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85|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经典导读(总第8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22 1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特区文学•刊中刊《读诗》
新经典导读
总第8期/刊《特区文学》2018年第2期

徐 江导读:唐欣《寂寞》
世 宾导读:朱朱《地理教师》
西 渡导读:米崇《佘山游》
吴投文导读:周瑟瑟《青苗庙》
敬文东导读:肖炜《伪传奇诗2017》
赵思运导读:刘川《对话》
向卫国导读:郑小琼《失败之诗》
韩庆成导读:硬撑《鸣冤鼓》
杨小滨导读:钟鸣《小人物的巨大快乐》
徐敬亚导读:潇潇《99.9平方》



徐  江导读

徐江:诗人、文化批评家。生于1967年,1991年创办著名诗歌选本《葵》。著有诗集《徐江的诗》《雨前寂静》《雾》(中韩双语)《杂事诗》《杂事与花火》《我斜视》等,诗学论著《这就是诗》《现代诗物语》,文化史《启蒙年代的秋千》等多种。编选有跨世纪选本《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近年致力于《汉语现代诗史》撰述。

寂寞
■ 唐欣

雨夜无人的小酒馆 他给
好久不见的老同学 一气
背诵了自己的十几首诗
那老兄完全跟不上节奏
后来却经常跟人感叹
这家伙的记性太好了

徐 江:谁来与诗干杯
步入2008年以后的唐欣,在口语现代诗的文本和理论方面,均取得了全新的不俗成绩。诗歌文本中的唐欣,越发着迷于从过往岁月中打捞诗的题材,甚至连当下——也被他“一视同仁”,当作“明日的过往”,尽情捕捞着与同时代人不太一样的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把唐欣近年的绝大多数作品,视为一个整体,视为汉语里“诗歌体的《追忆似水年华》”,或许更容易进入诗人的内心。
《寂寞》一诗,无疑也从属于上面所说的这个序列。老同学相见,一定是要小酌的,如果一方是写诗的,那或多或少是会如诗中所写,向同窗作些汇报的。相信类似的情节,在大多数男性作者的经验里,都深深存留着。当然,朗诵者得到怎样的回馈,是要看老天爷在当天的情绪的。老实讲,《寂寞》里所写的诗人境遇并不算坏,对方没有直接说看不懂,更没有说神叨叨地背上一半首臭诗,教训诗人“应该这样写”。但即便如此,罔顾内容而只表扬记性,一场夜酒“鸡同鸭讲”的本质,也并没有比一场美学争执让人舒服到哪儿去。而这,似乎又是每一个真诚的写诗人,在成长的旅途中时时会遇见的。
寂寞对于绝大部分文学工作者而言,是要伴随终生的感受。有的是不为人知,有的是不为人理解。两种情形里,后一种对内心的煎熬和磨砺,显然远远超出了前一种。而唐欣所呈现的,也恰恰是后一种——现代诗,在当代、在一个拥有太沉闷诗歌传统的古国,所时时会遭遇到的尴尬。
这样的尴尬还会持续多久呢?作者并没有从这个向度去追问,而是借用对方的话,把它变成了一种建立在自嘲基础上的智慧,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智慧,我们读到了这首诗——这朵由寂寞结出的带刺的花朵。这些年,现代诗(尤其是后口语现代诗)也正是这样在寂寞中一路成长、壮大起来的。


世宾导读

世宾:诗人、批评家。1969年生。东荡子诗歌奖评委。著有诗集《文明路一带》、《大海的沉默》、《迟疑》;诗合集《如此固执地爱着》;评论集《批评的尺度》;诗论《梦想及其通知的世界》;主编《完整性写作》(上下卷)。“完整性写作”和“境界美学”主要倡导者和理论阐述人。

