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的美学特征(四)
万物情思珠玉现 悠悠天地宝匣纳 —诗歌 高度概括文学典范•兼论小诗的特征之四 杨光(云南)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都必须按照艺术典型化的法则,对社会生活现象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集中概括的结果,无不要求集中概括凝练。所谓艺术概括,就是从量的角度对时空加以压缩,或从质的角度对时空加以扬弃,把大千世界的生活重组编码压缩进精心构筑的艺术殿堂中去。诗歌是用凝炼的语言,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最精炼的艺术形式,它对社会生活的概括较其他文学样式更为突出,是在艺术概括基础之上的再概括,它是情感、思想的升华和结晶。高度的概括集中性是诗歌的重要本色之一,“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吴乔《围炉诗话》)“文饭诗酒”就从一个角度极为精辟地说明了诗歌的这一特性。“微尘中有大千,刹那间见终古”、“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 “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唐朝刘知己《史通•叙事》)、“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强调的都是诗歌的简约性、凝练性、概括性、集中性和深刻性。小诗体式短小精悍性,必须高度精练,要尽可能短小的篇幅,用最少、最精确、最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其高度的概括集中性较其它较长的诗歌更为突出,它是生活浓缩的精华。 一般说来,诗歌反映生活不是以广泛性和丰富性取胜,而是以概括性、集中性和深刻性见长,这种概括性、集中性和深刻性要求诗歌的结构、形式、语言、意象、人、事、景、物、理……都必须是典型的、精炼的,概括的集中的。在诗歌创作实践中,诗人总是选取生活中最富特征、最具典型的人事物,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浓缩,集中概括在这些人事物之中,通过描写典型事物的形象特征,来表达寓意深远的,最丰富的思想感情,来表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更普遍的思想意义。笔者认为诗歌这种高度概括性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⑴语言、意象的精炼概括性⑵思想内容的高度集中概括性⑶情感的概括独特性(4)篇章结构的小巧简约性。(5)诗歌形象体系的典型概括性。
⑴语言、意象的精炼概括性
诗歌篇幅短小,语言、文字、意象简洁而内容丰富。由于诗歌的语言较少使用叙述、说明、议论,因此诗歌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较,要求集中性、概括性的程度更高。诗歌必须采用最准确、最凝炼、最精美、最富有艺术表现力的语言,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必须采用最经济、最简洁、最富有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表现方式,对社会生活进行集中和浓缩,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塑造典型化程度更高的艺术形象,是一种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形式。
“凡诗需字少意多,以十字道一事者拙也,约之以五字则工矣。以五字道一事者拙也,见数事于五字则工矣。”(方干《赠路明府》) 诗歌讲究言简意赅,字字珠玑,要尽量用最少的字句表情达意,其语言的精炼概括性主要表现在诗歌语言的凝炼简约、言约旨远、以少总多、以小见大、跳跃性留白等方面。
语言的凝炼简约性是所有艺术语言运用简明的要求,是诗歌这种独特文体的最基本要求,尤其是小诗在语言上的本色要求。此处不再赘述,具体参见拙作《小诗语言简约凝炼的彰显—浅论小诗的特征之二》。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便足以畅彼我之怀。”(《太平御览》卷六一七引晋·郭澄之《郭子》);“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洪迈《容斋随笔》);“语少而意广”(陈师道《后山诗话》);“言有尽而意无穷”(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说的都是诗歌语言言约旨远的特点。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短短十个字写出了天下的贫富对立,语言高度概简约,思想意蕴深刻幽远。北岛的《生活》,诗歌正文内容只有一个字“网”虽然有朦胧晦涩之嫌,但一个“网” 字却荡开了生活错综复杂的若干网,让人沉思不已,浮想联翩。 以小见大、以少总多是诗歌表现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诗歌创作构思的技法之一。