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玉古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1 2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雷鸣 于 2018-10-17 09:16 编辑

大玉古国
文//雷鸣

序章

一轮朝阳映红海平面
映红南方湿地的野芦苇
映红天际线棉絮状的云朵
白雾似纱,缭绕于沟渠湖叉
一群群白鹭兽鸟
唱起各自的情歌,展翅飞翔
早起的先民,撑着竹镐
将独木舟划向彼岸
这是祥和的新石器时代

第一幕

洛阳铲还沒挖下去
安溪的石桥就塌了
有个千年传言被印证
汇观山的几个山包包
正浮起一层层的
玉琮玉壁玉璜玉珪
就连反山的人面兽
也露出真容,狰狞而神秘
......

一丛丛土坑在湮沒了五千年后
再次被还原
细心的考古手用毛刷
给一些小管勒子作精心护理
生怕这些小家伙脱了皮
有些小箭簇纷纷钻出地面
哭诉当时战场的残酷
而瑶山祭坛上
那位佩戴满身玉件的族长
还在向天祈求
与白云雷电沟通
只是风依旧往北吹
在族长口念咒语的瞬间
一道闪电击破长河
凤凰山脚下
倾盆如注的雨水
骤积成一处处汪洋
祭坛高高在上
这是祭天引发的洪水
从那后,垦荒的先民
开始筑坝,垒墙,引渠
城池在洪灾后的地基上
劣土,打桩,砌墙
围起一座座樑房
一处处部落村坊
而祭坛被建往莫角山之上

第二幕

江南的雨季连绵不绝
女娲忘了补天
就在苕溪南岸
暴雨一波波涌向古城
那是神的咒水
族长求来的雨
积雨形成水患,涌向城墙之外
排水闸被一排排捲扬起来
这些用木桩编成的水闸
常常敌不过巨水冲击
凶涌的浪涛击碎木闸
直奔苕溪而去
留给古城一片狼藉

这座华夏最早的古城
以三层围成的泥石混筑墙
挡住每一次洪水的撞击
那些赤膊挡洪的子民
就是大禹的祖辈
现在的古城依然保留着墙跟
那些堆切的石块上
还留着先辈的脚印
纵橫的河叉静静的躺着
在干涸与安眠中
就等着今天
裂开的,厚厚的蒙尘之下
让古老的回音开始发泄

第三幕

这条八米长的独木舟
游弋在玉架山
那条弯曲的内河上
内河连接丘山
那是东海与钱塘江
连接湿地的浅河之浜
芦苇连着芦苇
连至玉架山几处土坡旁
一条条独木舟作为信使
穿越于水泊芦荡

这里有玉器加工坊
一些硕大的玉琮玉壁
在这里没日沒夜的切割挖孔
再经粗细打磨抛光
以天外之力,刻出一个个兽面
被运往太湖流域每一处祭坛
在日照强烈的午时
由巫师作法
向上天讨回好年好月好时光
讨回风讨回雨讨回收成
跪叩的巫师挥动玉璜
两眼紧盯苍天与白云
一串串玉勒子回声不绝
倾刻间风云突变

第四幕

沙土被慢慢剥开
一只硕大的玉琮
静卧在素壁之上
黄橙橙的泥土拥抱着它
当这些泥粒被一点点削净
一张狰狞的脸开始醒来
几位教授丝毫不敢怠慢
那些交织有秩的线条
每一根留着高嗷的声响
像重叠的云块
转动着旋涡一样
停放着无数个困惑的谜团

两只珠眼,一张阔嘴
如同纪元前一头猛兽
静蹲在一处土墩内
油亮的包浆已长满玉琮全身
米色的鸡骨白
成为一位赤裸的战将
它所饱经的风霜
正好形成历史纪年的教科文
留下待解却无法破解的
另一个史纪纲要
那些难测的符号
就像不烂的城墻
让我们无法停止思想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2 21: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雷鸣 于 2018-10-16 14:12 编辑