地理教师
■ 朱朱

一只粘着胶带的旧地球仪
随着她的指尖慢慢转动,
她讲授维苏威火山和马里亚纳海沟,
低气压和热带雨林气候,冷暖锋

如何在太平洋上空交汇,云雨如何形成。
而她的身体向我们讲授另一种地理,
那才是我们最想知道的内容——
沿她毛衣的V字领入口,我们

想像自己是电影里匍匐前行的尖兵,
用一把老虎钳偷偷剪开电丝网,且
紧张于随时会亮起的探照灯,
直到下课铃如同警报声响起……

我们目送她的背影如同隔着窗玻璃
觑觎一本摊放在桌面的手抄本。
即使有厚外套和围巾严密的封堵,
我们仍能从衣褶里分辨出肉的扭摆。

童话不再能编织夜晚的梦,我们
像玻璃罐里的蝌蚪已经发育,想要游入大河——
在破船般反扣的小镇天空下,她就是
好望角,述说着落日,飞碟和时差。

世宾点评:那秘密、惊险而又使人奋不顾身的地理世界
朱朱的《地理教师》是一首小世界的诗歌,写的是一个小镇初中生年龄的男孩在地理课堂上地理课时,一边学习地理知识,一边对上课的女老师的身体展开探险式的想象,甚至冒犯式的意淫。堂皇的地理知识比不上老师身体的地理更让青春期的孩子着迷,那个讲课的女老师创造了一个她不自知的秘密、惊险而又使人奋不顾身的地理世界。
这首诗迷人的地方就是它的语言就是从这个秘密、惊险而又使人奋不顾身的地理世界散发出来的,每个字、词都带着这个世界的属性:神秘、惊颤、小心翼翼、大胆妄为、点到为止、欲言无语——他把词提升到语言的高度。通过这些富有属性的语言,诗歌的世界流动起来,活起来,那个诗歌世界产生了自己的呼吸、节奏和气象。这就是有身体的世界,这就是“灵”的世界而非“念”的世界。
诗人并非哲学家,也不是故事家,更不是段子手,那点“念”的意味和想法是不足以支撑诗歌所要抵达和建立的世界的。而朱朱这首诗不是说它具有与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诗性世界建立了属性关联的存在,但可以确定的是,他通过建立语言与诗歌世界的血肉关系,富有感受力和体验力地激活了当代被麻痹的心灵和忽悠的写作潮流压抑了的创造性写作和对诗歌世界的认知及建构能力。


西渡导读

西渡:诗人、诗歌批评家。1967年生于浙江浦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诗集《雪景中的柏拉图》、《草之家》、《鸟语林》;诗论集《守望与倾听》、《灵魂的未来》,诗歌批评专著《壮烈风景:骆一禾论、骆一禾海子比较论》。

佘山游
——给艺璇
■ 米崇

下山后,你我在盲道两侧
一起走回幼小的身体里去。
别见怪,异象于此始。
比如,半日的欢愉在每刻被拉伸
不同的倍数。 而手掌,以下摆的凌空
托举两个人的凝重。

还没完:佘山下延九号线。
疲惫时你就枕向胸口,平坦的山形
顿起汹涌的林风。至今天我仍确信
分别前,我抓住过
澎湃中的禅定。只是

回到山外的城市,才几日
已有时针追咬我仍未男人的年龄。
——人世多艰啊,亲爱的,我自尽全力。
可是,樊笼里,你与我
到底将走到怎样的身体里去。

西渡:距离,山上和山下
语调在一首诗里处于核心的位置,它连接了诗歌两个最重要的元素——声音与意义。诗人的个性和独创性最终都体现在语调里。对于汉语诗歌,语调的作用尤其突出。因为我们的书面语是方块汉字,不能直接体现为声音,所以很容易形成阻滞,往往不能如拼音文字那般流畅自如。能够打破这个阻滞,使方块的、视觉的文字流动起来,形成活泼的、生气凛然的、各具风格的语流的,是语调。所以判断一首诗有无独创性,判断一个诗人是否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最可靠的也是语调。我初读这首诗,并没有马上懂得作者的意思,但我已在内心认定这是一首有意思的诗,我所根据的就是这个语调。这首诗的语调是内敛、温柔、敏感、多思的。这些都是诗人才华的体现。这些东西你并不能完全从文字的意义得出,所以语调所说出的,也许要多于文字的意义所表达的。
至于这首诗的意义,我认为它表达的是一种距离感,它包括恋人之间心理的距离,以及以山为代表的自然与以城市为代表的人世的距离。置身山间,自然与我们的距离被压缩至最小,也使恋人进入某种忘情状态,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隔阂。但一旦下山,恋人马上缩回各自的身体——诗没有写山上的情形,而直接开始于下山后的情形,这是作者巧于剪裁的表现。但作者没有直接写出的山上情形仍处处以对照的方式得到暗示,如欢愉与凝重、疲惫的人与澎湃、汹涌的林风,被拉伸的半日和时针的追咬,等等。“可是,樊笼里,你与我/到底将走到怎样的身体里去”:两种距离最终都没有消除,与自然的距离让城市变成樊笼,而恋人之间心理的距离让叙述者开始怀疑身体的未来。


