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怀揣悲悯的人文关爱--评郝子奇散文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29 15: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怀揣悲悯的人文关爱
--评郝子奇散文诗

崔国发

一直以来,我之所以对郝子奇的散文诗持续地关注,是因为诗人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在他的散文诗里,怀揣悲悯之心,传续人文之情,书写禅修之思,播撒仁厚之爱。无论是城市中的悲情与疼痛、冷眼中红尘的炎凉与感伤,还是寂寞的风景与屐痕、故乡的记忆与印象,抑或是情感深处的孤独与向往、精神受洗的禅趣与诗悟,都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让我在那一行行美中生智、美中生情、美中生意、美中生仁的文字中,油然而生一种悠长而隽永的感动。
这个从太行山东麓走出来的诗歌赤子,怀着对诗歌的一腔热情,在被誉为“中国诗河”之淇河岸畔,秉承古老诗经的一脉风雅,擘画心中神往的文学蓝图,构筑着一个星空下的男人浩瀚与灿烂、伟丽而寥廓的艺术梦想。他立足鹤壁,登高而望远方,同时也把赋予自己生命之温柔的地母当作美丽的爱之神,血脉里流淌着创造的基因,内心中燃烧着生长的渴望。面对存在之镜与智慧之灯,诗人紧扣“悲悯”和“拯救”两大永恒主题,追求一种烛照良心、内省深察、叩问人性、探询人文的写作,带着对存在的智性感知以及人生价值的沉思眷顾,字里行间无不迸发着一串串人文思想的火花。可以说,郝子奇骄人的创作佳绩,已成为当下散文诗界一道亮丽的风景,他的名字亦当之无愧地荣登实力诗人榜单。
二〇一二年,我和郝子奇的散文诗集均有幸忝列河南文艺出版社“二十一世纪散文诗”第四辑,由散文诗名家王幅明先生主编。不久便收到了子奇的大著《悲情城市》(精装本),“悲情”也者,悲悯之情矣。记得当时不仅对子奇兄的专集爱不释手,也对他作品中所渗透的悲悯的人文关怀深深感染,拜读之后便想写篇评论。又过了两年,我到鹤壁参加全国第十四届散文诗笔会,与子奇先生欣然晤面,零距离地领悟到他的奕奕神采。作为中国作协会员和鹤壁市作协主席,他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诗人气质与诗歌气场都较为浓郁的作家。再后来,我又收到了他新出版的诗集,偶尔还会收到他真诚的微信,为新华出版社散文诗年选约稿,但因各自忙碌,彼此联系不勤,我为子奇先生写评之事也搁置了下来,对此一直心生歉意,虽然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散文诗一如既往地关注。这次趁学校放寒假,终得闲暇,再读其气韵生动、呕心沥血之作,又有了一番新的更深的感受。在我看来,人文精神与悲悯情怀,是散文诗不可舍弃的灵魂。文本细读,郝子奇的散文诗至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怀揣悲悯之心。所谓“悲悯”,即深切地同情,乃是一颗恻隐之心。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更何况是散文诗人!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这种同类的痛痒相关就是普通所谓的‘同情’,孟子所谓的‘恻隐之心’”,又认为“它(恻隐之心)的最高度的发展是悲天悯人,对象不仅是某人某物,而是全体有生之伦。”作家摩罗认为“一个人爱世界,爱人类,爱人,就意味着必定会对人类精神内部的黑暗投之以广博的悲悯,施之以温暖的抚慰。”由此来看郝子奇的散文诗作品,诗人把悲悯的目光不仅投向城市里的边缘人或弱势群体,如农民工、乡下的孩子、苍老的保姆、烤红薯的女人、背着背篓的老人、老矿工,也投向乡下抗婚的姑娘、老石匠、哑巴二叔、出嫁的小妹、一个生死轮回不到一天的孩子、拾粪老人、瓜田里父亲佝偻的影子和尘世中可怜的乞者。
翻开他的散文诗集《悲情城市》,开卷首篇《农民工》写道:“烈日下的汗水。寒冷中的颤抖。还有那些粉碎你自尊的目光,在城市,找不到收割稻谷的快乐。//没有时间去梦想。/只是,喧嚣的夜晚,低矮的工棚,没有霓虹灯的闪烁,没有快乐的流行乐,/(城市的夜晚很多,但不属于你。)/疲惫的梦中,家乡的野花正灿烂着,那些长长的瓜藤,不屈地爬行着,伸出绿色的小手,抓痛了你的沉默。//森林般的楼群,是城市的风景。/而你,只能站在风景之外,看林立的楼群依次点亮温暖的窗口,/灯如繁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一颗。/属于自己的,除了无边无际的喧嚣,缥缈无定的云一般的梦,就是沾满了疲惫的孤独。//一枚坚硬的钉子,/弥合着城市的创伤。