“以小见大”就是从个别来表达一般或从局部来表达全体;就是借助小的景观、物象和生活细节中的典型具象以传达大景之情、大事之蕴。“缩龙代尺”、“尺水兴浪”、 “滴水藏海”、“咫幅千里”、“以一当十”、“一点红现无边春”、“以数言而统万象”、“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等,说的就是艺术或者诗歌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概括性特点。杜甫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两句诗,选取生活中的的小场景,小人物,极其概括、极其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事情的发生的典型场景,深刻揭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侧面反映了官吏的蛮横,以及老百姓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无愧是生活生活的小缩影。明人陆时雍盛赞这两句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短!吏呼二语,便当十言”。 ”(陆时雍语,见《杜诗详注》卷七) 韩瀚的《重量》: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秤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英雄豪杰的光辉事迹何其繁多,精神人格何其高大,心灵境界何其宽广,虽万言难以穷尽,但诗人却用短短的28字将英雄豪杰的光辉事迹、精神人格和心灵境界浓缩在极度悲壮性高潮瞬间情景当中,用一个具体的英雄豪杰的言行精神以小见大、以少总多地概括群体的英雄豪杰的言行精神,让人在强烈的震撼之余,嘘嘘不止。
跳跃是诗歌语言精炼与概括在表现形式上的反映。诗歌语言可以省略一般过程的交代,抛去外在的连续,在词与词、行与行、节与节之间进行大跨度的跳跃。“诗歌语言的跳跃性也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方式,是一种艺术的概括和简化。”①诗歌的跳跃性,就是其结构的跳跃,体现为叙事的跳跃、景物之间的的跳跃、时空的跳跃、意象间的跳跃等。如非马《通货膨胀》“一把钞票/从前可买/一个笑//一把钞票/现在可买/不只/一个笑”。“从前”、“现在”两个时空的跳跃,诗人省略了一些过度词语,仅以“节”的形式加以过度。诗歌在两个时空中,将严肃的“通货膨胀”用对比的方式推衍开来。是“钞票”“膨胀”?还是“笑” 在“膨胀”?还是二者兼有?诗歌点到即止,同时诗歌还省略了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在简洁概括的文字蕴含着有关经济失控与道德沦丧的双重社会问题。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幅幻美的画中画,主客体之间的互换与融合,实景虚景的巧妙过度、跳脱与跨越用得颇为精妙。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幅画,其中“你”是主体,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则是另一幅画了,这里“你”成了客体是被看的对象。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换与融合,形成了一个跳跃的张力空间。上下两节,从实景到虚景的巧妙过度、跳脱与跨越,亦暗示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的过度、跳脱与跨越。诗歌在主体与客体,实景与虚景的跳跃所营造的一种“留白”,既是诗歌语言的概括与省略,也是诗情诗思的概括与提升。 ⑵思想内容的高度集中概括性
一个作家的文学成就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他的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集中概括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文艺作品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诗歌相比其他文学作品,由于结构篇幅、节奏韵律的具体要求不同,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更为集中,也更精炼。诗歌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表现,思想内容的高度的集中概括集性是诗歌的重要本色之一,“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吴乔《围炉诗话》)“文饭诗酒”就从一个角度极为精辟地说明了诗歌的这一特性。从古诗词到现代诗歌,从国外到国内,只要是优秀的诗作,诗歌,都无一不体现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思想表现特点,无一不是集中表达了某种特定的主题。
