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7年点评的五首“每日好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09: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7年点评的五首“每日好诗”

荷戟寻仇


裸  露|杨小滨   

她走进旧照片洗澡,把水搅混
象表层的泛黄。我
用雾气擦亮镜框,但看不清
是谁,藏在浴帘背后。

“一个少女,”她解释说,
“但不是我。”她扔出
更多的鳞片、污垢、内衣
婚礼上的歌谱。“是美人鱼吗?”
我问得她大笑,水珠
溅在我脸上。“让我念一段
诗经,”她声音宛转而空洞

我听不懂。我捂住耳朵
我飞逃,撞在她身上
才从梦里醒来:“原来
你在这儿。”她漂在玻璃上
默许:“因为
你在梦中跑得太快。”

她擦干,一边哼歌
一边打喷嚏。远远地
她下颔的倒影
悬挂在春天的颈项。
“那是一件礼品,”她喃喃而语,
“我遗忘已久。”

她脱去无数冬天的积雪。
我给她点烟。照片在火苗里
弯曲。“对不起,”我说,
而她消逝无踪。

戟读:诗人臧棣说过:“诗的意义依赖于诗的场域,并且在那个场域里,就原型身份而言,我们只是旁观者。”下面,就让我们从旁观者的视角来解读一下《裸露》一诗。全诗描述了对一段感情的追忆与诀别。“我”在看照片,这是作者营造的一个特定场域,定下了追忆的基调。照片是旧的且泛黄,说明许多相处的细节已模糊不清,所以作者刻意选取了一幅“美女出浴图”,展开与“她”跨越时空的对话。诗的第一节,“她”藏在浴帘背后洗澡,“我”看不清是谁,这个“谁”隐含了作者对“她”的三维记忆:过去的“她”,分手时的“她”,现在的“她”,到底是哪一个呢?诗的第二节,“她”开始回应,“一个少女,但不是我。”并用“鳞片、污垢、内衣、婚礼上的歌谱”这些“生活的现实”来击碎“他”记忆中的美好。但“他”不死心,继续追问。“她”很无奈,“让我念一段诗经”,应该指的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试图告诉“我”,记忆中的“美人鱼”并不是现在的“她”,距离产生的美代替不了现实的状态,还是快点摆脱吧。显然这是善意的。诗的第三节,“他”听懂了装作不懂,不愿面对,仍想逃避。“她”不得已道出分手的真相,“因为你在梦中跑得太快”,言外之意是现实中的“我”却是一团糟,跟不上“她”的步伐。这无疑是致命的,“我”终于“从梦中醒来”。诗的第四节,“她”终于松了一口气,把过去的美好当成“礼品”,送给“我”珍藏,而“我遗忘已久”。由此,“她”完成了对“我”的救赎。诗的最后,“我”终于醒悟并决定与这段感情诀别,以“点烟”的方式点燃了照片,看着“她”消逝无踪,“我”也在追忆中完成了自己的自我救赎。一首短诗,一个场景,几句对话,将一段感情表现得缠绵又温暖,这是对生活之善的展示。洗澡时的赤裸,生活中的真实,对感情的态度,正如积雪融化后的大地一样,是裸露与坦诚的,我想这是作者将诗命名为《裸露》的内在深意吧。(2017.2.16,入围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网友点评)

