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3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点,从个人抒写到群体的精神诉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6 16: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雷文 于 2017-10-18 07:25 编辑

原点,从个人抒写到群体的精神诉求
//雷文

当“原点”最初被几个志同道合的诗歌创作者命名,落地于川东北巴中时,它一路的成长,有艰辛,也有荣耀。《星星》2004年11期上半月刊重点推出巴中17位诗人作品,并刊发高隆才的评论;2007年2期《诗歌月刊》又集中展示了巴中13位诗人的佳作和阳云的评论《巴中的诗人群落和诗性空间》;2008年5期《诗选刊》以及2015年6期的《中国诗歌》都曾以专栏的形式展示了巴中诗人的风采……《诗刊》微信公众号以及众多诗歌民刊也曾鼎力推介过。
然而这并不等同于一种字义上的收获,也有别于经济活动的阶段性利益。 “海德格尔认为,人是被抛入这一世界的,因而是偶然的无根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和归宿,才能超越与生俱来的无根与迷茫,达到诗意的存在。”(王凯《道家诗性精神一一兼与海德格尔比较》)如果把个人的诗歌创作说成一种自许与验证,那么“原点”则是个人数次验证后形成的对存在的集体认同与自觉靠拢。这种靠拢行为,不受外界其它因素干扰,也不是对个人名利的塑造。在诗歌深刻地进入时间之中,呈现了存在最细微最隐秘的部分,也就是对“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语)的一次具有立体和连续性的诗意记录,更是对物质带来的环境变化、人心向恶的抵制与修复。
巴中诗人以及从巴中走出去的诗人,除了他们自己对生命的抒写外,也从他们作品中,或多或少地带出巴中的风土人情、内涵以及变迁,大到山川河流,小到纤毫情感。就连读到从通江走出去的唐亚平,从恩阳走出的蒋登科等人的简介,有时大脑也迅速反馈到巴中这块地域之上。巴中本土诗人杨通,曾在2000年至2012年十多年里,有过对巴中三江天马山系列的创作,加之不完整的对巴中的写作,渐成一道风景。在此期间,以在《人民文学》《诗刊》《民族文学》《星星》等大刊频繁露面的藏族诗人王志国以个人对出生地的深刻体验与敏锐的视角,写出了不少有关阿坝小金县山水、宗教、生存等带有地域符号特征的作品,给当时原点诗群注入了活力。马嘶去成都生活后,故土和新环境形成的两个端点,铺就了一条情感线,他将身体与脱离开来的巴中一次次重新粘合。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马嘶是在成都对巴中的一种折射,王志国是在巴中对阿坝的一种折射,杨通则是在巴中清贫而挚着地滋养着一份浓郁的乡情,所以说,当年的诗歌三重奏的出版,是巴中原点诗歌创作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在同期的周书浩、张学文、张万林、李杰、李常青、杨章圣、罗凤鸣、岳鹏、鲜圣、李清荷,陈杰、周延奎、米黎明、谢艳阳、舒雨湖、李代全等一大批诗人的崛起,更加奠定和夯实了原点诗群的创作基础。
在“原点”成立后的十三年这个时间空间内,沿着成立初衷,也遵循舒婷的题词“从生命本真出发,抵达日常生活的中心。”成员们经常开展活动,自我审视,自我剖析,成员之间思想的相互渗透,到请外地诗人,诗歌理论家的交流、讲解,从根本上解决了诗人个体的固步自封,扩大了各自的横向视野,从而开启一个承前启后的新格局,在马嘶、李清荷、鲜圣去成都后,巴中原点诗群又萌生出一大批新生力量,不断亮相各专业诗刊,如孙梓文、雷文、蓝梦、蒲苇、李树慧、张小舟、向禹义、苏长龙等,并逐渐形成自已的语言风格。刘丽英、李烨、陈勇、苗芳、刘上下、杨燕、郭鸿雁、鲜文章、王国荣、孙玲、苟文华、岳磊等也蓄势待发,紧随其后。更有小诗人孙澜僖和岳兰茜的亮点不断,并得到诗坛关注与认可。 原点诗群从黙黙无闻到悄然崛起,其每年的“端午诗会”和每月的“原点诗歌沙龙”已成为当地文化活动的知名品牌,曾被四川作协写入《文学川军再出发——2015年四川文学年度发展报告》中。
当我们喜悦于上述种种成绩时,冷静和客观地审视原点诗群,从文本的角度来看,除了“三重奏”三位诗人外,就会发现它还存在生态的单一性和脆弱性。其具体问题表现在:一是大多数诗人的创作还只停留在自我情绪的记录,与诗歌写作由生命感知还存在距离,没有构建出真正属于人类生存方式的作品;二是写作的碎片化表面化,由于平常思考与接触没有进入到生活的深度,无法寻找和接触到事物的内核,导致作品成为一种笨拙的描摹,甚至扭曲了原物形象,文字过于凌空蹈虚;三是由于创作者自身对构成诗歌作品的地域中的历史、人文、风俗和自然本身消化和融入不够,其作品无法带给外地作者阅读的新鲜感,又同时无法获得熟知本地情况的读者的认同,无法使本土文化在诗歌中扎根并散发与不同的气质;四是这种表层写作,无法建立起区别于外地诗人的语言界限,这样的创作就有可能在短暂的自我满足之后,形成一种倦怠又自我消亡;五是由于写作的肤浅以及对周围生存环境认识的肤浅,对以群体命名的诗群是一种内在的损伤,也违背了成立时的初衷与宗旨。
