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60|回复: 9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浙江籍诗人展播:追忆潘漠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7 08: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潘漠华(1902-1934),浙江宣平(今属武义)人。原名训,又名恺尧,学名潘训,笔名潘四、田言、锡田、若迦、季明等。1920年开始文学创作。小学毕业考入县师范讲习所,在小学任教后复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与柔石、魏金枝、冯雪峰等参加朱自清、叶圣陶指导的青年文学团体晨光社。后又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结成湖畔诗社,先后出版《湖畔》、《春的歌集》,两书收入其新诗68首。又创作农村题材短篇小说,有9篇收入《雨点集》。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1926年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



离家
作者/潘漠华


我底衫袖破了
我母亲坐着替我补缀
伊针针引着纱线
却将伊底悲苦也缝了进去


我底头发太散乱了
姊姊说这样出外去不太好看
也要惹人家底讨厌
伊拿了头梳来替我梳理
后来却也将伊底悲苦梳了进去


我们离家上了旅路
走到夕阳傍山红的时候
哥哥说我走得太迟迟了
将要走不尽预定的行程
他伸手牵头我走
但他的的悲苦
又从他微微颤跳的手掌心传给了我


现在就是碧草红云的现在啊
离家已有六百多里路
母亲底悲苦从衣缝里出来
姊姊的悲苦,从头发里出来
哥哥底悲苦,从手掌心里出来
他们结成一个缜密的悲苦的网
将我整个网着在那儿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7 08:29 | 只看该作者
潘漠华,从少年时就喜受文学,在新文化运动的熏陶下,开始尝试用白话文创作新诗,并在《诗》刊上发表了《立在街头吹箫的浪子》、《游子》等十几首白话诗。1921年10月,经他倡议,和同学汪静之、柔石、魏金枝等发起,组织了杭州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晨光社",朱自清、叶圣陶、刘延陵三位老师还被聘为顾问。他们以《新浙江报》的"晨光"副刊为阵地,经常发表新文学作品,抒发青春的激情,在当时的杭州文学界,有很大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7 08:29 | 只看该作者
1922年3月底,潘漠华、汪静之、冯雪峰与青年诗人应修人在杭州西子湖畔相聚。几位志趣相投的年青人泛舟湖上,畅谈新诗,交流作品,于4月4日成立了"湖畔诗社"。相继出版了白话诗诗集《湖畔》、《春的歌集》。分别收录了潘漠华的16首白话诗和52首新诗。他们的诗集得到鲁迅等人赞赏,也曾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王瑶先生也肯定了"湖畔诗社"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地位,认为这些青年为五四的浪潮所唤醒,所作新诗"含有反封建的意义"。朱自清先生认为这些"作品都带着些清新和缠绵的风格;少年的气氛充满在这些作品里"。潘漠华的诗作表现了"人间的悲与爱"。朱自清先生评论说:"就艺术而论,我觉得漠华君最是稳练缜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7 08:30 | 只看该作者
1924年8月,潘漠华考入北京大学一院(文学院)预科,后升入一院外国文学系学习。他广泛、深入地钻研中外文学,热情探求新文学。他把文学创作的目光伸向了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者,笔触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破产农民的痛苦生活。他的短篇小说《人间》,就是他在1923年的寒假回乡,参加宣平当年遭受水灾的调查救济工作时,在山乡与染布工施火咤相遇,深入了解后构思创作的。这篇作品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山区人民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线上的悲惨情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7 08:30 | 只看该作者
在北京大学这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高等学府里,他大量阅读、研究马列主义理论著作,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他亲身参加了学生运动。当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他与同学们一起参加了罢课和集会游行。1926年北京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愤然握笔,在《京报》副刊等多种报刊上发表评论,斥责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段祺瑞政府的卖国行径。他把革命斗争与文学创作结合起来,站在了斗争的前列。同年潘漠华加入中国共产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7 08:31 | 只看该作者
1926年秋,当大革命的浪潮由南向北推进时,潘漠华毅然离开北大,经党组织安排,南下武汉,投身北伐先遣军第三十六军,任该军第二师政治部宣传干事、组织科长等职,随军沿京汉路北上,一直挺进到郑州。途中,身处军旅,任务繁重,仍不忘创作针砭时弊的小品文和每天的《行军日记》。部队在漯河附近的一次战斗中,他组织政工人员一面展开宣传鼓动,一面编成战斗队投入战斗,以艰苦踏实的工作精神,给军中官兵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天,政工队伍沿铁路线行军,正要通过铁道桥时,他及时提醒大家:过桥目标大,还是涉水过河好。果然,队伍刚到河边,铁道桥就遭敌军炮击。他的建议,使部队避免了一次伤亡,保证了队伍顺利行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7 08:31 | 只看该作者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潘漠华所在部队停止了北进,回师武汉。期间,他参与主持欢迎由上海转移到武汉的浙江籍革命同志的欢迎会,并亲赴汉口邀当时的《民国日报》总编辑沈雁冰到会讲话,声讨蒋介石背叛革命的罪行。

