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一方来路中来,向八方去路里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18 1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一方来路中来,向八方去路里去
——徐澄泉散文诗集《谁能占卜我的命》闲读散议
潘志远

“我们•散文诗丛”第5辑之《谁能占卜我的命》(北京燕山出版社),薄薄一册,70余章,置于我案头已半月有余。在我收到的诗友馈赠大著中,它算是最薄、篇章最少的一本了。没有砖头般厚实的分量,也没有煌煌数十万言的字数,待我断断续续读完之后,感觉无论就内容的厚实广博、语言艺术的精湛高超,还是构思谋篇的颖异妙巧,一点也不逊色于他人,反而有领先之势。
和澄泉兄相识已有四五个年头,很熟识,但又没有深交,凭零星的诗文建立起来的印象;这本大著算是一个打破,也是一个弥补和完善。在《后记》里,我得知这70余章作品,跨度30年(1986-2016),是近千章散文诗的精选,兼以他“散文诗,简直就是我的命数”的箴言,以及散文诗要“硬起来”、“重起来”的诗观,使我更加小心翼翼,也有如履薄冰的感觉,从慎言慎行的原则出发,我反复思忖,深怕失言,或者干脆就是谬语。踌躇了几天,斗胆说出我的意见,纵使偏颇,哪怕有一两句中的,也不枉费澄泉兄惠赠我大著的一片拳拳心意,也聊以慰藉一下我心中的惶恐和愧疚。
澄泉兄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于重庆万州,年少时受父亲启蒙,埋下文学的种子,16岁考上南充师范学院,广泛阅读中外文学名著,进入文学创作发轫期;毕业后到康巴藏区康定中学任教,1992年调入乐山犍为,更多从事文学编辑和活动。万州——康巴——乐山是他的三个故乡,更是他诗歌和心灵的栖息之地,人生经历让他的诗文打上了“高原”、“流浪”的烙印,也渗透着草原民族情结。从1984年发表处女作至今,已有文学作品2000余件问世,出版诗集4部,散文诗集3部,编纂其他著述多部,理所当然跻身于名家、大家行列——这便是他的来路和根基。来路已深,根基正厚,又沟通着传统、民族二脉,遂奠定了他创作的风格和气象。提到来路和根基,我更倾向于传统,以为传统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好的来路和根基。当然,也不止我们这一代人,只要是炎黄子孙,来路和根基都应该植根于传统。传统不是封闭,不是僵化,而是在承继中创新;不能继承传统里的精华,或因继承不好传统,无法超越传统而贬低、放弃传统的都将短命和送命。有来路和根基,必然有去路;来路和根基深、正,去路才可能广、多、远。来路和根基,不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涵盖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内长期积淀的文化的精神、技法、内核、理念、审美、方向等等。去路也不单是一种走向和态势,也包蕴着人心、人性、文明、文化、精神的提升、完善和重建,同样深如大海,阔如大洋,在这篇短论中,我难以详述。如澄泉兄所言“听命于自己的内心”,我也只能听命于自己的内心,坦诚出我的几点拙见。

借寓言,在天地间遨走,搭建人和自然的对话谱系

寓言是庄子行文的传统,也是他杜撰文字和情节的拿手好戏,更成就了他“纵横捭阖、汪洋恣肆、仪态万方”远胜诸子百家的风格。我曾私下里以为,中国散文诗的根基不源于波特莱尔,不源于《巴黎的忧郁》,而应滥觞于诸子,尤其滥觞于庄子的《逍遥游》《秋水》《庖丁解牛》……,庄文是古代最优秀的散文诗范本。不过那时和千年以降,我们还没有散文诗的概念。散文诗的概念和命名来源于西方,但并不代表散文诗就肇始和发源于西方。我不知道澄泉兄是否有相同的想法,或苟同我的认知。从他这部散文诗集的第一辑以“寓言鸟”为名,开篇就是《寓言鸟》,我想应该不是撞身和巧合。他已在寓言中遨走:“一只鸟的雏形是一只虫,在坎坷的泥土里一节一节爬行。一只鸟就是一些美妙的梦。……一只鸟就用树的叶,扇动潮湿的云雾,飞。”(《寓言鸟》)不受拘限,鸟、虫、树叶、云雾轻松转换,使人想到庄子《逍遥游》中“鱼和鲲鹏”之间的变化,完全进入了自由的境界。“大象,被蝴蝶驯服成一只小兔、一只小鼠。蝴蝶不飞,大象不动。蝴蝶歌唱,大象聆听。蝴蝶所想,亦是大象所思。”(《青萍之末》)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场景,经诗人信手一拈,就组合成匪夷所思的画面,产生了奇幻的功效。还有《对三条鱼的处置》中“让第一条鱼游回水中。……满足它吧!让沉鱼和落雁,一上一下,回到美人怀抱,安乐死。让第二条鱼飞上天空。首先学习彩虹的弧线,优美一回。……把第三条鱼挂上树枝。按照一则寓言的指点,把它挂在路边最醒目的地方。”其中寓言的传统和精彩,又溢出了庄文,涉乎到孟子。《我是谁》中,上帝回答“你是蚂蚁”,蚂蚁回答“你是上帝”,辩证之思跨出传统,糅合了西方和现代观念。在这一辑里,诗人还有石头和良知的哲理对话,有对吃饭细节反思释放的人性光芒,有对削足适履的琵琶反弹,有对人随便行为的震告,有对氤氲之气的漫想,有池塘事件中对“青蛙和鱼”的戏谑……都起于寓言,而又不囿于寓言,携寓言之神技,搭建出人和自然的对话谱系,亮相他散文诗明显辨识于国内诸多散文诗家迥异的特色。

