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胭脂茉莉 于 2018-11-30 11:21 编辑 $ k6 I$ w; o8 {, J% s' W+ o3 Q- }
4 Q9 S3 V( T2 F8 j: |. g7 t山中无日月
( c; y! _! `: l3 ?作者:胭脂茉莉
7 K9 C2 |) N1 n! z
3 n! L+ j$ y q雨后,山中新竹破土而出0 S% @% b: m( n- Q7 U$ f& q1 o- L
隐约可以听见布谷鸟在不远处啼鸣
, M+ X: {) y! y4 j& T" b野草莓在树荫下兀自美丽
4 D) y* b1 I& I- X5 a- p. x: [4 w没有看到往年那个采摘它的黑头发少年
/ O+ T( k% g9 W, e; |0 {: Y( v/ ]7 w& W* _! E4 S& T
年轻的麻雀们早已远离山岗$ f% X/ w. ~$ s7 y
茶园里沉默着一把破旧的椅子
: v- z; m1 h! e/ I1 d# p一只空空的背篓......
5 n, P, q+ N( `$ z
! M: ~% A/ E/ P$ [$ ~都说山中无日月6 r* C! ]- w7 m. O" X1 S9 M7 `
采茶的老人已经和山一样老了/ W x e* P5 ?+ c! j* p
他不关心陶潜的悠然见南山: K" T) ~5 S7 t' V$ j
山中泉水日复一日轻叩岩石之禅意! U0 f& w# v. J8 [* V
他揪心的是他的茶园是否丰收
2 o. S' e' V. |; F' \& R" N, h2 @8 x# V% ]
他日益弯曲的脊背是
, [ g$ | r8 B0 W6 F5 ?远走他乡的麻雀们最后的乡途
+ v H6 `% u5 ?' l' K& Y+ d
6 L# _3 y" p$ q' N+ N$ b4 b山中老屋投下他的影子. l$ W, k5 _; x4 O
我们这些旁观者3 t* |+ O+ s, B8 F
看到的只是一块磐石
. H0 Z1 T7 P M( ^3 f在自身的磨损中
5 M7 n8 R: {9 |; @. D消失于一片斑驳
( I' b% Z' M2 o! y: H. ^
* w8 J2 r+ X& `* Z7 O* q推荐人:胭脂茉莉
; V! t" ^+ ]4 _" r( U推荐语:这首诗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首诗,但是不是我最好的禅意诗,在《67度》137期的关于现代禅诗的诗回答里我也提到过此诗,之所以选择自荐这首诗,我觉得在禅诗写作上有一定的探索性。
: N8 W) O% \% j, E, e 当时落笔构思这首诗的时候有两条主线,它不仅仅是一首饱含禅意的诗,也是一首具有批评色彩的诗。这首诗用词朴素,乍一看似乎简单浅白,可是定睛一看,又如漩涡一样。对于我自己的诗我不想解读过多,这里我仅仅从禅的角度来解释这首诗,在这首诗的中间部分我描写了一个山中的老人,一位不关心“禅意”的老人,确切地说,我这里所说的“禅意”是文人们为了逃避现实生活而追求的趣味性的“禅意”,而这个老人呢,并不是不懂禅,或者说他懂不懂禅都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因为他自身就是如此真实的禅。
1 M9 H( s: R, q 此诗中的“乡途”,不仅仅是对在经济大潮下日益萎缩的乡村灵魂的呼唤,也符合禅的精神:“回归自性”。禅诗不仅要符合美学,还要不惜笔墨的对人类处境予以呈现,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也是禅慈悲为怀的真实呈现。/ ] e, J4 R0 _2 l8 p' w0 |;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