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碧青 于 2018-10-27 17:02 编辑
4 ~% h" I1 E' ?3 t5 p% Y
0 ?2 L# z% `- V1 X, \; @现代禅诗问答录(4)
1 d, m+ ]9 T& B5 e* V+ e4 Z' J
: |* v' [4 S% Y0 q! m 现代禅诗问答录之林荣篇( D1 J" O( e6 H+ B% h
* e9 {0 w$ e0 w. z" t
碧青 林荣2 m1 O" R0 H# ]! u+ j
( W8 Q% @* e& K
* d, C2 H! ?5 y- b
0 D8 |$ [) z/ }/ e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碧青姐百忙之中做这个关于现代禅诗流派同人的系列访谈。这是一个大工程。相信这个系列访谈对于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对拓宽关于现代禅诗的认识,提高现代禅诗写作水平有一定意义。为此碧青姐付出了大量心血,致敬碧青姐!- ?- @+ T$ A/ S" \* k) g
之前,读了对南北、林风、 如如等几位诗人的访谈,从提出的问题可看出碧青姐对禅文化特别是对于禅诗真是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每次访谈都融入了碧青姐对被访谈者的深切关注和用心了解。几位诗人的回答透露出真诚与恳切,令我心生敬意。
! x5 x! D9 Z& Y7 e0 F( R2 n6 }" Y 已经有段时间了吧,我查了下微信记录,10月7号上午,碧青姐就把访谈提纲发给了我,因为杂事多多,生活忙乱,心静不下来。大功夫没有,小功夫就荒废了,一直拖到现在,才算安下心来回答碧青姐的问题。正好借此机缘,我也好好梳理一下自己对于禅、禅文化、禅诗的个人认识、想法,和碧青姐交流。我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不妥的地方,还请碧青姐和各位师友同人不吝直言、明示。
# t* u" B" u6 j5 c ! P5 e( C* n$ s
——林荣& \) I7 c5 g' M6 [- x2 B: F
# F6 ]4 z M8 k' e ]! B( B A8 L$ G: E5 i1 D A! l
碧青:林荣好!中国古老的禅文化,对本世纪的文学艺术影响愈来愈大。能否谈谈你是在什么机缘下开始关注和探索禅文化?
6 D7 {; @, }. W8 g! o 林荣:回答碧青姐的这个问题,我想从对于禅最初的所谓“接触”和“认识”开始。我把接触和认识这两个词加上了引号,是因为我觉得我最初的接触和认识并非实际上的接触和认识。! H2 u0 i" ~6 \! e( P$ T
4 F. w. @ @ L 这要从我的孩提时代说起。小时候,我是个男孩子性格,属于天不怕地不怕的那种,一直到小学结束都是个孩子王,和男孩子们玩儿打打杀杀是常事,那时候,很羡慕电影中有武功可以飞檐走壁会轻功的大侠,就听大人们说,练武需要苦练,舍得吃苦头,下的辛苦。听大人们还说到,练得一身真功夫要苦修,入定,入静,坐禅,特别是会轻功的人需要打坐,需要入禅定才能得真传,才会有所成就。现在回想起来,也许从童年时代开始,禅,这个神秘的字眼就已经留在了我的心里,并埋下了禅的种子吧。可能从那时候起,也开始知道了要想做成事,除了能吃苦,还需要练静功,在静中开慧,在静中得真传,否则就是盲修瞎练。后来,升入初中后特别是初三以后,我的性格慢慢发生了改变,变得越来越喜欢安静。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人到中年后,独处,静享时光更是我喜欢的生命状态了。对于安静时光的拥有,越来越成为一种人生享受,慢慢地,我也在学习、接受着古老的禅文化,也慢慢地让禅文化融入到了自己的思维世界和日常行为中。人生中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生命阅历以及一次次的遭遇,会磨炼心性,也让自己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了禅对于生命的引领。无疑,禅修让心灵变得越来越开阔,犹如倒空烦恼的杯子,向着恬淡安静的人生境界慢慢靠近。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都是生命中必然要发生的,不可回避,不可抱怨,不可嗔恨,唯有努力让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否则,所有的抱怨都会适得其反。' a6 K$ u- f8 ?2 K1 o
