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63|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评著名诗人食指的名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4 0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
我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我的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

简评:朦胧派诗人食指在1968年写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
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

  这诗中的“妈妈”绝对不是指作者的生母。诗在后面也指明了“妈妈”就是“北京”,但也是以部分指代全部,北京是祖国的政治中心,实指祖国。自古“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在游子离家时对母爱的感受往往都催人泪下,怎么可能变成了穿透孩子心胸、让孩子无比痛苦的针线呢?

  回想文革时推行过的一段愚民政策,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者写作这诗之时,正坐在离开北京,去山西下乡的列车上,前途未卜,感觉自己被祖国抛弃了。祖国就像操控风筝一样,把自己完全控制了。要想抗拒知青下乡的政策,是不可能的。作者爱国,但报国无门,所以心中骤然疼痛。这类诗带有政治性,但司法机关要追究作者之法律责任时又非常困难,因为写得很朦胧。朦胧诗在当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能呼唤人性,引人进行理性思考。随着文革过后,我们党实现了伟大的拨乱反正,推行依法治国和改革开放,尽管朦胧诗还延续了一段时间,但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可惜的是,时至今日,还有大量所谓的诗人刻意模仿,把诗写得比朦胧诗还难懂,以为这样就可以实现高深莫测或自成一派了。其实,难懂不等于水平高,好懂不等于没水平。真正的好诗,应该是既写得好懂,又富有诗意。这才是最难写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11-24 12:04 | 只看该作者
已被前人点评过的名作,如果再走老路去点评,几乎没有多少意义。如果找到新的切入点去挖掘,价值会更大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4 21:10 | 只看该作者
敖华 发表于 2017-11-24 12:04
已被前人点评过的名作,如果再走老路去点评,几乎没有多少意义。如果找到新的切入点去挖掘,价值会更大些。

我还没有看过与此相同的点评。之前,我所见过的点评,都是认为诗写作者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和离别之痛之类,我认为这是无知的。本人认为,这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无比愤怒,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种愚民政策,严重地伤害了作者的心。以妈妈暗写祖国母亲,以锥心之痛来展现愚民政策对知青的伤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11-24 22:04 | 只看该作者
邓文星 发表于 2017-11-24 21:10
我还没有看过与此相同的点评。之前,我所见过的点评,都是认为诗写作者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和离别之痛之类, ...

此诗曾选入初中教材   时代背景介绍很清楚   专家分析也很透彻    一些带注解的诗歌选本也都有介绍    甚至网络上也能搜索到类似表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5 10:59 | 只看该作者
敖华 发表于 2017-11-24 22:04
此诗曾选入初中教材   时代背景介绍很清楚   专家分析也很透彻    一些带注解的诗歌选本也都有介绍    甚 ...

期待敖华编辑转来教材中专家对本诗的透彻分析。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11-25 11:19 | 只看该作者
邓文星 发表于 2017-11-25 10:59
期待敖华编辑转来教材中专家对本诗的透彻分析。谢谢!

网络上就有:http://doc.orz520.com/a/doc/2014/0603/2033556.html?from=haoso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5 15:48 | 只看该作者
敖华 发表于 2017-11-25 11:19
网络上就有:http://doc.orz520.com/a/doc/2014/0603/2033556.html?from=haosou

敖编发来的这个链接打不开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7-11-25 15:59 | 只看该作者
用电脑试试   我这边能打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5 20:45 | 只看该作者
敖华 发表于 2017-11-25 15:59
用电脑试试   我这边能打开

我用的就是电脑上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7-11-25 20:48 | 只看该作者
邓文星 发表于 2017-11-25 20:45
我用的就是电脑上网

作品赏析(吴心海)
    诗题《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取自诗的头一句。它除了表示时间和地点这两个基本事实外,还隐含着第三个事实: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刻。
这首诗写的是一次离别,但通篇没有点明究竟是怎样的离别。不过,有历史感的细心的读者从诗的写作时间“1968年12月20日”,可以觉察出这次特殊离别的端倪。因为就是在1968年底,从北京掀起了一场波及全国、影响到千家万户的上百万青年上山下乡的狂潮。本诗反映的就是这次不同寻常的离别。第一段中“一片手的海浪翻动”,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种不寻常的气氛。
    全诗写得简明平易,字面并不难理解。诗的第二段写道:“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我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火车已经开动,“我”知道自己就要告别至爱亲朋,告别家乡北京,前往“广阔天地”中的某一地点。然而,为什么“我”又“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实际上表达了当时青年的一种迷惘心态。在当时那样一个特定环境里,对作者、对全国所有的人来说,命运和前程都成了捉摸不定的东西。
诗接着写道:“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唐朝的孟郊曾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诗句,自古以来,母子之间就有一种天然的、永远割舍不断的感情。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游子的身后都有一双慈祥的目光在注视,都有一颗慈爱的心在惦念。以上两句诗中,我们可以体味出作者告别母亲时的那种穿透心胸似的疼痛!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这两句和第二段有着一种内在联系。风筝在以往诗人的笔下,象征着漂泊不定、前途未卜的命运,而在本诗中这一意象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那时,不是作者一个知青的心,而是所有知青的心变成了风筝,不是一个母亲而是所有的母亲都在拉着风筝的线绳!事实上,拉着线绳的母亲们也并不能真正掌握线绳!请看——“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在那个年代里,是没有人能够充当自己命运的主人的。即便是祖国母亲的命运,也像风筝一样飘摇不定。
    于是,作者写道:“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然而,置身于一片狂热情绪的人群之中,作者也只是朦朦胧胧地意识到自己难卜的命运,不可能真正明白未来的一切将是怎样。
    别离的场面可谓十分悲壮:“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和头一段中“一片手的海浪翻动”正好呼应——前面是视觉,后面是听觉。通感的转移多么符合感情的发展过程!在火车终于开动时,汹涌的感情再不能用挥手充分表达了,只有用发自肺腑的声音才能显示出这种别离场面的悲壮性。
    明明是列车开动,但作者匠心独运地写道:“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用客体的缓缓行动来表示主体依依难舍的感受,不落俗套,很有新意。
    诗的最后两段,描述了作者一种近乎绝望的感情。“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在作者心目中,北京和母亲已经凝成一体,是活生生的不可分割的一个人,是一个可以被孩子们抓住衣领的母亲!这种移情写法用得十分恰当。作者继而喊道:“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这一句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潜台词:“妈妈啊北京,我不想离去!”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这个结尾,作者把感情推向最高潮,产生了一股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读者不能不为之动容,不能不引起共鸣!试想,一个即将被抛向苍茫大地的人,的确是什么都“不能松”的,哪怕抓到的只是一根稻草!
    这首诗写于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年代,没有空话、套话,出奇地冷静、客观,至今读来,仍令人耳目为之震惊!因为它在冷静、客观的同时,又饱含着炙人的热情,流露出极其深沉的忧患意识。诗人用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糅合在字里行间,并且表达得如此和谐,实在难能可贵。诗人通过个人的命运来显示所有同代人乃至国家的命运,就更充分地显示出诗的构思的深度与广度。
(选自《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6 22:1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