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黄河文化内蕴和精神元符的淘金与拾遗 [打印本页]

作者: 潘志远    时间: 2018-11-12 19:31
标题: 黄河文化内蕴和精神元符的淘金与拾遗
黄河文化内蕴和精神元符的淘金与拾遗
——熊亮长篇散文诗新作《黄河》赏析谈片
潘志远

181段,282行,4169字。这是电脑统计,准确无误,但冷冰冰的。我读这篇文字,20个章节,差不多花了半天时间,深为这些热血沸腾的文字所感染。我一再告诫自己冷静,正热正兴奋时,可以写诗,不可以写评,写赏析;必须冷静下来,思考才能全面和深入,落笔才能客观公正。一周之后,我拾起笔,感觉思绪有些中断、破碎,姑且为之,名以谈片,非为谦虚之词,也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华夏文明的两大发祥地和主动脉。吟唱的诗文可谓多如牛毛,盈案累牍,甚至汗牛充栋。对之讴歌、顶礼、膜拜,已成为历代诗人的崇高使命。煌煌诗文,堆积如山,恕我才疏学浅,搜刮记忆,印象比较深的有: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非马的《黄河》,伊沙的《车过黄河》,再就是熊亮的这篇散文诗。
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亦歌亦诗,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民族情感和精神的岩浆式喷发,气势磅礴,是四万万同胞的心声,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无与伦比的辉煌。非马的《黄河》是民族苦难和身影浓缩的一块碑石。伊沙的《车过黄河》则是一个另类,一个叛逆,虽然它有解构传统和创新的意味与贡献,也曾获得过一片叫好之声,至今许多人还将它奉为新诗经典。可读过之后,心里总疙疙瘩瘩的。解构传统和创新有很多路径,干吗非得如此?倘若伊沙当年坐火车内急上厕所,不知火车正过黄河大桥,这泡尿正尿进黄河,也情有可原,若知道就该憋住。尿过后再知道,就应该后悔内疚,绝不可沾沾自喜,还写诗到处张扬,吹捧这首诗,这反映了一种以丑为美的阴暗心理。不管怎么说,对着黄河撒尿,便是亵渎黄河,亵渎母亲,是一个缺乏文明和道德修养的诗人,就不是一个好诗人。相比于伊沙,熊亮先生对黄河的满腹敬畏之心,是可嘉的,是高尚的。他的《黄河》散文诗,用当下最时髦的词语评价,叫满满正能量。撇开政治术语不谈,单就他对黄河文化内蕴和精神元符的淘金与拾遗,也是大有说头的,本文将作碎片式的梳理。
黄河是自然的河流,文化的河流,历史的河流。这不容回避,众多诗人之笔都有涉猎。如写黄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的昆仑和巴颜喀拉山,写黄河上游卡日曲,写黄河九曲十八弯、刘家峡、兰州桥、壶口瀑布等自然景象,蔚为壮观,这是它自然的脸谱。写盘古开天、女娲抟土造人,写文成公主入藏,写黄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写黄河彩带上的璀璨城市,写郑州花园口炸堤泄洪,这是它文化和历史的身份。能写到这些已堪为称职,倘若要做到优秀,必须要有所超越,要有新的发现。必须在黄河大浪中淘沙,且要淘到金子,哪怕小小的几块、几粒!正是带着这样的期待,我反复拨弄着熊亮的这篇文字,筛来选去,总算没有失望。
在自然河流这个层次上,我读到了“你的源头在青藏高原,在三皇五帝的为民深陷的眼窝里”这一惊心动魄的句子,题记里“你就是烧红的烙铁,将华夏的印记牢牢铭刻进中华大地”的奇异比喻,以及第12节中“把河道倔强为一条铁鞭”超出常理的想象,可以看作是自然黄河的淘金与拾遗。
在文化和历史这个层面上,淘金与拾遗的难度更大,可熊亮凭着自己的眼力、内功和大开的脑洞,也有不俗的表现。题记里“一条孕育苦难和新生的母亲河,一道划开蒙昧与文明的闪电,不,是雷霆是催开富强与开拓的长虹”,这不是几个简单的比喻,掂掂,有含金量;为了体现对比,在第1节中,他搬来沉香、南海、鲲鹏、长江;在第3节中,以“你就是盘古开天的斧头,你就是女娲补天的彩石”赋予黄河新的文化历史内蕴;在第6节中,“公主。西行。/黄河,东下”,社会文明与自然文明在此擦肩、分道扬镳、各自向前,是一幅悄无声息,然又震撼心灵的画面;第10节中“波浪是沉重的”,沉重二字的分量与意蕴,从简单的暗示中抛出,既掷地有声,也令人久久回味;第14节里,写黄河倾一壶昆仑美酒,锻一把精钢宝刀,发力鸿篇巨制(仰韶文化、三星堆文化、游牧文化)……都为我的阅读开辟了崭新的视野,制造了新的赏析点,让我咀嚼、吟咏,欣然意会,而有忘筌之快慰。
