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楚南玉童 于 2017-12-30 22:41 编辑
看诗要学会析意明理
文/楚南玉童
诗人有点像设计专家,意识流的,抽象派的,后现代派的,听起来够累,到了诗人手里,只要随意变换一下风格,便会表达出不同的含意.
我只是个阅读诗文之人,看多了诗的繁荣景象,便感悟到看诗也很累.累什么呢?因为诗样年华,各类风格的诗作层出不穷,好多人开始独树一帜,创建各门各派,在诗的盛宴之下,争大了双眼却无从饱览.以前看诗总会先看主题,总认为这是个轴心,即使最长的诗文也会绕着主题运转,至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现在似乎连阅览也要转变方式了,起码得转变一下思维.
中国是个创造精粹诗歌的地方,几千年沉淀的文化底蕴就是一处取之不尽的宝库,从小我们就浸泡在诗的海洋,沐浴着传统诗文化的厚爱.看诗不再是闲余的打发,而成为喜文之人的享受.我们读诗,也许在寻找心灵的慰藉,也许在寻找精神的避风港.当翻开书页,跳入眼睑的第一印象便是诗文的主题,在一般状态下,通过主题基本可以判断作者的创作意图,戓作者想要表达的心志.但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入,迫求西方文人创作手法的人越来越多,很多爱诗者以西方非主流作品为借鉴偿试创作,他的作品有时会显得难以理喻,也许是东西方文化的拼图,也许是他自认为一个独创的门派,久而久之,这种泊来诗靠进中国传统诗的码头,引来不明事理者们的亲睐,还形成一股文人社会的力量,虽无法冲垮中国诗境的天坝,但也给不少爱诗者带来了理智上的冲击,让这些爱诗者迷失方阵,无所适从,从而产生一大批看诗不入意的所谓粗坯诗人,而且在某个时间段,这些人甚至掌握了诗媒体的重要阵地,一个非主流产品却占据了主流位置,这或许是中国传统诗的不祥之兆.
题文相异是西方文人的一种怪诞产品,作为精神洗涤剂,这类作品我无权品评它的内在营养;但中国人阅读文稿总喜欢让主题牵引入文,逐字逐句的去析意,总认为主题如同中枢神精一样联系着每个构件,会去细品每个字句的立意和用意,明白立意的目的和方向,如果崇拜西方文化到了连母语文化也忘了,那何尝不是一种文化悲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