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伊之争:诗坛不需要霸权
文/乐冰(海南)
伊沙兄尚能饭否?住医院否?建议曹谁兄发一封慰问信给他,安慰他一下。饭还要吃的,觉还是要睡的,吃饱了喝足了,才有力气战斗或者写诗。只要不再写囗水诗,沉下心来多读书,写出一些好诗、留得住的诗。这样,大家还是欢迎他的。
伊沙刚开始对囗语诗还是做了一些贡献,虽然没有他自己夸张得那么高大上。大家私底下也认为,他24岁写出的成名作《饿死诗人》比后来的巜车过黄河》好。《车过黄河》格调低下,纯粹是炒作起来的“名作”。他后来以巜车过黄河》这个路子走,就害了他,就自然而然地被称作“囗水诗人”了。
现在诗坛上风气不好,一首并不出色的诗,通过恶意炒作,成了“名作”。这不仅降低了诗歌的门坎,也给初习诗者带了一个不好的头。真正的诗人是把作品写好,而不是靠恶意炒作。文艺争鸣不是漫骂,是观点的交锋,以理服人。诗人作家各有各的创作理念,但不管怎么说还是要有底线的。垃圾派、下半身很多没有了底线,基本上可以归类为“三俗”。我以为曹伊之争本质上就是、“底线之争”,是“诗与非诗”之争。
无知和狂妄是一对孪生兄弟。疯疯颠颠、妄自尊大是当今诗坛的流行病,这是每一个诗人必须警觉的,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只有热爱生活,谦卑地扑下身子,才能开掘闪光的诗歌。好的诗歌不是自我吹嘘,也不是靠一帮人鼓捣出来的,更不是获得几个所谓的奖就能决定的。要相信读者,读者最有发言权,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所有的经典作品都是经过岁月反复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乾隆皇帝的名气够大、地位够高吧,他一生写了上万首诗,但真正能留下来让人传颂的又有几首?
那些口水诗、下半身基本上是“垃圾作品”,既不能启迪人的心灵,也不能给读者精神愉悦和美的享受。他们的所谓作品,甚至连自己都不好意思拿给父母、妻子、儿女或者姐妹来读,因为他们自己心里也明白“垃圾作品”充满了负能量,格调低下,甚至不堪入目。我相信他们的亲人也不会读他们的垃圾诗、口水诗,更不会欣赏。这些垃圾作品,没有污染他们自己的亲人,却污染了社会。所以,给诗坛吹一股清风,净化诗坛,也是许多人期待已久的事了。
当今诗坛,除了口水诗、下半身、垃圾派,还有那么一些装神弄鬼之人。他们在作品中不说人话,专门说鬼话、神话,说不知所云的胡话,声称“诗歌不需要人看得懂”。用《诗歌月刊》主编李云的话来上就是“不少所谓大神级的诗人,早就失去了对诗歌的根本尊重和崇拜;早就失去了,本该有的写作的纯粹;也早就失去了,深入民间,探访苍生疾苦的勇气。他们放弃了起码的知识分子的底线,不在为这个民族的命运,和这个民族的人民思考,讴歌,导引和批评,他们没有立言,自然也不能勉强他们立命了,他们更厚颜无耻的混在诗坛,为保证自己在诗坛梁山好汉交椅不撼动,咋办呢,自然而然去装起大神,跳起神步,口念咒语,在诗坛扮演李洪志的面孔。这群神汉和女妖,委实不少。”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大神”。我问他诗里写的是什么?他自己也摇摇头,“不知道,诗是不可言传的”“能够解释的诗不是好诗”。这些人,说白了就是一味地模仿西方诗人的文本,但他们并不能看懂原版的外文诗,看的只是翻译过来的诗。而现在很多译者的水平也实在不敢恭维,要知道诗是不太好翻译的。我觉得对于外国诗歌,不能盲目迷信,要读最好的方法是读原文。试想一下,唐诗宋词翻译成外文,还有汉语那种原汁原味吗?比如:有人把中国的"童子鸡",翻译成英文就成了“没有过过性生活的鸡”,完全变味了,成了笑话。所以,我建议读外国诗还是读原文,多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样便于理解、吸收。盲目模仿,写出来的诗歌,只能如同嚼蜡,不知所云。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让文本说话,不是比声音大,不是比势力大。诗歌面前人人平等,诗坛不需要霸权,诗人更不应该装神弄鬼!。
(乐冰,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理事、海南省诗歌学会副主席、海口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其创作的诗歌《南海,我的祖宗海》广为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