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2|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诗歌第一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6 17: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代诗歌第一人

  查良铮(1918—1977),笔名穆旦,跟当代香港著名的武侠小说大师金庸(查良镛)是同族、同宗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查良铮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上世纪90年代末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诗歌卷》将查良铮(穆旦)列在首位。

  查良铮1918年出生于天津,祖父虽为清末官僚,但到其父亲这一代时,家道已经没落。其父始终是个小职员,家中清贫以至于常典卖旧物。母亲虽是一位家庭妇女,但却知书识礼,常常教育子女要好好读书,奋发向上。查良铮5岁入天津北马路城隍庙小学读书,很早便显出过人的聪慧,6岁读二年级时的作文《不是这样的讲》就被发表在邓颖超等人当时主办的《天津妇女日报·儿童花园》上。

  查良铮自小救亡意识就非常强烈,读小学时就参加抵制日货活动,他不让母亲买海带、海蜇吃,因为当时这类海鲜大多是从日本进口的;要是买来,他不仅一口都不吃,还要把它倒掉。因此连大家庭中的伯父们也议论这个孩子是激进的“小赤色分子”,不得不让他三分。

  11岁时,查良铮以优异成绩考入南开中学。入学后,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写诗。当时日寇入侵,平津首当其冲,查良铮写下了《哀国难》,“洒着一腔热血”大声疾呼:“眼看祖先们的血汗化成了轻烟,铁鸟击碎了故去英雄们的笑脸!眼看四千年的光辉一旦塌沉,铁蹄更翻起了敌人的凶焰!”

  中学时代,查良铮就对鲁迅先生非常崇拜。“有一分光,发一分热”,鲁迅这句话成了查良铮最喜欢的格言。

  投笔从戎,赶赴缅甸抗日战场

  1942年2月,查良铮怀着热血之志,响应国民政府的呼吁,投笔从戎,以大学助教的身份报名参加中国远征军,在杜聿明麾下,作为一名中校随军翻译官赶赴缅甸抗日战场。

  以“儒将”著称的杜聿明,对查良铮这个青年诗人极为欣赏,在戎马倥偬中稍有片刻闲暇便和他谈诗论文,杜聿明对查良铮曾有过很高的评价。

  1942年夏季,查良铮亲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中国远征军在和日军激战之后开始大撤退,在胡康河谷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中穿山越岭数月,将士大批倒毙。查良铮与部队失散后,他的马倒了地,勤务兵先伤后亡,他只得单身抱病前行。他的腿肿了,并罹患致命性的疟疾,忽而大汗淋漓,忽而浑身抖得如同“筛糠”一般,眼前、耳中不断出现可怕的幻视、幻听。更要命的是,时刻皆要防备被蚂蟥和大得如小麻雀似的可怕的大毒蚊子叮咬,而在这一切之上,还有叫人发疯的饥饿,他曾经一次断粮长达8日,饿了就吃些热带浆果,渴了就喝树叶上聚集的雨水。这个24岁的年轻军人,凭着难以想象的生命意志,顽强地活了下来。在失踪5个月之后,硬是拖着濒临死亡的沉重的身躯,一步一步地踏着堆堆白骨,侥幸逃出野人山,终于在九死一生之后抵达印度。抵达印度之后,查良铮又差点因“饥饿之后的过饱而死去”。1945年9月,他根据入缅作战的经历,创作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中著名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和相关诗作《阻滞的路》、《活下去》。查良铮这些诗作,直面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永恒矛盾,他也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诗史上的"海明威"。

  一心渴望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

  查良铮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3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1941年12月查良铮所作的《赞美》一诗,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语文教科书。

  1949年8月,查良铮自费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攻读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

  1949年12月,查良铮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与正在该州一所大学生物系留学的周与良结婚。

  1952年6月,查良铮从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毕业,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留学期间,祖国解放后激动人心的变化时刻牵动着查良铮,一种渴望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热切心情在他的心中涌动。

  1952年,查良铮和妻子周与良拒绝了中国台湾和印度德里大学的聘请,决心返回祖国。查良铮很有感慨地对朋友说:“美国的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那是属于蓝眼睛、黄头发的美国人的,而我们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中国再穷,也是我们自己的国家啊,我们不能依附他人做二等公民!”

