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97|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雪人读历卷【中诗简牍】笔记4~5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28 0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44【中诗简牍】2012年7月卷:榜眼卷1号作品

《世外桃源》
文/高山松

你明明知道这只是一个温柔的陷阱
你明明知道这块牌匾上的每一个字,都是
装有倒须的渔钩,你还是义无反顾地
走了过去,你的一只脚
已跨过了那块牌匾,你的腰姿
仍在门槛上,扭成一朵桃花的曲线

笔记:这首诗有一种构思的独特性,题目《世外桃源》,但只写到了世外桃源四个字的牌匾下,并在此瞬间放大维妙维肖地定格。
    初读,本以为是一种除了语言之外的写作技巧,余留空间引领读者向往。确实,在这点上文本很成功,任何关于世外桃源的描述都不会是读者心目中的向往的追求,任何描述都会降低读者的期待,会减弱诗歌的意味。
    再读,文本让我想起了:韩东说"诗到语言为止"。这句话有很多种理解,但在这里,它意味着诗歌放下隐喻与象征的枷锁,回归文字的最初的面目。从这点上,它在拉近诗歌与读者的拒离,极度缩小诗歌与大众阅读者的隔离。
    再读,你会发现作者在进一步摒弃知识对于诗歌的蒙蔽,他在解构"世外桃源"四个字,试图放下历史在这四个字上的文化积淀。
    最后一行对门匾下桃花的描述并定格,除了给有经验的诗阅读者以如最初阅读的余味感之外,同时给无经验的诗阅读者,甚至只有识字水平的阅读者以语言表达上的审美享受。
    其实,从这首诗歌的如何诞生的角度来读此诗,我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作者在试图做摒弃文字的经验遮蔽,回归文字本来面目的创作的时候,此文本的写作灵感有可能来历史文化的烙印,来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最后一段:“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作为读者的阅读,我想诗人对于世外桃源的向往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过。诗人内心都有两只脚,一脚踩在那块牌匾外,一脚“已跨过了那块牌匾”。两只脚若不可同步协调一致,是不是只有一个处理方式:“你的腰姿/仍在门槛上,扭成一朵桃花的曲线“?
    当一首诗,从技巧到内涵都值得一读再读,与读者的隔也很微弱时,我想这文本在某些程度上是成功的。
    读到这时,我有一种读者与作者之间,自以为的会心感,这种诗写上的追求是否就是作者内心的世外桃源呢?
2018年8月25日凌晨

5【中诗简牍】2012年8月卷:状元卷作品《午后》
文:湖北章洪波

阳光流淌,一只鸟纯净的叫声
从树梢落到一朵月季上
再落到青草,绿茸茸的梦里

这是午后,风声慵懒地走过
蜗牛,缓慢地爬行着
在守林人的鼾声里,樱桃渐渐泛红
芭蕉愈来愈绿……   

笔记:《午后》,读来心静、干净、有境界。有如此三境,可又好像它只用黑眸看了你一眼,你就己在午后的画面中,但是,它又如此别致,别致到你想与守林人一起酣睡。这是为什么呢?
心静:第一,这首诗打开的极度缓慢,慢到好像秒针都快要停摆了。慢会引领读者进入诗现场,慢会抵消读者在现今社会快节奏下的压抑与烦躁。第二,诗歌以动衬静,画面上动静相宜。
干净:第一,诗语洁净,没有多余枝蔓。第二,文本没有"喻",也没有费神的意象或象征,阅读上好像一览无余。第三,全文好像就只在描景,唯一称得上的写作手法,可能就是通常说的"赋"的铺陈。
有境界:第一,时间的拉伸与压缩,给文本带来无限张力。
        这首诗若真只有慢,它估计己经被风吹走了。作者估计是技巧大师,他将很快的事物切分定格给你看,比如鸟鸣会有多快,一秒还是两秒,但作者落下极慢,"一只鸟纯净的叫声/从树梢落到一朵月季上/再落到青草,绿茸茸的梦里";他又将很慢的变化压缩,比如植物能被视觉察觉的变化要多久,但在作者笔下只在短暂的午睡间,"在守林人的鼾声里,樱桃渐渐泛红/芭蕉愈来愈绿……"。
       第二,赋手法的处理到位,古诗句化用巧妙,使文本在缓坡上立起。
        作者用"赋"写作时,从多角度描景时,铺出光芒,又从结尾处巧妙化"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收敛内核,让文本向深度推进立起。
     可能有些读者认为:"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熟词,化用会对文本张力有影响,但是这里作者处理巧妙,对于文本立起有事半功倍之效。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原文中本是感叹时间流逝与哀伤,但作者化用之后,则表达出午后时光如此美好,时光一秋也只有一刻。美好才觉短暂!
       第三,文本没有高深的立意,但作者有高深的境界。
       此诗属客观诗,作者不做主观介入,但通过文本,我们便知作者心境。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语皆是观者心:寂静如镜,淡定如风。
2018年8月27日凌晨【中诗简牍】2012年7月卷:榜眼卷1号作品

