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12|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经典导读(总第7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1 16: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特区文学•刊中刊《读诗》
新经典导读
总第7期/刊《特区文学》2018年第1期

徐 江导读:江湖海《张朝霞语录》
世 宾导读:宋琳《在拉普拉塔河渡船上对另一次旅行的回忆》
西 渡导读:双皇连《苦荞花开》
吴投文导读:安琪《极地之境》
敬文东导读:李娜《万柳》
赵思运导读:梁雪波《闪电》
向卫国导读:津渡《密林》
韩庆成导读:刘郎《多余》
杨小滨导读:宇向《圣洁的一面》
徐敬亚导读:刘郎《多余》



徐  江导读

徐江:诗人、文化批评家。生于1967年,1991年创办著名诗歌选本《葵》。著有诗集《徐江的诗》《雨前寂静》《雾》(中韩双语)《杂事诗》《杂事与花火》《我斜视》等,诗学论著《这就是诗》《现代诗物语》,文化史《启蒙年代的秋千》等多种。编选有跨世纪选本《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近年致力于《汉语现代诗史》撰述。

张朝霞语录
■ 江湖海

张朝霞发朋友圈
我说好诗
张朝霞说哪是什么诗
好吧我偷走
“小房子里做饭的
是一个
会弹琴写诗的聋哑人
该吃饭时
他用琴声叫我
然后我们
无声无息坐一起吃饭
饭后他写诗
我坐在另一棵树下
继续
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
选择在他这儿
度假,就是不用说话”

徐 江:后现代的轻松和沉重
《张朝霞语录》是广东诗人江湖海的新作。
在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的童年记忆里,“语录”是历史伟人的专属名词,不敢擅自动用的。
张朝霞是何许人?不甚清楚。通过诗,我们只知道她大约是作者的一个朋友,而且还有可能也是一位诗歌作者,至少是平时与诗歌亲近的人。那么本诗的有趣由此展开:
一位诗人在微信上,以诗歌分行的外型,写了一组“心语”,其实是很好的诗,但她似乎没意识到。而另外一位诗人(也就是作者江湖海)意识到了这是一首好诗,在提示朋友遭拒的前提下,“偷”走了这组“心语”,将其作为素材,和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一起,写进了我们正读的这首诗。
把一首诗的缘起、写作过程,同时注入到文本之中,这样的写法在现代诗、尤其是后现代的作品里,是比较爱被作者启用的。但只在诗中呈现诗歌的写作过程、灵感来源,似乎也仅仅是在美学的“主义”上,站对了位置。一首好诗,显然向作者索求的东西更多。
在本诗里,江湖海提供给大家的是一个大命题:“现代诗”在诗人中的不同际遇——有人写出了不错的诗,而不自知,甚至遗憾地将其遗弃;有人看到了好诗,为之击节,却被原作者付之一笑……
怎么办?带着自嘲的苦笑,把它们写进另一首诗。在讨论会讨论到头大、且于事无补的美学分歧面前,一个诗人只好这样,也只能这样。这恰恰完成了一次极好的后现代诗歌的建构。
后现代是轻松的,没有学者们说的那么复杂。后现代也是沉重的,没有你自会心微笑时,嘴角的那一丝轻浮。


世宾导读

世宾:诗人、批评家。1969年生。东荡子诗歌奖评委。著有诗集《文明路一带》、《大海的沉默》、《迟疑》;诗合集《如此固执地爱着》;评论集《批评的尺度》;诗论《梦想及其通知的世界》;主编《完整性写作》(上下卷)。“完整性写作”和“境界美学”主要倡导者和理论阐述人。

在拉普拉塔河渡船上对另一次旅行的回忆
■ 宋琳

这水域几乎不能称之为河,它宽得像忘河
一同渡河的人却不一定同归
赫拉克利特感叹过,孔子感叹过
但不容争辩的河流说着它自己的箴言
因为河流乃是大地的舌头
太阳照见船舱里几个爬来爬去的婴儿
城市在一瞥中像一个模糊光斑的恐龙
船尾的人感觉要站得稳些
河流被用来命名逝者,人就只能在岸上
目送,踏歌,深情缅邈地祝福
我想起长江,曾经是界河的另一条河
在镇江和古瓜洲之间,在意识的同样
开阔的水域,你和我谈着话
沉思着,试探着将要抵达的对岸
我们的嘴唇贴在了一起

