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书6 J; l& @% a8 o, \1 j/ k1 L
0 Y0 i8 ^8 g# t0 Y# v
奥冬
( _* R4 b# k. O$ [/ g' m
* E1 O) \, D$ a m, w) P从山里,给城里写信:, w( x2 i7 O" K1 x' L9 f
柿子苹果,栗子核桃
, z6 N$ B1 i' f, O2 e t: |% b都已经收获、拉走了) M1 }) k; M( j$ ]( e+ Y
山里一片寂冷荒凉
- n0 Y* {0 |9 z) b* ?6 [; `4 B# h- T4 j. k- _6 D( ?1 o* @
从城里,给山里写信:
! r6 I X0 J3 B6 D+ ]柿子苹果,栗子核桃
/ _; |! F/ s0 @6 z- P都已经拉来、在市场了
/ C9 N( C% z# }6 {) I: s城里一片节日景象
( o+ g5 t0 d; E& V
" E0 r( Z- H5 L' Z1 ]
: P# J* x5 o o3 s5 K) e, p林荣读诗:两地书——这个题目好,是整首诗的亮点所在。
4 ?' _* m2 a7 {. ]' t所谓“两地书”,必然来自有所碰撞的不同的双方!它们是如何互动碰撞的呢,这个题目很吸引读者读下去!所以,有了这个题目,这首诗几乎已经成功了一半,虽然这个题目曾经被人无数次用过。; u. y) |3 S$ T2 E, Y) M
3 Q z- ]2 t2 M" ?其实,这分别来自山里和城里的“两地书”所要交流的内容,又哪里仅仅限于这些果实的离去和到来呢?
3 D% r9 S' b1 s$ r& G r' Q0 l( W' q7 p; {7 }
显然,这首诗有着更为深层的、内在的东西,它直接指向了社会现实。诗人截取了一个点或者说一个面,以独特的视角书写现实,对于现实的观照和认识,诗人有自己的思考维度。那么,从这个层面理解的话,我觉得这首诗其实正是当下城镇化进程的写照,是对于当下农村状况的一个实写或诗写:拥挤的变得更拥挤,喧哗的变得更喧哗,而寂冷的变得更加寂冷了,荒凉的变得更加荒凉了!那么,这正在发生的变化或者变革,对也?错也?是也?非也?如果说这是时代的潮流,人们对于现代生活的追求,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说这也是利益的驱动,对于幸福感的非理性认识呢?诗人在这首诗的结尾写到了这样四个字:节日景象。所谓盛世繁华,莫过于外在的节日景象。但是,节日景象真的就是好事么?
6 R1 ?. x9 `& ?. t" j' [2 [6 `! m% X- I2 L i2 K
也许,我如上所言,是对于这首诗的过度解读,但我确实通过这首诗想到了这些。(实话实说,想到了什么,就在键盘上敲打上了什么!)' Q' z# E# G9 Y) P: I
- V" }5 ~; A. ]+ d9 k/ u& t2 S
" @) [; ]# { y D' e那么,这首诗的禅意是如何体现的呢?
. q2 b: P3 V3 j# O% k: b0 |6 C( g+ Y- c
禅的本意是保持事物的本来面貌,安住于当下。不过度渲染,不刻意添加。事实就是事实本身。事物就是事物本身。如此的话,那么,这首诗中每一节的最后一句则是带有了明显的主观意味和情感色彩。荒凉冷寂是人的情感,节日景象也是人所赋予的描述。而无论柿子苹果,还是栗子核桃,都还是它们自己本身。无论在哪里——山里还是城市,它们都只是它们自己本身,它们无声地走着自己的生命旅程,无声地完成自己,终结自己——我可以说它们不悲不喜,不愠不怒!而我们作为人,是不是也应该这样,无论身处繁华之地还是荒凉之所在,都要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不被外界环境所打扰呢?!$ w( J) w: m( A7 X/ g
3 Y9 i2 S1 m9 }% f( @
感谢奥冬诗兄的这首诗带给我的这些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