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0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燃烧的中国诗歌版图之三(1978-1979)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11: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徐敬亚 于 2011-9-9 11:49 编辑

徐敬亚
燃烧的中国诗歌版图

8、吉林。长春—1978:赤子心诗社

     过去,我一直说不准《赤子心》诗社的成立日期。前些天,在吉林大学中文系七七班级博客上,发现了一封30多年前的信,证实了赤子心不但与《今天》几乎同步(出刊周期也相似。都是共出九期)。我们甚至成立得比《今天》还早一些天。最早动议的时间是1978年9月。
     请看32年前刚获得自由结社权利的大学生给同学王小妮的《特邀电》:
                          特邀电  致326室王
                          今有筹备成立诗歌小组事。发起人
                          徐敬亚  吕贵品
                          参加者张晶、邹进、丁临一、陈晓明
                          此特邀王君小妮屈驾参加。余有志同者,皆十分欢迎,
                          并请于今天下午16:00整光临207室,共商大计。
                          即颂
                          大安!
                                                                                   78.9.21 10:53
     1976-1979几年,是中国时局最迷离的年代,也是人们心理密度最大的几年。
     正当北岛、芒克在北京筹办《今天》时,在恢复高考后的高等院校,刚刚解禁的《现代文学史》,几乎在各大学中文系同期开课。“五四”后的文学社团高潮――这一被长期遮蔽的历史,被正面、公开宣讲后,像示范的星火,迅速在七七、七八级蔓延,民间性的文学结社,突然大面积兴起!
     当时,仅在我们吉林大学中文系七七级一个班内,便诞生了3个文学社团。我记得,我们送给公木老师题字时拿了两个诗社名字:一个《赤子心》,另一个是《崛起》。我们拿不准。一个名字太狠太硬,另一个太平太稳。当时中文系还有一个系刊《红叶》,是综合性文学刊物。由77、78级与76级工农兵学员三届学生会联办。我与王小妮、吕贵品都是编委。
     诗社发起成立的《特邀信》,是丁临一同学写的。那时刚开学,几天后诗社就宣布成立。最多时,赤子心的成员达到24名。不过,不久风向大变——北京提出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声称不搞运动,但寒气逼人。诗社开会,有些人开始缩头不敢参加。我们大张旗鼓地庆祝“四五”运动平反,举办大型诗歌朗诵会,题目叫《血与火之歌》。有的同学说,这题目太狠了吧,不要过头啊。我们全不理会,我制作了几十份窄32开的三折节目单,类似小请柬,正中用腊纸黑黑刻着“四五精神万岁”。王小妮画了一些燃烧的火焰,用红油墨印在旁边。那天来了100多人,很多外系同学也来朗诵。气氛悲壮凝重。开完《血与火》朗诵会,一些同学纷纷退社。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三个五个十个……那情景大有秋风扫落叶之势。我们知道一定是某些权威组织做了工作,可能打了招呼,吹了风。学生干部和要求入党的同学最先走了。其中几个人很有才华,退社时恋恋不舍。