吴投文导读

吴投文:1968年生,湖南郴州人。文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发表论文与评论一百五十余篇,出版有学术著作《沈从文的生命诗学》和诗集《土地的家谱》等。发表诗歌三百余首,入选多种诗歌选本。

青苗庙
■ 周瑟瑟

夕阳余晖照进竹林
这是很平常的事情
长年生活在栗山的人
他们惊讶我的神态
竹林深处的小屋里
供奉着什么人
众鸟飞舞
我呆立竹林间
小屋低矮
像小时候我们
做游戏时搭的小屋
鸟声停止时
安静得只有夕阳
移动的声音
我恭敬地作揖
然后退出竹林
大建哥说
青苗庙青苗庙
这是我在栗山
第一次遇见的
最小的庙

(2017)

吴投文:靠近自我心灵的本真状态
在周瑟瑟近期的诗歌中,他的故乡湘北栗山屡屡出没其中,对一位诗人来说,这是恰如其分的事情。歌吟故乡是中国诗歌的一个传统,新诗也是如此。周瑟瑟写故乡的这些诗,似乎信手拈来,往往写得淡而有味,并不刻意渲染故乡的风物,故乡的风物却自在于诗中恰当的位置。他的《青苗庙》写一次回故乡的经历,实际上却浓缩着诗人对故乡的全部情感体验。在全球化语境下,故乡不再遥远,游子的故乡情结似乎也不再特别强烈。现代诗人的游子吟相比于中国古典诗歌,与故乡似乎显得更隔膜一些,另一方面却是身体上的不隔。当然,现代人很多压根就没有故乡,另当别论。周瑟瑟每次回到故乡,就会在诗中写到故乡,倒是有些颇不寻常的创作动机,似乎他回到故乡一次,故乡就离他更远一些,因此,他要特别地在自己的诗中保留故乡此时此地的一幅剪影。在我认识的诗人中,这也是他的特别之处。在我看来,一位诗人回到故乡,晤对故乡的尘土,那是留在他血管里的气味。
诗中有一些叙事的因素,写得非常简洁,却颇有起伏感,符合一个归乡者徘徊的心理。青苗庙是湖南乡间常见的那种小庙,藏于竹林之中,诗人大概是随意走到此处,于是“恭敬地作揖”,然后退出竹林。乡人对走出故乡的诗人可能有些陌生,“他们惊讶我的神态”,这并不奇怪,他们很难理解一座小庙在诗人心里的位置。对诗人来说,他对故乡有一种仪式感,再小的庙也是故乡神灵的居处,自然是差迟不得,他的虔诚有特别的心理依据。当然,也有很多走出故乡的人已经被城市的烟尘蒙住双眼,看不见眼前的神灵,那是不同的心性使然。那有什么办法呢?而在诗人的心里,他迈不过土地和神灵的这道坎,深层的心理依据还是对故乡的皈依。栗山的傍晚大概别有乡间的格调,一切都是那么宁静,这是诗中的氛围暗示出来的,也是诗人深情的流露。诗人“呆立竹林间”,一个“呆”字用得毫不做作,不需要再特别地说出他的心情。此诗的最后写道,“大建哥说/青苗庙青苗庙/这是我在栗山/第一次遇见的/最小的庙”,看起来是多余的几句,实际上却是诗人要说的几句话,是诗人压抑在心里的感叹。
周瑟瑟近期的诗中遍布日常的写实,却又是生命的某种沉思,诗人总是自由地出入现实与想象之中,因此,诗中的日常写实又带有幻觉的色彩,把生活的变幻呈现在不确定和不安分的生命直觉中。他写故乡的诗也是如此,似乎是诗人行走的脚步,每一步都在丈量生命中的精彩和精彩中瞬间的犹豫。他的这些诗往往杂糅口语的成分,靠近生活的原生形态和自我心灵的本真状态,却又是用心提炼过的口语,显得亲切自然,读起来有一种隽永而自在的余味。


