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1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莽《在秋天》细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30 0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林莽的诗歌创作,开始于“白洋淀”时期。多数研究者都关注“白洋淀”自然环境对他诗歌的重要影响,认为是自然意象和抒情奠定了他诗歌的底色。
其实,林莽的诗歌源头,并不在“白洋淀”,而是源于他的“童年经验”。是“童年经验”在前,“白洋淀”在后;是故乡的河水,接通了白洋淀的湖水。他的童年是在河北大平原上的故乡度过,那里有面湖的故居,村外有小河、沙滩和芦苇。还有春天寂静田野上,突然传来的火车汽笛声,在孩子的心灵中,那是一种来自远方的神秘呼唤。还有老屋里质朴的亲情:兄弟们在大坑上嬉戏打闹,持家奶奶对儿孙们的疼爱。只要读过他中年所写的散文《这一切已不再那么遥远》,就可以看出根植于故乡的“童年经验”,是怎样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感觉、想象和心灵。

有了乡村田野的“童年经验”,林莽在青少年时代开始阅读中国古典诗歌,就对古诗中的自然风景和亲情友情的歌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近,有一种审美意义的不断唤醒和发现。于是,童年的感觉开始与古典诗歌的文字相融合,故乡平原上的风景和儿时经历,不断转换成积淀在他心中的诗意和灵感。

我以为,“童年经验”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相遇相融,才是林莽现代抒情诗的真正源头。明乎此,我们才会明白:为什么诗人林莽会对自然风景如此钟情?为什么秋风中的落叶能引起他心中长久的“秋思”?为什么他会对亲情和友情如此珍爱?

如果我们对他四十多年的诗歌创作,作一总的回顾,那么,我要说,他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传统的精神:朋友们的赠别唱和、四季风景中的人生感悟、对亲情和友情的珍爱和歌吟。这一抒情传统,千百年来成为诗歌中永恒的人性,一直影响和感动着世世代代的中国读者。

虽然,到了二十世纪,民族兴亡和时代政治,极大地影响了新诗的发展方向。不管是时代感,还是现代性,常常成为诗人们倾心追求的审美理想。于是乎,中国古典诗歌抒情传统之精神,在新诗创作中日益减弱,乃至“淡出”。

相比之下,林莽诗歌的独特性就突显出来:中华民族这一抒情传统被他极为珍惜地保存和延续下来。但林莽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是:“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法”,他关注的重点不是古典诗歌的语言、句法和格律,而是古典诗歌抒情传统之精神。后者在冥冥之中,决定了他对诗歌审美理想的选择,决定了他独特的诗歌道路。可见,中国古典诗歌抒情传统对林莽的影响,不仅是决定性的而且是终生的。不了解这一关键,我们就很难真正读懂他的诗歌。

所以,从创作一开始,青年诗人林莽就有意回避政治抒情诗的写法,与口号诗和标语诗说“再见” ;也与浪漫主义抒情诗的直露和感伤,渐行渐远,最后分道扬镳;对当年流行的关注时代政治和青春反抗的“朦胧诗”,他在思想上坚定认同并积极参与,但艺术上仍然坚持自己的独特主张;再后来,当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并裹挟诗坛,当知性写作成为时尚,林莽还是一意孤行,坚持走自己现代抒情诗的探索道路。
所以,他注定是诗界的“独行者”。(1)

如何在坚持中国古典诗歌抒情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新诗和西方现代主义的营养,探索现代抒情诗新的艺术,就成了林莽诗歌创作长期追求的目标。四十多年的踽踽独行、艰辛探索,终于结出硕果:长诗《在秋天》。

在这篇杰作中,林莽对中国古典诗歌抒情传统、新诗小传统和西方现代主义这三大诗歌传统,进行独特选择之后的综合创新:把中国古典诗歌抒情传统的秋思和亲情的主题,新诗抒情诗的散文句式,西方现代主义“客观对应物”理论对写实意象和场景的重视,通过客观性和间接性进行暗示的手法,融为一体,为现代抒情诗的创新,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在秋天》师承了中国古典诗歌在秋天中感悟人生,歌吟亲情的主题,但以全新的异国秋天游历为题材,展示了新鲜、独特的国际视野和审美经验。
《在秋天》开篇就是写实的场景:写诗人与女儿一起游历秋天的英格兰:

