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楚南玉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淋浴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8 12:30 | 只看该作者
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中国诗词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诗人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 、“老树” 、“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七种静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 ,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读者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然而十种静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8 12:31 | 只看该作者
相异的分析

  上文中曾经提及中西的思维形式不同造成文化的相异,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思维的相异,这是一个连科学家都在研究的问题,笔者实在无法回答,只能从表面分析思维差异的表现。

  与西方商业性、开放性社会所形成的重视概念、范畴内涵的明确性,分析、归纳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强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早在先秦已经形成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前者持“天人相分”的哲学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故努力明确事物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后者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偏重于统一,偏重整体、直观的把握,而忽视了精密和抽象的逻辑分析、归纳,是一种典型的“以物观物”的方式,明显不同于西方的“以我观物” 的方式。这样一来造成了语义含糊,难以进行分析研究,只能靠感悟来理解其中的意思,没有精确的尺度去衡量其中的含义。例如《老子》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直以来“道”的含义备受争议,在翻译中更找不出合适的能表达其意思的词,只好用“dao”来表示,这是直觉思维下的典型产物。这种直觉式的思维上升为理性后,仍不离感性。当它运用于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特有的概念,如风骨、风雅、阳刚等等。也就不像西方那样先对概念作明确的界定,经过推理过程,然后才建构理论体系。它起源于感性体验,经过感悟,后又约定俗成,在前后沿用中逐步发展完善,具有具体与抽象、体验与概括结合的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8 12: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楚南玉童 于 2017-10-28 13:16 编辑

中国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又形成了运用朴素的辩证法观察事物的传统,以及相应的辩证思维方式,体现在文学上就是既重视并揭示文学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也能够揭示文学自身的规律。

  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之下,中国的诗歌创作特别强调一个“悟”字,“顿悟”成了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悟”往往带来神来一笔,它不一定与上文有直接逻辑的联系,但感情上具有连贯性,这种写作方式是直觉思维方式的产物,它铸造了中国诗歌特有的美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8 12:32 | 只看该作者
交流中还存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地位的问题。

  中西审美习性及倾向不同产生很大的差异,这些与各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以及民族思维有关。任何一种其他民族的东西在进入一个陌生的民族内部时,不可能完全不发生变异,这种变异既是其融入其他民族文化的必要条件,也是自身发展吸收的结果。而这种变异的结果有两种:一是消灭其他文化,特别是落后民族的文化,一是两者的结合,最后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中国古代前一种现象经常发生,而到了近现代,由于每个民族的文化沉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一种情况司空见惯,而且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客观上也要求异文化之间的融合。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文化融合是不以消灭一方文化为代价的,毕竟每个民族的发展都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消灭文化的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文化一体化的论点是不可能成立的,因为文化存在的不可通约性决定了文化的个性。偏激一点,我们不妨提出这样的一个论点:文化一体化等于没文化,消灭文化。我们实在很难想象全世界所有的民族只共同拥有一种文化那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景,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发展甚至灭亡都有客观规律的支配,如果以非客观手段强行消灭一种文化必然会受到惩罚。在中外历史上这种教训不是不深刻。因此我们并不能提出单纯的融合要求,中西的交流不能以消灭一种文化为目的,否则后悔的必然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民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8 12:33 | 只看该作者
通过中西诗歌的比较,我们不可能得出谁好谁不好的结论,每个民族、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化只存在差异,不存在优劣。我们的诗歌在很长时期内有令我们甚至子孙后代骄傲的地方,但诗歌的发展不以人为的意志转移,值得骄傲并不代表可以固步自封,只有不断完善、发展,我们的诗歌,我们的文学才可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8 12:38 | 只看该作者
《时间的眼睛》
文/保罗 策兰

这是时间的眼睛:
它向外斜睨
从七彩的眉毛下。
它的帘睑被火焰清洗,
它的泪水是热蒸流。
朝向它,盲目的星子在飞
并熔化在更灼热的睫毛上:
世界日益变热,
而死者们萌芽,并且开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8 12:44 | 只看该作者
楚南玉童 发表于 2017-10-28 12:38
《时间的眼睛》
文/保罗 策兰

这是保罗策兰的一首诗,也是新生代诗人创作中参拜的范例,它的表现和表达形式与汉诗有着明显区别,所以,有时创作一首诗如果依傍西方特征,而沉掉中化,总体就会有所缺失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8 12:47 | 只看该作者

《我仍可以看你》
文/保罗  策兰

我仍可以看你:一个反响
在那些可以昆虫的触角暗中摸索朝向的
词语,在分开的山脊。
你的脸相当惊怯
当突然地
那里一个灯一般闪亮
容纳我,正好在某一点上
那里,一个最痛苦的在说,永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8 12:54 | 只看该作者
楚南玉童 发表于 2017-10-28 12:47
《我仍可以看你》
文/保罗  策兰

这首保罗作品又有另一种风格,是目前中诗作者们借鉴的主流,不少青年作者认为这种风格很适合他自身创作的目的,表达意念不拘一格,任意性更强些.但从国学出发,我不赞成生搬硬套,中国水墨画诗意比西方油画强化凸现应该有较大区别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8 12:59 | 只看该作者
我愿意是激流

作者:裴多菲(匈牙利)

我愿意是激流 是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在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两岸 面对一阵阵狂风 我勇敢地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作客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 在峻峭的山崖 这静默的毁灭 并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青的长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头 亲密地攀援而上

我愿意是草屋 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顶上 饱受着风雨的打击
只要我的爱人 是可爱的火焰 在我的炉子里 愉快地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广漠的空中 懒懒地飘来荡去
只要我的爱人 是珊瑚似的夕阳 傍着我苍白的脸 显出鲜艳的辉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5 23:5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