实际上,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对于禅的认识和理解是非常肤浅的。禅是什么呢?什么是禅定呢?禅,梵文“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就是在生活中静静过滤思想的碎片,依照正见修正错误的思维,弃恶,携善。禅,作为一种修心养性的方法,就是静坐调心、抵御妄念熄灭贪嗔痴慢,超越悲喜,实现由痴而智、由染污到清净的转变,以达到心绪宁静、心身愉悦、心明清空、无欲无求的境界。《六祖坛经·坐禅品第五》:“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宁静的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禅是静虑,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正所谓:“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著,就是定。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j5 \1 Q! ^+ u& W: {7 F
% Q) h& d1 h7 F3 f
实事求是地说,对于禅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我还是太少太太少了,肤浅是我对自己的自我评价,该做的功课很多很多。但我想我是非常幸运的,因缘和合,我在一点点地在认识禅,在接触到禅学和禅文化。在这里,我必须要提到几个人的名字:李艳敏、南北、瓜尔佳·关燕山、碧青。这几个名字是我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记住的,这几个人是我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恩的。机缘巧合,大概是2012年秋,就在我们的小县城,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当年在枣强短暂居住的瓜尔佳·关燕山诗姐,关姐内敛、低调,待人真诚、友善,学识渊博,对文学和历史颇有见地,我们有过几次见面交流,谈诗,谈文化,很是投缘。随后,关姐引荐介绍我认识了碧青姐。就这样,关姐、碧青姐、我,一根缘分的线将我们联系到了一起,我们三个以碧青姐为核心力量,创办了中华女子文学微信公众号。一路走来,也有好几年的时间了。虽然,到目前,和碧青姐姐的交流虽然只是通过电话和网络,但那种心灵的感应却是亲人般的。我说到这些,更重要的是要感恩碧青姐善巧方便的引领,正是碧青姐告知了我有个现代禅诗流派,流派中有诸多志同道合的同人。我这人记性不好,大概与此同时吧,具体时间说不准了,我在第一届衡水湖诗歌节上,认识了当时在衡水学院任教中文系的李艳敏,艳敏的善良和素朴,让我和她没有距离感,从心里把她当做一个妹妹,很亲近的感觉。后来,在衡水市作协组织召开的某次文学会议的间隙,和艳敏交流了对于禅和现代禅诗的看法,并从艳敏那里得到了现代禅诗流派创始人南北老师主编的《现代禅诗探索》纸刊、《世界现代禅诗选》和南北老师的个人诗集。应该说,这几本书,让我对于现代禅诗有了更加入心的认识,对个人现代禅诗的写作起到了促进作用。碧青姐、艳敏、南北老师,他们之前就已经是彼此熟悉的同人了,真是缘分,命运又让我们几个人相遇相识。
, n8 T' ?9 v$ G2 w: W( i 随着彼此间了解的加深,随着相互间对于对方文字的阅读和理解,碧青姐发现了我文字中的禅意,某一天,从微信上,碧青姐给我发来了现代禅诗流派的论坛网址,记得当时还是在“诗生活网”论坛。我发了一些有禅意的诗歌的帖子,很快得到了南北老师和几位诗人的支持和鼓励,大家在帖子后面的留言很真诚,很用心,我也深受启发。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在碧青姐的引荐下,我加入了现代禅诗研究会会员,有了更多机会和大家交流禅诗,接触和探索禅文化了。( F% D9 _1 v: |. E5 C
我要特别感恩的一个人是碧青姐。2016年7月,碧青姐为我诗集《隐居的果实》的出版写了一篇评论长达近两万字的评论——《静默观照和体悟的诗美》,这篇评论为我的这本诗集增光添彩,也是我诗歌写作路上特别禅诗写作的一个助推器。对于现代禅诗写作而言,碧青姐师姐,更是我的知音。常言说,知音难觅,我遇到了;知音难求,善良美好的碧青姐来了……前世有缘,今生有幸,美好的知遇!8 V9 M# I: ?7 M: _1 F( T
, o) u& r8 r% r+ | 碧青:禅者,常被称之为智者,或心灵的觉悟者。禅家讲究“不离世间觉”,而来自纷繁生活的觉悟之诗,更需要大智慧。中国古老的禅文化,对本世纪的文学艺术影响愈来愈大。自唐代以来,禅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已经延续了千年。你比较关注或喜欢历史上哪些受禅文化影响较大的诗人作品?你的诗,大多来自生命的体验,或曰心灵的体悟。近年来,你的诗歌禅意愈来愈浓。能否分享一下你对禅和诗歌融合的探索?同时,也希望你谈谈现代禅诗应该如何关注和表现当下的时代和生活?