敬文东导读

敬文东:1968年生于四川省剑阁县,文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有学术著作、诗歌、小说集随笔集多部。曾获得第二届唐弢文学研究奖(2013年)、第二届西部文学奖•小说奖(2012年)等。

伪传奇诗2017
——给海鹏、龙哥、老孙,我远行的兄长们
■ 肖炜

西门依旧在变化,街道蠕动
一个巨大的活物,咽下我
吐出,一如我们多少次在这里吞吐
心肺、舌耳又或者只是一个细细的
被烟熏得焦黄的指尖
灯影里,酒沫泛出白光
这些眩晕的奶油,云——痛饮我
我们越说越喝就越渴
那些时间只留下影子与手势

你记得西门曾有摊贩景观无数
却不曾想你亦是景观一角吧
而今,那些物象只不过变着法在重新堆砌
余下的人间玩偶,细胞、肌肉、输精管
所有粗粝的舌头
如何似你们那般遮天蔽日、温热坚硬
鲜活一整条中关村南大街
老孙东去没能带上五百童男女
幸而他是他的博物馆
你也忘了多带几瓶白牛,得以
冲撞多一些洋人
还有龙哥,呜呼!他也时日不多
是否人越胖就越柔情

半年来酒喝得越发急了,酒量未见涨
反而我的酒精小脑愈见萎缩
直至缩成一团嘤嘤啼哭的婴儿
诗也写不出

春去秋来,春去秋来
春秋来你们还是传奇
我留在这,仍是凡人

敬文东:因为真传奇却成伪传奇
“传奇”在文学史的概念里,本是“传述奇闻异事”的意思,是一种以史传笔法撰写奇异见闻的小说体式。而随着时事变迁,那些往日里的“传奇”早已被逐渐消解为庸俗的日常。可以说,“伪传奇”所传的是平凡人情感经历的跌宕与自喜,是快速流转的生活风景里片刻的凝聚与思索。肖炜的这首《伪传奇诗2017——给海鹏、龙哥、老孙,我远行的兄长们》,既是怀念赠别,又是一种自我宽慰,诗人并未企图记录下什么强烈启示的铭心的瞬间,而是幻想在对每一次情感的凑近与起伏中得到片刻的慰藉。在诗里,他瑟缩进每一次西门相聚的酒精与烟雾里“吞吐/心肺、舌耳”,每句诗,都像是痛饮之后对他者痛快的倾诉和对自我诚实的反思。“细胞”、“肌肉”、“输精管”、“舌头”,这些隐秘又切身的比喻,又将现实之肉身与诗歌之肉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所有粗粝的舌头/如何似你们那般遮天蔽日、温热坚硬/鲜活一整条中关村南大街”。“你们”是去国离乡的“传奇”,是“我”的倾诉对象和对照物,而“我”依旧是留守者与“凡人”。诗人在尾段将眼光投向自身,以“嘤嘤啼哭的婴儿”自喻,在“春去秋来/春去秋来”看似豁达与通畅的感慨间流露出深切的孤寂和迷茫之感,但何以解忧,大概唯有述这不传奇的传奇了。


赵思运导读

赵思运:1967年生于山东郓城,文学博士,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授。出版专著《何其芳人格解码》、《中国大陆当代汉诗的文化镜像》、《诗人陆志韦研究及其诗作考证》等5部,诗集《我的墓志铭》、《六十四首》、《丽丽传》、《不耻》、《一本正经》等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诗作家旧体诗词创作现象的发生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当代汉诗的本土性反思与实践”等。

