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创作路(05 文/我爱我自己)
(1)
1985年,我中考落榜了,那时我15岁。因为家境贫寒,再也不可能有机会去读书,所以只能无聊地待在家里。心里很苦闷,但又无处诉说。写日记成了唯一的宣泄方式,但依然很痛苦,因为日记毕竟不是人,那时最渴望的是人的理解,而更渴望的是能得到别人的指点。因为刚走上社会,心中一片迷惘。
恰好那段痛苦的日子里,收到了很多同学的来信,他们和我一样有着相同的感受、迷惘和渴望。在和他们沟通的过程中,我无意间扮演了一个救世主的角色。自己的痛苦不得不放一放,因为有几个同学比我更需要心理上的帮助。要帮助别人,就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还要对外界有一定的了解。所以那段时间,我不断去借书和报纸看。在读书看报过程中,我发现文学是心灵抚慰的最好老师。
刚开始时,喜欢摘录一些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去安慰和鼓励同学。当然,文学作品同时也慰藉和鼓励了自己。可是,慢慢又发现要找到适合自己和同学心情的文学作品太少。后来就尝试着自己编写。那时自己对文学创作一无所知,只不过自己在校时喜欢读课外书,应试作文写得比较好罢了。写什么体裁或者怎么写,当时颇费了一番周折。虽然在校时我背诵了很多别人的范文,但那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平时作文时,我是绝对创新,拒绝模仿。那时的我已经很清楚文学作品的成功在于创新。
没想到,一个“创新”的想法,把自己折腾的够呛,挣扎了好久,愣是没法整出任何一篇作品来。因为那时读报读多了,发现自己在校被老师表扬的好作文,其实太一般了,那里面多多少少有模仿的成分,思想非常不成熟,而且与真正的文学相去更远。
也许山村太小,自己关门写作的事不胫而走。正当自己折腾的精疲力尽时,本村一个姓吴的信宜老人家“慕名”来到我家找我。也许是他年轻时也曾有这方面的爱好吧,他和我谈了很多,不是创作方法,而是一些创作方面的故事,主要是格律诗词创作故事。当时我很不以为然,但是每当到格律诗词出现的段子时,他的吟唱我却很喜欢,因为的确很好听,和学校学的诵读完全不一样,至今记忆犹新。
信宜老人家一连数天到我家找我,他也许发现我喜欢听他吟唱诗词,所以后来的几天都没有讲故事,而是给我吟唱诗词。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记忆那么多诗词,但我也乐意听,当有一天听到他吟唱李白的《望天门山》(题目和作者是后来查书才知道的)时,我突然一震,小时后,父亲也是用这种声调常给我吟唱这首诗。而父亲是湛江人,姓吴的老人家是信宜人,他们为什么用同一种声调吟唱诗词?我清楚记得,书上和老师都说过上古的诗词只保存了文本,音乐已经失传,这个疑问激起了我研究的浓厚兴趣。在调查走访过程中,我又发现儋州新让村当地黎族人的“调声”也是这种吟唱声调。“调声”是官方词汇,我想应该叫倚声,新让村人的“调声”主要以《鹧鸪天》词牌为主填词吟唱,这很像宋代的倚声填词方式。再后来,我发现媒体上播报的江西兴国客家山歌吟唱方法也和这种吟唱方法一致。可惜,我缺少音乐知识,再深度的研究我没法做,但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学会了格律诗词创作方法,我的创作也就从倚声填词开始了······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写了不少格律诗词,这些诗词除了和同学书信往来用一些外,只有自己是读者。自己创作水平如何?自己是否适合创作格律诗词?一系列问题又开始困扰自己。那个年代不象如今网络时代,要找个专业老师或表达的地方,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象格律诗词,那时承载的刊报几乎没有。当时我开始怀疑格律诗词是不是已经被淘汰了,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再后来几个月时间里,我开始写小说、散文、新诗等各类体裁作品,那时的确有点乱,什么都写,什么都写不好,自己也不知自己更适合写什么体裁,结果是一塌糊涂。
