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和韵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6 07: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和韵律                                          
                                                                                    鲁山


  本篇想与诗友们交流一下——诗从哪里来?诗字的含义、诗的韵律、顺便刺一刺“看不懂的诗”、唉,我不是科班,不会大理论,闭门造车的感性发言难免说错,请大家批评指正。

  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都爱寻古思源,什么天地、动物植物、山川水脉从哪里来的?在没有解释的古代,就编个神话——上天造的。其它物种有没有此类想法?也许有,隔着进化的壕沟,语言不通不得而知。可能有问号在它们心中吧,毕竟智慧不是唯独人类独有。

  诗是从哪里来的呢?
  当然与神无关。我认为诗出于偶然,从古人嘴巴里说出的话,偶有押韵觉得有趣,后来又自觉使用韵律来表达思想、感情和事物。想必大家都同意这个看法。中国最早的“诗经”里好些是向民间采风的俚言、民歌。

  中国文字发明以后,诗终于写入文字,有了自己的符号——诗,言字旁加寺庙的寺,表明中国最早书以文字的诗——是从寺里飘出来的言——话语是也。节庆、农事、狩猎、征战、恋爱思亲思乡中、激情所至灵感忽来成了话语诗,大家觉得甚好争相传颂,而后话语诗成了刻写在牛骨、龟甲、莎草、竹片上的文字诗。诗于是由诗而歌,由歌而舞。诗、歌、舞像受着引力结合在一起、一起乘着音韵的波浪开始玩乐游戏。

      祖先们在寺庙里祭拜图腾、祖宗、神仙,复习古老的传说,是寓教于乐并加强部落团结的聪明事:盘古怎么开天地、女娲怎么造人;聆听吉祥的歌谣、然后唱歌跳舞。这天是热闹的节日,此时喇嘛,萨满身着兽皮、草裙、艳丽的鸟毛开始以诗语唱述人类起源。通天地的人物们哟!眉飞色舞、鼓抜咚锵、嘴里涌出世纪前的好故事、听众百听不厌被深深吸引乐不可支,然后一齐加入载歌载舞。满足了族民的好奇和欢乐欲望之后,团结全族男女老少也就不在话下了。外国的寺庙教堂也是这样。古代寺庙是氏族文化和群体力量的汇聚地,职责是为氏族祈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去灾免祸、人丁兴旺、百战百胜、啊嘛哞呢哄......它也是蒙昧时代的神权加政权,文字诗就在这神圣的地方流传并发扬光大起来。


  诗韵。  韵,音字旁,音韵。
  诗伴着韵,衍生出歌。我见我国最早的诗只讲韵和行,为自由的民歌体,有的直抒其情有的含蓄婉转。后来的格律诗,当为高级文化人创新,诗歌由此玲珑起来。诗歌不分家,诗即歌,歌即诗,都有韵律,诗歌也成了诗的统称,化入形体动作就成了舞蹈。文与诗相比,韵使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好似九曲黄河缠绵洄返、有情人几步一回头。韵的反复、前后应合让语言形成独特的韵味,使诗更具可爱。歌曲音调的波幅很宽,有时竟然高八度、低八度;舞蹈更是不甘落后,动作相比行走,其跨度更是惊人,它是以形体表现的诗歌。音乐、舞蹈里都有类似韵的重复,不然突出不了重要情节。感谢祖先给了我们聪明的大脑和柔软的嘴皮子、能发出世上最富情感和优美声音的声带、给我们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使我们能够在唇齿之间发出千变万化的声音和声调,足以把我们想说的话想押的韵都找到。声调起伏像音符升降,简直可以把一首诗当歌来唱。古代私塾里的学童摇头晃脑跟着先生吟诗,这个“吟”与唱实际差不多。唱是夸张的吟诵,受情感的激发,让歌都成了“情诗”。诗歌是全人类的共性,没有哪一个民族没有诗歌。我相信哪怕是外星人,只要他们的语言发展到能够充分表达事物,都会产生文字、文学和诗歌。我感觉中国诗歌的尾韵最好听,全部都是韵母韵。外国诗的韵则有句首韵,声母韵,我表示:“中国的月亮最圆 ”。总之,无论什么韵都是韵!自有诗歌就有韵!这早已界定!韵,是诗区别于其它文学形式的标志——无韵不是诗!