引经典,在现代里游梭,续接粘合文化传统的断裂

对庄文的承继,固然文的成分更多一些;《诗经》的引入,诗的氛围一下就浓郁起来。在第二辑“好想回到古代”中,我欣喜地看到了这一点。《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和传统,其实也应该作为现代诗的源头和传统。这些年来,现代诗的作者和诗人们,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向西方学习,汲取技法和营养,不断创新突破,其实并未走出,更未走远,还是覆盖在《诗经》的范围和阴影里。我们注定走不出传统,更遑论逾越传统,一切所谓超过《诗经》传统和成就的言论,都是狂妄自大,自欺欺人。在我看来,能有一点与时俱进的弥补和翻新,就是伟大,就是卓越。放眼当今诗坛衮衮诸公,谁能担当?在这个方面,我挺佩服澄泉兄的胆识和心胸,一句“好想回到古代”的吆喝,便表明了他的态度和取向。他不是复古派,不是逃避狂,一心想回到古代去做臣民,而是对当代尘世喧嚣、功利、浮躁的拒绝,借以彰显他在文化价值、精神向标、心灵皈依方面的诗性宣言。他想老老实实做一个妇人和孩子,到广袤无垠的丰收过后的传统文化的田畴里,去捡拾麦穗、稻谷,去挖掘遗漏的红薯,去采摘被遮蔽的一枚两枚剩果。诸如《品画录》《神仙中人》《马庙传说》《粽子回归民间》《与薛涛做邻居》《凤凰古城默想》《黄鹤楼揽月》《一位诗人的农耕愿景》《张飞的神笔》《姜维的悲喜剧》《石门山隐者》《西泠桥头夜谈诗》《断桥不断》《菩提本无树》《子云山:寻隐者不遇》《在射亭村仰望瓦屋山》《在荔枝湾,穿越唐朝》……可谓沉甸甸而归。在他众多拾遗中,我想捡出《子之于归》(化用《诗经•鹊巢》)、《想起邻家小妹》(化用《诗经•关雎》)、《命悬葛蕈》(化用《诗经•葛蕈》)、《周卷耳是一个好女子》(化用《诗经•周南•卷耳》)、《桃之夭夭》(化用《诗经•周南•桃夭》)诸篇,一方面,我们能看到诗人为续接粘合文化传统断裂,默默劳作,付出汗水,得到收获;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他满足、愉悦,打发时光后,拥踅宁静,撷取的诗意生活。特别是读到“以花养眼的人,称她美人;用花写诗的人,呼她妹妹;在花里采蜜且以之为命的人,叫她:我家里那位”(《桃之夭夭》)时,他已俨然避开红尘的喧嚣和嘈杂,真的回到古代,过起了桃花源的日子——真让人艳羡垂涎,不是一滴两滴,而是三尺悬瀑了。