女儿在接机的人丛中闪现
我们在伦敦吃汉堡乘地铁
坐巴士穿越异乡的秋天
树木刚刚染上了几抹橙色
点点滴滴  如同我了解很少的英格兰

作为抒情诗,《在秋天》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弱化了传统抒情诗对情感的直抒,受艾略特“客观对应物”的影响,增加当代生活的写实意象和场景。虽然不是叙事诗,但却有一条完整的叙事线索:与女儿一起游历英格兰,写了几个富有特色的异国场景:喝英国的下午茶,莎士比亚故乡的小镇,古堡石路上的婴儿车、二战纪念碑前的鲜花,傍晚教堂的钟声,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游历过程。传统抒情诗少有这样的叙事线索和写实场景,这是对抒情诗的一种更新。

是的秋天  它让我浮想连翩
有如湖水在秋天的思考
即使是一条河流
它少了源头溪水的欢快
在近海的地方  开始流得宽广而舒展

但《在秋天》并没有像西方现代主义诗歌那样,强化写实场景的客观性和间接性 ;而是把写实场景与秋天景物融为一体(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很少写自然景物)。因为秋天的景物,最容易逗引诗人的情感和思绪。“秋天的情思”是林莽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特色,从中我们可以听到中国古典诗歌抒情传统的深远回声。可这一次却是陌生的英格兰秋天,其“秋天的情思”也格外特殊和强烈。

而秋天在身边超越了国界
低低的云层  起伏的丘陵
山峦矮矮的
下午茶的瓷杯轻轻地相磕
寂静中的小小声响
在秋天  让我记起了少年时代
那些无以诉说  怅然若失的童年

异乡写实场景、秋天景物与叙述者的情思相融合,就成为这首诗的一个特点。如果全是写实场景,那就是现代诗而不是抒情诗 ;如果全是秋天景物和叙述者的情思,那就是传统的抒情诗;而把异乡写实场景、秋天景物和叙述者的情思相融合,则是现代抒情诗。这种融合,主要靠联想。在传统抒情诗中,主要是靠意象之间的不断联想,引发抒情和议论。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是靠客观对应物,靠写实的意象和场景的隐喻,产生多义性。林莽并没有照搬,他认为现代主义诗歌的隐喻,容易产生晦涩,很难与秋天的情思相融合,所以他放弃隐喻,而选择暗示。同样是写实的意象和场景,暗示比隐喻更容易让读者理解。

《在秋天》,就是利用联想不断地把写实场景与秋天景物所逗引的情绪和思索相融合,形成多层次的联想结构,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多义性。
《在秋天》多层次的联想结构:第一层次是“异乡的秋天”,写诗人在秋天飞到英格兰,探望留学的女儿 ;第二层次,点明诗人是“在五十六岁的秋天”来英国,暗示他已进入“生命的秋天”; 第三层次是“我们的秋天”, 是诗人与女儿在异乡相聚并一同游历。

三个秋天,在第一节部分依次展开:异乡的秋天、生命的秋天,我们的秋天。在结构上,是一种总的提示。



《在秋天》的第二部分,三个秋天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我们的秋天”暂时退隐,“异乡的秋天”和“生命的秋天”在新一层面上得到的深化:在“异乡的秋天”中,突出对“生命的秋天”的思索。

是中世纪的牧场
是莎士比亚故乡的风
埃文河水映出圣三一教堂高高的尖顶
十五世纪的风雨淋湿了
多少代人的怀旧之梦
那些在剧院穿晚礼服度假的人们
悠闲地走过古老的墓地和下午的草坪

莎士比亚故乡小镇的秋天,很多人带着怀旧的梦,来到这里寻找大师的足迹,在这里悠闲地度假。虽然已是秋天,但这里依然是鲜花盛开,仿佛使人产生置身于春天的错觉,于是就有:“秋天在人们心中仿佛离这个世界很远”。

对林莽而言,秋天是代表着对生命成熟思考的季节。但在这里度假的人们,一边观赏着鲜花,一边悠闲地喝着咖啡,仿佛“秋天也沉入”咖啡的浓香之中。林莽用长句式的舒缓语调,传达出游客度假的悠闲。于是,人们似乎已不再重新思考哈姆雷特那个著名的疑问:“活着还是死去”?也许,现在的人们没有遇到哈姆雷特那样生死两难的艰难诀择。但王子著名的独白,却一直在林莽的心中回响:让他难以释怀。他感到:“活着还是死去”是“无法简单处置的问题”,因为对凡人而言,是很少遇到生死两难的唯一选择,而是在漫长而复杂的一生中,去感悟和思考生与死。这种对比联想所呈现出来的时代差异,其内涵是异常丰富的。

