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让青海的残障人士喜欢上诗歌朗诵
据央广网北京2018年1月23日消息(记者凌晨)已届不惑之年的罗欣,从今年冬季开始的时候就喜欢上了诗歌朗诵,她对身边的人们说“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与这位出生不久就患上了脑瘫的残障人士一样,有几百位残障人士都有了心中所爱。青海省残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没想到“飞鸟杯”残疾人诗歌大奖赛有这么大的魅力,我们要真心感谢有爱心有创意有担当的张杨女士。
张杨是第十四届西宁市政协委员。从首都一所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自主创业,因成绩显著,荣获西宁市“女工榜样”,又因对残障人士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了青海省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7年11月,张杨和北京的爱心人士共同策划并由其出资,与省残联、省作协和市政协合作,在志愿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青海省首届“飞鸟杯”残疾人朗读者诗歌大奖赛决赛。
在各界人士的积极推荐和家庭成员的鼓舞下,来自青海省多地的数百位残障人士报名参加了此项活动。张杨的善心善行更是感动了热爱慈善事业的人们,军旅作家汪孔周、中国女高音歌唱家于文华、军事医学科学院主任于宁和国家一级演员刘大刚等,齐聚青海大剧院为“飞鸟杯”诗歌朗诵决赛“站台”,并在现场演讲、朗诵、表演节目,为参赛选手鼓劲,为青海省的残疾人事业鼓与呼。
据西宁广播电视台资深节目主持人、本次大赛评委杨敏女士介绍:“经过为期半年的报名、初选、复赛和决赛,本地绝大部分残障人士和他们的家庭、社会组织都关注了这一活动,在决赛现场脱颖而出的21名获奖者为残障人士重树榜样,唤起大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价值的新认知。尤其可贵的是,这一活动已经成为一粒种子,让青海高原的残障人士从此热爱上了诗歌朗诵。”
活动结束后,不少人都在打听张杨的背景,记者采访张杨并梳理了她的爱心之路,80后的张杨善思考善创新。例如,她在残障人士劳务派遣,招录残障人士经营“无声”咖啡馆,依法维护残障人士就业、权益保障,提振自信心和培养人格品质等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张杨于2003年考入北京高等学府,但是因家境贫寒,她在西单商场看到了藏饰品空白的空档,在母亲的资助下,尝试边上学边创业,挣得学费和家用贴补。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后,张杨自主创业,从小广告作坊做起,经营小食店,创办公司。“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和朋友一起采购物资,从青海送往灾区,把随身携带的现金捐助给了灾民。“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张杨的心里自此种下了善心善行的种子。
自2013年起至今,张杨将善心善行投向残障人士群体,在残联的支持和鼓励下,尝试通过劳务派遣方式与爱心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第三方机构开展残障人士就业培训和陪同就业服务,让残障人士与用工企业双向选择,推进政府、第三方机构、用工企业合力保障残障人士的就业和权益。
在实践过程中,张杨的公司通过率先录用残障人士,为其创造平等成长机会,从中培养管理人才,相互之间传帮带。为提升残障人士爱岗敬业的精神,解决后顾之忧,张杨将公司名下的实体店的股份分给10名创业聋哑员工,在销售旺季,员工月薪加分红收入超过5000。为了培养残障人士掌握一技之长,张杨在海拔4200米的高原矿区承包了20万平米的草地复绿治理项目,带领10余名聋哑人,租用了4台装载机和挖掘机,实地培养操作。在与西宁市聋哑人学校的合作中,招录毕业生在多家企业的操作、维修等岗位就业,鼓励企业员工与聋哑学校学生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对在校学生开展学习指导,并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截至目前,张杨公司现有的51名员工中,有44名残障员工。经尝试取得较好效果的情况下,张杨于2017年5月16日以企业法人身份,与青海省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正式签约。通过探索实践新模式,为社会爱心企业做表率。
关注残障人士的生活成为张杨生活的一部分。例如,患白血病的七年级女学生李静与妹妹配型成功后,由于家贫无力承担17万元的手术费和后期治疗费,张杨得知这一情况后,带头发起捐助活动,将18万元的爱心善款捐助给了这位大山里的孩子。
张杨告诉记者:“随着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和互联网的普及,生活的便捷和信息的互动,给残障人士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家对生活品质有了新的渴望和追求。如何提升这一群体的自信原动力,有很大的探索和实践空间,诗歌朗诵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我愿意做更多的尝试。”
通过一次诗歌朗诵活动给残障人士带来的新变化,让那些为亲人付出心血、泪水和艰辛的亲属们感动不已。在朗诵决赛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二名的罗欣说,我患有脑瘫听力不好,说话吐字不清晰。为了参加这个活动,我努力练习把每一个字说清楚,辅导老师和我的父母亲每天都帮我纠正发音。幽默的罗欣说:“我的收获一箩筐。‘飞鸟杯’给我最大的惊喜是,我发现用演讲、朗诵的方式,语言障碍有了很大的改善。还有一个收获是,我找到了我的偶像张杨姐姐,等我有一天有能力了,我也要像姐姐一样把爱心传递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