! H+ I( ~# _9 N% W; d 林荣:的确,在汉文化中,禅对我们的文化形态、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影响很深,禅的况味也悄然渗透进文人的心灵,历史上,很多文人雅士领悟到了大自然的和谐有序之美,领悟到人与自然当融通合一。他们在面对大自然和现实生活时,往往更加淡泊、超脱,生命虽然平凡,日常生活虽然平淡,但他们却能够从中悟到诗意禅性之美。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尤其唐宋时期出现了一些有一定影响力的写禅诗人。诗人王维就有很多禅诗流传后世。相比李白的疏朗大气,杜甫的忧愤低沉,我从心里更喜欢王维诗作的空灵与虚静。如果人的修为真有层次划分的话,我个人觉得王维的生命境界要胜过前两者。/ Z( T+ l6 W+ k
王维的诗作多富有禅意,他尤其擅长写静,其诗意正和禅境的寂静空灵。如他的《鸟鸣涧》一诗,以动写静,以动衬静,更衬托出天空无边的空寂:0 e/ |# }+ y- t
. ?9 ?0 e5 o9 H+ F3 I 人闲桂花落,
2 ~* i! n" l( [ ^ 夜静春山空,! U; Z1 ^. l# p
日出惊山鸟,' A3 L; o! s; W
时鸣春涧中。
& Q# h Z: T% B. r0 |% A
7 }7 r1 n% `3 z' s1 |2 f, t 诗中,诗人的心境闲恬空淡,以妙笔书写出空灵透彻的实虚交融的景致,这种景象虽然短暂,但却在诗人和读者的心中获得了永恒。这首诗中有王维对于“静”的极致描述,有对于禅家所讲的虚空的具象化或诗意化,我特别注意到了王维对于“人”的“重视”。当然,王维对于人的重视并非限于世俗的你和我,而是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讲求出世间法对于人的引领作用,所以他说人闲桂花落。人有心,而且心静,才能观察注意到周围自然万物的存在,乃至细微之处,比如掉落的桂花,惊飞的山鸟等等。对于“人”的重视是王维禅诗给我的主要启示之一。
6 o3 B1 {! E8 w+ ~1 m: |/ ` 在老家,婆婆房间里有个早先年间的大衣柜,柜子左右两侧是玻璃,玻璃上有两幅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王维《山居秋暝》中的诗句,每次回老家,都会有意无意地站在柜子前,端详这两个句子,心里都会生出莫名的清凉和欢喜。王维笔下的明月清泉,那种静动相宜的东方之美令我神往,现在回想起来,后来,我将自己的笔名取为东方明月,也可能和这个句子有着某种无法言说的有意无意的关联。在此,抄录整首诗如下:6 G9 G5 d9 \3 I& i+ B0 Y, v" R l' n- v
! F* Y9 i7 F5 ]2 y- h-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k7 d9 W. Y( P1 U4 H,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0 p. Z$ z$ v2 ]- X" _* r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 F" A: B* ]/ \. W5 c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 m* p5 c: q* f7 l8 ]/ \
( q+ ?9 a4 k! h 这首诗以禅心雅趣来表现自然之美,继而以自然之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表达诗人对于静安无争的理想的生命状态的向往。是啊,只要心中有禅,则处处可以感悟到禅的意境和情趣,在禅的世界里,物我一体,天地同流,万物共休戚。心容天地万物,外在的山河大地就是内在的山河大地,大千世界就是内在的世界,物与我之间已无分别,而是完全调合为一。这是王维诗作给我的又一个启迪。1 `. Y9 K$ p5 h5 t9 S9 V
王维的这类山水禅意诗很多,读者一方面可从诗人描绘的自然美景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另一方面,读者也可从中窥见诗人的人生态度,探究禅的幽趣玄理,继而引发对人生和生命的深层思考。王维做到了诗禅相融,他的诗并不刻意涉及寺庙经书,他将淡泊清闲、随遇而安、无往不适的意致和随缘任运的思想,于不经意间融化于水诗行中,令每一个字符都传来佛语梵音,绵延不绝。禅家说一个人的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对于我这个愚钝执着的人来说,这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修行之路。读王维的诗,让我深切意识到:若无修为之深,境界之高远,是难以写出好的禅诗来的。这是王维诗作给我的启迪之三。
