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碧青 于 2018-7-30 09:55 编辑 # Y6 C B/ V* u3 s! w5 _ d4 ]
) r' P/ R( q8 j- I7 `! F" M
雨季
/ A' T- S3 w' B2 L作者:也牛% |6 q3 d5 y; N9 r( [) g
! R4 `$ O( @8 ]; J5 V2 K, a
/ `4 H! U6 u5 y- B0 u8 R, C1
: ^# @1 @* A$ ^) `: r, @; F- }人间下雨4 }+ o3 N$ K( Y$ O3 N
佛在洞中穿苔衣" _" u' \8 X/ p4 B/ L
# [+ c# z' d3 ]: s, ]7 r! z2
9 B9 v5 T+ E5 q* }9 w* w我来佛前忏悔
, ?& X9 I5 p" T& h# V% _& U9 t佛不语:佛的嘴巴长得像隔壁张石匠
/ C5 v. {4 g* b
2 `2 d: C- I4 i7 \* z3
8 c* X! ^, r) ^8 \; Z# D月亮从左边
1 x" c% u" i s+ s飞到右边。佛头:没动- @3 x% N( w+ [
+ T0 J" [4 f v. }( w0 J
4
; `/ i8 E( @" |一只蜗牛爬过佛的前额. M! }" w, j% z6 _
找皱纹* ?+ x! a, U% P
& ~8 Y( ~7 M5 w) k
6
* G/ x7 Y' J1 L小溪淌水
+ ]% c- j/ y4 J7 @, e2 C佛不下山
5 O& Q3 i- I7 ?2 ^3 w: I0 U. o/ w' U5 v8 U3 p. f$ c5 C
2 j/ W+ K2 e% P
推荐人:碧青
6 t1 S9 ]6 _; N( x" f6 e. E$ g推荐语:也牛的这一组两行体小诗,语言精炼,内容却丰富深邃,值得认真探究和品味。。, p& ~) Z8 t3 T& d* w
这组诗,是雨季世界的五幅不同的画面。
$ Y3 d( }( P3 O; f! x* S* ^第一首诗,开门见山,直接契入雨季,呈现雨季的画面。“人间下雨/佛在洞中穿苔衣”。“下”和“穿”两个动词,看似一个是天在动——下雨,另一个是佛在动——穿苔衣。实则,下雨是天空下的雨,苔衣是凡尘或者大自然的给佛穿的苔衣。其实,佛,根本没有动。只不过,佛恒顺众生,没有烦恼,穿着苔衣的佛依然是佛,在什么状态下都不会改变自身的什么。
7 z% O) e8 U: b ~第二首,亦是诗意和禅理自然融合。“我来佛前忏悔/佛不语:佛的嘴巴长得像隔壁张石匠”。解析这首诗的时候,我把它拆解为几个字词“我””、“忏悔”、“佛”、“不语”和诗句“佛的嘴巴长得像隔壁张石匠”,这样,就可慢慢洞悉诗中丰富的意义。“我”,可以是诗人的出场,亦可以看做是“我执”又“醒悟”的我,如此的我,才需要在佛前忏悔,才能够在佛前忏悔。而忏悔中的“我”,看到佛不语。奇妙却在“佛不语”的意境中呈现另外一种耐人寻味的思维转换或感悟:佛没有说什么,但等待或希望聆听佛的慈悲开示的心灵目光,已经读懂了佛所说的语言,所以,他才看到佛的嘴巴,长得像隔壁张石匠。这是出人意料的诗意,又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诗意呈现。张石匠,就是一位普通的凡人,或者,他就是缔造这尊佛像的石匠。佛像的缔造者,自然知道希望佛带给这个世界或需要告诉给这个世界的是什么。此时此刻,佛的语言与石匠的大愿无异不二。至此,读者亦明了,对佛法和禅家思想有深刻领悟的诗人,亦是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智慧。
6 o: g9 z' U( z0 d 第三首,动和静组合的自然又美好的画面,亦像世界本身的一幅剪影。“月亮从左边/飞到右边。佛头:没动”。只不过,这首诗的月亮,却仿佛异于大自然的月亮。我们习以为常的大自然的月亮,总是按照自然的轨迹,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去。而诗中的月亮,是从左边飞到右边。诗中的一个“飞”字,突破了人们习惯性的思维。像禅家直觉思维里的事物一样,存在的常态发生了变化,而事物的本质却没有任何的改变。无疑,坐北面南的“佛”,感知到的是世界的“如露亦如电”的瞬息变化。所以,普通凡夫日常感知着的天空的月亮,宁静、光明而美好的存在,在佛的世界或佛的眼中,是迅即飞驰的影像。
$ W* d3 i+ @$ I4 I世界万物在以迅即飞驰的速度生灭变化,而佛的头,依然面对一直面对的方向,如如不动。2 c( P) u" W7 J+ h; o1 h+ Y+ E
第四首,则是以凡眼看佛的写照。“一只蜗牛爬过佛的前额/找皱纹”,令人心生怜悯之心。这一只蜗牛,无疑是在佛的身上又不识佛的“蜗牛”。所以,它才在佛的身上寻找自己一类生命生老病死的某种表象——皱纹。很众生在佛的身上寻找佛性和智慧,而蜗牛却在佛的身上寻找“皱纹”。从万物皆有佛性的角度来看这只在佛身上的蜗牛,或许,此刻,它已经接近了智慧和光明的本源。这光明和智慧从生命中呈现,只需这只蜗牛在佛的身上转回一念:不在佛的身上寻找皱纹,而是寻找无量的光明和智慧。
* r: F, s; ]) ]; k2 w4 Q# u- f第五首诗,仅八个字,却愈加耐人寻味。“小溪淌水/佛不下山”,看上去依然是动与静组合的画面。这首小诗,亦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解读。第一种解读,小溪淌水,像世间的自然出现和消失的事物,该流走的正在自然流走,而佛守在原处,不下山,即如如不动。第二种解读:小溪和佛,都是诗中的一种喻体。小溪本是山中的一种事物,而佛本身就是一座“山”。因为,在禅者的眼中,“万物皆有佛性”,“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所以,淌水的小溪和不下山的佛,亦是一体的。只是,小溪淌水,愈显世界的清凉和美好的生机。, \0 o% C5 V: `- y" q0 T
此刻,阅读这首小诗,我还想到了苏东坡的诗句: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 s0 J/ j% c1 Z" v也牛是现代禅诗探索群体“诗禅双修”的精进者,读他的诗,总是受益很深。这组小诗,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迪和感悟。希望更多的人喜欢这组诗,这就是我推荐这组诗的理由和美好的愿望。5 ^ s+ W% W, s
- U+ ]" p7 i* s' V: t. O0 i3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