6 11: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五星 发表于 2017-9-15 22:31
除非专业人士,没几个人能接得上你的话题了。很少有机会这么近距离的接触高手,交个朋友吧。

谢友雅评!我只是站在新文化留学生的对立面看问题而已,问题即迎面而出。任何人只要站在他们的对面,都能或多或少有所成。
对朋友以诚信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11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常佳作,问好老师!远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3-29 23:5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