" z) v% j- L, e: b 修禅的最高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太难太难了,若要能放下一切虚荣、偏见、贪心,对名利荣辱提得起,放得下,绝非一朝一夕的修为,尤其对于我这个钝根之人。当下的自己,实事求是地说,这些道理能想得通,心似乎也明了,然而,事到临头,境界现前的时候,定性往往还是不够,甚至有时候五毒之火瞬间便燃烧起来,火烧功德林的事情常令自己后悔不已。事过之后,反思反省,文字便成了一种倾诉,成了对自己的一种批判,我的一些禅意诗大多源于某种反思,悔过,源于对自己的某种期冀,对澄明的某种渴望。也常常想起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修为的路那么漫长,“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唯有自勉,精进,而写作禅意诗成了一种磨练自己修为自己的方式吧。
! u5 V. H, c! `) b. P% y7 q 同时,对于身边看到或者闻听的一些事情,包括对于社会的认识,我也试图用一种“身在其中、隔岸观火、居高临下”三重思维递进的方式予以体味、省察,试图给它们以一个更靠近理性、更接近客观的认识,努力以此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进而达到在某个相对而言更高的层面上“放空自己”的目的。这也是我更愿意写作禅意诗的原因之一。: n$ ~" }( c% B+ w* k. h
我曾有一首九个字的两行诗,特别感谢碧青姐和几位诗人对它所做的禅性解读。感谢碧青姐和大家的理解和懂得。
9 ]% F7 @ W8 Y/ A7 ?( e/ P- v# d; x1 W$ b; P" U6 o: w# t6 G1 f! X
明月; z3 b) z4 G3 I4 P5 F3 N* U
% F( t9 B$ N$ {4 y0 Z" E( A. V" Y 星河浩瀚,而她说% H, m4 a( l7 e4 `# Z
空寂$ g/ @% J9 H. Q W& R$ s+ v
r3 Z* f& v$ R0 k: m 关于这首短诗,诗人、诗评人李婴诗姐是这样点评的,她写道:, A( A ^: Y$ ~
“这首诗意境浩大而空明,‘明月’在无穷宇宙里似一孤独旅者,有着无以慰藉的寂寞。即使是禅者,也愿意回归了。诗歌语言如此简明而意味丰满深远,如一只鼓满的帆或一双鼓满的翼,是可以飞向极远处的。诗意确实切合了人所共有的生命体验——人海里的孤独感。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明净和超常的概括力,‘那人’的叹息如飘在碧空里的一缕云,既超越又感性,这感性就使她在佛性之内显出人性的底子了。”
1 `* V" t" F4 `, V: H 之所以在这里录下李婴诗姐的这段评论文字,我是想就碧青姐关于禅诗的融合以及禅诗如何表达生活的提问表达这样一种看法。正如李婴诗姐在她的点评文字最后一句中提到的那样,作为生活在世间法中的个体之人,既要努力地超脱,也要积极入世的生活,我们的文字只能来自生活,来自生命体验,来自现世,来自对于世界的认识,即使写出的文字看上去如何的不食人间烟火,但终于还是要“显出人性的底子”。我个人认为,这才是一个禅诗写作者的正途。从生活和社会现实中发现禅意,发现高出于庸长的精髓的东西就是对禅意的某种意义上的发现,从禅意中萃取生命最内核的部分,然后让禅诗写作成为修心的一个途径,成为精神成长某种的营养元素,我想这肯定是我们这些禅诗作者共同的心愿所指。而当我们受益于禅诗写作时,我们也会是家庭、单位、周围甚至整个社会的一个良人。若此,何乐而不为呢?" D2 a& g+ g+ p( v
现代禅诗研究会的创始人南北先生在他的《世界现代禅诗选:现代禅诗一瞥》一文中写到:“现代禅诗,用现代诗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写作具有禅味禅境界的诗歌”。现代禅诗须“禅为根本,诗歌的现代形式只是一件外衣,而内在的精神观照才是根本。”关于现代禅诗,从广义上,可理解为诗人对于自然、人生、生命、世间事物经由静思而获得某种参悟后的以新诗的形式来表达的诗作。现代禅诗往往来自于日常生活、日常事物。诗者绝非好高骛远者,而是能够常常谦逊的、低调的、智慧的观照身边人事,甚至俯身低头于脚下的泥土,但这并非说他们没有“仰望星空”的境界。恰恰相反,禅境正是一种于更高远处的抵达。