世宾点评:所有的河流都是同一条河流
宋琳诗歌并非针对一事一物,他的诗歌既能深刻地触及写作对象,又能在他的每一首诗的背后,感受到一个宽阔的历史背景、生命背景。这些背景构成了他的诗歌世界。一个有世界的人——这就使他的诗歌无论写什么,每一首诗都具有他的世界的属性。当下许多貌似颇有韵味的诗歌都是缺乏这样一个历史背景、思想背景的,这就无疑使这些诗歌显得格局太小了,使这些诗歌成为写写景,写写情,写写关系,表达点是非观的小东西。
《在拉普拉塔河渡船上对另一次旅行的回忆》,看这标题,如果不是一条外国河流的名字,你会感觉就像古代的送别诗或怀念诗。但读这首诗歌,我们能看到这诗歌的时空感,处理城市和感情的方式却是现代的;所有的河流都是同一条河流,无论古代的还是东方的、西方的,只有河岸上的一切才是常新的,富有区别的,“河流被用来命名逝者,人就只能在岸上/目送,踏歌,深情缅邈地祝福”。河流在古典时期已经被命名了,孔子、赫拉克利特都定义过流逝的河流,我们现在只能去注目大河两岸常新的事物。这也是这首诗区别于古诗提供给我们的新的经验。
这首诗写了两条河流。拉普拉塔河应该是在宋琳走过的异国(对于读者并不十分需要知道在哪里),这条河作为这首诗的原发地,诗人描写了渡轮上的和岸上的情景,并由此引发了回忆和思考;回忆中的长江是一次离别,一对恋人的情感——匆忙、易于消逝。两条江,两种情景,前者像一幅油画,一幅写实和印象派交融的油画;后者虚实兼容,像一幅写意的江景图。有意思的是“镇江和古瓜洲”这意象的出现,就把我们拉到一个虚幻的、东方的情景中。
东西方的交错,现实与回忆,油画与水墨,拉普拉塔河与长江,种种经验都汇入了一条河——那宽广而日夜消逝的河流,但记忆……


西渡导读

西渡:诗人、诗歌批评家。1967年生于浙江浦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诗集《雪景中的柏拉图》、《草之家》、《鸟语林》;诗论集《守望与倾听》、《灵魂的未来》,诗歌批评专著《壮烈风景:骆一禾论、骆一禾海子比较论》。

苦荞花开
■ 双皇连

苦荞花开,香气挽着我们
向山顶聚集。细脚的哑巴美人
腰肢像红色的秒针,翻出
高原的血气。这时你会看到
蝴蝶的经书,一张一合
蜜蜂是会飞的经文- -

苦荞花开,开得很努力
就要把自己开成
小小的庙宇。就要开成
我们的母亲、妻子或儿女

她们都不懂得喊苦:她们的苦
要等清风来翻译,她们的苦
要用山歌来消化
她们只是默默地把秃顶的高原
又垫高了几寸

苦荞花开。苦荞花还在开
她们不稀罕掌声,不惧怕冷雨
美得残忍,美得铺天盖地
美得能够超度我们的骨头和血…

苦荞花开。苦荞花开
香气挽着我们
乡愁挽着我们
宿命挽着我们
风一吹,贵州高原的坡坡坎上
仿佛一座座中医院
在霞光中悄悄建立

西渡:苦荞花中的乡村女儿
诗总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或者说,诗的语言永远不满足于表现单一的意思,它总是暗示着比字面更多的东西。这首诗的手法就很典型。表面上,这首诗是在写苦荞花,实际上,它也在写我们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但作者又不把这层意思明白说破。诗人说苦荞花“就要开成我们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似应为女儿)”,接下来并没有对这个比喻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此后对苦荞花的描写却处处照应着我们的母亲、妻子和女儿的形象,可以说写出了乡村女性朴实、美丽的形象,令人动容。每一行诗都是在写苦荞花,但也都是在写我们的母亲、妻子和女儿,既把苦荞花的美赋予了人,也把人的品质赋予了苦荞花,深得一箭双雕之妙。另外,这首诗的几个比喻也都很见功力,如细脚的哑巴美人、腰肢像红色的秒针、蝴蝶如经书、蜜蜂是会飞的经文,前两喻传形,后两喻传神。而以庙宇、中医院喻苦荞花,则于传神以外,兼能传情。作者说得上是造喻高手。