  可是韵啊,你让诗成为诗,而无韵诗却抛弃了你。无韵诗的爱好者啊,请把韵找回来吧。


  韵律的律。
  韵律亲如一家又有区别。律,约束也,我觉得韵也是一种律——韵的约束。律是节奏、节律、格律,律与韵一起成为诗的“律法”。它的约束如同舞蹈、武术受囿于舞谱、武谱......使舞蹈的美更集中、更富感染,使武力更充足有效。如同子弹、炮弹受囿于弹筒,而方向更准,火力更猛。扯远一点,中国戏剧的鼓点像不像一种律?在戏里它是权威,决定演员的舞步,一步一个动作方位,眼睛手脚身姿押着鼓点配合,丝毫不容马虎,当然它只是戏剧舞台的"律"。

  音乐教材里有律动这个词,也就是节律、节奏吧。节律、节奏在诗歌里好像是无声的鼓点,在音调波动和韵律规律性的反复之下,震荡我们的耳鼓和心灵,它使诗有了动感,往往使人产生律动的共鸣、歌舞的冲动。音乐、舞蹈是诗的延伸。韵律结合让好诗千古传颂、代代有新星灿烂。中国的文字最初是刻在兽骨、木片竹简上,书写艰难所以很简约,可能因此产生了方块字言简意骇的律诗吧,其特点是“简”!大概是怕写多了难得刻写——要“简”!外国古诗的韵律也有过严苛的时代,但不如中国格律诗。如七言律诗,第三、四;五、七行的对仗何其严格!对仗也是律,字数一致整齐排列也是律,这种律外国没有。不知是中国哪位先人最开始对仗,后来人就一直跟进,乐此不疲,视为中国诗的国粹。方块字产生方块诗,无论正方形长方形都是歌词的好材料。外国有十四行诗等等,每行不限字数,如同他们的田园歌舞一样自由,好像中国民间小曲。风雅诗词上有很多优秀的律诗,对仗工整优美,而且都看得懂!真希望它承前继后发展壮大,前途无量。毕竟中国人爱中国诗——格律诗我也喜欢,虽然我不善于对仗。


  词。
  也许是不满对仗和字数的“律”吧,中国古代诗歌迈进词的旮旯——句子字数不一,放弃对仗,想对仗随意,我想没有多少诗人又“抓起虱子放头上”吧。词是新生事物,它类似散文诗,却还是限制字数。不限制仿佛过意不去,让我们看看苏轼的“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家看像不像现代散文诗?它却是一千多年前的词,不讲字数它就是散文诗。李白的“蜀道难”我认为就是古代散文诗,写的多么好!词的律,是限制句数、每句限制字数,用“念奴娇"的词牌写一篇“蜀道难”试试!肯定写不出。诗啊,你不搞整齐划一的格律诗了,为什么非要规定词的字数呢?换汤不换药——限制你非得按字数填写!“填词”一说就由此来,一个“填”字难为多少词人。字数限制又是一轮束缚。诗人不用忍受对仗之苦了,却要忍受长短句字数的限制,谁记不住就莫想写词,记错一个数就白写!真像是诗的恶作剧。能像苏轼这样边想字数边构思的人还真不多,全国一千多年出了几个?外国也有过严苛讲究韵律的时期,好像是历史的必然,但由于受到广泛持久的反对,后来就"必然"地不讲究了。虽然“唐诗宋词”等等值得我们骄傲,若没有诸多限制,中国诗歌的成果将更值得我们骄傲。


  平仄之律。 
  把声调的平仄归为律的范围,恐怕大有不然者,事实上诗有平仄——韵的声调之律。圣君尧帝爱写诗,率领的文学机构制定过平仄的“律法”。他心想的是让诗的声调更有音乐感,把认为最合适的平仄组合规定起来,把有背铿锵的剔出,写成规则【书名我忘了】指导诗家、要求参考遵照,虽是好心也有些道理,却大有管窥之嫌。平仄之律,古人难得完全执行,早有疑惑、怨言,我们还讲究什么呢?有诗友批评某诗平仄不合千年前的“律法”,看来,平仄不仅“律”古人,现在还“律”着现代诗人。诗贵在情,过分讲究平仄影响表达,而且绝对过时了。我写古体诗只想韵律对头、平仄顺口。平仄、对仗、字数的限制一起把诗词“律”好精致,但又感到死板而束缚。谁都喜欢畅快,不想前瞻后顾——把对仗、平仄、字数想够了才来完成吧。何况韵有时因需要都是可以舍弃的,情到意到,花开别枝也是可以的呀,平仄变化一点有何不可?若要坚持“国粹”,开一片古色古香的“古代诗花”也很好啊,但我认为其中最不值得“律”的就是平仄,我对自己的要求是“顺口就行”。                                

  请参看http://bbs.yzs.com/thread-558801-1-1.html曹雪芹论诗,如下:

  黛玉说:(写诗)“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不以词害意’。”