(自己的伤口呢?)/正像故乡秋野的苦菊,灿烂了荒凉的世界。/而你,以自己的不屈,走向更远的荒凉……”诗中运用城乡观照、苦乐映衬、喧嚣与孤独(沉默)对比的手法,把农民工艰难的生存境遇、困顿中的挣扎与人生的苍凉形象作了入木三分地刻画。在城市的边缘,农民工找不到收割稻谷的快乐,也没有时间去梦想,那霓虹灯的闪烁、快乐的流行乐、森林般的楼群、灯或繁星点亮的温暖的窗口等等都不属于他们,他们所拥有的,只是烈日下的汗水、寒冷中的颤抖、低矮的工棚、无边无际的喧嚣、疲惫的梦与孤独、抓痛了的沉默与创伤,以及一片荒凉的世界。诗人触景生情,虽然做不了为人类盗取光明的普罗米修斯,做不了端坐莲台为受灾罹难的人普降甘霖的观世音菩萨,也做不了身处涸澈仍对同类相濡以沫的江湖中的鱼,但他一定是一个有悲悯之心的人,一定是一个懂得张扬人性之光、博爱之美、做人之道、行德之礼、积善之尊的人,他也一定会把悲悯这个人性中最柔软、最高贵的一种情感贯穿其中,生动地表达着心系天下苍生、关心庶民百姓、维护人类尊严、忧患人的命运的悲悯情怀,从而有力地拨动着人们那一根根敏感的心弦。诚如薛建明先生在《悲悯之心》中所言:“悲悯不是以上对下的恩赐,不是强者对弱者的施舍,而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体恤与认同。”真正的诗人,都会像郝子奇先生这样,拥有一颗极为平常的悲悯之心。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支撑生命的有三种激情:对爱情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当然,诗人的悲悯之心,绝不局限于人界,包括畜界、物界,或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全体有生之伦”,皆然。如“一只狼站在荒野。无望的眼角,几滴混浊的凉泪,把最后的早晨滴落。”(《一只狼》);“一只鸟,疲惫着,扇不动广告牌上那片绿到死亡的叶子,扇落着梦想中已经不多的羽毛。”(《一只鸟的飞伤》);“无法抖落沉重的夜,轻轻地扇动着,扇动着诗的力量,去吹动思想的风暴。”(《痛苦破茧的蝶》);“埋葬的疼痛是深的,深到沉重,深到根。什么都流不走了,流不走的是根。”(《秋池,深处的痛》)--爱是悲悯的时光,让灵魂蓄满温暖与悲悯,无论是一只狼、一只鸟、一只破茧的蝶,还是深到沉重的、疼痛的秋池,皆因它们的“混浊的凉泪”“疲惫”、“痛苦”、“沉重”与“疼痛”,而同样从骨子里凸显诗人悲悯的底色,以及对土地根性的执拗追索与救赎意识。
二是传续人文之情。真正有深度的散文诗,离不开人文化成与人文精神的弘扬。要弘扬人文精神,就必须呼唤人文关怀--关怀存在、尊严、权利和价值、关怀思想的高度。一个好的散文诗作家,应当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形象地表达他(她)的人文精神与人文思想的人。可是,在物质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和现代社会,许多人丧失了灵魂,迷失了回家的路, 慢慢地消解着人文精神。思想家是群什么人?当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对莱布尼茨这样评价:“这家伙连替我站岗都不配!”他不知道,就是这些不配站岗的家伙是如何超越了平凡,迈向了伟大。当然我不是说,散文诗人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抽象地演绎思想,毕竟散文诗是诗,是形象思维方式的文学体裁之一,但从另一方面说,我们也不能一味地作状描式或浅表式的抒情,不能为诗而诗,而必须于诗美中深刻地表达人文情怀,“对目标事物本质的诗意发现”,实现“深度在场和思想性的苏醒”(周庆荣语),郝子奇先生的散文诗,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写的中国音乐名曲系列题材,如《以山的等待,与水相遇--听〈高山流水〉》、《离别的人,终会在阳关相逢--听古曲〈阳关三叠〉》、《沧桑的泉--听〈二泉映月〉》、《蝶飞的方向--听小提琴曲〈梁祝〉》以及西洋名曲《洗去沧桑的蓝--听〈蓝色多瑙河〉》、《家在路上--听萨克斯曲〈回家〉》等,诗人于经典的旋律与鲜明的节奏中,倾听到的是灵魂的声音,欢快的或忧伤的,相逢的或离别的,沧桑的或静好的,漂泊的或依归的,而在我们的眼前也蓦然浮现出人文的风景,礼乐文化的浸染,精神境界的提升,以乐荡漾情性,以琴抚慰心灵,这使我不禁想起儒家思想者荀子的话:“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子奇的礼乐散文诗,借中国的千古名曲或西洋音乐,来抒发人们超越功利的审美情怀,进行人文的心灵沟通,可以看到一个中国诗人对于心灵审美与精神价值的人文追求。