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罗广才诗歌《为父亲烧纸》的一点想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23: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如鱼得水 于 2012-11-1 15:52 编辑

我读《为父亲烧纸》这首诗,到中间时,不禁被一个问题吸引而思考。然后我又一个人笑了起来。诗人正在烧纸,他“女儿打来电话/好奇的问:‘烧纸?是做游戏吗?’面对‘我’的讲解   孩子呢喃:
‘那不行,您要是不在了谁给我买娃娃啊’”这些对话被编织得天衣无缝,那么巧又那么好的,给人以满满当当十分完美的感觉。看起来是聪明伶俐的乖女儿这时候,这么巧,刚好这个时候打来电话,电话里内容又刚好被满满当当地利用上。
这其实不过是诗人借女儿之口说出了他自己的一种“自言自语、自怜自艾,自我嘲讽,又有些人生况味的思考在里面的一段‘引文’表述。有探问人生,探问天地,探问人类到底到世界走一朝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的意思?与鲁迅的《秋夜》相比,有同样的在夜半仍无睡意的诗人,坐在灯下胡思乱想的抽烟卷。这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被这寂静逼出来的一种思考,一种沉吟和玩味,一种静,和嬉笑怒骂,对生的所谓愤愤不平和压抑。我愿意做这样的一个大胆的推测,即,人在得意时自然是不会想起这些扫兴的话题。当然诗人在写作这首诗的时候的心里状态就可见一斑了。
值得高兴的是,于这个暗淡的话题中加了女儿童稚的电话这个小插曲进来,多少给暗淡又灰暗的心情添加了一点点喜剧的色彩。使得本来有些伤感的基调,变成了又伤感又喜剧的基调。使人感觉到诗人的睿智和老成。
同时,我还觉得这首诗,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甚至像小说一样,里面的人物能够呼之欲出,把人物给写活了。有虚构的成分,或将平时的生活点滴罗列到一起,经过拼凑,添枝加叶,修剪成文的可能性存在的。因此,才有了这首内容相当完美圆润的诗作的产生。
虚构与否,当然是根据需要来掌握。材料不够的时候就可以虚构,小说可以虚构,诗歌也可以虚构。(当然我这里不是主张你写你的那口子时,和你情感上的事情等也可以虚构)生活中的巧合是有的,但只是完全依靠生活中的巧合来‘照葫芦画瓢’的写作,即使巧合中的各链条都衔接得上,这样的巧事实在是太少了,一个人一辈子又能遇到多少呢?大多数时候的巧合是作者根据需要,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选择有用的,然后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完成写作的。
所以说,这首诗的作者在写作这首诗时利用了虚构的方式,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巧,刚好诗人在给父亲烧纸时,女儿打来电话,不但打来电话,而且所说的‘话’正好对写这首诗有用。如果女儿说的是别的话题呢,还能引用到这首诗中来吗?显然不能。对于后面孩子的话就不一一列举,作用相同。
下面我们来读一下这首诗的,诗人和女儿对话这一节。“女儿打来电话/好奇的问:烧纸?是做游戏吗?面对我的讲解   孩子呢喃:“那不行,您要是不在了谁给我买娃娃啊”/在女儿眼里爸爸是为她买娃娃的/在我眼里女儿是为我烧纸的”————这段对话写活了。女儿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形象以及孩子的说话的‘声音’写活了。(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女儿的说话的声音)同时,诗人内心的苍凉和‘苍老’,也写活了。————况味加喜剧,等于人生。



(10月31日夜,初稿。11月1日修改)




为父亲烧纸



罗广才

黄泉路上
前后总是一种燃烧

小时候
父亲在前   我在后
细嫩的小手习惯了
父亲生硬的老茧
跟着走就是必然的方向
年少的迷惘像四月的柳
绿了就将春天淡淡的遗忘了

划个圆圈
天就黑了下来
黄黄的纸钱
父亲在笑   以火焰的方式
父亲一生节俭
我烧的纸钱没有留下一丝残片

这是通往冥间的邮路
这是炎热带来的凄凉
这是阴阳相隔的挂念
这是或明或暗的人生

女儿打来电话
好奇的问:
烧纸?是做游戏吗?
面对我的讲解   孩子呢喃
“那不行,您要是不在了谁给我买娃娃啊”
在女儿眼里爸爸是为她买娃娃的
在我眼里女儿是为我烧纸的

用最通俗的语言阐述
女儿释然
峤峤说:知道了
等我看不到您的时候
就烧烧纸 和您说说话

黄泉路上
总有一种希望
前后燃烧

2007年4月8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11-1 11:2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5: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如鱼得水 于 2012-11-1 16:01 编辑
闲云野鹤 发表于 2012-11-1 11:28
学习欣赏了——


网页老是打不开。谢谢闲云老师阅读。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11 03:2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