吴投文导读

吴投文:1968年生,湖南郴州人。文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发表论文与评论一百五十余篇,出版有学术著作《沈从文的生命诗学》和诗集《土地的家谱》等。发表诗歌三百余首,入选多种诗歌选本。

极地之境
■ 安琪

现在我在故乡已呆一月
朋友们陆续而来
陆续而去。他们安逸
自足,从未有过
我当年的悲哀。那时我年轻
青春激荡,梦想在别处
生活也在别处
现在我还乡,怀揣
人所共知的财富
和辛酸。我对朋友们说
你看你看,一个
出走异乡的人到达过
极地,摸到过太阳也被
它的光芒刺痛

2007年

吴投文:出走与皈依的纠结
在安琪的诗中,《极地之境》可能算是一首比较好懂的诗歌,诗歌的主题很容易把握,是一首还乡之诗、皈依之诗、救赎之诗。在这首诗所打开的空间中,还乡是一个起点,却永无终点,即使暂时归来,也是再出发的起点。诗的起句“现在我在故乡已呆一月”,表明诗人已经归来,现在与过去相对,故乡与远方相对,这是一个游子的归来之歌,其中包含着非常复杂的心绪。一个月是诗人在故乡停留的时间,但诗人的内心实际上并不安分,在筹划一次新的出走。然而,这又是非常珍贵的一个月,朋友们陆续而来,陆续而去,这里有热闹,也有寂寞,不管是来,还是去,似乎都有某种不真实的感觉。这些朋友们过着安逸的生活,满足于目前的稳定状态,他们不被生活中的冒险和精彩绽放所诱惑,也从来没有诗人当年的悲哀,他们也不理解诗人当年出走的选择。
这里,安逸与悲哀,时间和空间、过去和现在、痛苦与快乐、成功与失败呈现出两种生命状态的对照。然后,是一个回放性的镜头,展示一种青春的生命历程。“梦想在别处”,“生活也在别处”,这实际上是对过去青春生活的萦怀。“别处”并非现实状态,而是理想状态,是诗人所追求的一种生命形式。这种“别处”生活既是诗人的收获,同时也是一种失去,“现在我还乡,怀揣/人所共知的财富/和辛酸”,诗人似乎有难言的疲惫感,也有隐隐的自豪,在财富与辛酸的后面,包含着一种从生命深处浮上来的惆怅感。这是一种真实的生命状态,在诗人对生命的理解和认知里,包含着一种深切的悲剧意识。
在诗的结尾,诗人对自己的朋友们说,“你看你看,一个/出走异乡的人到达过/极地,摸到过太阳也被/它的光芒刺痛”,这一笔出其不意,也非常感人,这首诗的沸点也在这里,让人在感动中陷入沉思。还乡对诗人来说,并非只是从空间位置上返回故乡,更是一种心理与精神上的皈依,但诗人再次出走的内心冲动并没有平息,诗中交织着一种出走与皈依的矛盾心情。这实际上是一种诗性生命形式,不安分的灵魂恰恰是创造的源泉,生命的丰富就包含在创造之中。另一方面,这也是一首救赎之诗,出走与还乡实质上都是救赎之途,生命在救赎之途中创造出不竭的诗意。
值得提到的是,诗中的叙述性因素处理得特别好,与抒情性因素结合得严丝合缝,没有露出半点破绽。这是一首很耐读的抒情诗,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比较克制,虽然不能说是零度抒情,但确实写得比较内敛,在冷凝中显示出一种内在的热度。


敬文东导读

敬文东:1968年生于四川省剑阁县,文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有学术著作、诗歌、小说集随笔集多部。曾获得第二届唐弢文学研究奖(2013年)、第二届西部文学奖•小说奖(2012年)等。