他写岁寒三友之松、竹、梅,“是松的守望给我以支撑”,是竹“寒冷中的摇曳,相思成为坚强”,是梅“灿然地燃烧着孤独”、“在人生的冬季,漫漫释放久违的灿烂”,中国画所表现的一种精神,松竹梅所呈现的风骨,展现了一种高尚的气度与生机勃勃的世界,以及诗人独特的人生体验与人文理念。“细细的笔毫,可是五千年草原上的芳草,如此写下来,有了沉重的沧桑”,“一种颜色,使一个民族灿烂。”(《中国书法断想》),诗人从汉字的点横撇捺中得到的,又岂止只是飞舞的线条,一种沧桑历史、智慧与民族的内在气脉亦流贯其间,生生不息。写人的如《寂寞的枣树》--写在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二十一号鲁迅故居,那棵“在黑暗中抗争的枣树”,乃是民族魂的一种象征。即使是写到山水,如傣族村寨、泼水节的故乡、石林、玉龙雪山、蝴蝶泉边等,诗人总是把它与人文相连,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灵境界,一片山水也有一种人文情怀。2012年夏,郝子奇在他的散文诗集《悲情城市》后记中指出:“人文精神是散文诗创作的灵魂。文学不能靠喧嚣来闪烁,而是在平静中彰显文化的境界。必须回归文学必备的人文精神,以更大的责任的担当提升散文诗的力量。以博大的人文情怀去审视世界、审视生活、审视社会,使文字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到更多的人的悲欢走向,以文字的力量传导人类共同的精神诉求,在滴水中折射太阳的冷暖,落叶中散发岁月的沧桑。”所以,诗人在他的诗中写道:“家,还远吗?/炊烟是不断的,翅膀是不收的,小窗的灯是不灭的。/漂泊的人,在走,/心,踏上归途,/家,就在路上。”(《家在路上》)、“一个人,走向画一般的世界,不语,怕沾俗的步履会踩碎无声的纯净。”(《寂寞的风景》)--诗人所向往的人生,是为了回到一处纯净的、不染世俗之尘的、能够让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漂泊只是为了寻找让灵魂不再流浪的港湾。“我扑进浩瀚的沙漠,没有水,没有路,阳光的暴晒下,获得/一匹骆驼的跋涉。”(《误区》);尽管“浓浓的云岚苍凉地淹没了一切”,但“跋涉者的风景在前方。”(《跋涉者》),跋涉者欲走出生存困境,走出“浩瀚的沙漠”,必须孤独地行走,不断拂去浓郁的雾岚,以顽强的意志与自由精神,去收获远方美丽的风景,在理想的境界中守望灵魂。由是观之,郝子奇散文诗中的人文精神,便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是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意志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的深邃探索,当然也折射着诗人的思想、学识、文化修养和人格操守。
三是书写禅修之思。郝子奇的散文诗强调精神的领悟,以诗说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于禅悟、禅理、禅趣、禅思中修得真心、净心、本心。我以为,他的散文诗代表作之一便是《菩提树下的尘埃》:“阳光,在叶子上还没有滴落。/风,已从沧桑中吹来。这时候,最细小的自己,会停下漂泊,/等待普渡。//阳光无法抹去的影子,风也无法带走。/还有许多仇恨的脚步,在走,在走,并不停留。那些痕迹也是影子,重叠着。//我可以落下来。/抹去那些痕迹。/用细小的慈悲,让路平坦起来。”诗题由神秀和惠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门将菩提树视为“神圣之树”,人在滚滚红尘之中漂泊,其所历经的沧桑,也许霜风可以见证。包括他的爱恨情仇,他的痛苦和烦恼,忽如落下来的“尘埃”(“最细小的自己”),处于一种“无明”与“有染”的状态,人的心灵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物质的尘垢,“停下漂泊”即言皈依佛门去寻找精神栖所。在这里,诗人祈求一缕“阳光”(即“佛”)的拂拭,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如“阳光普照”,可以抹去尘世间的那些“影子”与“痕迹”,不使真心蒙尘,心明则佛土净,心宽则佛路广,结句“用细小的慈悲,让路平坦起来”,慈悲为怀,踏平坎坷而成平坦的大道,而能够坦然地迎向生命中的横逆与波折,才是一位真正的明智者。子奇兄有不少这样的禅诗,如“不仅仅是忧伤,/禅意的旋律淡淡掠过,/一切都沧桑无声了……”(《埙》);“不变的江河上,是不是仍然摇曳着千年前祈福的烛灯啊。”(《古塔上的风铃》);“静如弥漫着禅意的寺院。