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5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盏永不熄灭的诗歌明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0 1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盏永不熄灭的诗歌明灯
                                             ——写给杨辉隆诗人
                             文/杨辉腾

      与诗人杨辉隆未曾见面,只在博客上有发纸条交流。他在重庆,我在东莞。隔着千里迢迢,但我遥感到他热情,平易近人。
      杨辉隆:笔名叶梓、牧人。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市作协全委会委员,重庆市纪实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奉节县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重庆纪实》总编辑,《三峡诗刊》主编,《诗城文艺》副主编,重庆鹏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他身兼数职,登高望重。我称他杨老师。他没有接受这种称呼,却称我为老弟。使我受宠若惊。我的名字,和他的名字区别在一个字。真是一种缘分。感谢网络,让我认识他。
      他是诗人。我是一名诗歌爱好者。拜读他的诗歌。他的诗歌给我第一印象:诗歌思想积极,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亮丽。读他的诗歌,急不得,像品味一杯绿茶,清纯而带有淡淡的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
      他的诗歌有很多。每一篇诗歌都写得很精彩。读后有爱不释手之感。比如:《啊,老师》这首,是他写给小学班主任的。当时,班主任年纪达到八十三岁了。“啊,老师/八十三岁了吧/你在我心中珍藏了/四十五个春秋,我对你的赞美/是无尽的思念”。像这样诗句,没有华丽的词语,但每个字都从内心里迸发出来。营造出浓浓的思念氛围。试问谁可以记得自己老师的年龄?抑或与老师相识相处到分离共有几多年?很多人都做不到的。可他能,唯一要说明的就是他思念不忘。他由于工作的原因,未能去看望自己的老师,很是思念,同时对老师的奉献精神赞美,“让这首小诗充当信鸽吧/我放飞的时候/蓝天,明镜般光洁/那是你一生的写照”。如此深入,让人刻骨铭心。
      往事回首,历历在目。“在你来到之前/我们的蜡烛,几近熄灭/昏黄的火苗,握在瘦小的/掌心”。让人读出了幼小心灵的一种求知欲望。折射出乡村小学背景求学之难的氛围。老师到来是多么重要。“眼睛,在泪水中反复湿润/你用歌声,站在野草丛中/迎来新升的太阳”。等来老师真的不容易。乡村小学,一般处于离城镇较僻远,交通不方便。被调到那些地方任教的老师大都不乐意。甚至选择逃避。可是他的老师没有,显得很乐观。在野草丛中唱歌抒发情怀,坦然面对新太阳,新的生活。由此,更敬重老师。“我们默念着你的名字/放飞的鸽群展开赞美/的翅膀,永恒的身影/用心珍藏”。对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内心十分感激。千言万语的诉说,显得很轻薄。于是,用心默念,用心惦记,用心珍藏。道出了不可量度的师生情怀。
      生活的灾难,往往使人陷入困境,甚至丧失意志。但老师却不会。让人看到了老师乐观的人生。“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差点折断了你的腰/你一如从前/用微笑点燃我们的世界”。点燃的是幼小的心灵,从小树立坚强乐观的信念。这不正是教书育人之道吗?轻轻的几笔,将老师的灵魂勾勒得淋漓尽致,震撼人心。“你的青春从内部开始/弯曲”。读出了一种心痛。催人泪下。一场灾难,竟然如此折磨好人。“另一种苍白/旷日持久,值得我们/感喟终身”。老师人生另一种苍白。让学生的他感叹一生,敬佩一生。
       夜风中,让他情不自禁地想起伤势在身的老师。煎熬黑夜,煎熬伤痛。“缠绕腰部的疼痛/继续蔓延/仿佛要将你从我们身边/带走”。面对现实,诗人的他内心中有着一种无法比拟的心痛。回忆往日,“那花朵一样的年华/向我们袒露最初的梦想/和情怀”。越想越痛。念念不忘老师的名字。
这样的诗歌,能不感动人吗?感动人的诗歌才是好诗歌。纵看诗歌语言朴实,找不到华丽的词语,却不失诗意。我觉得作为现代诗歌的范本是足足有余的。
        也读到了诗人怀念父母的诗歌。如《村东头村西头》:“跪在父母的坟前/我真担心/两位老人在地下躺久了/该不会受凉吧/这么潮湿的地方/父亲的腰痛病/受得了么”。貌似很平淡的诗句,但透过词语读懂其所表达的意思,所表达的父母之情,会为这种人间的真爱而流泪。一颗孝子之心,跃然于读者面前。
       另外,还读到诗人关心社会的诗歌。如《面对红松》,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自省,自警,自醒的人。“三十年前,我曾是一个合格的伐木工人/在川西的原始森林里/我充当了刽子手的角色/手起斧落间/有多少年幼红松的头/倒在了地上”。在回忆,在自省。“到了伊春/看见红松生长得那么快乐/我知道,那是伊春人/帮助我改正了错误”。在自警。“离开伊春那天/我执意找了一棵年幼的红松/合了个影/想表达我对红松家族的歉意/现在,这张照片被放大了/挂在了我的书房/我把它命名为伙伴”。在自醒。看似是诗人个体的问题,实属是社会的问题。当时社会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并不是他的错。但他却把这事情清楚牢记在心。真实地呈现于众。同时对社会思考和期望:人与自然是好朋友。体现了对社会的责任感。
       善于感恩,善待社会,善待自我,是诗人善良的写照。这也恰恰印证了我最初的感觉。他的诗歌,之所以感动人。在此略作浅析。
       首先是情。全都是真情流露。这情中,体现了真实性,真诚性。从而有了理性,美学性。这不是诗坛恰恰缺少的吗?这不是诗歌恰恰缺乏的吗?在此,能切身体会到。对于一个诗歌爱好者的我,是无比兴奋的。
       其次,是旋律。他的诗歌旋律是很明快的,很清晰的。在内心中有一种律动。
叙述出结构。殊不知,结构产生节奏,产生旋律,再加上中国文字,本身就具备声律效果,产生美学。诗歌语言作为情感的载体,只是一些符号,表达需要准确,决定了它不需要改变本位,即它的本意。常有诗人,故意去修饰词语,达到美化视觉效应。那是肤浅的,表层的,错误的。就算多么华丽,也顶多是一种技巧。称之为“术”。而真正的奥秘,就在于结构。心的律动。这旋律产生了诗歌的意境。结构才是诗歌真正的“道”。才是正道。读他的诗歌,有很明显的感触。
      第三,是意境。读很多诗人的诗歌都缺乏意境。他们用了很多意象,错综交杂地排序,满以为很到位。殊不知,他们心路不清,营造不出氛围,产生不了诗歌意境。以为别人读不懂,就是有水准的好诗歌。却出奇地叫喊,深邃,不错。一个接一个的叫喊,跟风严重。诗坛,蒙上了一团的化不开。其实,他们忘记了意境。其实,意境是诗人将情感寄托在意象上折射出来的氛围。倘若意象乱,折射的氛围也乱,何谈意境?但诗人杨辉隆的诗歌,情感是真的,很清晰的,每首意象用的也不多,意象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折射出来的意境是很清晰的。他的风格属于清新亮丽。
       最后,我从他的诗歌里总结出几句话:诗意本来有,日常既陌生。叙述出结构,一切自然来。同时遥祝诗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附上:杨辉隆诗人原作组诗