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纠结,再回过头看看格律诗词,总觉得无法阻挡它的音乐诱惑,更无法舍弃它情感高度浓缩后爆发出来的美。接着,又继续写格律诗词了。
因为父母亲都读过私塾,他们都识字,也因为他们都是农民的缘故吧,家里订了《广东农民报》。报纸的内容挺丰富的,我们全家都争着看。一次浏览中看到了《诗词集刊》征订的消息,不觉砰然心动,自己的创作好像找到了路,自己的迷惘找到了灯和归宿。在我不断的央求下,母亲汇款给我订了《诗词集刊》。之后,我在阅读和欣赏中,创作有了更大的进步。《诗词集刊》是季刊,收到第二季刊时,刊上有消息,订户可以优先发稿和获得老师改稿,我兴奋极了,投出了自己第一份稿件,一阕词——《渔歌子·莫畏挫折》。没想到,到了第四季刊,我的处女作给刊发了,作品除了莫畏挫折的畏字写错被改正外,没有其它改动。当时高兴极了,更坚定了自己写格律诗词的信心,格律诗词的创作一直走到了今天。如今,再回过头看当时的作品,不觉感叹不已,自己的作品虽然有点“诗味”,但律辙都不合,之所以能发表,应该是潘佛章主编的宽容和鼓励。如果不是潘主编的宽容与鼓励,我的格律诗词创作走不到今天。在发表之后的十五年时间里,我很少投稿,也再没有发表过任何格律诗词。这期间,创作上有过一些新的迷惘,但创作始终没有停步,而且创作上对自己要求越来越严格。学无止境,如今,不管结果如何,我会一直努力。不然我会愧对所有帮助过我、鼓励我的老师和主编,更会对不起我的时代和人民,因为天将责任降于我,我必须奉献自己,回报社会。
2012-5-15
(2)
时光飞逝,转眼间到了2012年,春节前买了电脑,文学创作从此踏上了新的旅程。
刚开始时只是想看看网上是否有人在创作,或者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文朋诗友,因为这么多年的创作路上一个人走,很孤单,很累。创作路上的每一个迷惘与困惑,靠自己很难解开。即使最终解开了,耗费的时间与精力太多,如今人到中年,感觉好像再也耗不起了,我想,网络,能否改变这一切呢?我试着在网上胡乱百度。不知不觉中,我百度到了中国诗歌流派网,具体如何百度到这个网站的,现在已经记不得了,但这一次登录解开了我心中的所有迷惘与困惑,而且彻底颠覆了我的所有创作思想。
我收藏了中国诗歌流派网并成了它的注册会员。刚开始也不知道怎么玩,就连发帖也不会。只好到处看看,当点击打开原创诗歌论坛时,看到上面有发帖字样,点击打开,终于看到了发帖的编辑框,我试着复制了一首歌词《走近新时尚》到编辑框里,然后按它的提示发出了我网络创作的第一帖。
第一次在网络提交作品,心里七上八下,也不知网络是如何处理这些提交的作品,也总觉得网络不太可靠。当我点击回到首页时,网页右上角有一个小灯泡亮了起来,觉得很好奇,也就点击看看是什么消息,其中有一个是注册信息(因为注册时没注意到灯泡),还有就是几个编辑回复了我的《走近新时尚》。我记得是王法老师是第一个发的评帖。接下来灯泡在我查看帖子与回到主页时不断被点亮,一大帮的编辑跟帖,害得我脊梁直冒汗。一种莫名的恐惧感袭上心头,觉得是不是这网络有鬼,怎么一瞬间这么多人出现在我的帖子里。心里直嘀咕,闹不清他们是怎么知道和看见我的帖子。当时也不懂如何回帖和交流,弄来弄去,反复退出和登录网站,最后胡乱发成了一个回复,主要是埋怨网站复杂不会玩,这个回复帖的回复还是王法老师,他安慰说,新手嘛,过段时间适应了就会好的。
