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诗境同现实联想的浑然天成
------读樊健军《脚手架》的诗性启发
文/雷鸣
脚手架
作者:樊健军
才进城一天,我的农民兄弟就信基督了
他在脚手架上叫喊,“我是耶稣”
旁边的兄弟笑了,“我也是耶稣”
将脚手架砍断,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十字架
去看望他们的时候,仿佛我就在教堂
(发表于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国际微诗栏目2018-3-8 13:37)
这首先是一首微诗,绝不是号角。从诗性出发,我会以诗的脉络寻找诗所赋予的源由,而绝不会见题发挥,臆想到题外之音。诗来源于生活,归瘾于生活,一切出自于作者经观察所积累的诗泉而散发的辞意。脚手架是我们每个人所见闻过的,不管高楼大厦工地或基本建设工程,或竹朩,或钢铁,既是一首建筑工地的必备曲目,也是一部建设工人的劳动奋斗史,他们通过劳动,以建设为方向,虽然辛苦,但也有与汗水付出同样的回报,并且收入是他们的终极出发点,他们是光荣的劳动者,并不是苦难的缩影。此诗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干预诗,而是作者以娴熟的写作技巧将脚手架与工人联想在一起,留给读者一份思考和想像,从脚手架侧面入手,加添进这些工人的自喻自嘲,再经想像化的艺朮切片效果,形成了一首完美的三者合一的精妙之作。作者的洞察力和想像思维极为丰富,他把这种生活中最为平常的见闻,以一种极强的艺术渲染手法,把脚手架以特写镜像放大,突出假设,放大假设,让读者的思想聚焦到民工的苦难一面,从而让读者按诗的行向走进诗的另一种意境,以至浮想到更深层次上去,或同情,或责诉,这是作品成功的一面。但是,真正的脚手架就是搭积上升的建筑工具,绝不会捆绑工人,甚至剪断架子与工人绑在一起而形似十字架,这种事不会发生,也不可能发生;这只是作者的衬托手法,目的是让诗的內容膨胀,达到诗所产生的关联与社会阶层混合而带来的诗歌烘托效应。我赞成诗的内涵和表现手法,赞成作者丰富的写作想像力,但排除脚手架会变成十字架的可能性,除非工伤事故导致的死亡,那也是绝对偶然的突发性意故,与十字架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