  热爱的文学成为精神支柱

  查良铮在那段时间的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普希金抒情诗二集》等,以及英国诗人雪莱和拜伦的诗集。当时,在中国流行的普希金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查良铮所翻译的。他还译有大量文艺理论著作,如苏联季摩菲耶夫的《文学概论》、《文学发展过程》、《怎样分析文学作品》和《别林斯基论文学》,这些译著在文学界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但是这种快乐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1958年,在繁重的劳动之余,他依然坚持着翻译国外文学作品,在恶劣的环境和抑郁的心境下,他热爱的文学就是他的精神支柱。

  据南开大学原图书馆馆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冯承柏回忆:“1962年,我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工作。当时美国史研究需要翻译人员,我从图书馆把查先生请到历史系帮忙。在短短的两个月中,查先生给我们讲述了很多知识,查先生对我们年轻人特别好,我们有问题请教,他总是耐心解答,从不摆长者的架子。”

  赢得了煌煌身后名

  难能可贵的是,查良铮总是抱着“人活着总要为社会做点有益的事情”的人生态度,在残酷的现实中顽强地生活着,默默地工作着,“虽九死其犹未悔”。

  查良铮在晚年翻译的一本儿童文学《罗宾汉传奇》有点偶然性。《罗宾汉传奇》有两点引人注意:一是这是英国妇孺皆知的绿林好汉罗宾汉的老故事,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叙说;二是这个译本是著名诗人、翻译家查良铮所译的第25本译著,也是最后一本译著。

  查良铮是为帮助其女儿(当时初中刚毕业)学习英语而翻译此书的。那是1974年,查良铮仍在接受管制劳动,其爱女小瑗被分配到天津第十三塑料厂当工人,他辅导她业余学习英语,希望女儿日后或许能做个翻译。最初,他以《林肯传》作教材,后来又随手翻译这本罗宾汉故事作为辅导材料。遗憾的是,他只译了全书26章的前16章,后因忙于别的事而搁下译笔。

  1976年7月,查良铮因摔倒而引起右腿股骨、颈骨折断。当时唐山大地震波及到天津,在防震棚中他不顾巨大的压力与怆痛,仍坚持继续从事普希金诗翻译和诗歌创作。家人劝他休息,他说:“不让我工作,就等于让我死。”

  “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总要留下足迹”,据说这是查良铮经常对人对己说的一句话。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他似乎知道属于自己的时间已不多了,必须要像百米冲刺那样去译着、写着。他将所有译著的稿本与注释归并到一个帆布提箱中,交付最小的女儿保存,并嘱咐女儿:“也许要等到你老了才可能出版。”

  1977年2月26日,正是农历春节期间,还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查良铮于凌晨心脏病突发,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永远离开他挚爱着的祖国和文学事业,享年59岁。病逝前,他在《冥想》的诗中道出了自己的内心独白:“而如今突然面对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1981年,南开大学在天津烈士陵园举行了“查良铮同志骨灰安放仪式”。

  近年来,查良铮和他的诗日益受到文学界和诗歌爱好者的关注,各种版本的穆旦诗集和译著也相继出版。查良铮也和历代生前失落的文人雅士一样,赢得了煌煌身后名。这颗被历史的浓云所遮蔽、过早陨落的诗界巨星,终于又绽放出璀璨耀眼的光芒。

  摘自《文史春秋》2012年第8期 孟昭庚 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10-6 18:08 | 只看该作者
多发这样的作品,激励当代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10-6 19:28 | 只看该作者
一直把他当天才来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10-6 20:01 | 只看该作者
野人山的历史证人  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10-6 20:42 | 只看该作者
这篇题目有点雷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00:18 | 只看该作者
问候各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10-7 07:52 | 只看该作者
读小学时就参加抵制日货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10-7 10:05 | 只看该作者
提读、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10-7 14:35 | 只看该作者
阅读{:soso_e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10-7 16:41 | 只看该作者
拜读,问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2 15:5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