虽然人们在鲜花丛中喝着咖啡,忘却了秋天,但自然界的秋天并没有消失,也没有停止行进的脚步——诗人从心里倾听到了,并提醒人们:

你听  那是白天鹅青铜的嗓音
那是大雁在低空沉重的飞行
由一字变成人字
单纯得有如秋天的雨丝
温润地起于秋风又沉入了平静的河流

白天鹅的嗓音和大雁的飞行,是一种秋天正在行进的暗示,而且是复义的暗示:一是以自然界的单纯,如大雁只有两种队形,由一字变成人字,再由人字变成一字,反衬出社会的复杂和人生的可怖,犹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是以雨丝起于秋风,又落入河流,暗示生命的不断流逝和生命最终将回归自然。

这就是五十六岁的诗人,在“生命秋天”的深沉思索。这里有一种“生命秋天”,才有可能出现的成熟、从容和安详的智慧。古典抒情诗那种单纯的秋天情思,在诗人笔下已经是有着现代抒情诗复杂的思考和世界性内涵。

这种“生命秋天”的从容和安详,表现在诗中,是平静中带着若有所思的舒缓语调,和长短相间的句式,如“单纯得有如秋天的雨丝/温润地起于秋风又沉入了平静的河流”,前一句是十字,后一句是十六字,但读起来并没有长句的呦口和别扭,而是一气相连的流畅和舒展。这么长的句式,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全在于叙述者心态的沉静和思索的从容,并且长时间沉淀于无意识。于是,文字在无意识中被悄悄地组合成这样气脉相通的长句。这种长句,非意识层面所能完成,因为它没有理性的匠气,仿佛是浑然天成的。

第二部分共有十九行,但它不像第一和第三部分那样,分成几节,而是不分段,一气呵成,一贯到底,重在表现叙述者在所思中融着所见和所闻的意识流。这种张弛起伏有度的节奏变化,说明这首诗有它气韵生动的呼吸和心跳,有自己的艺术生命。



《在秋天》第三部分,三个秋天的关系再次发生变化:表面上看,似乎是对第一部分的回归,还是从“异乡的秋天”、“生命的秋天”,到“我们的秋天”;实际上是把重点放在“我们的秋天”,因为有了“我们的秋天”,就给“异乡的秋天”和“生命的秋天”,带来了新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换一种写法:从历史到现实:

这是罗马人曾经走过的山冈
大海与巨石相映
在秋风中倾斜的荒草
不用承载失落和忧伤的理由
他们用战舰带来了武器
他们用石头留下了文明

这是叙述者在游历中,对英格兰历史的回顾和怀想,带着一点淡淡的凭吊意味,增加了这首长诗的厚重感。接下来,又从历史回到现实,回到“异乡的秋天” 的写实场景。

一位母亲推着婴儿车
走在通向古堡的石路上
天空蔚蓝  在夕阳中
一辆双层巴士火红地划过街道
几只鸽子占据了青铜雕像的头顶

虽然是写实场景,但仍然有强烈的暗示。“一位母亲推着婴儿车 / 走向古堡的石路上” ,这是古老的新生,是一种生命延续的一种美好暗示(也是一个古老民族新生的暗示)。并且与后面:“我们的秋天”父女相伴游历的幸福感相呼应。《在秋天》,有许多这样前后呼应和气韵相连的意象和细节,使这首70行的长诗有一种严密的整体感。

“在一个寂静的小镇上/二战纪念碑前摆放着一束鲜花/静静地陪伴着几行变成石刻的名字”这是死的意象,也是对生命价值和意义思索的暗示。接下来,又是一个强烈的暗示:“一个老人和一只大狗在秋日的阳光下”。二战纪念碑,是为理想而献身;秋阳下的老人与狗,则是自然衰老:两者又构成一种深层的对比。这是在“异乡的秋天”,思考“生命的秋天”的生死意义,也是对第二部分哈姆雷特“活着还是死去”的著名疑问的回应,在异乡的客观场景中,中国当代诗人思索莎士比亚的问题,显得新鲜而意味深长。

