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96|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乐冰:我所理解的口语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28 2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所理解的口语诗

乐冰

中国诗坛一直不太平静。最近又有了纷争:曹谁炮轰伊沙:《中国新诗99%是垃圾,伊沙是垃圾中的垃圾》,伊沙回应曹谁:《口语诗是世界潮流,这种土鳖根本不该入诗歌这一行》,引起不少诗友关注。有记者采访我,让我谈谈。我这人习惯于安静,不想参与诗坛的是是非非。今天只谈我对口语诗的一点浅见,仅供参考、批评。
《诗经》中有“风、雅、颂”,“风”其实就是民歌,来自民间,可吟可唱。魏晋之后的五言、七言也可以吟唱。宋元之后的词曲,由于可以说唱,在民间传播很广。可以说,口语诗歌(主要以民歌的形式)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五四”运动提倡用白话文写作,其实就是口语写作,人们怎么说话就怎么写作。新诗,吸收了散文的自由与口语的特点,这使中国的诗歌得到了解放,所以,新诗也叫自由诗。这是口语诗歌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口语诗更贴近生活,被大众所接受。口语不是口水,“口水是肉体的分泌物,口语是灵魂的物质化”(文艺评论家谢有顺语)。口语诗也要有意境,就是要有诗味,不能像白开水。但白开水加了茶叶,就不是白开水了,就成了茶,就有了味道,就值得品味了。这个味道就好比诗意。
我所理解的口语诗应该是这样的:它不仅注重对诗的字句的把握,而且要用最简单、朴实、明快的语言,记下诗人要说的话;它服从诗人内心情绪的指引,注重诗的力度,让情绪的节奏形成诗的节奏;它的感人力量,来自作品的感人力量;它强调诗的形式服从诗的内容;它提倡诗歌要从生活的实感出发,只写生活中最令人感动的事情;它拒绝无病呻吟,它像一条粗绳紧紧地与人民、与生活捆绑在一起。
美国“垮掉的一代”代表诗人金斯伯格就推崇“口语诗”,他主张“反叛”、“一切可以入诗”、“诗歌语言来自口语,能吟唱、朗读”。金斯伯格曾获得过美国全国图书奖,入选美国艺术文学院院士,还获得过美国普利策诗歌奖提名。
我的诗歌也常常引入口语,以平常的文字书写。这样的诗作,阅读起来反倒觉得真诚,真诚可能是我写作的一个关键词。
下面我谈谈我所理解的“真诚写作”。
“虚伪”与“真诚”是评判文学的标尺之一,人格的真诚也是现代作家的基本品格。诗评家张清华教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作家应该以真诚的心灵面对世界,一些好的作家为什么会被称为历史的良心、民族的良心,那是因为他是真诚的,有原则的,他反对虚伪的写作。”
我们现在很多诗歌看上去不错,但经不起探究和追问,不能称之为“真诚写作”。不少诗歌,要么为了诗意制造虚假的抒情,要么是简单的散文语言分行,要么机械的玩弄“诗艺”,要么空喊几句口号……有些诗歌作者虽然在形式上写的是分行文字(貌似诗歌),白话文,但完全又是从西方模仿来了,生搬硬抄,连自己都不明白自己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以为作品越是晦涩,越是让人看不懂,越是有水平,这就带坏了诗坛风气,让读者疏远了诗歌。《周易》上说“修辞立其诚”,意思是说:写文章要把一颗真诚的心捧出来,对读者真心、诚心,才会与读者产生共鸣。
我常常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是好诗?它的标准是什么?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好与不好主要看站在什么角度,侧重点是什么。但我以为,认同感上还是有一个最大“公约数”。好诗最起码是情感真诚的作品,对灵魂有所触动的作品,就是能让人产生共鸣,打动人心或者让人产生美感、力量、惊喜和启迪。
至于经典,也是相对化的存在。张清华教授对此有过一段解读,他说:任何一个经典都有一个生成过程,时间是一个因素,大浪淘沙,已有的古代经典无疑是经过了千百年淘汰生成的结果,“通常来说,经典就是可以被反复阅读的文本,是对人类文化的承载具有典型的符号意义的那些部分。对当代的文化生产来说,经典变得很相对,你没有办法最终决定一个作品是不是经典,在现代文化条件下,经典可以用一个相对的范畴来认识。”我认同他的说法。
诗歌是关乎人心的载体。用健康的心态来创作,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诗歌怀有一份崇高的敬意,用朴素的心,写真诚的诗歌,让作品来赢得读者的认可和尊重。
是不是好诗、佳作,不是自己说的,也不是靠一帮人吹捧、炒作,投机取巧得来的,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是不是伟大的诗人,不是当代某个团体授予的,也不是几个诗人在一起鼓捣出来的。只有历史、只有广大读者,才有资格评判。历史不会埋没伟大的作品。陶渊明、杜甫的诗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并不被看好,他们基本上进不了主流诗坛。但他们坚持自己的文学个性、道德修养,并坚定地走下去,历史给了他们一个大大的回报。
现在的人大多数浮躁,一些人以为作品靠包装、炒作才能成为“名作”,成为“名人”,这说明我们这个社会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里尔克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说:“如果你觉得你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不要抱怨它;还是抱怨你自己吧,怨你还不够做一个诗人来挖掘生活的宝藏;因为对于创作者没有贫乏,也没有贫瘠的地方。”是的。在生活面前,只有谦卑地扑下身子,用心灵去创作,才能开掘闪光的诗歌。