  黛玉论诗,实际上是曹雪芹论诗。伟大作家道出了写诗的奥妙。      

  概括一下曹雪芹论诗的主要观点:第一立意要紧,可追求词句新奇,但“不以词害意”。

  诗友邓文星说:太多的诗在片面追求词句的新奇,太多的诗根本就没有立意,太多的诗存在以词害意之弊,同时,还有太多的人在分析诗作时, 居然变成了只分析词句,不分析立意(主题思想)  。整天羊羊得意,却不知错在哪里。       

  ——他说的是实际情况。


  这里我要发一个奇怪的疑问:为什么中国诗历来对字数、对仗、平仄如此讲究?词对字数也讲究如斯?如此讲究显然是受“竹简”的限制,但有了纸以后为什么还要讲究?外国以及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长篇史诗,如“荷马史诗”、“列王记”、“江格尔”、“格萨尔王”,为什么我们泱泱诗国却没有如此泱泱巨著?篇幅较长的“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李白的“蜀道难”等,不等于人家的零头倒不说,它们还不是按格律、词牌写的,像民间小曲,很自由地道来,这是否说明不抛弃“律”就连小小的“木兰辞”、“孔雀东南飞”也写不出来呢?
  结论——我们的律太厉害,有“缠脚”之弊,就是对仗、字数等的限制把中国诗害苦了。我们的诗文化讲究过头了,如同我们的伦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如同裹脚,一定要裹成尖辣椒!不合情理地钻了牛角尖。若非如此穷讲究,汉诗当大大超过荷马、菲尔多西。

  中国五四运动之后新诗大量涌现,基本都讲韵律,但也有几句话排起来就算诗的。鲁迅的死对头——郭沫若就爱搞这个,长篇大诗没有韵,美其名曰“新诗”!让新诗倍受攻击。 名人的误导,一直误导致今。不讲韵律,倒成了一种“律”。你看“律”得多好——梨花体、下半身体、一句话分段就成诗,不仅没有韵,没有立意,连语法也不讲了,能把人笑死。凡入歌的皆为好诗 ,但无韵诗、看不懂的诗,我断定没有一首可以谱成歌曲。大家听惯了有韵的歌,有韵的歌确实好听,而无韵的歌一定别扭,失去韵味和趣味,想必耳朵不爱听。看不懂的诗——更是因为看不懂,还没有谁敢为它谱一首歌,就是谱出来,谁又听得懂呢?


  关于律似乎没有说尽,还有一种律,存在于诗友的头脑笔下,那就是题材或写作思想的自 我 限制!这个律怎么办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10-26 12:44 | 只看该作者
提上   共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10-26 17:55 | 只看该作者
非常赞同作者的观念。  无韵成诗难,有韵诗不散!

中国最早的“诗经”里好些是向民间采风的俚言、民歌。
诗歌不分家,诗即歌,歌即诗,都有韵律,诗歌也成了诗的统称,化入形体动作就成了舞蹈。
文与诗相比,韵使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好似九曲黄河缠绵洄返。
韵的反复、前后应合让语言形成独特的韵味。
填词,诗人不用忍受对仗之苦了,却要忍受长短句字数的限制,谁记不住就莫想写词,记错一个数就白写!真像是诗的恶作剧。
最不值得“律”的就是平仄,我对自己的要求是“顺口就行”。  
凡入歌的皆为好诗 ,但无韵诗、看不懂的诗,断定没有一首可以谱成歌曲。
立意要紧,可追求词句新奇,但“不以词害意”。  
可是韵啊,你让诗成为诗,而无韵诗却抛弃了你。无韵诗的爱好者啊,请把韵找回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10-26 23:52 | 只看该作者
很有意义的探索   深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10-27 15:56 | 只看该作者
对于中国诗应持继承发展的态度,这点许多诗友已悟。当下中国诗坛黑暗的弊端是官方诗官的腐败和丑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7 17:12 | 只看该作者
周源 发表于 2017-10-27 15:56
对于中国诗应持继承发展的态度,这点许多诗友已悟。当下中国诗坛黑暗的弊端是官方诗官的腐败和丑陋,

没办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0 21:26 | 只看该作者
金色海洋 发表于 2017-10-26 17:55
非常赞同作者的观念。  无韵成诗难,有韵诗不散!

中国最早的“诗经”里好些是向民间采风的俚言、民歌 ...

无韵诗、看不懂的诗、势头可惧可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7-11-11 07:49 | 只看该作者
鲁山 发表于 2017-11-10 21:26
无韵诗、看不懂的诗、势头可惧可畏。

早安!祝您读写愉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7 02:3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