, }7 w: B& b7 p; Q2 Z' U 那么,禅意在哪里?诗情在哪里?它们就在众生万有之中,我注意到禅诗写作同人们都深谙此理,大家的很多诗便是从自然万物中来,从日常生活和事件中来,大家有意无意地从中寻到了禅意,静静地体味和享受着禅味。之前,在我的一篇关于姚振函禅意诗的评论文章中,我曾经引用过姚老师几句话,他说“诗,终究不能悬浮在空中”,应当“和人和社会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诗人应当从丰富多彩的当代生活中吸取营养,获取灵感。”我想,写作的确应该基于这样的认知和写作理念,善于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认识周围世界,看待生活,善于发现、捕捉身边事物微妙细小的动静变化。唯此,一首好诗,一首好的禅意诗才会更加富有理趣、意趣和情趣。# [4 d* L B9 h: _' C/ n. L$ C' G
在写给我的《静默观照和体悟的诗美》评论文章中,碧青姐对我的《攀到高处听月亮》一诗的解读,说出了我的心里话,现在读来仍是满满的感动。我想借这个机会特别抄录下来,以表达对碧青姐的感谢之情。5 p8 I5 B- e2 w' B5 D( L4 T
* ~+ ?+ L, X0 C1 A+ Y% s* T9 |
霓虹闪烁,不断有各种车辆驶过7 o/ P8 ^" H& Q6 k2 A' ~, e+ h
街边散落着三三两两电影散场的人们
5 U) Y. A) F8 M. Y+ Y 她是他们其中的一个,身上裹着淡淡的月光
. t3 ]" k+ S/ J! F' H0 S& b3 i: H& m6 s 她从橱窗玻璃看到浅表的自己
. e3 B: T- Y6 y1 Z# ]$ a 月光在那一瞬就丢了踪迹
J' t0 T+ r+ Z: t$ o1 A/ l 她赶紧把月光找回来
) l2 D: z' J& h& u$ l% S" r7 S+ f: E 她抱着月光回家,她把月光: u: {# @& n F, n
! C) b8 }" r1 R. }9 V2 Q7 x 化成一碗充饥的米
' v" q: m( f- | @
$ _% y' N4 Q# i, N6 R: \ 碧青评读:“善于在平常的事物中发现诗意和呈现事物的本来意义,需要心灵的智慧和能力。长期研读中西诗歌的林荣,提出的诗观就是:“写作是一种倾听,倾听自己,倾听那些发出光亮的事物。”她诗意的美好和灿烂,正是来自她对世界的倾听。心灵倾听的姿势,使诗人进入了观照和体悟的禅境,呈现淡定的诗美。林荣的《攀到高处听月亮》一诗,呈现的就是“月光” 丢失又找到并化入生命内部的美妙诗意。这首诗呈现的“月光”在人身上的闪耀或在世间的消隐,亦揭示了自身的光明或暗淡,皆由心念或行为所致。在世间某种存在的事物中观看自身,自身原有的光辉却瞬间丢失,这亦是人类生存现场的一种实相。但这样的“月光”被遮蔽或消失,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并不是月光本质存在的消失。所以,“消失的月光”,很快会被觉悟的智者找回来。由此,我看到女诗人林荣淡定、脱俗的智慧。”
O. g" K) H, k$ @" F" E 事实上,我当然还没有碧青姐在评读文字中所说的那么淡定脱俗。身在五彩喧哗的世俗生活中,身边环境中的诱惑无处不在,个人常常因此道心减退,甚至退失殆尽,一不留心,可能就会从刚刚努力爬上去的梯间跌落下来,甚至于前功尽弃。幸运的是,个人常常有着危机意识,总还不至于完全沦陷在诱惑中。(这也是个人的一种福气吧)# w7 h7 n' ]# b4 y9 O
关于这首诗,我借助它也写出了生活、诗与禅的关系,也特别写出了个人和时代的关系,我在诗中开头写道:霓虹闪烁,不断有各种车辆驶过。以及下面句子中写到的“橱窗玻璃”,这正是我对于这个时代的具象化描写。当下,我们所存身的就是这样一个快速发展、充满了物欲魅惑的时代。就像碧青姐提问我的问题,我自己也在思索。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可以拯救谁,人间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能够认识自己,解脱自己,正如修禅,其实禅修不是别的,就是努力地保持正知正见,避免陷入贪嗔痴慢疑的五毒陷阱之中,安安静静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把月光化成一碗充饥的米”。除此,别无他径。% h/ p' A% {0 z# L5 d3 a) V
8 I1 n, j$ h4 j* S; Y* B 碧青:现代禅诗,更多的体现在追求诗禅一味,就像古今广泛认同的茶禅一味。在诗写的过程品悟到“禅味”或禅意的美境,亦是一种心灵修行的功夫。而每一位追求心灵诗写的诗人,都有可能呈现“诗禅一味”。非常希望现代禅诗得到更多诗人和读者的喜欢、关注和支持。而此时,我很想听听你的心声!