     退社风潮停止的时候,24人的诗社只剩6人:我、吕贵品、王小妮、邹进、兰亚明、张晶。6人一致说:就是退到最后一个,我也不退!这么一说,表明退社风波真正过去了。
     白光入社很偶然。那时班里一周换一次座位,我不知怎么和白光同了桌。一次我看见他本子上有些分行的字,才知道他也写诗。记得有一首题目是《猫》,写得很心惊肉跳,字都是斜着乱写在本子上。我说你加入诗社吧。他说行。当时的手续就是这样简便。
     最后一个进诗社的是刘敏感。时间是那一年寒假。我当时刚写完《复苏的谬斯》,公木先生看了大加赞赏,专门嘱托两个老师帮我修改。而晓波则在全力攻读西方文论。全班都放假回家了,宿舍里空空荡荡。我住204,他住203,每人都独霸一间12床位的寝室。我们俩每天各看各书,到了吃饭时,两人或我过他房,或他过我房。每天两人都是几通神聊大侃。整整一个寒假,我和晓波都是这样渡过。对于当年沉浸诗文的穷学生,那简直是一种神仙过的日子。1980年开学后,张晶因准备研究生考试,申请暂时休社。刘敏感便成为我们诗社第7名成员了。
     今天看,对诗来说,高考简直是一次全国性的诗歌串联与培训。在遥远的唐代,谁能有那么大的力量,把天南海北的无数小李白、小杜甫征集在一起,聚众写诗整整4年!我想,即便没有“五四”的示范,在那个年代,至少我们诗社的出现不可避免。
     写诗,成为我们大学生活的第一主题。隐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老师的絮语全部变成嗡嗡的画外音。一首首诗在7个人中间频繁传递……毫不掩饰的兴奋赞赏……骂得狗血喷头的贬斥……煞有介事的文学批评……肆无忌惮的直接改写……《赤子心》诗刊每期的稿子就是这样出来的。我的诗歌评论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最先试了身手。
     至1982年毕业,《赤子心》共出版9期。全部为油印。除第2期为打字机打字外,其余8期为腊纸钢板刻写。印刷和装订都是诗社自己弄,校印刷厂为我们免费裁切。纸张和油墨比北岛他们优越,全部由校团委提供。我们也有一间可随时使用的房间。吕贵品是系学生会宣传部长,出刊及聚会都在系学生会办公室,他有钥匙。
     《赤子心》每学期出刊一次,4年一直保持着这个频率,个别学期还出过两期。每一期的诗稿,都经过反复传阅,反复校对。印刷一般在下午或晚自习。油印机被几个人围成一圈。贴腊纸的,调油墨的,推油滚儿的,添纸计数的……其实办刊物也是一种游戏,煞有介事很美妙,像办《挺进报》。小诗人们常常闹成一团,满手满脸油墨。最好玩的是装订的过程——印好的诗集散页,按页码一迭迭摆放在桌子周边,诗社全体7名成员一个一个排队围成一圈,边走边拿,走完了一圈一本诗集就在手上了。直到去年,吕贵品还跟我吹:我那油印技术,一张腊纸印200张不皱不破!
     最有成就感的,是用自行车从印刷厂驮回诗刊。而最有豪气的时候,是往信封上写那些全国著名诗人的名字。为了催索回信,狂妄的赤子心,在信纸上只写几个大字:“来而不往非礼也”!当时诗人公刘接到我们刊物,马上回了信,没怎么夸,却批评我们狂妄。
     赤子心存在的准确时间,其实是整3年。头一个学期空白,最后一个学期一班都已无心恋战。1981年冬,我写《崛起的诗群》时,赤子心基本已休止活动。以致于那篇文章他们在学校时都没读过。

