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81|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谷子评论)词义的“根性”效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14: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词义的“根性”效应
——读周庆荣新著《 有远方的人》之《土地》篇


文/老谷子



    在研究著名散文诗人周庆荣的散文诗时,笔者并非重理论的角度,而是从更加贴近中国散文诗发展和指导写作的意义上考虑。据悉,中国散文诗理论基础薄弱,更无从谈体系,这与中国散文诗的历史密切相关。既然如此,散文诗理论就应是百花齐放,有志者均可参与,诚望理论界诸家允许一个爱者参与其中。这是题外话。
    解读文学作品,离不开词义;对散文诗也是一样。在学习周庆荣散文诗的过程中,其文本的朴素与思想的光芒总是令人情不自禁,究其艺术的奥妙在何处?笔者发现了一个点儿:“词义的‘根性’效应”。
    所谓“词义的‘根性’效应”,笔者解释为:“汉语词约定俗成的本义与引申义和它以固有的意义在文本与传播中产生的效应。词义的‘根性’指词的意义的固有性。”汉语每个词的词义都是经过千百年来人们的引用创造再引用再创造而确定下来的,到了现代,有极少的词灌注了新的成份,其整体意义一般是没有变化的,它们牢固地活跃于人们的口头交流和书面语中。
    “词义的性质包括概括性、模糊性、客观性和民族性”。根据语言学教科书对词义性质的定义,笔者仅选周庆荣正待出版的散文诗集《有远方的人》其中一章《土地》试论周庆荣散文诗“词义的‘根性’效应”。
    我们在平时广泛的阅读中,只是觉得文章富于自已理解或暂不理解的意义,说不出所以然,其实这与作者拟用的词的词义大有关联。当我们通读《土地》这章散文诗时,词义包含的性质的四个方面无处不有。而具体解读时,有些句子要单独理解,有些却要综合理解;无论怎样理解,都离不开文中涉及的词义的“根性”,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词义的固有性”。本文重在分开解析:

之一:词义“根性”的概括性

    所谓“词义‘根性’的概括性”,这里指有些词义的本义对事物一般意义的综合性。结合文本,请看散文诗《土地》:
    “你无可奈何地去爱,死后也不能离开。” ——题记
    作为农业大国的子民,土地就是命根子,自古没有谁敢夸海口说“我离开你照样能生成”,生于土地,死于土地,葬于土地,已是宿命。这简短的“题记”具有了意义的“概括性”,而这个“概括性”是靠词义来体现:“无可奈何”、“爱”、“死后”、“离开”,这四个词的词义都有其既定意义,即“根性”,你不可能再给它们附加什么,作者采取口述性的语气将这些词组合一起,形成了如下意思:无论你怎样不爱她,为了生存,还得去爱她,不情不愿没有用,她的不美好的一面谁也没办法,艰难地改造她后、无可奈何地爱她之后,你总有一天会死去!死了就能离开她吗?不可能,你还得埋在她下面。这就是土地之上子民的归宿,不可抗拒,也不可改变。
    “你看,我一辈子踩着你,死后,却只能躺在你的深处。
    那时,你永远不会再让我有出头之日,而且,还会长着各种植物和树木,将我更好地覆盖。
    是的,我们将终于扯平。别的足音还在响起,尽管,我知道你会以同样的方式耐心地等待。”
    这是文章的第一节,作者以极大的悲剧意味向我们概括了土地与人的关系以及命运。这是对“题记”的补充阐述,“一辈子”“踩”着你,我不可能到哪里去,“死后”也“只能”埋在你的深处;我一辈子本没有“出头之日”,但我至少能看见阳光,我感谢你;而死后更没了“出头之日”,并连阳光也见不到了,且是“永远”,然而,你用美丽葱郁的青草、鲜花、树木“覆盖”我,这样,我们就“扯平”了;我灵魂得到安息,我知道后来者都会和我的命运一样,你也无法来挽救他们。解析此节后,我们清楚地看到笔者打下引号的这些具有概括性的词在整个语言中所起的“概括性”词义作用,这些词以本来的意义让诗文向着作者设定的方向移动,引导读者丰富的审美。这正是词义“根性”的效应之一。