第五幕

茅山像一个半沉的鸭蛋
座落于丘山北侧
它的西北是玉架山
玉架山其实只是一处大土墩
起初的半洞穴
已改造成茅草房
水渠绕着四周与丘山湿地连贯
那些白鹭鹳顶栖息于茅山
一望东海,芦草连绵
而玉材经河渠从远处运来
这里有琢玉奇才
有切石场和打坯坊
大批的成品件
从这里随独木舟发配太湖沿岸
每年的祭天活动
由这些玉壁玉琮与神对话
苍天由此动容
一些风一些雨
便随天圆地方的琮赶来
它们骤集在此
商讨着天地改为那种颜色
日月如何起落
于是,先民就少了饥寒
我们便有了今天

那只大玉琮的图腾开始笑了
从眼珠和阔嘴上
多了些皱纹
玉琮开始老去
一层层皮壳堆积起来
一直堆积出文明曙光
从这里启航闪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2 22: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雷鸣 于 2018-10-16 14:58 编辑

第六幕

小古城在大溪旁
依径山北侧落成
那些隔砂陶红砂陶黑衣陶
随柴烟的袅袅升腾
一件件被焙烧而成
古城的居民
与玉架山先民一样
他们只不过需要完成
烧水的陶鼎
盛饭菜的豆尊
也有陶碗和酒杯
这是一处生活用具的制作地
他们把柏木切成片段
在搭成的原始炉窑里
煅烧出江南所有先民
必需的日常生活器具

小古城是江南第一处窑场
碎片的网纹长不出记忆
红砂陶展示不出曾经的辉煌
它们被淹灭于当年的繁华
在喧闹中长眠于尘间
今天的瓶窑依然生机勃勃
只因金银铜器的显世
让那些古窑场才隐姓埋名
而那些被覆盖的并非先民
是文明的光芒和手工技艺
随日月轮回
被忘却在了泥沙深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3 17:10 | 只看该作者
大玉古国
文//雷鸣

第一幕

那把洛阳铲还沒挖下去
安溪的石桥就塌了
有个千年传言被印证
汇观山的几个山包包
浮起一层一层的
玉琮玉壁玉璜玉珪
就连反山的人面兽
也露出真容,狰狞而可爱

一丛丛土坑在掩沒了五千年后
再次还原
细心的考古手用毛刷
给一些小管勒子作精心护理
生怕这些小家伙脱了皮
有些小箭簇纷纷钻出地面
哭诉当时战场的残酷
而瑶山祭坛上
那位佩戴满身玉件的族长
还在向天祈求
与白云雷电沟通
只是风依旧往北吹
在族长口念咒语的瞬间
一道闪电击破长河
在凤凰山脚下
暴雨,骤积成一处处汪洋
祭坛高高在上
那些雨水向太湖涨发
这是祭天引来的洪水
从那后,垦荒的先民
开始筑坝,垒墙,引渠
城池在洪灾后的地基上
劣土,打桩,砌墙
围起一座座樑房
一处处部落村坊
而祭坛被建往莫角山之上

第二幕

大雨如注
就在苕溪旁
古城沟渠,将雨水按序排放
房沿的排水沟,顺势泄流
所有的水患,引向城墙之外
排水闸被捲扬起来
凶涌的水,奔向苕溪之内

这座华夏最早的古城
以三垛垒成的泥石混筑墙
挡住每一次洪水的撞击
那些赤膊的子民
就是大禹的祖辈
古城依然保留着墙跟
纵橫的河叉静静的躺着
就等着今天
裂开的厚厚的蒙尘之下
无数道回音开始震荡

第三幕

这条八米长的独木舟
游弋在玉架山
那条弯曲的内河上
内河连接丘山
那是东海与钱塘江
一处湿地的浅河浜
芦苇连着芦苇
直至玉架山几处土坡旁
那些独木舟作为信使
穿越于水泊芦荡

这里有玉器加工坊
一些硕大的玉琮
在这里没日沒夜的切割
再经粗细打磨抛光
以天外之力,刻出一个个兽面
运往太湖流域每一处祭坛
在日照强烈的午时
由巫师作法
向上天讨回好年好月好时辰
跪叩的巫师挥动玉璜
一粒粒玉勒子回声不绝
乌云随风而至