对话
■ 刘川

父亲,站起来,你不是一直这样鼓励我吗
不,这躯体太重了,总算扛到终点了
抓我的手,父亲,象从前那样
孩子,我太虚弱了,我的手被它自己的重量握住
我挣不脱
父亲,你为什么不呼吸、不喝水
不,不久之后我也是空气、水以及万物
父亲,从此你吃什么
泥土?种子?沉默?不,我也不知道
但我知道我再也不会饿了
你腕上的表停了,我来上弦吧
不用,我的孩子,我已经不需要时间了
那么我给你穿上鞋子吧
不,道路已经不再需要我
父亲,这书本你还看吗
看,但我的眼睛睁不开
也许我该看到一些不用眼睛的书
父亲,鱼竿你也带上吗
不用了,从此河边每一个垂钓的老者都是我
我是他们身后忠实的影子
父亲,今天正是你的生日啊
是的,我正去另一个世界诞生
父亲,为什么抛弃我
不会的,你一直跟在我的身后,现在
我不过进入了另一个房间
而不久后你也会找到它的门
父亲,我要听你讲话
那就听吧,我一直在你的记忆里讲个不停
可是,父亲,我多么爱你
好孩子,我也是,这是死亡也无法阻止的

赵思运:穿越死亡的爱
刘川是拥有很多代表作的诗人。他既有精警奇特之作,又有洗尽铅华之作。他的《对话》就属于后者。甚至我这篇赏析也用了一个极其俗套的题目“穿越死亡之爱”。这首诗的内涵似乎不必赘述。他写父子之爱,朴实无华,没有抒情,没有叙事,没有议论,更没有煽情和升华,但是过目不忘,刺痛心扉。
这首诗的技巧就是无技巧。父子对话全是家常语,但是二者的语言之间形成了极大张力。他们的对话构成的是既“相背”又“相向”的悖论关系。从“父亲”对“儿子”的应答看,他似乎一直在“疏离”着儿子的“关切”和“呼唤”,一直在坚决地不可逆转地对现世表达出“舍弃”的意志。舍弃“躯体”,舍弃“手”,舍弃现世的“空气”“水”,舍弃手表的时间,舍弃“鞋子”“道路”,舍弃“书”,舍弃“垂钓”。他坚决地走向“另一个世界”。诗人用“生日”和“死亡”两个词连接了“此岸”与“彼岸”。他在生日之时死亡,隐喻着从此岸进入彼岸。这之间没有声嘶力竭的痛苦,而是达观的连续关系。二者的关系就是从一扇门到另一扇门的关系,这是时间关系,也是空间关系,更是精神之旅和生命之旅的必经之路。父子之间又是“相向”关系。父亲用“死亡”为儿子做最后的“启蒙”——“你一直跟在我的身后”。“跟”的内在动力便是“死亡也无法阻止的”父子之“爱”。


向卫国导读

向卫国:土家族。湖北长阳人。文学硕士。副教授。供职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兼任南方诗歌研究所所长,从事文学理论和现代诗歌的教学与研究,出版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失败之诗
■ 郑小琼

在一首失败的诗间  对祖先深怀愧疚
目睹权力将精致的汉语扭曲  被暴力
侵袭过的诗歌  句子与词语
它们遍体鳞伤  像受伤的鸟只
在它颤抖与战栗的意义中
扑闪受伤的翅膀  蓓蕾式的意义
被摘下  在一首失败的诗中
可以删掉词语和句子  保留的是一颗颗
无法伤害的心灵  在被摧残的蓓蕾间
春天依旧在伤口上灿烂