(乐冰,1966年生于安徽宣城,后移居海南,先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和鲁迅文学院19届作家高研班,中国作协会员、海南省诗歌学会副主席、海口市作协副主席,代表作《南海,我的祖宗海》广为流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8-9-29 08:3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其实李白也写过口语诗,重在是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百年来妇孺皆知!所谓明白如话但又要有意境,从而才构成了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8-9-29 11:16 | 只看该作者
我所理解的口语诗应该是这样的:它不仅注重对诗的字句的把握,而且要用最简单、朴实、明快的语言,记下诗人要说的话;它服从诗人内心情绪的指引,注重诗的力度,让情绪的节奏形成诗的节奏;它的感人力量,来自作品的感人力量;它强调诗的形式服从诗的内容;它提倡诗歌要从生活的实感出发,只写生活中最令人感动的事情;它拒绝无病呻吟,它像一条粗绳紧紧地与人民、与生活捆绑在一起。

“虚伪”与“真诚”是评判文学的标尺之一,人格的真诚也是现代作家的基本品格。诗评家张清华教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作家应该以真诚的心灵面对世界,一些好的作家为什么会被称为历史的良心、民族的良心,那是因为他是真诚的,有原则的,他反对虚伪的写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8-9-29 11:18 | 只看该作者
引经论典,行文流畅、浅白,却能把道理和观点说得清晰、透彻,足见乐冰老师的诗歌文化修养和内涵。点赞、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8-9-29 11:59 | 只看该作者
诗歌是关乎人心的载体。用健康的心态来创作,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诗歌怀有一份崇高的敬意,用朴素的心,写真诚的诗歌,让作品来赢得读者的认可和尊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17: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各位诗歌的理解支持。有兴趣加我微信交流,我的微信号:1528972288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8-9-29 17:23 | 只看该作者
乐冰 发表于 2018-9-29 17:00
谢谢各位诗歌的理解支持。有兴趣加我微信交流,我的微信号:15289722888。

欢迎乐冰老师常来交流、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 15:22 | 只看该作者
秋水岸 发表于 2018-9-29 17:23
欢迎乐冰老师常来交流、指导

谢谢。多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8-10-1 17:13 | 只看该作者
乐冰 发表于 2018-10-1 15:22
谢谢。多交流。

乐冰老师节日快乐,佳作多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8-11-9 10:32 | 只看该作者
问好乐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27 15:1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