/平静中,敲响那口沉默了千年的钟,/钟声如歌,唤醒已经失忆了很久很久的灵魂。”(《寺钟》);“在幽静的寺院里,不用去听摆动的风铃,纷沓的脚步。我只看见,一抹阳光,正在慈祥的佛面上走过。”(《傣族村寨》);“而我,远道而来,用沾俗的心,寻找灵魂的高度”、“野草萌动,蓬勃着菩提的高度。”(《高过沧桑的菩提》),也许你并未注意,在不经意之间,那些“禅意”、“祈福的烛灯”、“寺钟”、“古塔上的风铃”、“慈祥”、“灵魂”、“菩提”等词语纷至沓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一次又一次洗礼,正心诚意,敬钟如佛,虔诚的人,看钟,钟是佛祖;看灯,灯是佛祖。佛有菩提心,菩提心的根源来自对众生的爱心以及不忍心众生痛苦的悲悯之心,当然也来自于对萌动的野草等万物的爱。“佛的光芒灿烂在灵魂奔跑的地方。/那些坎坷,那些泥泞,都在延伸,延伸到无尘的境界”“安详的阳光,让我倍感温暖”“走的时候,我看到佛的嘱咐:回头是岸。/回过头,那些静静的野花,那些沉默的古槐,那些轻轻掠过的飞鸟,还有那些舒张着绿叶的正在拔节的玉米,/都已如佛。/其实,不用回头,岸在心里。/心里有岸的人,已经踏上佛国的净土。”(《心里有岸--写在南海禅寺》),南海禅寺位于驻马店市汝南,始于宋代,现由台湾名僧明乘法师复建,寺院建筑为亚洲之最。诗人徜徉于此间,深切地感悟着千年流淌的禅意,自觉地漂洗着漫过红尘中沉浮不定的心,让佛光流贯于灵魂逸出的地方,静静地安享着属于内心的那一份安祥与纯净。远离纷乱,能够放得下,才能保持一颗祥和之心;心存一泓清泉,才能拥有无垢无染、空灵自在、湛寂明澈、圆融无住的纯净妙心,诚如诗人所咏:“心里有岸的人”,便能“踏上佛国的净土。”子奇是一个真正领会了佛教哲学的诗人。
四是播撒仁厚之爱。郝子奇散文诗成功之秘籍,还在于他善于用自己的作品触及人们那一根根爱的神经。他总是怀有温情、慈悲与敬意,善待天地万物与人类本身,因而能够以他那亲切、诚恳、真挚和对生活中的沧桑与微创进行心灵抚慰的文字,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其散文诗的认领与尊重。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一个散文诗人,也只有用心、用情、用智、用力地写作,才能以赤子之心的温润,相互传导读者心中充盈的热情,从而从心灵抵达心灵以获得美的熏陶与回应。因此而说到的仁厚之爱,使我想起了孔子,“仁”的实质是爱,是对生命的尊重,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因而人应该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这种仁爱之情渗透到郝子奇的散文诗之中,凝结为一种独特的美,就是真切。他深爱着故乡,故乡雨中的茅屋,把自己撑成一把伞,为人们遮风挡雨;炊烟袅绕的小园,因为母亲的呼唤而留下永远的温煦;故乡的那条小河,一次又一次打湿了童年的梦,并愿自己成为一条河流,不息是生命的标志;故乡的嫁娘,飘动的红头巾成为一道最美的风景;绿色的瓜田里也留下了自己对于父亲深沉的思念。他深爱着自然,那些仁山智水,如嵖岈山、天中山、玉龙雪山、天磨湖、蝴蝶泉,古渡口以及鸟草虫鱼、树石亭阁、风花雪月等等,无不凝聚着诗人笔下诗的风神与韵味,敬畏自然,天人合一,如果没有至深的仁心与至深的爱,以及对于自然与人生至深的体验,是难臻此种境界的。他深爱着艺术,特别喜欢倾听,琴瑟和谐、音色和美的音乐,听凭五线谱中的蝶飞、虫吟、钟鸣、泉流、花开、月落,从而去除躁动,荡涤杂虑,音乐成为他的至爱,沉浸或耳濡,或有一种净化人心、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一把古老的马头琴,一曲忧伤的长调,/以母亲的温柔,抚平草的骚动,然后给漂泊的心,以家。”(《马头琴》);“想倾诉的时候,/我常常想,和一个美丽约定的人,/在月色中坐定。不语。/然后,听你演绎千年的风花雪月。”(《箫》),这是何等调和性情而在人的心境中产生怡然、和悦、从容与适意之情啊!诚然,诗人还有更深厚的爱,乃是一种对于人间疾苦的深切体验与同情,诗人秉承着杜甫诗歌沉郁美的传统,常常由对人世沧桑的深刻感受而引发的一种人生的悲凉感和岁月的苍茫感,鉴于上面已经论述,在此不再赘言,在此我想补充的是,仁者爱人,仁即人心,仁就在你心里,正是因为郝子奇先生心存仁爱,由己及人,及物成咏,才创造出了温情、自然、和谐的文学世界,也造就了他散文诗作品恒久悠长的艺术魅力。
说了这么多,还是说不尽郝子奇先生的散文诗妙处。我总觉得,他的散文诗最主要的特色,简而言之,或许就是对人的生存命运的坦诚逼近与诗性观照下的大悲悯、大仁爱、大美善的人文情怀,他把深刻而丰富的人生体验寄托在世间沧桑而孤独行走的生活场景中,微言大义,举重避轻,以其刻骨铭心的痛感、沉甸甸的思想的重量,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征服着读者的心灵,再一次唤起了我们对生命本体的哲学思考,对人生价值的审美检视,也在我们灵魂最深最痛的地带,擎举起作为一个有担当的散文诗人那一面探险而猎猎的风旗。