万柳
■ 李娜

跳出地铁站,跳进青灰色的楼群与天气
节日气氛从橱窗流出,采购欲动荡
描金西三环小富人区。而闯入者
此行只为把玩无霾好风景

露天微缩游乐场是趣味生活风向标
只是风向标。旋转木马在围观者的目光里
延时锁定一日嘈杂。来往车流
带来宽阔人际场,哂笑你提早的中年危机

暴露忍饥挨饿不是好本领,加快步伐
所幸还有平价餐饭助你平稳过渡
一小时的用餐,一平米短暂富庶立足地
谁又企图以果腹感代替抵抗与消食

擅长精妙粉饰,彼地只见灯红未闻酒绿
一块广告牌翻转一个新的楼市故事:
“万柳柳成荫”,闹中取静的隐喻
或将有黑色树影,把你我往站牌旁推搡

2016.12.03

敬文东:互为异乡的风景
据考证或猜测,马可•波罗(Marco Polo)或未抵达中国,他狱中口述的传奇,或也不过借题发挥,糅合经历与听闻,以缓拘禁的苦。可这无碍世人对马可•波罗绵延至今的怀想,像他的现代同袍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便受游记启发,作小说《看不见的城市》,而此际间的中国,至少有一家瓷砖公司正把他的名字用为商标,来暗示与舶来品相当的优质。对彼时的西方和眼下的中国来说,那威尼斯商人是否真真在元大都与忽必烈谈笑风生,无所谓,关键是已成文的异域风物、古典情调,持续地刺激本地去想象远方、现代去回望传统,他山之石,得先有别样的魅力,方能被某种文明或某个当代引为参照。异乡者的归去来兮,使不同时空相遇,此处离人亦即别处访客,一地平常情景,经闯入者观看,或露出被遮蔽的意味和马脚,这也正是《万柳》的诗旨:都市的不同区域正互为异乡,与陌生事境遭逢,或会使人生出疏离于城市的外来感。但当首段的“把玩”出现,就也卸掉“万柳”拒人以远的压力,街景的虚幻处被语言缓慢地探入、刺破,以期理解是怎样一种真实,正在把闯入者围困。


赵思运导读

赵思运:1967年生于山东郓城,文学博士,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授。出版专著《何其芳人格解码》、《中国大陆当代汉诗的文化镜像》、《诗人陆志韦研究及其诗作考证》等5部,诗集《我的墓志铭》、《六十四首》、《丽丽传》、《不耻》、《一本正经》等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诗作家旧体诗词创作现象的发生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当代汉诗的本土性反思与实践”等。

闪电
■ 梁雪波

闪电起于晦暗不宁的天空
首先是大鸟的翅影,遮天蔽日
但比羽毛沉重,将恐惧高悬
当拔地的狂风摧动隆隆的石阵
内心总是先于鱼群开始翻涌
一个奋力上坡的人,在乱叶
与纸屑中弓起黑色发亮的蚁背

正如天才的诞生时常伴随着异象
闪电具有突袭的性质。它首先
劫夺你的双眼,继而割下耳朵
持镜的手还在游移
一束闪电炸开头颅
这激变的血,急骤的句法
太短促的光芒
令几个世纪的人们犹在梦中

被石头困锁的闪电投下火焰
点燃星辰变乱的大地
你看见黄花在毁檐下张惶
释放的雨滴像密集的拳头
倾泻乌鸦,将镜子击碎
在低于天空而高过玻璃的断头台
闪电照亮一张惨白如灰的脸

闪电是击破伪生活的一道强光
却不能带来真正的白昼。
镜子碎了,溃散的水银重新流聚
凝成一种有毒的金属
闪电过后,黑暗的事物更加黑暗
被电光灼伤的手,用冰凉的碎片
一年年垒高了青春的遗骸

一定有什么是比闪电更恒久的照耀
比如孩子的眼泪,比如死的哀悼
比如雨夜的鲜花绽送的黎明的声音
屋内的光暗下去了,而马汗蒸腾
马蹄深陷镜中。面对芒刃之夜
鲁迅和胡适可以同台演讲
闪电和阳光应当交相辉映