# j0 W7 J; T- }- |( c, s 多年来,我格外关注中国当代女诗人呈现禅意的诗作。如现代禅诗流派张黎、胭脂茉莉、林荣、曹红艳、星儿叶子、李艳敏、苦李子的诗,如大陆女诗人李明月、白兰、那萨、下午百合、如如、宫白云等人的诗,台湾女诗人蓉子、詹虹、颜艾琳、席慕蓉等人的诗。你如何看待女诗人的这种创作现象?' |; u5 ?2 x+ H+ w
林荣:碧青姐是个勤奋而有心的人,除了本职工作,碧青姐的创作量也相当可观,无论诗还是评令人心生敬意。在现代禅诗研究会和现代禅诗论坛,碧青姐是重要一员,另外中华女子文学公众号诸多繁杂琐碎的事情也基本都是碧青姐在打理,碧青姐付出了大量心血。即使这么大的工作量,我注意到碧青姐还在关注着中国当代女诗人的禅意诗写作。碧青姐爱心可鉴,也足见碧青姐对于禅诗的格外倾心。向碧青姐学习。8 f9 f4 D5 X+ ~3 r; I5 Y6 Y
说到中国当代女诗人中的禅诗写作,碧青姐是当之无愧的代表诗人之一。碧青姐提到的这些女诗人我绝大多数都有接触过她们的作品,各有特色,各有千秋,真的为姐妹们高兴。我会持续关注她们和她们的作品。' C& {1 C+ W: a" g
或许,这些姐妹们中,有的是在有意识地写作禅诗,也可能是无意从文字中流露出内心的禅意,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我个人觉得都是好事。禅诗,终究是一个人心智成熟、修行开智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发自内心吟诵出的“偈语”,籍此,我相信姐妹们得到的是内心的安宁和平静。4 R" _: l' I" S1 V/ Y0 q% e4 S
如果把越来越多的女诗人写作禅意诗称作一种现象的话,那么,首先,我要说的是,这是一个好现象,也希望这个现象能够带来更好的影响,带来一种效应,影响和带动身边及周围更多的人认识禅诗,认识禅,给周围的人们乃至更大范围甚至整个和社会带来更为祥和的气息和氛围,让周围人的戾气少一些,再少一些,让安宁的气场越来越大,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 A: Q5 L# w" V* k+ Y, H. E 在这一现象中,碧青姐有没有发现你上面提到的女诗人应该多是中年人了呢?人到中年,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沉淀,相对而言,让我们对生命对生活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生命中多了一些安静,少了些浮躁;多了些内敛,少了些张扬;少了些贪嗔痴,多了些戒定慧。当这些生命积淀遇到了热爱写作的诗人,很自然地,文字中多多少少便会有了些禅意。这是肯定的。
# [+ b' ` Q9 y4 X 当然,我并不支持一个诗人刻意去写作禅诗。因为,诗作为一种灵性之物,本来就不是刻意而为的。禅,也是。无论诗还是禅,都不是求来的东西。这是二者相同相通之处。诗禅相融,二者的结合诞生了禅诗,就更不是刻意为之的东西了。我说这些,是想着和姐妹们沟通一个似乎不是问题的问题:我们写诗,归根结底是在表达我们感性加理性的东西,但灵性应该是更重要的东西,如果我们的文字具备了更多“灵”的东西,那么也就更接近了生命禅吧?有一种说法,一个接近完美的人的情商、智商和灵商都是很高的。我衷心祝愿姐妹们写出更多高灵商的禅意诗文,让我们的生命更接近我们的自性,更接近本真,让更多生命的智慧彰显出来。# e) j/ K, H, g2 Q2 _% u' T8 d6 o
有个想法和碧青姐交流,现在,中华女子文学公众号在陆续推出国内女诗人的禅诗,支持!我也会积极推荐大家的禅诗作品。期待有一天,我们现代禅诗研究会可以集中编辑一册当代女诗人禅诗选,如果有时间,如果机缘成熟,我们可以为女诗人们的禅诗写个综合评论,或者分头写评读文字,为女诗人们的禅诗写作存档,留念。! ]0 K4 H5 u% f, W4 D7 s
期待和碧青姐以及现代禅诗流派的同仁们共同完成此事。碧青姐意下如何呢?