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诗人在反映生活时常常选取现实生活中那些最能激起人们感情的自然景物或者人和事,以自己特有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形成素材,以自己独到的思维活动反复酝酿,透过现象看到生活的本质,经过概括、升华,最终提炼出具有高度集中概括性的思想内容,表现最有本质意义的生活。对于小诗来说,小诗“形体短易,内蕴精难。要力求做到内容上的精炼、精粹、精悍、精辟、精灵、精美”②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句便是高度集中地概括了当代封建社会到处存在着的富人纸醉金迷、挥霍无度,穷人挨饿、受冻、受压迫的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生活事实;反映了整个封建社会由于阶级压迫、阶级剥削所造成的社会黑暗现象。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全诗只有八句五十六字,由于选择了长征过程中最富有特色、最有代表的事物加以描写,因而能以最精炼的形式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斗历程,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作者的革命豪情,显示了诗歌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的特点。
再如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本诗贵在一个“真”,善于在广阔的社会中浓缩概括生活,宣泄诗人强烈的真情实感。诗歌通过两个反差极大的场景的对比描写,鲜明、具体地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现象和贫富的悬殊对立,思想内容具有极强的概括集中性和批判性。
⑶情感的概括独特性
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样式,抒情是诗歌的本质。诗歌是思想情感的产物,感情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感情的诗不是诗。“诗是使情感固定下来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是让世世代代的读者都能感受其情感的一种方式。” ③ “作为诗,感情的要求必须更集中,更强烈”(艾青《诗与情感》)诗歌表情的最高境界是对诗人的思想情感进行艺术的集中概括和高度浓缩,即最完美的诗歌情感是具备典型概括性的情感。换句话说,优秀诗歌所传达出的感情,必须是典型意义上的感情,或者必须是一段典型感情,只有这样,诗歌才能产生激动人心的力量和情感美学价值。来华强 认为:“真实、独特和普遍概括,是构成诗中典型感情的三要素;三者的完美统一,使优秀诗歌传达出的感情具有了典型意义。也只有在这时,诗的抒情之花才最为美丽和芬芳。”④此处我们重点强调在真实、独特情感基础上提炼概括出来的能感动作者和读者的具有普遍性概括性的典型感情。这种典型感情从真实、个性化的情感里集中概括了人类深层的情感状态和人性深层的情绪体验。不管是“大我之情”,还是“小我之爱”,诗人的个性和感情都不是孤立的、偏狭的,而是同时代、同人民息息相通,休戚与共的,在“大我之情”、“小我之爱”内外,同样指涉着浓浓的个人、亲情、民族、家国、自然等等情感。抒写具有普遍社会意义和人性本质的典型感情,这是抒情诗的大境界,是诗歌艺术得以永久流传的根本原因。“诗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王夫之:《明诗评选》卷5);“除了再现普遍本质外,再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被多数人喜爱,并能长久地被人喜爱”;( 约翰逊博士语)⑤ “一位伟大的诗人必须陶冶人的性情,予人以新的感情成份,使其感情变得更加健全、纯洁而恒久,总之,更合本性,即更合永久的本性,以及万物伟大的原动力。”⑥“道性之情”、“普遍本质”、“永久的本性”、“万物伟大的原动力”等概念,其实凸显的就是经过艺术加工与处理后,突破了个人情感的狭隘性而获得一种广泛的普遍性的情感,它概括地蕴含了人类情感共性,可以从个体、自我的情感出发,深入大众的心灵,从而被大众广泛地理解和体会,并进一步激荡起广泛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试举例分析如下: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一代人》既是这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它道出了一个时代人们的困境与追求,它集中概括了十年浩劫中一代人的典型感情,具有那个时代的特性和普遍性。如果我们将《一代人》置放在不同的时空中,那么《一代人》的情感则具有更为广泛的普遍性:一群诞生在黑暗中,却孜孜不倦愿意寻找光明的人;一群为了自己所没有经历过的理想而不断追求的人;一群执着锲而不舍的人们。《一代人》如一枚雷管,引爆了相似相类“一代人”的情感。我们在屈原、杜甫、鲁迅等等不同时代的人物身上,看到“一代人”的形象,他们都在“黑夜”中生存,他们都具有特别敏锐的“黑色的眼睛”。或许,他们和我们,有着相似相类的情感,在相似相类的情感里共鸣,他们和我们有着相似相类的感动。 (4)、小诗篇章结构的小巧概括简约性。