赵思运:“鲁迅和胡适可以同台演讲”
梁雪波的诗歌闪烁着闪电般的耀眼光芒,无论从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指认方面,还是从诗人主体形象的建构方面来看,都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梁雪波内心涌动不息的纯情的革命气质。可贵的是,他却又清醒地将颠覆性的革命气质规约在理性的自由理念之中,从而避免了偏激的暴动情结,使涌动的革命情绪落实到自由理性的轨道之中,使表层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感与深层充满思辨精神的理性,获得了平衡。这突出的体现在《闪电》之中。
在《闪电》里,梁雪波非常理性地剖析了闪电所象征的革命价值,寄予了自由强力意志,“闪电”以摧枯拉朽的力量,唤醒人们从梦幻中苏生,颠覆僵化的秩序,摧毁周遭的虚伪、肮脏、黑暗、罪恶、愚昧,体现了“将无价值的撕毁给人看”的勇气。这种生命原始暴力,其实犹如尼采笔下的酒神精神一样,代表着人的原始生命力量的狂欢与自由奔放,甚至也挟裹着暴力因素在内。所以,梁雪波深知革命观念所蕴藏的非理性的负面性:“闪电是击破伪生活的一道强光/却不能带来真正的白昼。/镜子碎了,溃散的水银重新流聚/凝成一种有毒的金属/闪电过后,黑暗的事物更加黑暗/被电光灼伤的手,用冰凉的碎片/一年年垒高了青春的遗骸”。这无疑是对文革时期的暴力宣泄带来的恶果的诗性反思和审视,凝结着深沉的理性思辨精神。革命不是纯粹的颠覆与反叛,革命不是吃掉自己的儿女,革命不是扼杀人性,而是基于人性的变革。
梁雪波写道:“一定有什么是比闪电更恒久的照耀/比如孩子的眼泪,比如死的哀悼/比如雨夜的鲜花绽送的黎明的声音”。以人性的健全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出发点,追求自由、平等、理性的生活,才是革命的目的。酒神所代表的原始生命力如果缺乏日神精神所代表的自由理性精神予以规约和建构,就会留下革命后遗症,成为“凝成一种有毒的金属”。究竟我们需要鲁迅,还是胡适?梁雪波的答案非常理性:“鲁迅和胡适可以同台演讲/闪电和阳光应当交相辉映”。


向卫国导读

向卫国:土家族。湖北长阳人。文学硕士。副教授。供职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兼任南方诗歌研究所所长,从事文学理论和现代诗歌的教学与研究,出版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密林
■ 津渡

雪在东,雪在西,雪在南
雪在北。雪下到林上,雪下到林中,雪下到林下。雪马
与雪龙嘶吼。槎丫森密,宛如巨舟上的樯椽
白鹭的翅翼翩然撞击雪淞,烟雾迷濛
而我想起一个诗人在蓝关前踟蹰不前,何等相似的惆怅
沟渠中雪积一尺,雪在心中攒足一丈
韩退之,既知华山投书,又为何不能从大雪之中退之

向卫国:一首当代诗中的古代与现代
大约二十多年前,我就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过这样的话:你们什么时候能够体会像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样的诗的妙处了,就说明你们开始真正地懂诗了。至今,我的这个看法依然不变。诗之为诗,并不在于情之真,亦不在于思之深,它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将眼前的,或者来自回忆与想象之中的某种不可思议的世界存在的特殊状态用语言完整而精确地呈现。细品这首古诗《江南》,我真不知道还能用什么样的文字,能够把鱼在莲叶间穿梭嬉戏的状态说得更好(至于说它可能还有男女嬉戏的隐喻义就暂且不谈了)?但表面上看,它的文字又是如此的笨拙。
更重要的是,我曾经以为,这首乐府《江南》必定只能是世间的唯一绝唱,不可能再有类似的第二首,如果有,那该是多么拙劣的摹仿,绝对不堪入目。但是,数年之前,当我遇到津渡的这首《密林》时,我知道我的这一推定已经瞬间土崩瓦解,津渡这首诗不仅借用和发展了《江南》的手法,精确地将密林大雪的情景与状态成功地表现出来,而且在后半部柳暗花明般地生发出另外的重要主题:“我想起一个诗人在蓝关前踟蹰不前,何等相似的惆怅”。这是关于唐代诗人韩愈的典故。韩愈被贬潮州,过蓝关(蓝田关)作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表达自己无奈的心迹。“江南”诗欢乐嬉戏的情绪,在此一下子扭转为种种不幸的人生际遇带来的“惆怅”,与密林荒野中大雪弥漫的情景完全一致。
紧接着的一行,“沟渠中雪积一尺,雪在心中攒足一丈”,再用古代诗典“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说明韩愈心向朝庭却不被信任和重用的事实,所以心中之雪更厚于沟渠之雪。最后,诗人向这位古代的同行提问:既知前路如此艰险,且懂得留遗书予妻明志,却为何始终不肯如你的名字那样“退之”?这里既用“华山投书”之典,又巧借韩愈的字“退之”提出自己的人生疑问:问韩,更是问同为诗人的自己——何不退之?何不退之?
总之,在我看来,《江南》堪称一首古代的现代诗,且为口语诗的绝唱;而津渡的这首《密林》却反过来可视为现代的古典诗,同样也是杰作,而且其复杂性和丰富性是《江南》所不能比的,这正是诗的现代性的表现。所以,这是一首古代与现代在其中同体存在的诗歌。