     1.啊,老师
      ——写给我的小学班主任
□杨辉隆
         1
     在你来到之前
我们的蜡烛,几近熄灭
昏黄的火苗,握在瘦小的
掌心

眼睛,在泪水中反复湿润
你用歌声,站在野草丛中
迎来新升的太阳

我们默念着你的名字
放飞的鸽群展开赞美
的翅膀,永恒的身影
用心珍藏

        2
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
差点折断了你的腰
你一如从前
用微笑点燃我们的世界

令人动容的雪花
在身上反射着洁白的光芒
你的青春从内部开始
弯曲

另一种苍白
旷日持久,值得我们
感喟终身

        3
一阵寒风过后,我们开始
捧读你的人生
朗诵你如何在失眠中逆转
生活的进程,已放慢

缠绕腰部的疼痛
继续蔓延
仿佛要将你从我们身边
带走

那花朵一样的年华
向我们袒露最初的梦想
和情怀

        4
啊,老师
八十三岁了吧
你在我心中珍藏了
四十五个春秋,我对你的赞美
是无尽的思念

一首小诗的力量
远没有一句当面的问候
可是,你的身影
在我,目光不能企及的地方

让这首小诗充当信鸽吧
我放飞的时候
蓝天,明镜般光洁
那是你一生的写照
                    (原载《三峡都市报.高峡副刊》)




    2.村东头村西头

    父亲走的时候
    拉着我的手说
    村东头的黄桷树下
    那儿风大
    别让你娘伫立久了
    人老了
    容易受凉

    母亲走的时候
    拉着我的手说
    村西头那条小路
    坑洼不平
    你和孩子回来的时候
    小心行走
    别崴了脚

    现在我还常常回去
    村东头的黄桷树
    村西头的小路
    依旧没变
    只是来时和离开
    少了父亲的叮咛
    母亲的目送

    跪在父母的坟前
    我真担心
    两位老人在地下躺久了
    该不会受凉吧
    这么潮湿的地方
    父亲的腰痛病
    受得了么

    我想用哀思
    为他们取暖

3.面对红松
◇杨辉隆

到了伊春
我看见森林里那些红松
像雨后的蘑菇充满生机
三十年前,我曾是一个合格的伐木工人
在川西的原始森林里
我充当了刽子手的角色
手起斧落间
有多少年幼红松的头
倒在了地上

如今,我的几件红木家具
还沾满了血腥味
我在使用它们时
总想着弥补我曾经的过失
到了伊春
看见红松生长得那么快乐
我知道,那是伊春人
帮助我改正了错误

离开伊春那天
我执意找了一棵年幼的红松
合了个影
想表达我对红松家族的歉意
现在,这张照片被放大了
挂在了我的书房
我把它命名为“伙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9-1-11 11:39 | 只看该作者
杨辉隆:笔名叶梓、牧人。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市作协全委会委员,重庆市纪实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奉节县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重庆纪实》总编辑,《三峡诗刊》主编,《诗城文艺》副主编,重庆鹏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他身兼数职,登高望重。我称他杨老师。他没有接受这种称呼,却称我为老弟。使我受宠若惊。我的名字,和他的名字区别在一个字。真是一种缘分。感谢网络,让我认识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9-1-11 11:40 | 只看该作者
杨诗友的诗歌充满了爱心,诗意温暖,文中附录的三首都侧重了叙事。很好的介绍,欣赏诗、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2 18:1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