我  们|丁薇

人间的波光
在一条大街上流动
被狭小的房间收容

我们在白天牵手、散步
我们在夜晚亲吻,挥霍汗水
我们在重复人类的初衷
——历史再次还原成现实

只是一天
时间已经足够
这镀金的成色多么坚定
从表面开始,坚硬的质地已经形成
——一切源于内心
我相信,你也相信

我们完成了爱情的所有形式。
当白天再次取代黑夜,
我们也将涌入人群……
在一条盲目和必然的道路上
读出人世最后的秘密
   
戟读:阅读丁薇发布在诗歌网的作品,多是对生活状态的描摹,对观察思考的捕捉,写得自然流畅,并不显山露水。但这首《我们》,却非常奇谲。起笔,“人间的波光,在一条大街上流动”,是对随波逐流式生活的诗意观察和切入,让人联想人如鱼虾,在江河中游动、挣扎、搏击的场景。随后笔锋一转,“被狭小的房间收容”,瞬间从远拉近,由动化静,营造出巨大反差和审美张力,勾起读下去的欲望。次节,作者先用直白的语言交待了饮食男女的爱情常态,尔后再次笔锋一转,以“我们在重复人类的初衷”,把爱情真实还原为历史真实,使得男欢女爱兼具了现实感与历史感的况味,诗境与诗意极大拓展,确属神来之笔。第三节,表达了爱情观,因为“一切源于内心”,所以必定天荒地老,“我相信,你也相信”。但生活仅有爱情是不够的。末节,开始首尾呼应,当“我们完成了爱情的所有形式”以后,就应该从温暖你我的“房间”,重回波光流动的“人间”,道路虽然“盲目”但很“必然”,因为“人世最后的秘密”,还等着“我们”共同去解读和挖掘。纵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生与写作的积极态度。如果把“最后的秘密”狭义为诗的秘密的话,那么打开生活真实与诗意真实之间的密钥,至少在这首诗里显然已被作者掌握。(2017.2.18,入选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网友点评)

城  门|Lozenge

我喜欢那些旧电影里,坐在城门前读书,下棋
看各色行人往来熙攘的日子
喜欢那些泛黄的苔藓,旧的藤蔓,散落的扁担
那时夕阳离黄昏很远,飞机仍有许多人目送
那时一壶茶可以聊二十年
一根串儿可以吹十瓶酒
而一支糖堆儿上总有两三颗剜不出核儿的红果儿
那时时间不值钱,鸡鸣了,门开了
鸦叫了,门虚掩
那时夜晚来得快,长夜漫漫无灯盏
没有人害怕自己的黑暗
我们手挽手,卧在花丛中
听见巡更的守夜人唤着:
远人如雾,归客冒寒……

戟读:诗歌阅读往往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许多人阅读短诗《城门》时,很自然地联想到木心的短诗《从前慢》,反映出阅读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移情或通感现象,即阅读者和诗写者之间通过诗作而产生的心灵感应与碰撞,并由此带来诗意认同、生存体验或阅读积累之间的奇妙呼应和延展,这个过程就属于一种再创作、再生发。从这个角度来说,短诗《城门》无疑是成功的,因为从评论中对其的批评来看,她较好地诱发了阅读者对诗歌之技巧、审美与使命的思考和研判,这是难能可贵的。联想必然产生对比。回到诗作本身,可以看出两首诗绝非同类。《从前慢》在怀旧的外表下,隐喻着对现世的洞察、反省和批判,可以说无一字写现世,却无一字不折射现世,一波三折,回味无穷。而《城门》则显然止步于观察、表象与怀恋,一味地铺陈,缺乏起承转合的波澜和心照不宣的深度。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但《城门》确有许多可取之处,比如她用两个“喜欢”搭建了一个怀旧的舞台,用四个“那时”变幻出数个典型的场景,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入戏”,“穿越”到特定“剧情”当中,寻找似曾相识的记忆;比如她以几个自然押韵的字,约束住相对松散的意象,体现出很好的节奏与语感;特别是最后三句收得好,使得诗意从淡到浓、由远及近、化虚为实,犹如电影特写镜头,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这些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非常值得借鉴。(2017.2.28,入围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网友点评)

我梦中山水甘甜如饴|苏丰雷

我梦中山水甘甜如饴,
我梦中人儿可亲如昔,
我现实之眼恐慌失措,
恶灵吞噬了一切中心。

街道长出茂盛的单调,
人们的眼里塞满财宝,
嘴上倾倒成吨的纸币,
中国的极限已经临到,

却没有显现美的转机。
心的君王始终在流放,
谁在把她重视和接迎,
谁在哭嚎为天地失衡?