韩庆成导读

韩庆成:诗人、批评家。安徽宣城人,干预诗歌理论提出者,代表诗人之一。2011年以来致力于新媒体诗歌的发展与传播,在网络诗坛发现、首荐了一批实力新人。诗歌作品被收入《中国文学年鉴》、《中国新诗百年大系》等选本,入选《今天》网“今天推荐”。著有诗集《城市和乡村的边缘》,主编《诗日历》、《华语诗歌年鉴》、《百年新诗典藏书系》,主持《诗歌周刊》年度人物、中国好诗榜、华语网络诗歌奖评选。获首届滴撒诗歌奖,第四届中国当代诗歌奖创作奖。现任中国诗歌流派网总编辑,《诗歌周刊》主编。

多余
■ 刘郎

夜色只是简单的黑
没有其他什么,值得探寻

星星只是简单的亮着
它仅仅照见自己,就够了

窗外的树只是简单的站在那里
除了是树,它什么也不是

那么,我也只是我就好了
可当我望着这一切,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
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选自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90后诗歌栏目)

韩庆成:社会归属的缺位
这首诗的核心是两个词,一个写在标题上——“多余”,一个写在内容中——“简单”。整诗五段、十行,就围绕这两个词、四个字在转。
先看简单。第一段率领二、三段,都是写简单,核心是第一句“夜色只是简单的黑”,后两段是通过重复句式来起强化作用。“夜色”为什么“只是简单的黑”?作者没有解释。可以猜测:是不是曾经有过不简单的黑、复杂的黑?乃至藏着掖着、闪烁其词的黑呢?是不是这种“黑”已强大、自信到不需要藏着掖着、闪烁其词了呢?就像某句诗说的:“他的坏已写在脸上”?
再看多余。四、五两段写“多余”,第四段的“多余”,是从前三段的“简单”中突兀而生的,没有过渡,没有承续,前三段的“物”,和这一段的“我”,也并未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第五段,作者通过一个“恨”字(“恨”来源于“多余”),又巧妙地回到“简单”,并最终让“简单”和“多余”在诗的最后一句会师。
那么,诗题的“多余”,究竟是要表现什么呢?综观全诗,我以为,多余,是作者对自己社会归属缺位的一种自省,在当下的社会中,这种归属缺位不仅仅表现在打工者身上(作者系90后打工者),也不仅仅表现在社会底层者身上,它也同时表现在绝大多数“人”的身上,这种社会归属权的被剥夺,在夜色能够黑、星星能够照见自己、树能够站在那里的对比中,凸显出“人”的权利无法归位的荒诞,这是无智慧的自然秩序优胜于有智慧的社会秩序的荒诞,这就是当下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因此,作者对肆无忌惮的“黑”的无奈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恨”就并非没有来由,但可悲的是,这种“恨”也是多余的,因为它丝毫无助于现状的改变。


杨小滨导读

杨小滨:生于上海,耶鲁大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员,政治大学台文所教授,《两岸诗》总编辑。著有诗集《穿越阳光地带》、《景色与情节》、《为女太阳干杯》、《杨小滨诗X3》、《到海巢去》等,论著《否定的美学》、《历史与修辞》、《中国后现代》、《无调性文化瞬间》、《语言的放逐》、《迷宫•杂耍•乱弹》、《感性的形式》、《欲望与绝爽》等。