向卫国:“失败之诗”对语言腐败的指控
近日的微信朋友圈中广泛转发着张维迎的一篇关于语言腐败的文章,他说:“所谓语言腐败是什么呢?就是人们为了政治或者意识形态的目的,偷换语言的概念,把语言的含义作一些完全相反的解释,然后忽悠人,操纵人的心理。最典型的形式是什么?就是把恶行冠以美名,或者把善行完以恶名。”
对于语言腐败现象,诗人郑小琼早就在诗歌中进行了同样有力的指控(《失败之诗》见郑小琼诗集《纯种植物》,2011出版):由于“权力将精致的汉语扭曲”,我们当代的诗歌几乎无一不是“失败之诗”。“暴力侵袭”过后,诗歌的“句子和词语”“遍体鳞伤”,而诗歌的“意义”也在“颤抖与战栗”中“被摘下”。
众所周知,汉语语境中的“语言腐败”并不只是当代现象,它有着古老的起源。全球操持着汉语的人们,几乎无一不知二千多年前的秦二世时代发生的“指鹿为马”的故事。虽然这是一个历史的笑话,但它一直在现实中上演到今天,无论是其表演主体的普遍性还是内容的广泛性方面,终于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而且语言腐败的形式也不仅是对语义的扭曲,更登峰造极到以“敏感词”之名使大量汉语词汇被禁止使用,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是从未有过的,封建专制皇权时代最多也是避讳一下皇帝的名号而已。
但即便如此,诗人郑小琼仍然坚信诗歌背后那“一颗颗无法伤害的心灵”的存在,仍然坚信“春天依旧在伤口上灿烂”。我想,这既是这个时代极其稀有、难能可贵的诗歌信仰,也未尝不是一种与生俱来、无法磨灭的诗人式的纯洁与天真。


韩庆成导读

韩庆成:诗人、批评家。安徽宣城人,干预诗歌理论提出者,代表诗人之一。2011年以来致力于新媒体诗歌的发展与传播,在网络诗坛发现、首荐了一批实力新人。诗歌作品被收入《中国文学年鉴》、《中国新诗百年大系》等选本,入选《今天》网“今天推荐”。著有诗集《城市和乡村的边缘》,主编《诗日历》、《华语诗歌年鉴》、《百年新诗典藏书系》,主持《诗歌周刊》年度人物、中国好诗榜、华语网络诗歌奖评选。获首届滴撒诗歌奖,第四届中国当代诗歌奖创作奖。现任中国诗歌流派网总编辑,《诗歌周刊》主编。

鸣冤鼓
■ 硬撑

以明代为例,一旦被敲响
县太爷就是做爱也得停下来升堂

2011年6月,泌水村阳湘正
还没摸到鼓锤
就被扔到铁城镇搬砖了

(选自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微诗栏目)

韩庆成:五行微诗的文本验证
2017年5月8日,我在《微诗开栏的话》中说,我很想找到一首五行的叙事诗,同样达到李不嫁的6行诗《“我的弟弟胡耀邦死了”》的效果,但限于时间没有找到。话音未落,22日,我就在“微诗”栏目读到硬撑的这首《鸣冤鼓》,随后把它发在当天《诗日历》【读诗•微诗】的头条。
《鸣冤鼓》注定要载入流派微诗的史册。这不单是因为该诗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也不单是它揭示了民生、民权得不到应有保障以及为官不正、司法不公这类根本性社会问题,还在于它仅用短短的5行,就把这样的重大事件表现出来,并且表现出了现实的痛感和历史的深度。
我注意到有评者质疑事件某个细节的真实性,这显然是混淆了新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艺术真实是一种本质的真实,是真善美的“真”,正是这首诗的本质真实打动并冲击了我。如果你是一位关注时事的诗人,应该知道,作者在事件的选取上是极其克制的。在几乎无处不在的“截访”事件中,“阳湘正”这样的上访者非正常死亡的也屡见不鲜,被非法“扔”进“黑监狱”的,更是司空见惯。作者把“截访”这一亘古难闻的“怪现象”与封建社会都有的“鸣冤鼓”进行比照,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强化了本诗的艺术感染力。
如此看来,5月8日我最终把流派微诗标准从6行以内改为5行以内,是经得住文本验证的。