接下来,又回到“我们的秋天”,与第一部分开头的“女儿在接机的人丛中闪现”相呼应,在结构上非常完整。

这就是我们的秋天
在异乡的风中
遥远地想着亲人  家  还有
存在着  但可以置若罔闻的琐事

这首诗,不断出现“在异乡的风中”。诗人在异乡风的吹拂下,秋天的思绪更加强烈。第二部分的最后一段,思索的重点落在“我们的秋天”:诗人与女儿在一起游历。因为有女儿相伴,在异乡的秋天不会陌生和孤寂 ;虽然诗人的生命已进入秋天,也将渐渐老去,但没有惊恐和哀伤,因为女儿已经长大,留学英国前途有望。因为“薪火相传”,诗人可以享受父女相聚的快乐和幸福,可以享受生命秋天的安详和异乡秋天的绮丽。与亲情相比,其他的琐事都可以置若罔闻。《在秋天》对亲情的珍爱,虽然没有重点抒情,但点到为止,重在暗示,留给读者去细细感悟。

《在秋天》的暗示性,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这是对传统抒情诗直抒的一种反拨,也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简洁含蓄的积极回应。
在英格兰,诗人与女儿相伴,在幸福和快乐的同时,很自然地会思念在北京的其他家人。这样的联想,使时空骤然扩展。但还不够,叙述者非常巧妙地用“拈连”的修辞手法,从在“遥远”的英格兰想着北京家人,拈连到“太阳也遥远地照耀着”。两个“遥远”的“拈连”,是叙述者的神思所在。一下了把个人的亲情和思念,提升和扩展到宇宙的高度和广度。这不是故作高深,而是从宇宙的大时空中,来感悟“我们的秋天”和“生命秋天”的意义。这样写,才能从写实场景中超脱出来,进入想象的空间和大境界。

太阳也遥远地照耀着
流水  即将凋谢的花朵
鸽子和墓碑  老人与狗
还有我们听到的那一阵阵
傍晚的来自教堂的钟声

最后一节,真是大手笔。表面上看,“流水  即将凋谢的花朵 / 鸽子和墓碑  老人与狗”,是对前面几个意象的回顾和呼应。但这不是一般性的重复,而是突出这些意象中隐藏的生命必将老去的暗示,把它们集中在一起,这种暗示就更加强烈。再加上黄昏时传来的一阵阵教堂钟声,更增加了生命的苍凉感和仰望天国的深沉思绪,使这首诗的境界更加辽阔、高远和深遂。

但为什么诗中没有老之将至的哀伤?
这是因为有女儿相伴,生命在薪火相传中得到延续,所以诗人可以坦然而从容地笑对将至的老年,这就是“我们的秋天”所隐藏的深义。
于是,在第三部分:“异乡的秋天”、“生命的秋天”和“我们的秋天”——这三个秋天再一次融为一体,在新的层面上,展示出对生命的成熟思索,形成深厚的意蕴。

总之,《在秋天》这种由“异乡的秋天”、“生命的秋天”和“我们的秋天”所组成的多层次联想结构,大大扩展了抒情诗的容量和时空,突破了传统抒情诗单一结构和单纯内涵。这是《在秋天》呈现出大气的重要原因。



《在秋天》的大气,不仅有三个秋天融合为一体的多层联想结构,还有三个秋天融合成一个富有生命诗意的境界。

中国古典诗歌的境界(意境),主要是由情景交融而形成的。但到了现代诗,诗的境界明显扩大和更新。《在秋天》不只是情景交融,而是从自然景物,扩大到当代生活的写实意象和场景,并融入由此所引发的思考。抒情诗已不仅仅是表达情感,而且伴随着人生思考,但这种思考不是西方现代诗的思辨和隐喻,仍然具有“情思”的特点,保持着抒情诗的特质。

那些在剧院穿晚礼服度假的人们
悠闲地走过古老的墓地和下午的草坪
还有那些用石头砌成的陈旧的建筑
鲜花为秋天而开
秋天在人们心中仿佛离这个世界很远
我们已不再追问
“活着还是死去”那些无法简单处置的问题
一杯咖啡的浓香
秋天也沉入其中
你听  那是白天鹅青铜的嗓音
那是大雁在低空沉重的飞行
由一字变成人字
单纯得有如秋天的雨丝
温润地起于秋风又沉入了平静的河流

