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诗歌《一诗三日众人评》第34期占东海《正义的阳光》(看图写作)汇总帖
文/缘圆
附原玉:(图附在最后)
正义的阳光[看图]
文/占东海
牛仔帽放在桌子上
木头就是一匹马
在桌子的森林里驰骋
把时间俘虏,用私刑
审判森林的法官因苍老没及到场
椅子空着,阳光坐上去
替他公布了流放的判决
似木头离开树桩时
用横截纹暴露了野心
一圈圈
没有起点
也没有终点
推评链接: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930&mobile=2
主评:探索诗歌编辑缘圆赏析
《各安天命》
东海的这首诗是2018年8月26日发在论坛探索诗歌版的一首看图书写作品,简单的画面,诗人合理联想、加上天马行空的想象,挖掘出辽阔的诗意,着实佩服其写作功力,让我们一起进入诗行,着啄浅尝。
全诗共两节,第一节通过桌子上的牛仔帽联想,应用暗喻、隐喻、拟人等手法,营造出“事件”的骨骸。“牛仔帽放在桌子上”,自然地想到,帽子的主人去了哪里?在干什么?接下来“木头就是一匹马/在桌子的森林里驰骋”,这两句有陡峭之美,寥寥十六个字,却构造的空间却相当广。用到了“木头”“马”“桌子”“森林”四个意象,木头是静止的,怎么会说它是一匹马呢?这里并没有用反问的语气设疑,但诗的最后却巧妙地给了诠释。读到这里,我们隐约可以感觉到,“牛仔帽”象征的是一些低层的劳动者,就像木头不断地因需要,而变成桌子等家什一样,不断地为生活的需要奉献着自己。而这种长久、单调的劳作,都是生活的压力强加给的,所以说“用私刑”。
第二节是诗的重心,无声之中导出了这种现象的“合理性”。审判森林的法官已老,说明法官一直默许着这种状态的持续,装聋作哑,不作为。当前一茬已苍老退出舞台后,“阳光”作为正义的化身,坐在审判席的椅子上,也同样公布了“流放的判决”。读到这里,哑言,心被揪疼,阳光也是如此啊!冥冥之中,一切都各安天命,在自己所属的轨道上一圈一圈,无休止地重复着。
读完整首诗,让人感觉到愤懑,又无奈,直抵心扉。东海的诗简洁精炼,想象力丰富,意境空灵,语言含蓄,有张力,长期笔耕,在文字的中处处彰显实力。我个人的一点粗浅解读,也许有悖于诗意,曲解之处望海涵,也希望各位诗友把更精彩的解读与我们一起分享,期待中!
探索编辑王红简评:
想象自然合理,语言娴熟,有思想,有深度,学习
探索编辑冰雪客简评:
来读诗作诗评,诗的解读令人耳目一新,学习欣赏问好。
探索编辑左弯弓简评:
正义的阳光?题目即诗眼。所有叠加的意像都是以反讽为前提的。因为坐在“用私刑”的朝堂上,无论谁——即便是号称公正的阳光,也不会有所谓的正义。再高尚的标榜,终归是标榜!
国际微诗编辑哑榴点评:
来读。
正义与否。我首先带着一个疑问。
木头羁于树桩,想要个简单的桌子,驰骋一番生活。
森林会感到痛苦。
没有森林之痛,木头也成不了马,失去桌子,和生活。
从道德,人性,而论,马应驰骋。
公法而论,马应守份,维护森林百年千载。
至于,法外开恩,阳光只有选择流放
彼死,彼生。消,长。
世界真是个悖论。循环。
在可控范围之内,木头可驰,林可留。
马被流放,不可疯跑,符合现存法规。罪不致死。
这只是我的猜想。
本文用词生涩,主旨虽有支撑,
意像仍存在血肉联系的不足之嫌。
若能丰满羽翼,会更上一层楼。妄议,请恕直言。
探索主持人刘苏慧简评:
这首诗作,读帖时我盖章引读的,因为诗人看图而赋予图以独特的观后感,有宽度和深度。
探索编辑蓝天一嘘简评:
读了几遍,还是没有理清头绪,个人觉得还是晦涩了点。虽然意象绵绵,多少给人人为制造障碍。
缘圆回复:
关于诗评,我个人的认识是,它诗歌的再生。同一首诗,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就像读《红楼梦》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林妹妹。一首诗也没有绝对的好或不好,包括一些成名的大师的作品,都会有人质疑。
探索编辑冰雪客简评:
前前后后把你认为的关键词抽出来,如果能组成合情合理合适的完整闭合性逻辑,这就是你的解读,答案不是唯一。如读红楼,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本雅明说:文学艺术家有时如同一个卖家,你得把自己的货物包装神秘些,才有可能 卖个好价钱,如果只是一看见底,买家都知道你的底细反而不买帐(大概的意思)。现实也确实这样,有多少作品,被各色视野、趣味、经验、背景不同的人解读,解读出来的结果放在一起,会使你更加茫然而又不得不认同其似乎如此。也确实有一种声音,认为诗歌只是绝少数人的事情,言下之意现在大部分以诗的名义读诗写诗的都不在诗的本义之中,这种看法本人是不赞同的,有装逼的嫌疑。说到一首诗,并不是明白晓畅就是好诗,也不是费尽心思才能看出端倪的就是好诗。具体到东海的《正义的阳光》,即便由诗人本人来给你解读,也未必让你满意,也未必就让你的恍然里钻出个大悟来。在这里,如果一嘘都说晦涩,那就是晦涩,读到这首诗的好一部分人也一定会认为晦涩。我的观点,读一首诗能看到多少就是多少,随自己的现有的既在的东西探测一首诗,哪怕它长在不毛之地。
缘圆回复:
关于诗评,我个人的认识是,它诗歌的再生。同一首诗,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就像读《红楼梦》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林妹妹。一首诗也没有绝对的好或不好,包括一些成名的大师的作品,都会有人质疑。
参与互动的编辑及诗友:
方先锋、占东海、秋思、南平、天山雪豹、鵎鵼、孙建成、党水北、静铃音、大漠风沙王峰、丹青、青萍、漠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