接下来慢慢就适应了发帖和看消息,但还是不懂回复与交流。新诗除了1994年《外来工》和1997年《现代青年》发表的两首外,我没写过其它任何一首新诗,歌词有几十首,只好发歌词,但歌词在这里不太受欢迎,发了二十多首也就不想发了,后来又发了几首古典诗词,还是不受欢迎。慢慢的就觉得不好玩了。但自己也很奇怪,不知为什么这么多人在玩,因为稿件发一会儿就不知沉到第几页了。于是定下心来,去看看大家怎么个玩法,我就一直盯着原创论坛看,每一个帖都打开浏览并且仔细看评帖。慢慢的又觉得这种创作方式很有趣,大家能够互动交流,心想,这样应该可以很快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没想到这一看就看上瘾了,自己学到了以前闻所未闻的知识,所以迷上了看帖,尤其是先看评帖,再看主贴,就能很快理解作品,因为自己对新诗确实知之甚少,毕竟好些年没看新诗了,以前看的也忘了,就算没忘掉的,也是一知半解,因为自己一直处在孤独的创作状态,所以有很多知识是一片空白。网络时代,也许我又要从头了,不过这次改变,也许不再需要20年。心里觉得幸运极了,遇上了最好的课堂。
可是好景不长,正当自己每天开开心心来学习的时候,发现了很多灌水的评论,依我个人水平都能看出不好的作品,网站编辑之间竟然互相恭维吹嘘,而且大家一个样,只要是编辑的帖子,就互相一个劲不分良莠地吹,毫不脸红。自己辛辛苦苦浏览完一个又一个帖子,被灌到晕晕沉沉的,云里雾里,一片迷惘,好像也良莠不分了。一天大清早打开论坛,看到了宋志纲的《徐敬亚》,因为该网站的老总是韩庆成和徐敬亚,所以条件反射地认为又是一篇拍马屁文章,于是看都没看,就给了一个不友好且不文明的回复。之后,宋志纲写了一首骂我的诗,大家都认为我做的不对,他们一边支持宋志纲,一边提示叫我注意言论。也许是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磨练吧,我还是能很快冷静下来,想想无论怎么说,还真是自己不对,仔细再看看帖子,最后向宋志纲真诚道歉。也就是这一次,我才学会了如何回帖。之后,这事总算告一段落。
这次不愉快后,自己有一段时间不想上流派网了,又再次百度去寻找别的论坛。功夫不负有心人,又找到了一个好玩的网站——四海艺文网,这里主要是玩古典诗词,正合口味。在那里又认识了一些新朋友,大家友善认真,很好玩。但是它的互动速度以及回帖量很低,大部分只能保证无零回帖而已。因为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好像缺电一样,正急需补充,所以还是舍不下流派网广博。之后,开始两边玩。看多了,也就开始尝试写一些新诗发出来交流检验,虽然写的还是不太好,但自己可以明显感觉有了进步。一边交流,一边学习,几个月下来,竟然写了60篇新诗。当然,整体水平还不行,但取得进步就是好事,离发表的距离又缩小了。
在平静中来到了五月份,四海艺文网的两个坛主闹起了矛盾,他们两个又都是我新交的朋友,搞到我不敢再去那玩了,因为在哪边发帖都不好,两边发又怕自己变成蝙蝠,到时鸟兽都不是,所以至今都不敢再去那玩了。毕竟自己更喜欢玩古典,一时间没了地方玩,很是苦闷,正好一天上流派原创论坛,看见了一个叫镜山小可的发了三首很好的七律,回了一个帖说这里不欢迎古典,介绍他去四海艺文网玩。没想到过几天再上论坛就收到韩庆成老总发来消息,说本网开设古典论坛,让我去古典看看,并且介绍朋友一起来玩。我高兴极了,立刻去看看,那里只有严家威主持一人,主贴只有镜山小可那篇从原创移动过来的帖子。为了不让韩总觉得这栏目虚设,我每天发十多个帖子,那时编辑没有,也挺难为严家威主持的,也许也是为了论坛吧,每个帖子都要回,加上一些资料帖子,那段时间也挺忙的,不过也很快乐,因为进到古典论坛就像回到了家,对古典总有一股亲切感。