可我最想说的是,黄河更是一条心理意义的河流。它历经变迁、改道,早已不是当初的那条黄河,不是夏商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时的黄河,它已游离于时间之外,成为一条承载并象征华夏民族精神的河流。它已成为一个心理概念,一个文化符号,或者说它已成为一个任人拈取的意象,是一个供想象、文字和情感发轫的开端,是一种诗性的存在。借黄河之躯,还黄河之魂,或者进行诗的追问且诗化为诗的本质(海德格尔),才是诗人所为,诗人必为。正是从这一节骨眼上,我对一切写黄河的文字都保持着警惕,培养我的嗅觉,历炼我的审美,并以此为多功能的尺度,评判写黄河诗文的优劣,也是我写此评的由来。“淘金与拾遗”是我给熊亮的评判和结论,很大程度上来源这一层的认知。
面对黄河,落笔之前,诗人早有一个感情定位。题记里“我泪流满面”五个字,虽然有些突兀,但绝非空穴来风。第1节中“让我焚香,我要用圣洁的春水,洗濯我的衣襟,清洗我的尘垢,荡涤我的躁动的心,面壁三天三夜”,这是一种自觉,未睹黄河或一睹黄河之时应有的自觉,是一种初心。这种初心,来源于信念,来源于诗人对黄河发自肺腑和灵魂的敬畏。而具有这种魔力的事物很多,绝不仅靠它们的古老、壮观和鬼斧神工,而靠一种精神。黄河早已成为诗人心理意义的河流,它流淌在诗人心灵的河床上,不会因它的变迁、浑浊、断流等自然的因素而冲淡,它必然带来这样的思索,这样的沸腾,这样情感的激荡与澎湃。第12节中“庄严的颂歌唱给你,恶毒的符咒化给你,黄河依然浑浊。黄河,你这苦难的母亲,黄河,你这无助的母亲。/黄河,你这被天地折磨着的仁者。/黄河,你这怀抱悲悯的疯娘”,也许它早已存在于诗人的潜意识之中,不见黄河便不会受孕;也许它早已胎动于诗人腹内,不见黄河便没有生产的渠道和动力。它是为黄河孕育的,为黄河分娩的,呱呱坠落的刹那,诗人释然,我们欣喜,奉上我们的道贺吧,为这精灵之子。
也许分娩耗费了太多的精气,诗人倦怠了,他要有一定时日的休养和恢复。后面几个章节,诗人已没有更多的作为,第15节中“黄河的涛声还在耳畔回荡,高原的风还在衣袖间震响”,是迷糊的遐想;尾节中“让我掬一捧融合了天地灵气的黄河水,膜拜,痛饮/在黄河入海口,与黄河一道走进海的空蒙”,是止于对前途和未来的畅想。海德格尔认为,人处于世界的整体联系即“四维体”中,在世界中作为将死的过客居住,要凭借宗教也就是要凭借人类的信念体系和形而上学本体论,才能真正构建起人类心灵和精神世界的家园。这一点诗人做得不错。梁实秋说,散文诗是解放到家的诗体;谢冕说,散文诗具有两栖性(双重性格)。以此为镜,鉴照《黄河》,还有差距。最后我要说的是,我们不能太苛求诗人,他刚刚生产,又诞下一个“大胖小子”,让我们一起分享他的喜悦和幸福。

二0一八年十一月三日于霞蔚居

作者: 秋水岸    时间: 2018-11-13 14:56
181段,282行,4169字。这是电脑统计,准确无误,但冷冰冰的。我读这篇文字,20个章节,差不多花了半天时间,深为这些热血沸腾的文字所感染。我一再告诫自己冷静,正热正兴奋时,可以写诗,不可以写评,写赏析;必须冷静下来,思考才能全面和深入,落笔才能客观公正。一周之后,我拾起笔,感觉思绪有些中断、破碎,姑且为之,名以谈片,非为谦虚之词,也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作者: 秋水岸    时间: 2018-11-13 14:57
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华夏文明的两大发祥地和主动脉。吟唱的诗文可谓多如牛毛,盈案累牍,甚至汗牛充栋。对之讴歌、顶礼、膜拜,已成为历代诗人的崇高使命。煌煌诗文,堆积如山,恕我才疏学浅,搜刮记忆,印象比较深的有: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非马的《黄河》,伊沙的《车过黄河》,再就是熊亮的这篇散文诗。

这样的评价真的很高,欣赏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