! W# U4 d% k+ g6 D( H* D. f o1 A 个人还有一个想法,咱们现代禅诗流派的李艳敏有很好的英文翻译功底,如果精选一些姐妹们的禅诗,翻译成英文,在更大范围内得到认可,我想一定是一件大好事。; g" q: ?% K0 {0 ^5 S- t# S
当然,涉及到出书,就要涉及到资金。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我想,如果我们本着一颗诚心,本着一颗为大家做事的心,也许将来某一天机缘成熟,资金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期待这两件事可以做成。
, L1 K K3 n$ K
$ a4 ]$ |" T! B4 K7 V 碧青:亲爱的林荣妹不仅回答了问题,也提出了我们应该去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些年,在现代禅诗探索群体崛起的过程中,女诗人融入或呈现禅意的诗写现象,确实值得关注和评价。当然,如果能推出女诗人现代禅诗选,更是我们共同的期待!近年来,我陆续写出了几位女诗人禅意诗的读后感,台湾女诗人的禅意诗,亦有专题论述,但这只是试图抛砖引玉。纵观中国诗史,古代作品呈现禅意和禅境的女诗人寥若晨星。在我有限的阅读里,曾在宋代自称易安居士的李清照的某些词里,获得过禅意的灵慧和喜悦。本世纪出现的女性现代禅意诗写现象,可以说,绝对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我认为,至少反映了当代很多的女诗人,在遵循心灵的旨意去创作,有些人,已经进入了心灵觉悟的智慧诗写层面了。, [* Z5 m9 R9 r+ {+ R& ~
诗歌如何呈现人类的心灵觉悟和智慧,这是每一位诗人需要面对的。只不过,主张“诗禅双修”的现代禅诗,其诗意直接接近或触摸到了“禅家”的“悟处”。这样的诗写,亦是自觉地回归了心灵,回归了人类生命本身。生命的光明、智慧、觉悟、爱,这些生命本质性的存在境界,亦被优美地呈现着。- f7 ?1 S3 Y: h; m* k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崛起的朦胧诗派,其诗歌作品所表现出的人性或曰心灵的觉醒,成为最明显的时代特征。二十一世纪初期,现代禅诗流派致力于现代诗歌回归人类心灵的探索,遵循以心灵为创作主体并抵达了诗歌的空灵美,这也是现代禅诗流派对新世纪诗歌的最大贡献。很想听听你对现代禅诗流派的看法或评价?4 d; [% _4 `+ Q( d0 L
林荣:正像碧青姐说的,自二十一世纪初,现代禅诗流派致力于现代诗歌回归人类心灵的探索,遵循以心灵为创作主体的主旨,诗写抵达了某种难以言传的空灵美,成为当代诗歌写作中的一股清流,滋润涵养了诸多读者的心灵。至今,以南北老师为主编,在同人们的共同努力,已经编印了八期《现代禅诗探索》,刊物上面记录了现代禅诗流派大事记,记录了现代禅诗流派的发起和发展,在我看来这已经很不简单了。期间的酸甜苦辣,想必同人们都各有体味,想必每个用心的同人都很珍惜这个天南海北因缘聚合起来的“家”。现代禅诗流派,就是一个温暖的家,我很珍惜和大家的缘分,也在这里享受着这个禅诗之家的温暖和爱。愿每一个有缘分走进这个集体走进这个家的人都爱护她,珍惜她。 b) F" h9 P8 P2 r" i
南北老师主编的《现代禅诗探索》,作为现代禅诗流派及其论坛的精华选编集成,我个人认为代表了现代禅诗流派的过去和现在的成绩和成就。我个人加入现代禅诗流派的时间还很短暂,虽然对它有很深的情感,但感觉尚不能给予它全面客观地评价。记得是2017年10月底,我在一个关于民刊的访谈中,南北老师也理性而冷静地谈到了这本刊物,我以为,在某种程度或某个角度而言这也可以看做是南北老师对现代禅诗流派的一种回顾、梳理和客观评介。南北老师如是说:" l) Z+ n7 d; G& Q
“说实话,对于这份诗歌民刊,我唯一遗憾的,是感觉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办刊效果。这可能与整个的社会气氛有关系,譬如互联网时代传播和阅读平台和方式的变异,使得纸媒特别是民刊这种方式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人们的阅读和接受方式,自主选择的可能性更加多样。现在的民刊,在我看来,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是对于理想和信仰的一种执着坚持,也像是一通石碑,它立在那里,有缘的人看到了,停下脚步,读一下,站一会,然后继续走路。有心的人,知道了,或专门地寻找了来,拍照或者抄录,回去参究评论一番。但更多的是路人,他们不会停下脚步,并不去理会那石碑上刻写的是什么,只是把它当做一道路边的风景而已…… - ~: G$ ?+ i, M. Z; w& j, l