戟读:《我梦中山水甘甜如饴》一诗,在征求点评中引发了较为激烈的争论,支持与反对的声音大抵相当,反对的声音整体更高一些。这种现象很耐人寻味。谈几点拙见,欢迎拍砖。一是阅读。阅读特别是诗歌阅读,如果不能设身处地去感知诗人希望通过诗作所表达或呈现出的特定情感与情境,一味用个人好恶或标准去要求,难免南辕北辙。这首诗类属讽喻或批判诗,非要用通行的诗意、美感或结构来苛责,就有点莫须有了。诗人意在铸造问天之剑,你却批他缺乏风月之灵,岂不风马牛不相及?批评与阅读的基础,应力求感同身受,与诗歌同轨同向,反之可能贻笑大方。二是意义。有人批评此诗中个别语言不该入诗,主体情绪不够积极等。个人以为,这些恰是诗人的用力之处。只有强烈的反差、赤裸的揭露、勇猛的表达,才能最大限度表现讽喻与批判的力量。诗的前两节,综合运用“梦中”与“现实”之对比,“恐慌”与“吞噬”之渲染,“茂盛”与“单调”之反省,“塞满”与“倾倒”之夸张,“极限”与“临到”之控诉等,将时下都市“拜金潮”向乡村的侵袭,表现得几近触目惊心,体现出诗人强烈的忧患与焦虑。诗的末节,先用“美的转机”、“心的君王”,将前面恣肆的情感和表达稳稳收住与转递。这里的“美”是文化之美,“王”是精神之王。接着用两句反诘与设问,在把整首诗的批判与呐喊推向高潮的同时,也将诗人对物资之饶与精神之瘠的文化反思,以及对文化复兴、精神回归的强烈期盼,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应是此诗的意义所在。三是形式。此诗句式齐整,结构对称,语言凝炼,自然换韵,感情真挚,仅用三节十二句就完成了一个重要主题,且形式与内容相得宜彰,很好地强化了诗的表达,浓烈了诗的情绪,增加了诗的力量,显示出很强的语言功力,让人心领神会。我想,这是诗人的另一层深意,即对当今风行的莫名其妙的断句,支零破碎的结构,随心所欲的分节之诗歌形式的一种反抗或叛逆,以警醒那些形式大于内容的诗歌流弊。笔者对诗歌理论和技艺并无研究,我手写我心而已,也许此诗还有需打磨之处,但与一些无病呻吟、小情小绪或堆砌词藻、玩弄语言之类诗作相较,显然有云泥之别,学习了!(2017.3.14,入选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网友点评)

