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校园枪击案频发引欧美文坛作家齐声讨
2018-06-05 11:12 校园/作家
——要在人类文学史上记录下 “美国的耻辱”
2018年4月2日,美国帕克兰道格拉斯高中的一名学生背着透明书包上学,据悉因为被喜欢的女生拒绝,该学生心生不满,直接携枪冲进被害者的艺术课堂,导致连那个女生在内的17人丧生。这已经是美国历史上发生的第22起校园枪击案了。
枪击案再度引发美国各界的震怒以及对“控枪”政策的呼吁,但美国政府多年来似乎对此“毫无作为”。接连发生的校园枪击案更是击碎了欧美文坛作家们脆弱的神经,不少知名作家选择拿起手中的笔,希望在人类文学史上记录下这些人间惨案亦是“美国的耻辱”,更希望从心理、社会学、家庭教育、政府关系等多维角度反思校园枪击案背后的深意。
2016年法兰克福书展上,一部名为《剩下来的孩子》的作品备受关注,在书稿推出短短2天,各国出版界就有16家出版社表示要重金购入。国内这本书的版权由北京白马时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引进并于2018年5月发行出版。该书在美国一经出版也迅速登上欧美各大类文学畅销榜,而该书作者——出生于德国,现居纽约的莉安侬·纳文直言,正是因为当年震惊世界的桑迪胡克斯小学校园枪击案直接触动她必须写下这个故事。2012年12月,一名学生携枪进入桑迪胡克斯小学,枪杀了包括他妈妈在内的26人,其中20名是儿童,抢手行凶之后自杀。“我是一个作家,但我首先是3个孩子的母亲,看到这个让人悲痛的新闻,我问自己,如果我的孩子也遭遇了这样的事件,我会怎么办?”
从一个家长的不安,莉安侬·纳文写下了这个心碎又感人的故事,故事从一个6岁孩子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校园枪击案对一个受害者家庭如余震般不能停止的“比死亡更严重的伤害”。男孩扎克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场校园枪击案带走了他的“天才哥哥”安迪,从此,6岁的扎克成了“剩下来的孩子”。安迪的离去让整个家庭遭受重创。妈妈悲伤过度,一心只想复仇,爸爸也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一颗出走的心蠢蠢欲动……幸存的扎克,在大人们的自顾不暇的悲痛和相互伤害中成了“隐形人”,他经常噩梦醒后,只能躲进哥哥的衣柜里,在幽暗中寻找一丝安全感。眼看整个家庭几近分崩离析,劫后余生的扎克决定鼓起勇气找回疗愈的力量,他将如何化解家人心中的悲痛与仇恨,如何带他们走出人生绝望,他一个6岁的孩子,真的可以做到吗?
《出版人周刊》评价道:“那些罪恶的子弹打在孩子们身上,但之后受害者家庭又把无形的子弹打在了幸存的孩子身上,而最终又是孩子的纯真和善良拯救了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这个一个悲伤循环的故事,但却涌动着最震撼人心的爱的力量。”第一位获得艾伦坡文学奖、莎姆斯文学奖和安东尼文学奖三项文学大奖的美国作家,也是前美国三代总统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最喜欢的畅销书作家哈兰·科本对本书赞誉有加,他认为《剩下来的孩子》道出了每位家长的终极恐惧:如果杀害你孩子的凶手竟是你认识的人,或者说是你自以为认识的人,你会怎样?而“人类的心灵储藏恐惧、伤害、灾难,更要懂得储藏爱、传播爱。”
图为《剩下来的孩子》中文版
美国著名儿童作家玛丽·波·奥斯本在其风靡全球的畅销书《神奇树屋》中,写下这样的文字,希望鼓励生活在校园枪击案阴云下的美国孩子们:“我必须始终直面黑暗,如果我挺直腰板去面对,就有机会战胜恐惧;如果我只会闪避躲藏,恐惧就会战胜我。”
被时代周刊誉为“年度最佳小说”的《你好法奈利》,作者则从另外的视角解读了校园枪击案对一个青少年一生成长的影响。故事的主人公法奈利出身平凡家庭,父母花尽积蓄费尽力气把她送进贵族高中,希望她以后的人生能平步青云。入学后的法奈利处处谨言慎行,也想努力融入那些上流社会的同学们中间,但一场意外的校园枪击案,她的很多同学倒在血泊中,而同是同学的杀手把枪亦瞄准她,但最终却没有杀她。幸存下来的法奈利为此遭遇了绵延整个青春期更大的不幸,无数的流言蜚语说她是“婊子”,甚至是凶手的同谋,继而,法奈利在毕业晚会上被轮流性侵。带着满身伤害的法奈利在步入成人社会后决定摘下面具,活出自我,而最终,她带着勇敢和善意回归,选择曝光真相,直面那些曾经伤害过她的“幕后凶手”。奥斯卡影后瑞希·威瑟斯彭(《消失的爱人》制片人)看完这本小说后深受感动,当即决定买下其电影版权,主演并监制同名电影。
朱迪·皮考特的《十九分钟》则从社会及家庭教育的角度,详细剖析了一个孩子怎么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冷血无情的制造出长达19分钟惨案的校园枪击案凶手。
无论怎样书写悲痛,美国校园枪击案都是人类历史上永远挥不去的悲痛;无论怎样祭奠死者,屡禁不止的校园枪击案依然是美国民众和社会永远的痛点,甚至耻辱。欧美文学界的集体发声或口诛笔伐,无疑是在用最积极的心态给美国社会和民众的不安以解药,虽然文学不是根治此劫的良药,但至少它是最有力量的“灾后抚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