至于这份《现代禅诗探索》丛刊的未来,我既无乐观也无悲观。套用一下鲁迅小说中一位老实人对一个小孩子说的那句老实话:这孩子将来会死的。这份刊物,也没法逃脱这样的一个结局:将来也会死掉的。天下没有不死的人,当然也没有不停刊的刊物。我给自己题写的人生格言中,有这样两三句:路,能走多远走多远。事,能做多少做多少。尽心,尽力。如此而已。”
7 M. h( x- [- R8 X# t$ w 说心里话,南北老师的这段肺腑之言,让我不无伤感。不管怎样,既然遇到了,我们都当好好珍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禅家本就讲随缘。不论对于刊物的未来,还是对于现代禅诗流派的未来,正如南北老师所言:“尽心,尽力。如此而已。”此刻,想起了苏轼的一首禅诗:
( F# |5 d' }4 K4 L$ C: |& i% `' x5 x& t6 n/ \
庐山烟雨浙江潮,
, G( z% E/ u$ p7 J8 k+ E- A- I, ? 未到千般恨不消。( k3 O" y! A; U8 R
到得还来无别事,
" ~+ s' r/ k4 {4 R0 s! N: a4 K 庐山烟雨浙江潮。/ |' C0 I8 ` \7 O* X
! g& Z5 t5 X6 T9 b 在这里,很想对各位同人说:遇到你们,真好。能读到你们空灵智慧的禅诗,真好!能和你们一路做伴儿同行,真好!
8 ?4 a+ i) y( I' o# x8 b/ ?- P钱起在其《送僧归日本》一诗中写到:9 A& R) y0 ?# A, `$ F
4 d( S0 v2 s" a9 K' b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E8 S0 _. o- I2 G2 K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4 l6 `4 l! B/ `/ {9 ~/ _2 T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 R" _7 T/ n+ s( }7 d0 N# ]1 A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申明。
% D* a. r4 M+ b- v) H7 P& f! v! [0 \; r2 O: x9 T- K4 k
祈愿我们在明亮的禅灯的照耀下,眼明而无翳蔽,舟行万里,抵达我们共同期待的彼岸!借此机会,向各位同人表示感谢,感谢一路有你们作伴。祈愿我们诗禅双修的路上,有更多美好的风景和收获。2 _9 `* S" V j. l9 s; t' ]/ n* r
再次感谢碧青姐的访谈。, C9 D- I+ c, d5 `
" [- ? R, p4 q' k" w
碧青:深深感谢亲爱的林荣妹妹!对于现代禅诗的现状,或者说对于作为探索者的我们自己,充满信心已经足够。所谓“禅修”,就是修正生命本身,或者是清理生命本身多余“负重”的部分,清理自我的无知“私搭乱建”的无形或无形遮蔽我们自身的“物体”。我想,每一次对世界和生命本身的善美感悟或领悟,都是我们打开的一道“悟证”世界和生命本身的光明之窗。从这一角度来说,每一位现代禅诗的探索者,都是“勇猛精进”的智者,都是在努力发掘和运用生命智慧的“觉醒者”。有这样一支探索生命诗意和智慧觉悟者同行,我深信,现代禅诗探索者的前面,只有光明而广阔的世界!! p# C# |$ \% S( ^
祝福亲爱的林荣妹妹!/ L7 d; x0 O* K- X
致礼每一位现代禅诗探索者!!2 p% f1 k* Q: P7 p. }9 t3 s5 z
7 C& |3 f) l4 l; `# e7 n3 s
$ H' t$ P+ Z: Q0 }" C R. C+ I 2018年10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