扬自我,在八方去路里探寻,听命于内心神秘神圣的召唤

第三辑为“一个人的饮酒方式”。表面上看,只关涉到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其实,也关涉到一个人的性格和写作方式。宿命点看,关涉到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有人说,诗歌是一种命运,转换一下,也可以说成散文诗是一种命运。从澄泉兄散文诗集命名《谁能占卜我的命》和其《后记》里“散文诗,简直就是我的命数”看,他是自觉地把写作和命运结合起来,去探寻一种更高更深的命题,去找自己的去路,写作的去路,甚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去路。这是一个广阔的方向,需要八方辐射和求索。调整一下角度,就是要听命于内心神秘神圣的召唤,是扬自我,扛着一面大纛,后背还飘扬着各色小旗。《一个人的饮酒方式》里“他便以狼的方式豪饮自己”,痛快淋漓的张扬个性;《走进一片阳光地》里“只有人与向日葵,和谐地对唱”,是对人和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入场又离场的展示;《一次未完成的秋猎》里“猎人,猛一转身,蹲在青石头的后面,形同猎物”,是清醒冷峻到发抖的预兆;《一只鸟的翅膀逃不出竹子的八卦》里流泻着理性而又宿命的无奈,《喊疼》里“最该喊疼的,是那个把异乡的月亮当作月饼,或把故乡的月饼当作月亮,狠咬一口的人。但他的疼藏在喉咙的深处,他不喊疼”,直刺当下一个庞大群体的肺腑和软肋……诸多篇章,恕我不一一梳理,我说诗人在八方路去里探寻,这八方,言指他多方位、多领域伸展他的笔触,而非确指;也有一些方位、领域尚未涉猎,但不是他的疏忽,而是集中所选篇目限制,我们没有看到,而暂时留下的空白罢了。
关于澄泉的散文诗,名家多有论述。崔国发说:“徐澄泉的散文诗,在纯与不纯的风景里,体现了诗人的牧歌意绪、童话般的纯净或寓言式的隽永。”李自国说:“澄泉的散文诗,吸收其诗歌创作的灵魂,表现他情绪与心灵碰撞瞬间的火花,也吸收了散文自由、抒怀状物的特点,并把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以适应诗人灵魂的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孙婧说:“徐澄泉戏谑、荒诞,亦嘲讽,但他关注灵魂,并倾注以更大的热情。他总是以文学的视角和作家的眼界触及人类灵魂的根本问题。”在此我略引用几则,让读者看到他散文诗的亮点,也顺便纠正一下我的挂一漏万,以致湮没了他文本拥有的更多光辉。
在《后记》里,澄泉兄有“散文诗的题材要大起来,内容要重起来,形式要硬起来”之说,有“让散文诗承载历史与文化之重”,“承载哲学与思想之重”,“承载生命与生活之重”之观点,这是他的真知和灼见。对此我提出一点反对:一味在这种理念驱使下写作,对于一些细小的、边缘化素材、人物和命运关注就不免有疏忽和无视;写作题材偏重传统、文化、文史、经典,不免就多了些压抑;语言也会跟着受制约,板滞、规整、范式化句子一多,自然就影响了诗文灵活、灵性和没有羁绊的青春朝气。
散文诗之长在表现“更抽象的现代生活”(波特莱尔)。在倡导散文诗要“重起来”和“意义化写作”(周庆荣)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有散文诗要“轻一点”的呼吁,怎样举重若轻,怎样去发现和调侃生活的细节,怎样打破散文诗定义的无解魔咒,怎样驾轻就熟……使这一文体得到正名、获取合法身份从而确立自身的向度、标准,逐渐形成文本体系、理论架构、评论话语权,而不是今天朝散文身边蹭一下,明天又向诗歌队伍靠一下,看诗歌和散文的眼色,看诗歌和散文评论家的脸色,变得无所适从,乱了分寸,失掉自我。散文诗要有自我发展的方向,更要有自我行路的定力,尽早形成自己固若金汤的高地。最后以此共勉,并给此评画上句号。

2018年9月8日农历白露于霞蔚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8-9-19 12:38 | 只看该作者
澄泉兄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于重庆万州,年少时受父亲启蒙,埋下文学的种子,16岁考上南充师范学院,广泛阅读中外文学名著,进入文学创作发轫期;毕业后到康巴藏区康定中学任教,1992年调入乐山犍为,更多从事文学编辑和活动。万州——康巴——乐山是他的三个故乡,更是他诗歌和心灵的栖息之地,人生经历让他的诗文打上了“高原”、“流浪”的烙印,也渗透着草原民族情结。从1984年发表处女作至今,已有文学作品2000余件问世,出版诗集4部,散文诗集3部,编纂其他著述多部,理所当然跻身于名家、大家行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8-9-19 12:4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澄泉的散文诗,名家多有论述。崔国发说:“徐澄泉的散文诗,在纯与不纯的风景里,体现了诗人的牧歌意绪、童话般的纯净或寓言式的隽永。”李自国说:“澄泉的散文诗,吸收其诗歌创作的灵魂,表现他情绪与心灵碰撞瞬间的火花,也吸收了散文自由、抒怀状物的特点,并把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以适应诗人灵魂的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孙婧说:“徐澄泉戏谑、荒诞,亦嘲讽,但他关注灵魂,并倾注以更大的热情。他总是以文学的视角和作家的眼界触及人类灵魂的根本问题。”

全面的介绍,让读者熟悉徐诗友的作品和概况,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5-5 04:0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