二、词义“根性”的模糊性

    “词义‘根性’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除了它本意之外的引申义和随着社会变化人们意识的新需要而生发的不明确意义。“不明确意义”即“模糊”。这种模糊词义的“根性”就是“模棱两可”或“这样理解也行,那样理解也可”。比如前面那节中就有两个明显的“模糊性”词:“出头之日”、“覆盖”。“出头之日”是一个含褒贬两义的词,在诗中并非有“见到阳光”之意,是指人的“出人头地”,处于下层的人是不可能出人头地的。作者之所以用这个词,有着明显的“歧义”,让你多往不好的方面想,也要你往好的地方想。这是比“模糊”更模糊的语境。“覆盖”几乎是个无含义的动词,而在文中却赋予了美辞的意义,充满了对土地的包容品格。以上所举地方,都是词义的模糊“根性”起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看《土地》的下一节:
    “只是,我目前还在行走,我看到你呈现的一切。
    花和庄稼,河流山脉,村舍和很大的国家。我还看到一些毒草,它们在民主的区域,匍匐成专制,它们哪里都有。
    所以,我脚步沉重地走,踏着你,想走遍千山和万水。找一些光和温暖,解释你的伟大以及我们与你一起形成的人间。”
    虽然我们与土地有着难解难分的苦难命运,但我们仍在行走,看到你呈现的“一切”,这个“一切”就是“模糊”的概念,因为“笼统”即模糊,我们只可以任意猜测和想象;“花和庄稼、河流山脉、村舍”都容易理解,接下来的“很大的国家”、“毒草”、“民主的区域”、“专制”等有着典型的“模糊”的成份。对这一连串具有相当大的敏感性词汇,笔者不想作具体分析,只是由衷地说一句似乎与本文论述的问题无关的话:诗人的责任与胆量是对以上用词目的的最好肯定。本来以上所列的这些词汇是有着其专用本意的,且并没什么引申义,由于作者特殊的修辞才让其饱含了多层面的模糊意义。
    “所以,我脚步沉重地走”,为什么要“沉重”地走?是一种什么样的“沉重”,又“沉重”到了何等程度?除了“模糊”,读者无从得知。这里的模糊与“沉重”这一模糊词义相关。“找一些光和温暖”。一个模糊性的“找”字让“光和温暖”显出了一种特别的珍贵之意,或许还有着其它内含,我们只能意会。“解释你的伟大以及我们与你一起形成的人间”,这句话本身就十分费解;“伟大”与“人间”能解释得清楚吗?事物是越大越模糊。光有“你”而没有“我们”,能称为“人间”吗?“我们”和“你”应是一个整体;能证明你“伟大”和能说明“我们和你”都很美好的,不是别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温暖和光明”。笔者对此节作的分解,也许还不太清晰,只作为抛砖引玉。此节里的模糊是作者有意用了一系列本不精确的“模糊词”的词义,外加巧妙的语用,造成其更大的模糊性。这是词义的“根性”所产生的效应之二。

