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微诗,大多数人都在风月里转圈子,也就是把风月,用灵感,当成了几个漂亮的词,除此再品也就寡淡无味了。还有一种现流派很流行的干预,有的根本就不知干预的目的何在,只知道抡起大锤就砸,可是带来的却是千疮百孔。其实干预也要讲方法,讲艺术。如果见风就是雨,那么这诗是微才是真正的危。说一千,道一万,不管是短还是微,宗旨只有一个——要有诗的本质,要能引起人的思索,或者转化思维,在片言只字里,去领略人生与艺术的真谛。
欣笔到此,我不得不提到一个大诗人。他就是印度的泰戈尔,曾经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也爱写微诗,有一诗集就叫《飞鸟集》,是大翻译家郑振铎翻译的,意境之妙,无人能及。比如——人生是花,而爱便是花的蜜——仅仅一句,就韵味无穷,再比如之十二——“海水啊,你说的是什么?”/“是永恒的疑问!”/“天空啊,你回答的话是什么?”/“是永恒的沉默!”——以问答的方式,如此简洁,但视野之辽阔,又孕人生哲理与天地间,无不是大手笔。再比如之十八——你看不见你的真相,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一句道破人的江湖,这样的诗才能百读不厌,无不是大义贯穿其中。
不可否认的说,我们不少诗者都在脱离实际,在玩一种唯美的游戏,无非就是让想像怎么奇特,可是却不是生活的经验,全凭天马行空,陈词滥涠在支撑脸面,有时红到让人不堪卒读。
确切地说,泰戈尔也写风月,可是他的风月无不是天造地设,比如《飞鸟集》之三O——“月儿啊,你在等待什么呢?”/“要致敬意于我必须给他让路的太阳。”——你看,从现象到本质,诗人挖掘的是多么深,仿佛一句就能洞穿世界。再比如之三十一——绿树长到了我的窗前,仿佛是暗哑的大地发出的渴望的声音——这种四两拔千斤的意象,才能化腐朽为神奇,所用不过就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让诗情在绿色盈盈中饱满,同时也让心灵的窗户闪光,并且还是有声的。或许这才是灵魂的声音。
反观现在诗者,抛开生活经验不说,绞尽脑汁的背后,都是一些臆想的想当然。既不能带来意境的营造,又不能让立意立住脚而实现质的腾飞。这样的诗,比比皆是,还美其名曰——好诗!捧别让人腔目结舌,圈红圈到令人手软。
我并不反对灵感一现的妙句,但切忌无大义仅靠词的堆积,诗有义才能发亮,否则只能如餐巾纸,随手一擦,就弃之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