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思想周报|食指余秀华之争;历史学家的美德
食指余秀华之争
食指、余秀华
据搜狐新闻2018-01-22消息 1月13日,有“朦胧诗鼻祖”之称的诗人食指在《在北师大课堂讲诗》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视频曝光并迅速传播开来。在这段以表达对白话诗发展现状为主旨的发言中,食指对后辈诗人余秀华提出激烈批评,称其以“喝喝咖啡、看看书、聊聊天、打打炮”为理想生活,不考虑“人类的命运”、“祖国的未来”、忘记了“农民生活的痛苦”和“对小康生活的追求”,并表示之所以谈这个问题是强调对历史负责,“不对历史负责,就会被历史嘲弄,成为历史的笑话。”…… 随后,余秀华在朋友圈、微博上多次言辞激烈地回应食指,指责其倚老卖老,称“我的过错还在于,在社会底层,偏偏高昂着头”,质疑“食指先生是怎么关心国家关心人类关心农村的呢?”在1月16日发表在新浪博客的“兼致食指,不是谁都有说真话的能力”一文中,余秀华写道,“我们为什么活着,是因为我们在寻找真理,一个不明白真理是何物的人是说不出来真话的。如同孩子那样,他说的就是他心里想的,对,那是真话。但是还有一句话叫:童言无忌!是人们不与他计较,而不是他说的就是对的。而大人呢。大人如果还这样,那是无知而不是真诚。”
在这次争论中,舆论大多挺余秀华而踩食指,但多位评论者指出,两人的争议背后存在诗歌发展和时代变化的复杂脉络。
《北青艺评》微信公众号1月15日刊载了“食指怼余秀华,这就能拯救白话诗吗”,作者唐山指出,“二人话语体系完全不同,俨然在两个平行空间中"对话",几乎无法达成共识。”文章提到,余秀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没读过食指的诗,对食指完全不了解。食指原名郭路生,是朦胧诗的开创者,因为疾病长期不为公众所知,被称为“被埋葬的中国诗人”,其代表作《相信未来》对北岛等诗人都产生过影响。据杨楠发表在《中国新闻周刊》的“诗人食指,独自面对命运的人”一文介绍,1968年到1978年间,郭路生从20岁开始就获得了中国当代诗人罕见的殊荣,他的代表作被无数知青手抄,1979年他以“食指”为自己的所有作品署名。1973年,在部队从事文书工作郭路生退伍后 ,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开始反复出入精神病院,1990年至2002年间,食指在北京市昌平区的精神病福利院住了12年。90年代初,文学史重新发现了郭路生,北岛、多多、芒克追认他为那一代70年代“写新诗的第一人”,郭路生重新以“重要诗人”的身份步入大众视野。
谭克修以“食指批评余秀华,并非不值一提”为题在《凤凰读书》撰文指出,老诗人食指引发大面积踩踏事件的原因在于,食指在诗歌界赢得的行业地位是评论家给出的, 而余秀华赢得的公众地位是读者给出的,食指称评论家捧红余秀华是他自身成名经验造成的错觉,而他批评余秀华的用词也带有集体抒情时代的历史痕迹。谭克修认为,“余秀华是贴上了命运坎坷的底层农民诗人标签的,作为该标签的明显受益者,她固然有随着现实命运的改变而不断调适自己诗歌形象的自由,但别人也有权以她过去赖以成名的作品,来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期望。”而唐山认为,食指的批评表达了他关于现代诗合法性的焦虑。随着社会走向多元化,白话诗的读者减少是文体过度开放的现代诗自身的内部困境所造成的,像食指这样诉诸“大众性”、“民族性”这样的外部标准无法为其续命。同时,在唐山看来,余秀华虽然制造过噱头,但她的诗歌创作中也并不缺乏契合“大众性”、“民族性”要求的优秀作品,他认为食指对其视而不见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男性文化的狂妄,二是对个人叙述的漠视。徐萧在《澎湃新闻》发表的“食指与余秀华之争:两个时空的喊话”一文中同样认为,1990年代之后主流诗歌所推崇的个人化写作是两人间争议的关键所在。一方面,食指作为个人化写作的源头式人物,在特殊年代以“小我”的嗓音发声,具有振聋发聩的穿透力,但另一方面,在食指身上,“小我”为“大我”歌唱的调式更是贯穿了一生。因此他对余秀华的批评,事实上是在批评整个当下的个人化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