第四幕

沙土被慢慢剥开
一只硕大的玉琮
静卧在素壁之上
黄橙橙的泥土拥抱着它
当这些泥粒被一点点削净
一张狰狞的脸开始醒来
几位教授丝毫不敢怠慢
那些交织有秩的线条
每一根留着高嗷的声响
像重叠的云块
转动着旋涡一样
停放着无数个谜团

两只珠眼,一张阔嘴
如同纪元前一头猛兽
静蹲在一处土墩内
油亮的包浆已长满玉琮全身
米色的鸡骨白
成为一位赤裸的战将
它所饱经的风霜
正好形成历史纪年的教科文
留下待解却无法破解的
另一个史纪纲要
那些难测的符号
就像不烂的城墻
让我们无法停止思想

第五幕

茅山像一个半沉的鸭蛋
座落于丘山北侧
它的西北是玉架山
玉架山其实只是一处大土墩
起初的半洞穴
已改造成茅屋
水渠绕着四周与丘山湿地连贯
那些白鹭灌顶栖息于茅山
一望东海,芦草连绵
而玉材经河渠从远处运来
这里有琢玉奇才
有切石场和打坯坊
大批的成品件
从这里随独木舟发配太湖沿岸
每年的祭天活动
由这些玉壁玉琮与神对话
苍天由此动容
一些风一些雨
便随天圆地方的琮赶来
它们骤集在此
商讨着天地改为那种颜色
日月如何起落
于是,先民就少了饥寒
我们便有了今天

那只大玉琮的图腾开始笑了
从眼珠和阔嘴上
多了些皱纹
玉琮开始老去
一层层皮壳堆积起来
一直堆积出文明曙光
从这里启航

第六幕

小古城在大溪旁
依径山北侧落成
那些隔砂陶红砂陶黑衣陶
随柴烟的袅袅升腾
一件件被焙烧而成
古城的居民
与玉架山先民一样
他们需要完成
烧水的陶鼎
盛饭菜的豆尊
也有陶碗和酒盅
这是一处生活用具的制作坊
他们把柏木切成片段
在搭成的原始窑炉里
完成江南所有先民
必须的日常生活器具

小古城是华夏第一个窑场
今天的瓶窑依然生机勃勃
只是金银铜器的显世
那些古窑场才被泥沙覆盖了
被覆盖的并非先民
这些文明和手工艺
也随日月轮回
被忘却在了泥沙深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7 09: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雷鸣 于 2018-11-12 16:02 编辑

大玉古国
文//雷鸣

序章

一轮朝阳映红海平面
南方湿地的野芦苇与蒿草间
扬起一团团白雾
天际线飘浮着棉絮状的云朵
缭绕于沟渠湖叉周边的
一群群白鹭兽鸟
欢唱起各自的情歌
日出忙碌的先民
挥动竹镐和木桨
将独木舟划向另一方

这是祥和的新石器时代

第一幕

洛阳铲还沒挖下去
安溪的石桥就塌了*
这个千年传言被印证
汇观山的几个山包包
正浮起一层层的
玉琮玉壁玉璜玉珪
就连反山的人面兽
也露出真容,狰狞而神秘
所有的故事
全臧在人面兽的背后
......

一丛丛土坑
在湮沒了五千年后
再次被还原
细心的考古家们,用毛刷
给一些小管勒子作精心护理
生怕这些小家伙散了体
有些石箭簇纷纷钻出地面
哭诉当年战场的残酷
而瑶山祭坛上
那位佩戴满身玉件的族长
还在虔诚的向天祈求
与白云雷电沟通
只是风,依旧往北吹
在族长口念咒语的刹那
一道闪电击破长河
凤凰山脚下
大雨倾盆如注
骤积成一处处汪洋

这是祭天引发的洪水
还是雨季正式到来
从那后,垦荒的先民
开始筑坝,垒墙,引渠
城池在洪灾后的地基上
劣土,打桩,砌墙加固
并围起一座座樑房
填搁好一处处部落村坊
而祭坛被迁往莫角山之上

第二幕

江南的雨季连绵不绝
女娲忘了补天
就在苕溪南岸
暴雨一波波涌向古城
那是神的咒水
还是族长求来的雨
积雨形成水患,汇聚于城墙之內
排水闸被一排排捲扬起来
这些用木桩编成的水闸
常常敌不过巨水冲击
凶涌的洪涛击断木桩
直奔苕溪而去
留给古城一片狼藉