杨小滨导读

杨小滨:生于上海,耶鲁大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员,政治大学台文所教授,《两岸诗》总编辑。著有诗集《穿越阳光地带》、《景色与情节》、《为女太阳干杯》、《杨小滨诗X3》、《到海巢去》等,论著《否定的美学》、《历史与修辞》、《中国后现代》、《无调性文化瞬间》、《语言的放逐》、《迷宫•杂耍•乱弹》、《感性的形式》、《欲望与绝爽》等。

小人物的巨大快乐
■ 钟鸣

和蔼与快乐,还是和蔼与快乐。
平原上的小人其实和大山一样高,
那只是种丧失尺寸和挑剔的个头,
而非实际高度,失去的是理解力,
是照亮鼻梁的眼镜和受伤的灵魂。

其实呢,每天他们都揣着镜子,
那里有一盆湖水,还有准歌手,
但他们却不能看见响亮的喉咙,
自己的短见和吓唬进步的优势。
他们飞行,像小麻雀叽叽喳喳。

心不在焉地跑到偏僻的小县城来,
那里有个村支书颇有创意和搞法,
能让灵魂朗诵,让小额钞票升值,
让和谐的县城享受普遍的语言之美,
让春天的桃花开满落后农业的细节。

这里有个李调元,于是引来更多的
李调元,和古人共同打造舞台知识,
但支书暗中翻的是记账簿,是明天
另一个山坡,或者树林,安详,寂静,
宽大冷冰冰的面孔能真正喜欢什么?

这就是每年一度的诗歌节,其实,
这很像电影葬礼,各种角度聚集,
各种人,心怀鬼胎,出门掏耳屎,
看有没有搞头,看你南方,朝北方,
能献什么殷勤,以及快乐的普世哲学?

能不能一步逍遥抵得天堂的一百步――
我看不能,但绿荫下的与会者认为可以,
要不,他们还能缺了空气和树叶的复苏,
或是一种躲避枯燥的借口,文人踏春,
从唐代开始,携妓登高,从本世纪出发。

2008年3月18日

杨小滨:谐谑作为批判的诗意
中国当代诗发展至今,种类繁多,但像钟鸣这首含有一定讽刺或调侃意味的作品(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讽刺诗)似乎是较为罕见的类型。钟鸣是一个冷观的诗人,而冷观的诗人往往不易讨好。按钟鸣此诗的写作日期推断,诗中所写的显然是2008年的罗江诗歌节。首先,标题中的“小”和“巨大”就营造了一种鲜明的反差,凸显出不协调的,甚至带有些许喜感的效果。诗中写到的李调元,便是罗江当地的清代文人和戏剧家,故而有“于是引来更多的/李调元,和古人共同打造舞台知识”的句子,但语气上显露出名人增殖的谐谑意味。诗中也用了不少貌似轻怠的词语来与规模宏大的背景事件互相映衬,比如说“心不在焉地”跑来了这样一个诗歌盛会。当然这跟诗歌节在这个时代的位置和特性分不开。因此才有了“但支书暗中翻的是记账簿”这样的描写,揭示出商业和经济的考量在表面无利可图的文化事业中依旧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这很像电影葬礼,各种角度聚集,/各种人,心怀鬼胎,出门掏耳屎”,目的在于“看有没有搞头”或“能献什么殷勤”——如此的语句增强了本诗的漫画化色彩,一举消解了诗歌节的崇高或严肃。最后,“文人踏春,/从唐代开始,携妓登高,从本世纪出发”更是将讽刺批判寓于当代与唐代的对比中,曝露出当今诗歌盛世的淫逸面貌。