在这段诗中,有自然意象:鲜花,白天鹅、大雁、雨丝、秋风、河流。有当代生活写实意象与场景:莎士比亚小镇的剧院、墓地、陈旧的石头建筑,穿晚礼服度假的人们。还有诗人的深层思考:鲜花开在秋天,但又让人们觉得秋天仿佛离这个世界还很远,犹如来莎士比亚小镇度假的人们,却忘记了王子著名的疑问:活着还是死去?由此引出诗人没有明说的暗示:人们来莎士比亚小镇,只是悠闲地度假,而不去重新思考莎士比亚戏剧的内容,其中潜藏着诗人深深的感概和遗憾。虽然,人们在鲜花丛中忘记了秋天,但大自然的秋天还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白天鹅和大雁在秋空中飞翔,秋天的雨丝起于秋风又从天空再落入河流。这即是写景,又是一种暗示:生命和四季轮换一样不可停留,不是主观可以忘却的。生与死是每一个人必然面临的选择,不只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王子所遇到的难题。如此多层面的深邃思考,竟这样不露痕迹地融化于景物和写实的场景之中,不能不感叹诗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秋天》所写的虽然是在英格兰的游历,但奇怪的是,我们读来竟没有强烈的异域感和陌生感。这是因为诗人精心营造的是一个寂静而沉思的秋天境界。这是我们中国人所熟悉并喜爱的一种汉诗的秋天境界。

伦敦大都市的繁华和喧闹,诗人并不喜欢,只用十几个字就概述了结:“我们在伦敦吃汉堡乘地铁/坐巴士穿越异乡的秋天”。但诗中特别强调的却是一个小细节:“下午茶的瓷杯轻轻地相磕 / 寂静中的小小声响”。这寂静中的瓷杯相磕的小小声响,叙述者却非常在意和关注。在诗中,叙述者不断写到寂静:寂静中,听到白天鹅青铜的嗓音,感觉到大雁低空沉重的飞行。还有:

在一个寂静的小镇上
二战纪念碑前摆放着一束鲜花
静静地陪伴着几行变成石刻的名字
他们都曾在这儿生活过
一个老人和一只大狗在秋日的阳光下
草地碧绿  我们轻轻地走过
不愿意惊动异乡的风

《在秋天》中的寂静,并不是古诗中山水的寂静,而是异国英格兰小镇的寂静:小镇虽然寂静,但二战纪念碑前仍然有鲜花摆放,为人类正义事业而死去的英雄们,在家乡并不寂寞,更没有被遗忘;一束鲜花,代表了英格兰人对英雄的悼念和热爱。这种怀念是无言的,这就是小镇“寂静”的另一层含义。叙述者对这种“寂静”,充满着深深的敬意和景仰,因为它是一个崇高的精神境界。所以,“我们轻轻地走过 / 不愿意惊动异乡的风”。虽然语调只是淡淡的、轻轻的,但震憾我们的心灵。写实的场景,就这样转换为诗的境界。诗的结尾,写的又是黄昏降临时的寂静,回响着一阵阵来自教堂的钟声。(这是古典诗歌境界所没有的)

现实中的英格兰,也许很难找到这样一种被诗人“剥离”出来的寂静的秋天。为什么叙述者要在诗中营造出这样一个英格兰的寂静秋天?
这是因为《在秋天》的主题,是对生命秋天的感悟。只有消退尘世的喧嚣和浮躁,让红尘和市井隐去,才能让人获得一种心灵的宁静,从而倾听内在生命的博动,让灵魂更加澄明。一句话,在寂静的秋天,才能更深刻到感悟到“生命秋天”的意义。其二,叙述者正是以寂静为基调,把“异乡的秋天”、“生命的秋天”和“我们的秋天”统一起来:“异乡的秋天”是寂静的,“生命的秋天”是沉静的,“我们的秋天”是安静的,融合成一个沉静、丰瞻而深远的境界。

《在秋天》的境界,表面上看是英格兰的秋天境界,但它是中国当代诗人在英格兰的游历,其审美精神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精神。在秋天中,对生命的感悟、对亲情的歌吟,都是来自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来自对古典诗歌抒情传统的扩大和更新。

郑敏先生指出:“意境两字如果解释为情景交融的境界,就似乎浅显了。诗格之高低与诗中诗人的精神精神境界有很大的关系。中国诗与书、画确实以境界为其灵魂。不论诗中之具体内容是否有诗人自己本人的情,也即是否‘有我’,其境界必须是超我的,在抒情写物之外又有一重天,这重天是超我的,超人世间的,其超脱,自由、潇洒的程度愈大,也就是境界愈高……”,“诗人是以他的境界与宇宙交往”。(4)郑敏先生提醒我们:是诗人的精神境界,决定诗的境界。