我们承认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单体的个人活动,但是它内在的成因却与诗人所处的时代、地域、风土人情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因素会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参与进来。诗人沈苇在《地域性及其他》一文开始就写到:“弗罗斯特说:‘人的个性的一半是地域性。’这就是说,地域性对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塑造是至关重要的。它几乎是一种源头般的力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被打上了地域的印记。”同时中国的道家文化,在天、地、人的排列中,认为天大地大人亦大,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宇宙之中的一切,要靠人来表述与发现。同时,老子认为:修道者,可以历久弥新。诗人写诗,通过语言,感知和发现生活与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带给自已愉悦和读者的愉悦。继续回到诗人与地域的话题上来,巴中这块土地,从历史上来看,总在淡出人们视线之时,又重新凝聚了世人的目光。米仓古道、三国文化、隋唐摩崖造像、宋代张思训、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念、川陕苏区的红色遗产等,加之独特的自然风光,这增加了巴中本身的厚重感。诗人草树在《浅谈现代诗的本土性》中讲到:“诗人,就是一个地方的房屋规划师,他的心中总会有一个基准点.这个点,就在当地,就在本土。本土性,是指地域文化习俗在时间中累积、作用,相互影响而在人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话语方式上形成的地方性差异。地域性是先决条件.”  记得现《星星》诗刊主编,诗人龚学敏曾在巴中的一次文学改稿会上提出一个质疑,说巴中山青水秀,历史厚重,又是当年红军第二大苏区,但从收上来的作品中,却又感受不到这些元素。这至少说明了,我们巴中的诗歌创作,虽然已成为四川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有个性、有特点、有深度的方面,还远远不够。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时,一个新的现实已无法改变:那就是生活的信息化,便捷化,人员的流动化,加之以巴中为中心的陆路交通网络建设已经完成,航空出行即将变成现实时,过去让人生畏的大巴山,今天成为人们心中的一道风景。在打破地域界限,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的大环境下,一个深层和又致命的问题伴随着这种便捷又接踵而至,我们血液和骨子里最优秀的本土文化细胞正在变异和丧失。所以,如何发现和创作出具有巴中符号,如何从深层来展示本土人文精神,如何让作品带着巴中原点诗人的创作烙印,各自独立又相互衬托,形成一种多元丰富的诗歌生态,给外界一个与众不同的诗歌地域概念就显得十分重要。也就是倡导地方主义诗歌写作的谭克修所说的:“在诗歌生长的地方性场地中,一首诗构成一个场域,一个诗人也构成一个场域。”原点诗群,作为一个创作宗旨明确,创作方向清晰,创作队伍庞大,创作成绩又可圈可点的群落,在高起点下,诗人应做到灵魂与环境的统一,自我融入,真正完成从稀疏独舞到丛林繁茂,从个人抒写到集体的精神诉求,这种群体的灵魂超拔,使巴中地域概念更清晰,更具意义与价值,这也是时间乐于看见和承认的。
作为诗人,从来都不是改造世界的贡献者,但绝对是世界浮躁的镇宁剂,也绝对是世界最冷的时候可供取暖的火苗。还是借用草树的观点:“地域性有两个端口,一个是地理地貌和地理灵性,一个是传统文化与民间习俗。”本土文化的差异,山水的独特性,也是诗歌陌生感的来源之一。而这些,都是需要诗人自身去解决的问题。需要每一个创作者潜心积累,用心参与,细心挖掘,这样才会写出有个性又有艺术高度的佳作。从外部环境看,值得欣慰的是:巴中市作家协会这几年对巴中诗歌创作的支持,从刊物出版到成立诗歌学会,再到《星星》平昌创作基地的建成,这种良性的创作环境,势必再次助力原点诗群的诗歌创作,形成一次新的繁荣局面。
只要有明确的坐标,就会有诗意的空间,在各自所处的位置上,就会形成内涵丰富的建筑群落与精神高度。原点,作为写作者,我们应在巴中的经度与纬度上,选好自已承重的基点,各自发力向上;作为读者,我们将试目以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10-17 23:08 | 只看该作者
祝福巴中诗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8 22:5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敖华老师!祝福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10-19 23:30 | 只看该作者
雷文 发表于 2017-10-18 22:59
谢谢敖华老师!祝福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10-21 21:28 | 只看该作者
考察巴中诗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2 17:55 | 只看该作者

巴中诗人,也一直在路上!谢谢张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7-10-23 13:49 | 只看该作者
雷文 发表于 2017-10-22 17:55
巴中诗人,也一直在路上!谢谢张老师!

是的。中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8-12-17 14:59 | 只看该作者
了解巴中诗群,拜读师友诗观!致敬!祝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4-28 00:2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