徐敬亚导读

徐敬亚:诗人、批评家。著有《崛起的诗群》、《圭臬之死》、《重新做一个批评家》、《不原谅历史》等。

99.9平方
■ 潇潇

我的爱正好99.9平方
可以安放一张会隐身术的床
和一间白纸黑字的书房

开放的客厅
私通荡漾的大海
几朵耍性子的云在天花上悲伤

我的爱小于一个妻子
是爱的圆周率的N次方
是肉肉,是心肝偶尔的小刺痛

连你责怪、批评的语调
也是宽阔、和善而性感的
让我有些耍赖,着迷

有一天
如果你爱不动我了
那一定是我的99.9平方越来越小
不是你的错

2017年12月30日写  2018年元月3日改

徐敬亚:令我们百思不解的女人们啊,你们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吧
我敢说,在本期整本的杂志中,潇潇的这首诗几乎可以称为最新鲜的出炉。当它的那些像素线条被传到我手机屏幕时,几乎还冒着蒸笼中的热气,仿佛连着一条没有剪断的脐带……它的初稿完成于海南的2017年末日除夕,定稿于2018年的元月初日。这一过程,让我目睹了诗人进入一片迷墙后委蛇的行走、奔跑、折返,也看到了一首诗内在的犹豫与最后的决断。
潇潇的这首《99.9平方》,是一首诗人版的伍尔芙《一间自己的房子》。
前三节基本是成功:从“隐身术的床”和“白纸黑字的书房”这个灵肉对应看,房间的主人,一定是一位过于迷恋文字的女子。“荡漾的大海”和“耍性子的云”,则鲜明地标示了主人开阔而敏感的性格取向。
值得商讨的是后面两节。作为一首爱的自白诗,爱之对象的突然出现,使诗在后半部分失去了主述性。该节的中心词“耍赖”与前面的“耍性子”的重复可能是致命的。当诗在重要环节无法产生增量时,它便可能遭到些少减损。最后一节在意念上照应了开篇与诗题,但含意指向略有不明,同时在语感上与整首诗产生了某些脱离。
本诗最有味道的一句是“我的爱小于一个妻子”。我无法想象这种比妻子小的爱是出于什么爱的计量单位,是爱的深度?还是爱的宽度?还是爱的份量与重量?我敢肯定的是,这种爱显然是一种超越一般世俗价值的情感。它小于柴米油盐,又无限地大于鸡毛蒜皮。
一首20行左右的诗,可能最难写。
从行节看, 20行大概有3-5节。按声音节奏,20行可容纳10多个音组。而从一首诗的诗意过程来说,诗意要完成由缘起、蔓延到收式的N步曲,20行几乎是最经济的结构单元。一首诗假设是一条河,在20行的航程中,它可能要发生2-5次扭转。而河流意义上的冲崖、缓滩,对于诗来说每一次都是“诗意”的暗中转变。每位诗人都知道这种转变的艰难,诗意的方向随时都在调整。这种调整必须由中心词发力,各种条件性词语同时配合,诗意才能像一条船那样完成转身。其间,词语的选择,字的冷暖明暗,情绪的颜色与强度,以及语感的保持与变异,还有声音与节奏的平衡……每一次波浪都耗去了千百种的方向,而诗人只能停留在惟一的、最后一次的修改中。
按上述思路看这首诗,逻辑关系稍嫌松弛,诗意呈现多重、平行之态。细细考察,几处节奏和语感尚略有溢出。
可是,如果不按上述所谓批评家的思路呢——我想起那位同样以意识流写房子、最后用石头填满自己衣袋沉河的伍尔芙……这时,我的导读可能小于批评家——唉,常常令我们百思不解的女人们啊,我的话你们完全不必细听,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8-3-22 15:47 | 只看该作者
各有闪亮点,,学习好诗和好评,问好各位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8-3-22 18:19 | 只看该作者
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8-3-22 18:35 | 只看该作者
待品。   问好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8-3-22 19:10 | 只看该作者
算不得经典吧,经典诗歌标准应该定高点,这帖称经典,多年后作者说不定付之一炬,诗人情何以堪。建议改新诗导读,实事求是好进来有浪费时间的感觉呢,不该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8-3-22 19:23 | 只看该作者
尤喜《鸣冤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8-3-22 19:23 | 只看该作者
深情一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8-3-22 21:3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8-3-23 14:23 | 只看该作者
虽然整体挺好,是值得学习的诗作,但被称为经典是不是有些过了?问好敬亚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8-3-23 14:32 | 只看该作者
先占位子,慢慢品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2 18:4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