在2017年秋天,捡拾的一些短句|赵琼

1
风在刮,叶在落
水里的月亮
合了又碎,碎了又合

2
风,一缕一缕,将树叶吹下
多像是时光,在剔去
肋骨以外的
那些繁华

3
在这个秋天里,我俩一起
将一枚秋果,拽下树体
秋天的溪水,确实凉了
如洗去泪痕的那些水

当一枚果核,被我
置于树下
树,摇了一摇,有落叶
纷纷
来自天际

4
有一些花,在赶路似地开
有一些蜜蜂,纷纷涌来
在秋天里,喊一声凉
所有的叶子,就添一层黄

翻过那道,被果实
簇拥着的山冈。夕阳,与那枚
熟透了的柿子一样
正好坠于
被炊烟拥抱着的村庄

5
在这个秋天里,该落的叶
落着
不该落的,一样落下
像一场有意或无意的风,吹倒了
那墙
护院的篱笆

有一片云,凭空而来
金黄的稻田里
波浪,如水

6
秋风里,我不知道
那些在风中,凌乱着的羽毛
哪一根,才是
引我回家的路标

7
在秋天里,所有能够低下的头颅
我们都应该称之谓:“优秀”。

8
远在他乡,雁叫了
我头疼
雁走了,我心痛

9
在这个秋天里,我花了
整整一个下午,在头顶的这片天空里
杀猪宰羊,养花种粮

10
秋虫,总将月光
吟成秋风。

11
我四仰八叉地躺在秋天
的一坪草里
像一本书一样,被秋风
阅批

12
即使被打倒在地
身下,还有更低的命运……

13
南方的秋天来得晚
突然,听不到蝉声的那一天
我知道我那贫瘠的故园
已度过了荒年

14
北方的深秋
知了的叫声,像一只又一只
带着倒刺儿的钉
它叫时,总像是将一种怀念
往我的心里扎
它一旦停下,却像是
将那些扎进去的一切
从我的心里,往外拔

在这个秋天里,每当我想起父亲的日子
总会有两只秋虫
同时叫起

15
给父亲通着电话
有两只秋虫,也在长吟

一只在窗外
一只,在窗里

16
窗外知了
歇斯底里
如果不是我离乡多年
我会毫不犹豫地
拿出一根
带着粘胶的长竿

17
结果的秋天,就在眼前
一场白雪,已麇集在
山巅

18
树根下埋有我胎衣的那棵树
被邻家的奶奶,做了棺木

19
对于风来说
是叶子,扰动了它们的生活

老太阳和老月亮,就像
我一生永不相聚的,两只耳朵
听花的衣袂,飒飒
时不时,就双手掩面、回头

躲在云朵身后的河流
像是大山身上的一道伤口

20
那个人的死讯
就像刚刚刮过我身旁的那一阵风
一阵凉意掠过之后
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

2017.08.10—10.08

戟读:《在2017年秋天,捡拾的一些短句》,应该属于“精神返乡”之作,可以看出诗人在形式上,借鉴了俳句的禅境意味和截句的瞬间诗意,以阐发无垠的缅怀、祭奠和心境。整组诗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以人间和世间为情节,内韵贯通,情感递进,尽得跳跃之美,却无断裂之感。时间上以秋天统之,既用秋风、秋叶、秋虫等重笔铺陈秋之凋零与萧瑟,又以果实、稻田、播种等轻描点缀秋之成熟和收获,看似矛盾割裂,实则张合有度,以花开叶落与月信鸟候的自然规律,奠定了感时伤怀、睹物思人的悲怆基调。空间上,以无处不在的风、水、云联接城市、村庄和南北,一张无形或有形之网,笼罩住“离乡之躯”和“返乡之心”,游子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万千思绪,如炊烟和落羽般弥漫于字里行间。搭设好时空的骨架,诗人开始填充人世的血肉。于是拽食秋果的“她”,拿出粘竿的“我”,电话那端的“父亲”,做了棺木的“奶奶”,传来死讯的“他”,连同被炊烟拥抱着的村庄、护院的篱笆、头疼的雁叫和长吟的秋虫等,如蒙太奇镜头般交替出现,折射出城市的冷暖与故园的悲欢,像一部变幻漂移的情景剧,讽喻和批判的况味充盈其中。如果诗人止步于此,并未摆脱“返乡诗”的窠臼。在笔者看来,这组诗真正出彩之处,是对语言和诗意的发掘与开拓,如“多像是时光,在剔去/肋骨以外的/那些繁华”,“在秋天里,喊一声凉/所有的叶子,就添一层黄”,“在秋天里,所有能够低下的头颅/我们都应该称之谓:优秀”,“即使被打倒在地/身下,还有更低的命运……”,等等,无不隐约着泰戈尔《飞鸟集》的哲思和王家新《旁注之诗》的智慧,勾人玩味和品咂,呈现出“每日好诗”的质感和亮度,确属实至名归也。(2017.11.11,入选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网友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8-1-23 15:12 | 只看该作者
在2017年秋天,捡拾的一些短句|赵琼

充满生活哲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8-1-23 16:00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4 21:4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