《世外桃源》
文/高山松

你明明知道这只是一个温柔的陷阱
你明明知道这块牌匾上的每一个字,都是
装有倒须的渔钩,你还是义无反顾地
走了过去,你的一只脚
已跨过了那块牌匾,你的腰姿
仍在门槛上,扭成一朵桃花的曲线

笔记:这首诗有一种构思的独特性,题目《世外桃源》,但只写到了世外桃源四个字的牌匾下,并在此瞬间放大维妙维肖地定格。
    初读,本以为是一种除了语言之外的写作技巧,余留空间引领读者向往。确实,在这点上文本很成功,任何关于世外桃源的描述都不会是读者心目中的向往的追求,任何描述都会降低读者的期待,会减弱诗歌的意味。
    再读,文本让我想起了:韩东说"诗到语言为止"。这句话有很多种理解,但在这里,它意味着诗歌放下隐喻与象征的枷锁,回归文字的最初的面目。从这点上,它在拉近诗歌与读者的拒离,极度缩小诗歌与大众阅读者的隔离。
    再读,你会发现作者在进一步摒弃知识对于诗歌的蒙蔽,他在解构"世外桃源"四个字,试图放下历史在这四个字上的文化积淀。
    最后一行对门匾下桃花的描述并定格,除了给有经验的诗阅读者以如最初阅读的余味感之外,同时给无经验的诗阅读者,甚至只有识字水平的阅读者以语言表达上的审美享受。
    其实,从这首诗歌的如何诞生的角度来读此诗,我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作者在试图做摒弃文字的经验遮蔽,回归文字本来面目的创作的时候,此文本的写作灵感有可能来历史文化的烙印,来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最后一段:“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作为读者的阅读,我想诗人对于世外桃源的向往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过。诗人内心都有两只脚,一脚踩在那块牌匾外,一脚“已跨过了那块牌匾”。两只脚若不可同步协调一致,是不是只有一个处理方式:“你的腰姿/仍在门槛上,扭成一朵桃花的曲线“?
    当一首诗,从技巧到内涵都值得一读再读,与读者的隔也很微弱时,我想这文本在某些程度上是成功的。
    读到这时,我有一种读者与作者之间,自以为的会心感,这种诗写上的追求是否就是作者内心的世外桃源呢?
2018年8月25日凌晨

