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之我见》
如果说诗歌是语言的钻石的话,那么组成语言的文字无疑是碳原子,只有在特定环境下达到一定的温度、压力才有可能成为为数不多的钻石。不可否认大多数语言注定了以石墨或者其他形态存在于自然界或者我们称之为诗坛的圈子、一二文友甚至个人自我排遣中,虽然最终会被自然和时间无情降解、埋没(又有多少称之为诗的分行能逃脱此宿命呢!),但是不能抹杀当下具有的现实意义。正因为网络和自媒体的兴起才使更多人有勇气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用短句、断句、分行应该是快生活时代的必然选择。人们有太多的情感需要发泄,就像岩浆最容易突破的地方就是火山口,诗歌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成为众人之口众矢之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窃以为口语或口水并非衡量诗的唯一标准,关于口水之争更多的是话语权之争。一方面庙堂掌握了话语权却囿于意识形态和体制的双重枷锁不作为、没作为——自弹自唱、歌功颂德、闭门造车;一方面江湖早已风起云涌华山论剑了,可惜文无第一诗歌尤甚(我们知道语文考试的作文都会注明:诗歌除外),所以捍卫说话的权利至关重要,各门各派各有千秋岂不是更好?
批评、怀疑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诗歌概莫能外。在批判这体那体的同时,我们切不可忽略了诗歌天生具有的反抗性和革命性(当然说蛊惑也未尝不可),它的爆发力是毋庸置疑的,就像昆山反杀哥对于正当防卫的定义是史诗级的。如果把这体那体作为说话的权利,那么争论就不应该针对作者,辱骂作者本人更是哗众取巧,因为对人的攻击无益于诗歌的发展,最好的办法是把你认为垃圾的作品拿出来分析解剖才是硬道理硬功夫,所谓见招拆招嘛!这一点我比较认同李大嘴的做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他的《读〈新诗典〉近期十首诗:我读到中国诗歌的一场笑话》),当然沈浩波的《在艺术上我们秉持永恒的民间立场》也可以看一下,以上两篇都是我在微信群里刚刚看到的,所谓兼听则明,故有此文,让读者诸君见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