9、湖北。武汉—1979:残缺的《这一代》

     自由结社似乎是人类的一个自由基因。到1979年,大学生文学社团几乎遍布了全国各高校。而一旦结社,文学群落的更大联合,几乎必然。
     各高校联合的速度有点过于惊人。1979年夏,全国高校社团领袖“在北京聚会,共商大是”,消息传到吉大——发信者是武汉大学的高伐林、张桦。收信后,我与王小妮、吕贵品商量:决定由家居北京的赵闯同学利用暑假代表吉大参会。领袖,说得伟大轻巧。每月生活费20多元。就是去当总统,也愁路费啊。
     9月开学,赵闯带回了会议精神,也带回了一幅各大学代表合影。黑白照片拍得非常清晰。与会代表神情严峻,个个眺望远方,仿佛一副开天辟地的架势。
     会议决定:由武汉大学《珞珈山》发起,由全国14所高等院校学生社团联合创办刊物,定名《这一代》。创刊号由武汉大学承办。第二期由我们吉林大学承办。发起的社团分别是:中山大学《红豆》/中国人大《大学生》/北京大学《早晨》社/北京广播学院《秋实》/北京师大《初航》/西北大学《希望》/吉林大学《红叶》/武汉大学《珞珈山》/杭州大学《扬帆》诗社/杭州师大《我们》/南开大学《南开园》/南京大学《耕耘》/贵州大学《春泥》。
     ①、诗,成为《这一代》的重心
     《这一代》的征稿编辑,印刷发行,持续了1979年整个下学期。定价0.45元(含0.08元邮费)。吉大的征订由《赤子心》代办,并由我一本本收取现金。记得一共征订了200本。而当时中文系三届学生总数才160人,外系同学比例很大。当年的穷学生拿出来的,全是节省出的吃饭钱。
     创刊号目录上,赤子心占了不小比重。在《不屈的星光》栏目发了我的《罪人》和王小妮、兰亚明的诗。赤子心发刊辞《心之歌》也被当成诗入选。武汉朋友对吉大的抬举,似乎肯定了我们诗社的水平,让我们一伙人高兴了很久。
     其实,我们只是沾了一点光。创刊号真正主角是武大。那里的青年诗人更强、更猛——王家新的长诗《桥》和叶鹏《轿车从街上匆匆驶过》,以更显著的位置刊发在《愤怒出诗人》栏目。这两首诗,矛头直指特权,发力最猛,反响最大。
     ②、《这一代》出事了
     1979年秋凉时,接张桦突然通知。《这一代》出事儿了。听说与《桥》和《轿车》两首诗有关。后来慢慢得知,上面指示:停办。停印。
     11月,焦急中收到张桦寄来创刊号一本。由于临时匆忙抢救性装订,杂志缺少三分之一印张。这也是我今生今世看以过的惟一一本《这一代》。
     寄到吉大的200本,被有关部门封存。再无踪影。同学们所交200本征订费,由中文系公款退还。
     我手中仅存一本《这一代》创刊号(残缺本)――封面:红黑两色。上方:一组红斜格线象征道路。其间:几个黑色脚印,由近而远。下方:仿综艺体黑色大字“这一代”。封二:印刷空白。上面有几百字的《告读者书》,临时用钢板刻写、油印:我们怎么对得起……怎么对得起……最后一句意味深长:残缺的《这一代》,绝不代表着这一代的残缺……落款是:武汉大学《珞珈山》1979年12月。
     ③、残本传天下
     据说,残缺的《这一代》创刊号,共抢救出16000本。除西北大学与吉大外,残本创刊号在各院校均被一抢而空。
     在武汉,其一夜风糜三镇,洛阳纸贵。读者涌入校园,逐个游说有书同学,申述如何求之若渴。结果有的人竟被说动,把发给自己的那本也卖出。
     在北京、广州、南开等学校也都几小时一抛而光。在杭州大学,据说一同学摆开桌子跳将上去高喝:快来看,快来看,没有上一代也没有下一代的这一代呀!
     在南京大学,情况变得有点微妙。卖书同学担心意外,白天沉着不动,等到天黑才如无照小贩般悄悄在教室附近阴暗处开鬼市。没想到这并非故做的神秘,使人们更加趋之若鹜……据张桦多年后回忆,武汉黑市价涨到每本5元,超过原价10倍多。
2011-7 深圳-长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1-9-13 15:54 | 只看该作者
《赤子心》,因独霸203、204房间的主人的潜心研读和神聊大侃,而赋予了其在中国现代诗坛甚至现代史中独一无二的意义。
《这一代》,一个刚刚开始的神话被权力终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1-10-27 20:30 | 只看该作者
《崛起的诗群》即赤子心真正体现,可惜一度被假道学所不容,可见时世艰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1-10-27 21:3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12-31 20:06 | 只看该作者
历史的每一刻
都有光在闪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4 18:5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