圣洁的一面
■ 宇向

为了让更多的阳光进来
整个上午我都在擦洗一块玻璃

我把它擦得很干净
干净得好像没有玻璃,好像只剩下空气

过后我陷进沙发里
欣赏那一方块充足的阳光

一只苍蝇飞出去,撞在上面
一只苍蝇想飞进来,撞在上面
一些苍蝇想飞进飞出,它们撞在上面

窗台上几只苍蝇
扭动着身子在阳光中盲目地挣扎

我想我的生活和这些苍蝇的生活没有多大区别
我一直幻想朝向圣洁的一面

杨小滨:洁净的灾难
把宇向的这首诗和王小妮的经典诗作《一块布的背叛》参照阅读是一件有意思的事。首先,两位女性诗人都在家从事了擦窗的家务劳作。我们可以设想,在这生活来源的基础上,两位诗人都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诗意的想像,具体生活事件被升华为对世界的创造性思考:两首诗都通过窗户的干净或过于透明作出了超常的体会和思考,“干净”或“透明”造成了某种令人不安的境遇。王小妮的诗主要着墨于透明所带来的外部世界的威胁:“把玻璃擦净以后/全世界立刻渗透进来”,并且失去视觉阻隔的玻璃使得“我的日子正被一层层看穿”甚至“我只是裸露无遗的物体”。相对于王小妮对于外部世界的惊恐表现出女性诗人的敏锐感受,宇向的诗略侧重于形而上的思考:“圣洁”一词代表了玻璃窗的干净所带来的隐喻意涵。但宇向要展示的是“圣洁”的灾难性后果:同样是因为过分的洁净,玻璃无法被看见,以至于想进出房间的苍蝇纷纷撞倒在玻璃上。最后,诗人自比苍蝇,从对污浊自身的角度出发,道出了追求“圣洁”的不幸后果——这里,“圣洁”变成了一堵看不见的墙,让你撞得头破血流。在这个围城般的世界上,人类有如肮脏的、乱窜的苍蝇,自以为目标明确地往外或往里突围,但貌似“圣洁”的乌托邦有时恰是灾难的源头。


徐敬亚导读

徐敬亚:诗人、批评家。著有《崛起的诗群》、《圭臬之死》、《重新做一个批评家》、《不原谅历史》等。

多余
■ 刘郎

夜色只是简单的黑
没有其他什么,值得探寻

星星只是简单的亮着
它仅仅照见自己,就够了

窗外的树只是简单的站在那里
除了是树,它什么也不是

那么,我也只是我就好了
可当我望着这一切,我就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我越来越恨我自己了
只是简单的恨。我的恨是多余的那一部分

(选自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90后诗歌栏目)

徐敬亚:多余的,正是地球上最不寻常的部分
这首诗之所以引起我关注,是因我的老师、著名诗人、学者公木先生的一部专著《第三自然界概说》。公木认为:第一自然界是在人类之前之外存在的世界;第二自然界是人类通过实践而创造出来的对象世界;第三自然界是人类的精神世界。我知道,我的老师所说的第三自然界中的精神是什么,他思考最多的无疑是诗。
这首诗结构精巧,十分理性。前面三节:黑、星、树。构成了第一自然界。第4节写人,我们权且把这人当成第二自然界吧。最后一节写我的“恨”。同样,我也不把这恨当成人类的基本情感,而是当成人的精神创造物。于是,最后一节就是写的第三自然界。我还没有看到过有人用120个字把三个世界同时写入了诗中。因此,诗人刘郎的眼界与情怀不可谓一般。
然而,本诗中刘郎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才气,这诗写得有些平,严格说甚至是平庸。语感上,从头至尾倒是一致,也平静,也自然。而且一连用了4个“简单”把三个世界串在了一起。但,诗写到这个仅仅“达标”的程度显然不能令挑剔读者满意。
诗意的方向,不知为什么,落到了“多余”——意指正常世界之外,额外增加出来、或者没有用处的部分——这立场显然过于站在了“黑、星、树”的一边。
恨,是这首诗的一个秘密。是可能出彩的因素之一。这有点遗憾。
最遗憾的是最后一句应该改成:“我的恨是多余的另一部分”。
另,就是第三自然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11-21 17:07 | 只看该作者
读读,学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11-21 17:31 | 只看该作者
刘郎弟弟棒棒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11-21 18:4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精彩导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11-21 21:2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11-22 07:54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7-11-26 09:36 | 只看该作者
首首经典!评委们火眼金睛!感谢与诗友们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7-11-27 13:36 | 只看该作者
集中欣赏精彩之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7-11-27 14:2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西渡老师推荐我的《苦荞花开》!谢谢《特区文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7-11-27 15:32 | 只看该作者
先来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2 18:3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