三、词义“根性”的客观性

    在解释以上小标题之前,有必要先将“客观性”这个似乎耳熟能详的词的概念摆上台面:“客观性是哲学的一个中心概念,指一个事物不受主观思想或意识影响而独立存在的性质,跟“主观性”相对应。客观的事实,不受人的思想、感觉、工具、计算等主观手段的影响,而能保持其真实性。”(互联网百度)
    具有历史延用性和大众通用性的词义具有客观性。语言学教科书上说:“‘义’和‘意’都有‘意义、意思’的含义,一般来说,‘义’是指概念义,是客观的;‘意’是指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是主观的。表示‘词本身的意义’的词形要写作‘词义’”。因此,词义所包含的除了客观性,还有主观性,但更重要的还是客观性。客观性就是类词的词义的“根性”。
    文学艺术之所以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也在于它所具有的客观性,是以主观为客体呈现的客观主体。词义是这个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它们身上包含的固有意义和通过作家、诗人科学的架构才展现出的斑斓多姿的景象。可以说,客观的才是美的,才是有意义的,才能被人类大众所接受。
    周庆荣的散文诗就充满了客观的意义,他很少有明显的个人主义色彩,可以说,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就是他精神的主体,他本人似乎不存在;他的诗文中表现出的人文信息,几乎成了一个时代的象征。我国当代著名诗歌理论家谢冕先生在为周庆荣正待出版的新著《有远方的人》的序言中这样说道:“他身居城市,创造着、也享受着现代文明的繁华。他生活在当下,有自己生活的现场,但他的心在远方,他的思念也在远方。他总是从此地遥想彼地,遥想彼地的一切:山水,田园,阳光和空气,云彩和花朵。每当此时,他似乎忘了(其实未必)此时和当下,对远方的一切有一种放不下的牵挂。他是一个不满足于现实的始终思考的人,他拥有,而他不满足于曾经的拥有,他总是思考那些遥远的事情,他因思考而痛苦。他不是不知世事的复杂,他热爱包括这复杂在内的生活,但他又不能不焦虑地面对那看来有些遥远的纷繁、嘈杂和纠结。综观他的散文诗写作,所有的写作总在表达这种心境:人在此时此地,放不下的,挥不去的,总是对于远方的怀想和惦念。”正像先生说的对这一不可知的“远方”的渴念与呼唤,形成了周庆荣散文诗必然的“客观性”。
    我们还是接着从《土地》,来看他用客观词义的“根性”所构筑的客观世界:
    “我的正常状态非常平静,欣赏你的多姿多彩,你的富饶和你的贫瘠。
    存在,是一切的鸟和它们的飞翔。
    因此有巢,我所理解的家就是你常见的几间房子和一排树,我的家人都热爱你。他们耕耘如同给你挠痒,至于你自己的舒展筋骨,我便无端地憎恨海啸与地震。”
    应该说这章散文诗的主题还是对生养我们的土地的爱,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恨”也是“爱”的一个方面,包括我们前面读到的诗人对土地诸多的忧郁和不满。从客观而言,“儿不嫌母丑”,努力改变,这才是大义大爱,读者可能已从作品中感悟到了这份沉甸甸的情怀。再来细看此节中以几个词组显出的客观性:我的“正常状态”“非常平静”,欣赏你的“多姿多彩”和你的“富饶”、“贫瘠”;存在,是“所有鸟儿”和它们的“飞翔”。笔者理解为:“平静”是我的正常状态,你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你仍是“多姿多彩”的,常摇动着你的儿女们的心旌;你总体“富饶”,也存在着“贫瘠”,包括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我们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总的来说是一种印象:在飞翔、在进步。文章的下面作者以更形象的笔墨表现了一种幽默乐观的心态:所选用的词更显出了客观词义的“根性”:我们同鸟一样,也有“巢”,那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家:几间随处可见的平常的房屋和房屋前栽种的桃树梨树和枣树;即使条件艰苦,有时还遮不住风雨,但我们全家老小都打心眼里热爱你。这里表现得十分真实,中国的普通平民都是这样的,他们安平乐道,知足常乐,朴实无比。后面作者写到了自然灾害,点到为止。文章整节整体印象是客观的,其中没有用那些突兀的词,让词义尽量中型,尽量克制主观的东西,体现出文本的客观性。这一节词义“根性”的效应更加明显。
    有人说:“诗人不是人,他是神”,这话对身为人的诗人而言是有些过了,诗评家李仕淦在他一篇《周庆荣散文诗论》文章中谈到什么是诗人时说:“这个‘人’,是诗人,是艺术家,‘他是一个更高意义上的人——是一个‘集体的人’,一个具有人类无意识心理生活并使之具体化的人”。此刻,我们只能说,诗人是比一般普通人更个性更主观,但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更具艺术客观性”。