结构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结构,结构决定事物的本质。“结构美”涵盖诗歌的外观形式与内部组合,是诗歌内在意蕴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诗人心理结构的反映。它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重要手段,它对于情感的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所谓起承转合皆关“情”。诗歌对现实生活的表现,首先在形式上就是非常概括的,这种简约概括性在小诗的结构上表现尤为明显。
小诗体式短小精悍,体式上的“精短性”是小诗体式最鲜明的表现,是小诗最为显著的外在审美特征。小诗外观形式上要求概括小巧简约,它要求分行排列,分节建构,在字数和行数有严格限制。我在《小诗的“小”---小诗的体式定位》一文中主张用行数字数相结合的方式来定位小诗的体式(小诗的篇幅)。广义的小诗,限制在10行内(不包括诗歌题目),每行字数不超过10字,总字数在100字内的诗歌;狭义的小诗限制在4-10行(不包括诗歌题目),每行字数不超过10字,总字数在30-100字的诗歌。微型散文诗,定位在3个自然段,100字内;小散文诗定位在4-7个自然段,100-140字。小诗外观形式上要求概括简约,它要求分行排列,分节建构,在字数和行数有严格限制。这一外在的结构特征要求小诗的内部组合也必须是概括小巧简约的,它要求小诗在人、事、场景的布局,局部与整体的协调,首尾的照应,段落的过渡,线索的安排,详略虚实的设计,时空动静的调度等方面的高妙把握。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注重诗歌的起承转合,就是很好的榜样。现代诗的结构也大量借鉴古诗词起承转合的优良传统,并衍生出若干丰富多彩的结构,而且多数倾向于简约型结构。如台湾女诗人夏宇《甜蜜的复仇》:“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老的时候/下酒”,这首诗只有五行两节24个字,排列形体上一如风中垂挂的腊肉,给人突兀新奇之感。内在的情绪结构起笔魔幻怪诞,但整体的结构在神奇的联想中水乳交融,联系紧密。第一节“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但诗意的诗歌情感逻辑一如生活的常识逻辑,奇绝中自有生活情感逻辑顺承的自然。第二节“老的时候/下酒”,一如小说戏剧化的转折,虽是陡转,但依承前节的魔幻后的生活化意象,奇绝中也自有生活情感逻辑顺承的自然。
小诗在外观形式与内部组合的小巧概括简约性在小诗体中的汉徘与353小汉俳上表现最为典型。汉徘其形式为三行,分行排列上采用五七五形式,17字(除标题外);353小汉徘,分行排列上采用,三五三形式,11字(除标题外)。内部组合结构在充分借鉴古诗词起承转合的基础上,手法自由多元。如杨光的汉俳《敦煌月牙泉·泉月警示》:“风沙啸黑天/月牙泣语孤泉残/自然警灯擎”外在结构上采用简约的汉俳五七五形式,17字。“啸黑天的风沙”、“泣语的月牙”、“孤残的泉”、“擎警灯的自然”,四个主体意象非常概括,意象间的结构安排组合也呈现出相当的简约性,诗歌在前三个主体意象人格化的形象抒写基础上,第四个主体意象顺势进行诗意诗思的点化提升。再如旅澳老诗人巫逖先生的小汉俳《雪》:“一夜愁/染白少年头/三尺瘦”,采用极为简约的小汉俳三五三形式,11字,诗人将“雪”与“一夜愁”换位相互衬写,简笔描摹“雪”与“一夜愁”动感形态,形象概括而丰满,诗意诗情宛然。
(5)诗歌形象体系的典型概括性。诗歌形象体系的典型概括性在小诗的特性中较为突出复杂,是小诗的重要特征之一。笔者拟将其作为小诗的一种重要特征来单独撰文论述,本文不再赘述。
2013-6-18
注释:
①邢海珍《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写作》2009年第2期
②穆 仁 《关于小诗和四行体——《麦芒四行体诗二百首》序》2001年夏季号沈阳《中国诗人》诗丛
③ [英]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613页。
④来华强《论诗歌的情感与意蕴》《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02期
⑤[美]M.H.艾布拉姆斯著:《镜与灯》,袁洪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8页。
⑥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古典文艺理论译丛》,曹葆华译,人民文出版社,1961年版,第186页。
☆杨光(云南),原名杨光锷,,七零后,诗人、评论家。著有诗集《爱情之死》、《都市鸡人》等。曾获首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评论奖、《都市鸡人》(微型诗)获首届雁翼诗歌金雁奖、中国小诗首届“十佳诗人”、现代诗人奖、首届“伯乐杯”汉诗大赛评论奖、2011年度国际杰出短俳诗人等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