5【中诗简牍】2012年8月卷:状元卷作品《午后》
文:湖北章洪波

阳光流淌,一只鸟纯净的叫声
从树梢落到一朵月季上
再落到青草,绿茸茸的梦里

这是午后,风声慵懒地走过
蜗牛,缓慢地爬行着
在守林人的鼾声里,樱桃渐渐泛红
芭蕉愈来愈绿……   

笔记:《午后》,读来心静、干净、有境界。有如此三境,可又好像它只用黑眸看了你一眼,你就己在午后的画面中,但是,它又如此别致,别致到你想与守林人一起酣睡。这是为什么呢?
心静:第一,这首诗打开的极度缓慢,慢到好像秒针都快要停摆了。慢会引领读者进入诗现场,慢会抵消读者在现今社会快节奏下的压抑与烦躁。第二,诗歌以动衬静,画面上动静相宜。
干净:第一,诗语洁净,没有多余枝蔓。第二,文本没有"喻",也没有费神的意象或象征,阅读上好像一览无余。第三,全文好像就只在描景,唯一称得上的写作手法,可能就是通常说的"赋"的铺陈。
有境界:第一,时间的拉伸与压缩,给文本带来无限张力。
        这首诗若真只有慢,它估计己经被风吹走了。作者估计是技巧大师,他将很快的事物切分定格给你看,比如鸟鸣会有多快,一秒还是两秒,但作者落下极慢,"一只鸟纯净的叫声/从树梢落到一朵月季上/再落到青草,绿茸茸的梦里";他又将很慢的变化压缩,比如植物能被视觉察觉的变化要多久,但在作者笔下只在短暂的午睡间,"在守林人的鼾声里,樱桃渐渐泛红/芭蕉愈来愈绿……"。
       第二,赋手法的处理到位,古诗句化用巧妙,使文本在缓坡上立起。
        作者用"赋"写作时,从多角度描景时,铺出光芒,又从结尾处巧妙化"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收敛内核,让文本向深度推进立起。
     可能有些读者认为:"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熟词,化用会对文本张力有影响,但是这里作者处理巧妙,对于文本立起有事半功倍之效。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原文中本是感叹时间流逝与哀伤,但作者化用之后,则表达出午后时光如此美好,时光一秋也只有一刻。美好才觉短暂!
       第三,文本没有高深的立意,但作者有高深的境界。
       此诗属客观诗,作者不做主观介入,但通过文本,我们便知作者心境。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语皆是观者心:寂静如镜,淡定如风。
2018年8月27日凌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8-9-28 11:06 | 只看该作者
中诗歌网的诗坪欢迎多评论一下周刊的诗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9-28 11:26 | 只看该作者
张祖鹏 发表于 2018-9-28 11:06
中诗歌网的诗坪欢迎多评论一下周刊的诗歌

周刊的作者与中诗网作者是同一圈内的流动!应不分彼此!只看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8-9-28 14:30 | 只看该作者
当一首诗,从技巧到内涵都值得一读再读,与读者的隔也很微弱时,我想这文本在某些程度上是成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8-9-28 14:32 | 只看该作者
此诗属客观诗,作者不做主观介入,但通过文本,我们便知作者心境。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语皆是观者心:寂静如镜,淡定如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8-9-28 23:11 | 只看该作者
读过佳作,问好小雪人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8-9-29 11:07 | 只看该作者
初读,本以为是一种除了语言之外的写作技巧,余留空间引领读者向往。确实,在这点上文本很成功,任何关于世外桃源的描述都不会是读者心目中的向往的追求,任何描述都会降低读者的期待,会减弱诗歌的意味。
    再读,文本让我想起了:韩东说"诗到语言为止"。这句话有很多种理解,但在这里,它意味着诗歌放下隐喻与象征的枷锁,回归文字的最初的面目。从这点上,它在拉近诗歌与读者的拒离,极度缩小诗歌与大众阅读者的隔离。
    再读,你会发现作者在进一步摒弃知识对于诗歌的蒙蔽,他在解构"世外桃源"四个字,试图放下历史在这四个字上的文化积淀。

如此细心的阅读,值得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8-9-29 11:10 | 只看该作者
《午后》的意境从容、舒缓,读来只有一股悠闲之意感染读者,全文流畅,篇散文诗。《世外桃源》也体现了类似的出世心态。欣赏小雪人诗友带来的诗歌和评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13:43 | 只看该作者
刘苏慧 发表于 2018-9-28 14:32
此诗属客观诗,作者不做主观介入,但通过文本,我们便知作者心境。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语皆是观者心: ...

谢谢品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13:44 | 只看该作者
王美林 发表于 2018-9-28 23:11
读过佳作,问好小雪人老师!

问好!周未愉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6 16:4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