七一五汪精卫也公开叛变革命,宁汉合流,形势日益紧迫,潘漠华愤然离开北伐军,从武汉经上海潜回杭州。

当时的杭州,党的组织遭受严重破坏,领导人一批批被捕关押,不少人倒在血泊之中。潘漠华在革命受到重大挫折的紧急关头,回到腥风血雨中的杭州,迅速接上组织关系,参加了刚刚成立的中共浙江省委领导的秘密工作。他的家乡宣平,当时尚未建立党组织,潘漠华和马东林一起介绍了刚从杭州宗文中学毕业的曾志达入党。他向省委建议,指派曾志达回宣平建党,并推荐中共党员潘振武回乡负责宣平地下党的通信联络工作。曾志达遂携带省委指示信,与潘振武一起在宣平积极开展建党活动。10月,中共宣平独立支部建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7 08:32 | 只看该作者
1927年10月,浙江省委机关遭破坏,潘漠华在杭州被捕,关押在杭州公安局的柴木巷拘留所。他的亲属和同学闻讯,紧急救助。由于他在浙一师的老师许宝驹出面保释,得以获救。出狱后,他回到宣平上坦,继而又因宣平党内同志被捕而暂时避居少妃附近的冷泉岩(山洞)。

冷泉岩僻谷幽静,以养病名义居留在此的潘漠华,却在这里紧张地开展秘密活动。他与县委曾志达等同志联系,研究在基层的建党工作。还以县委名义,召开了活动分子会议,商讨在农村广泛建立农民协会,开展"二五"减租斗争;在县城组织工会、开办读书会、平民夜校等活动,从中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不久,潘漠华回到上坦,在上坦、上陶一带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经短短几个月的活动,就介绍了十多名农民入党,建立了上坦、上陶党支部。后来,这一带成为当地党组织发展最快,农民协会建立最早的地区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7 08:33 | 只看该作者
1928年春夏之交,潘漠华离开宣平,转辗于上海、厦门等地,以教学为掩护,继续从事地下活动工作。尽管他行踪飘泊,工作艰辛,但他与中共宣平县委领导人始终保持联系,关注着家乡的革命斗争。同年冬,宣平农村以减租减息和反霸斗争为中心的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党组织发动了当地农民武装暴动。1929年初,农民暴动遭国民党省防军大肆镇压,全县被捕者达100多人,县委、区委领导人被悬赏通缉,曾志达、吴谦等十余人被迫避往上海找到潘漠华受到他真挚的帮助。潘漠华通过关系,在法租界租了一间房子,隐蔽安顿了他们。又日以继夜地把自己翻译整理准备出版的俄国作家绥拉菲莫维奇的长篇小说《沙宁》译稿,连同版权一起卖给光华书局,将所得的八百银元稿费和版权费,悉数交给曾志达等人作生活费,鼓励他们在危急关头坚定信念,增强勇气。潘漠华还乘当时的中共中央巡视员、前浙江省委书记卓兰芳也在上海之机,指导曾志达等人撰写了《浙江宣平党务报告》,亲自陪同他们向卓兰芳当面汇报了宣平党组织和农民运动情况。以后,这些同志大多返回宣平,重新点燃家乡的革命烈火,在斗争中一些人相继献出了生命。

由于严重的白色恐怖,敌探密布,危机四伏,潘漠华的活动不断受到威胁。1929年9月,他离开上海,并经常转换工作地点,流离往返在北平、开封、沧州等地,以教书的公开职业为掩护,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他战斗的足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7 08:33 | 只看该作者
1929年9月,他化名田言到开封第一初级中学当教师。他通过学校学生会组织了学生读书会和壁报组;指导师生阅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和其他进步书籍;帮助进步学生创办了反响很大的《火信》刊物;介绍师生参加"反帝大同盟",发展左翼进步团体和党团组织。当一名进步学生被学校无故开除时,潘漠华发动学生会干部进行罢课斗争。他因而遭国民党当局通辑。幸他外出未归,前来搜捕的特务们才扑了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27 21:5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