四、词义“根性”的民族性

    笔者认为,“词义‘根性’的民族性”从表体和内含两个方面来体现。表体是指与民族的山川、风景、事物等有关联的类词和符合本民族对词义运用的习惯而言;其内含要能透出民族历史、文化、气节、精神等方面的“根性”。就诗歌而言,它是一个民族智慧和灵性的结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形象。要保持诗歌的民族性,必须首先从词义的“根性”上确保诗意的综合性、风格的个性化,坚守神性的自觉的虔诚的信念,恪守民族的品格,叩问时代精神,显出思想内蕴、审美旨趣和文化心理。如果说诗歌的民族性是诗歌的世界性的重要基石,那么,诗歌词义的“根性”的民族性更是诗歌民族性的根基。
    “个体存在、群体(一代人)存在之于一个国家民族崛起而融入国际世界与人类整体存在所产生的巨大张力,其震撼与逼迫当然也不止于对周庆荣,而是针对所有中国人的。”诗评家李仕淦的这句话份量很重,说明周庆荣的散文诗的民族性已代表和影响了一部分中国人。为此,我们庆幸中国散文诗已在迈向民族性的道路上走出了可喜的一步。
    了解周庆荣散文诗的人,都可能会赞同“民族性”是他所有散文诗的明显特性。更重要的是其表体之外的气象与内蕴。此文不作其他引文选择,还是接着看他的《土地》。从《土地》的第四节起,作者开始升华,向民族大义转向:
    “我知道你的概念庞大。
    但你的名字就叫土地。飘泊:流连忘返或者不忍目睹,我都不敢放弃最后的方向。你庞大概念里的一个点,故乡或者都市,我必须刻骨铭心。
    与我有关的一个点,与众多的别人有关的那些点,你能否对它们好一点?
    过于浅表的一视同仁,如同空洞的主义。土地,我希望你有所作为。”
    限于篇幅,笔者不再对其内容作细致解析,只从其中有民族意义倾向的词义来看其“根性”作用:“你的概念庞大”、“你的名字叫土地”,“故乡”和“都市”,我必须“刻骨铭心”。笔者解读:再“庞大”的概念大不过祖国和“民族,“故乡”与“都市”和“我们”共同组成了祖国、民族这一庞大的体系,我“必须”“刻骨铭心”,不能有丝毫懈怠,无庸置疑。这是一种多么深厚、坚毅的爱呀!这里所选用的词都带有那些词义的“根性意义”的明朗性、热情性和坚定性。与我有关的一个“点“,与众多的别人有关的那些“点”,你能否“好一点”?这个“点”虽没前面的词义的明朗清晰,但也具有爱的宽容色彩在内。最后一句发人深省,让人不得不反问:我们什么时候“一视同仁”过?要有,也只是曾经说过,从没实行。“你能否对它们好点”?这里的“你”不是指“土地”,而是指更大意义上的名称;“它们”在这里也不仅仅指在土地上生活的人们,而是指更大范围的人群;“好一点”,这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语式,充满了人性、人情味;“好一点”反衬着有不好的“那一点”;今后怎样才叫“好一点”?要“好”到什么程度?作者并没有说出来,表现出了一种善意。“土地,我希望你有所作为”。诗人诚恳地提出要求,也是希望,这表现出了一个诗人和一个大民族人民的大夙愿。从词义的“根性”的民族性来看整节,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围绕民族的处境、民族的现实以及对民族未来的关切、热爱和希望上。是理性与诗性的结合和对词义“根性”较好的运用把握才达到了这样的艺术效果。

    后面几节还有关于民族更强烈的描写,让我们深感一个赤子博大的热忱:
    “一个孩子,他拄着老人的拐杖,击杖而歌。土地沧桑,人也沧桑。
    一个孩子,以杖击地。他不吹号角,他看天空的流云,在土地上嘻乐。”
    这是《土地》的结尾,一幅苍茫的画面中,“孩子”、“老人”、“手杖”、“天空”、“流云”这些具有“根性”意义的词义,不用分说地直抵我们所热爱的家园的“沧桑”,以及我们难以平静的柔软的心灵。

                                                                       2014.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8-9-25 18:48 | 只看该作者
饱满、细腻的文论,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8-9-25 22:19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问好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8-9-26 08:08 | 只看该作者
老谷子老师早安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8-9-26 08:09 | 只看该作者
又一大篇议论主题,又可以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08:30 | 只看该作者
秋水岸 发表于 2018-9-25 18:48
饱满、细腻的文论,欣赏

谢秋编审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08:30 | 只看该作者
翔鹰 发表于 2018-9-25 22:19
来学习,问好您!

谨作为交流!秋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08:31 | 只看该作者

早安!敬重你的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8-9-26 09:07 | 只看该作者
老谷子 发表于 2018-9-26 08:31
早安!敬重你的精神!

谢谢,只有我一个人啦,我不管谁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10:45 | 只看该作者
盗梦空间 发表于 2018-9-26 09:07
谢谢,只有我一个人啦,我不管谁管了??

孤军奋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7 12:4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