“秋天的情思”,是林莽诗歌的一大特色,和许多诗人一样,他善于在金色的秋天中获得灵感。当然,这也是对中国古典诗歌抒情传统中“秋思”主题的继承。但《在秋天》给我们的感觉,还不仅仅是对秋天季节的敏感,或季节更新中对生命的感悟;而是诗中有一种“生命秋天”的境界。林莽说过:“那些只有进入了人生的秋天,才能真正成熟起来的生命经验,是可以照亮自己的。我希望我的生命也会发出自然的光芒,为自己也为他人,提一只秋菊的灯盏。”( 5 )我们在林莽中年以后的诗歌中,看到这种景象:经历了人世的纷争和艰辛之后,生命获得了一种人生智慧,对于生死、人生意义和价值,有一种更成熟的洞察;心灵安静下来,充盈着从容和自在。换言之,这就是中年诗人林莽所达到的一种“生命的秋天”的精神境界,并在诗中呈现出来。



如果从更大的背景,看林莽现代抒情诗的创作和追求,就会体会到其中蕴含着全新内涵。

自新时期以来,现代抒情诗的创作始终是一个难题。在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强大冲击下,一部分坚持写抒情诗(以浪漫主义抒情诗为主)的诗人,为了保持抒情诗的特质,抗拒和排斥现代主义的外来影响,仍然走传统抒情诗的路子,在艺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另一部分诗人,虽然也想吸收西方现代主义的营养来更新抒情诗,但以艾略特和奥登为代表的知性诗歌,与抒情诗的特质难以兼容,由于缺少创造力,结束是食洋不化,所写的诗歌丧失了抒情功能。

现代抒情诗的出路在哪里?
郑敏先生在评论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时,精辟地指出:“在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三代的青年诗人坚决寻找新诗的全新途径,总的倾向是背离那种粗糙、简单化,貌似激昂的所谓‘浪漫英雄主义’的中国翻版,重新向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寻找启示。但正在此时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却反身向19世纪的浪漫主义寻找启发,以消解现代主义过度坚硬、沉重的风格。”(6)

换言之,抒情诗并没有过时,关键在于如何创新。
世界诗潮进程的一个特点,就是后现代主义正在从浪漫主义诗歌中重新吸取抒情的营养,以消解现代主义诗歌知性思辨的过度坚硬和晦涩。在穆旦1976年创作的《冬》、《秋》和《智慧之歌》中,我们看到这种相同的追求,和卓越成就。

但林莽的现代抒情诗,走的并不是这条路。虽然他也从现代主义诗歌中吸收营养,增加了现代生活的写实意象和场景,增加了比较容易理解的暗示性,而不用相对晦涩的隐喻; 再加上对中国古典诗歌“秋思”抒情传统的师承,所以,没有知性思辨的过度坚硬和晦涩,而是充满着民族诗意的感悟和思索。更重要的创新在于:《在秋天》突破了古典诗歌抒情的单纯和简洁,通过写实的意象和场景,多层的结构和现代意境,把当代人复杂的情感和思考,鲜明地表现出来。

林莽现代抒情诗的源头,不是来自浪漫主义的抒情诗,而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林莽这种把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相融合的成功经验,与世界现代诗歌的进程是相一致的,是殊途同归。《在秋天》,为现代抒情诗的艺术,树立起一块新的里程碑。

作为现代抒情诗代表性诗人的林莽,如果我们能从世界诗潮进程的大背景和大视角,看他四十多年的现代抒情诗探索,就能了解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把握他在当代诗歌史上独特的位置和意义。
—————————————————————————
(1)参见叶橹《独行者的孤寂与守望——论林莽的诗》,《诗探索》(理论卷)2007年第一辑,第149页。
(2)见林莽《秋菊的灯盏》附录《读写散记》,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页至136页。
(3)林莽《秋菊的灯盏》附录《读写散记》,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页。
(4)郑敏《诗歌与哲学是近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7页。
(5)林莽《读写散记》见《秋菊的灯盏》,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6)郑敏《诗歌与哲学是近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页。
(字数909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8-5-30 17:50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5-30 20:2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恩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4-24 17:0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