这座华夏最早的城池
以三层围成的泥石混筑墙
挡住每一次洪水的撞击
那些赤膊挡洪的子民
就是大禹的祖先
现在的古城依然保留着墙根
那些堆切的石块上
还留着先辈的脚印
纵橫的河叉静静的躺着
在干涸与安眠中
就等着今天
裂开的,厚厚的蒙尘之下
让古老的回音开始出发

第三幕

这条八米长的独木舟
像静卧的盘龙
游弋在玉架山
那条弯曲的内河上
内河连接丘山
那是东海与钱塘江
连接湿地的浅河之浜
芦苇连着芦苇
连至玉架山几处土坡旁
与东海遥遥相望
一条条独木舟作为信使
穿越于水泊芦荡

这里是玉器工场
一些硕大的玉琮玉壁
在这里没日沒夜的切割钻孔
再经粗细打磨抛光
以天外之力,刻出一个个兽面
再被运往太湖流域
每一处祭坛
在日照强烈的午时
由巫师作法
向上天讨回好年好月好时光
讨回风讨回雨讨回收成
跪叩的巫师挥动玉璜
两眼紧盯苍天与云层
一串串玉勒子回声不绝
倾刻间风云突变

第四幕

沙土被慢慢剥开
一只硕大的玉琮
静卧在素壁之上
黄橙橙的泥土拥抱着它
当这些泥粒被一点点削净
一张狰狞的脸开始醒来
几位教授丝毫不敢怠慢
玉琮纹理清晰,型制饱满
那些交织有秩的线条
每一根连着一个传奇
像重叠的云块
转动着旋涡一般
雕刻着无数个难释的谜团

两只圆圆的珠眼,一张阔嘴
如同纪元前一头猛兽
静守在一处土墩内
油亮的包浆已长满玉琮全身
米色的鸡骨白
仿佛是一位赤裸的战将
它所饱经的风霜
正好形成历史纪年的教科文
留下待解却无法破解的
另一个史纪之谜
那些难测的符号
就像不烂的城墻
让我们无法停止思想

第五幕

茅山像一个半沉的鸭蛋
浸落于丘山北侧
它的西北是玉架山
玉架山其实只是一处大土墩
起初的半洞穴
已改造成茅草木房
水渠绕着四周与丘山湿地连贯
那些白鹭鹳顶栖息于茅山之上
一望东海,芦蕤连绵
而玉材是经河渠从远处运来
这里有琢玉奇才
有切石场和打坯坊
大批的成品件
从这里随独木舟发配太湖沿岸
每季的祭天活动
这些玉壁玉琮与神对话
苍天也由此动容
一些风一些雨
便随天圆地方的玉琮赶来
它们骤集在此
商讨着天地改为那种颜色
日月如何起落
于是,先民就少了饥寒
我们便有了今天

那只大玉琮的图腾开始笑了
从眼珠和阔嘴上
多了些皱纹
玉琮开始老去
一层层皮壳堆积起来
一直堆积出文明曙光
再从这里一次次启航

第六幕

小古城在大溪旁
依径山北侧夯建而成
那些隔砂陶红砂陶黑衣陶
随柴烟的袅袅升腾
一件件被焙烧成功
古城的居民
与玉架山先民一样
他们只不过需要完成
烧水的陶鼎
盛饭菜的豆尊
也有碗盘和酒杯
这是一处生活用具的制作地
他们把杂木切成片段
在搭成的原始炉窑里
煅烧出江南所有先民
必需的日常生活器具

小古城是江南第一处窑场
碎片的网纹长不出记忆
红砂陶展示不出曾经的辉煌
它们被淹灭于当年的繁华
在喧闹中长眠于尘间
今天的瓶窑依然生机勃勃
只因金银铜器的诞生
让那些古窑场才隐姓埋名
而那些被覆盖的
并非只是先民的尸骨
而是文明的光芒和手工的传承
随日月轮回改朝换代
被忘却在了泥沙深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27 21:5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