                           2018年2月10-11日,洗心斋

作者简介:崔国发,1964年生,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散文诗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州师范学院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铜陵市“六个一批”(文学类)拔尖人才。现供职于铜陵学院,副高级职称。
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散文诗集《黎明的铜镜》(河南文艺出版社2012)、《鲲鹏的逍遥游》(团结出版社2015)、《黑马或白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诗论随笔集《审美定性与精神镜像--中国当代散文诗作家新论》(团结出版社2012)、《中国散文诗学散论--一个诗人的艺术哲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散文诗创作探微》(团结出版社2015)、《诗苑徜徉录》(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香港诗魂--孙重贵诗歌艺术论稿》(名人出版社2009),散文集《铜都溢彩》(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4人合集)等10余部。
198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作品兼涉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等多种体裁,以散文诗创作与评论为主。已在《诗刊》《星星》《诗歌月刊》《北京文学》《飞天》《延河》《草原》《儿童文学》《北方文学》等发表诗歌,在《散文》《散文百家》《中国校园文学》《青年文学》《青春》《清明》《安徽文学》等发表散文,在《中国诗歌》《散文诗》《散文诗世界》《星星˙散文诗》《绿风》《诗潮》《中国诗人》等发表散文诗,在《文艺报》《南方文坛》《星星˙诗歌理论》《文学报》《莽原》《绿洲》《福建文学》等发表评论,共计380万字。
作品多次被《新世纪文学选刊》《诗选刊》《西部散文选刊》《青年文摘》等转载,并被《中国散文诗百年经典(1918-2017)》《中国散文诗一百年大系》《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散文诗精选》《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21世纪散文诗排行榜》《经典新美文大全集》《世界最美儿童诗集˙中国卷》《中国散文诗12家》《散文诗人20家》《中外散文诗60家》和各种散文诗年选等100多种选集收录。
曾获《中国校园文学》奖、《芳草》诗歌奖、第五届中国散文诗大奖、全国散文诗大赛金奖、全国十佳散文诗人奖、中国第四届散文诗天马奖、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报告文学)二等奖、华东地区报纸副刊好作品散文奖、安徽文艺评论奖、辽宁省当代文学学会首届文苑春秋文学奖等,计50余项。

0023w70Kgy6ThJksc6i36&690.jpg (57.53 KB, 下载次数: 9)

0023w70Kgy6ThJksc6i36&69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4-30 08:36 | 只看该作者
致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8-4-30 08:54 | 只看该作者
细腻的评点,亮了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4-30 09:58 | 只看该作者
秋水岸 发表于 2018-4-30 08:54
细腻的评点,亮了鼓励

谢谢水岸兄!握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8-5-1 18:50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30 10:1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