没想到,令人难忘的事情又发生了,我的创作路从此被完全颠覆并且改变了路线。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因为想活跃这个论坛,我尽力配合严家威主持回帖,并且寻找别人的一些建设理论和方法,所以每天要浏览大量的帖子。这时我才真正理解了编辑的辛苦。每天浏览回复几百个帖子,那种付出,那种辛苦,这次我有了深刻的体会。闲话少说,书归正传。也许因为我拼命支持论坛建设的缘故吧,严家威主持经常飘红和加精我的作品,这时问题来了,引来了本网一位叫中年人的编辑,他拿起砖头就拍,也许他知道我刚被拆迁,需要砖头吧,几乎是一飘红就会给一个砖头。刚开始,我和他死搅蛮缠,其实他指出的毛病我还是知错的,只不过如今能说真话的老师不多,不搅和,就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与信息。当然也不是毫无道理地蛮搅。比如格律与用韵是我以前的创作习惯不对造成的,我仔细看看这些年发表的作品,却原来都是基本符合律辙的,不合律辙一个都没发。而关于句式问题,网络比较较真,纸刊好像不那么死理。其实古典的律辙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有很多问题至今都无法共识,只不过谁占有传播平台谁就更有话语权罢了,你不遵守就只能自己玩。如今通过律辙检测,我的大部分作品已经报废,一切都要从新来过。非常感谢中年人老师,没有他,也许我还会写出更多的废品。时不待我,再也没时间走弯路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咱一个普通老百姓,一个不能叫诗人的痴人,遵章守制,一路走好就行。
2012,网络改变了我的创作,因为网络我看得更广,走得更远,如今《诗歌周刊》、《中国诗词》、《海峡诗人》、《海域诗刊》、《心潮诗词》、《东坡赤壁诗词》、《椰城》等等一大批传媒给了我机会和鼓励,还有一大批文朋诗友、编辑和老师的不断给力与帮助,我成了一个创作的幸运儿,再苦再累,又何怨何悔,只能一直努力,否则会愧对所以的关爱。
最后深深感谢中国诗歌流派网,它已经是我创作路上最亮的一盏灯!
2012-9-22
我的第一次约会 (06文/风铃雨)
因为残疾,四十岁才等来这次销魂的约会。
女友是位比我大一岁的两个孩子的妈妈。三年多的电话交流,彼此的情感不断升温。
金秋时节风清气爽,约会地点定在我家里。
初次见面,我的紧张程度自然比预想的更为强烈。她会吸烟,爱喝茶,此时的茶香和烟雾氤氲在一起,以前从未有过的感觉。
烧水、做饭、打扫卫生......(自从爸爸妈妈相继去世后,我就再也没有感觉到家的温暖)。我仿佛一下子坠入爱河,家的感觉,像一枚熟透的红苹果在月光的清辉里陶醉。
时隔多年,夫妻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还不无娇嗔地轻声道:瞧你当时那紧张局促的样儿,好像谁要一口吞了你似的,还.....还.....真丢......丢......我依旧直勾勾地望着她,夕阳红透了半边天际。
清晨将所有的美好时光依依刷新。
晴朗的天空没有一丝风,我的心情却和周围的环境极不合时宜。再等一会她就要走了,其实我是平生第一次在这种场合在女人面前流泪。
她这一走我确不知最终将是一个怎样的结局。
2012.09.24.
八篇作品初选得票如下:
三号作品得票: 10
五号作品得票: 10
二号作品得票: 9
一号作品得票: 8
六号作品得票: 3
四号作品得票: 1
七号作品得票: 0
八号作品得票: 0
复赛评委名单:
方文竹、张无为、王法、严家威、宫白云、埙羽、汤胜林、梁树春、白炳安、纪开芹、忍淹留、肖振中、乐冰、宋志刚、应诗虔、吉晓武、风铃雨、小人鱼在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