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少君数学一年级了(十四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0 2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少君数学一年级了(十四行)

四十年分四阶段
李少君知道
十年一个时代
这说明他数学
小学一年级没问题

问题是诗歌
这样划分是否可以
答案请注意
口型
NO!不可以!

新红颜值得质疑
之前旧的吗?
新在表呢还是新
在施施然那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0 22:17 | 只看该作者

转载者按:《诗刊》主编是个混子

    李少君的家底
      文/郑正西

  《诗歌月刊》号称中国八大诗刊之一。刚出版的今年第12期发表了《诗刊》主编李少君的长篇论文《二十一世纪与新时代诗歌》(以下简称“李文”),长达八千余字。细看,知道是李少君这多年早就发过多次的几篇文章“剪辑”合成。今年整整一年,李少君都在张罗“新时代诗歌”论坛、讲座、出书、发文、比赛,上飞机,下地铁。年底了,在《诗歌月刊》发一篇“新时代诗歌”长文,表示2019收官了?

     李少君这篇年底“收官”长文没什么人看,我却读了三遍。从这篇长文可以看出这位试用主编有多少家厎。

     李少君的“当代诗歌四十年”四阶段划分到底有多少学术含金量和价值?

      李文的开篇之作是“新诗的演进与变革”。他把从1970年末算起的40年当代诗歌划分为这样四个阶段:朦胧诗时期、文学寻根时期(向內寻找传统阶段)、草根性时期(向下挖掘阶段)、向上超越(建立新美学)阶段。如果便于好记,可以简化为:朦胧——向内——向下——向上。有点像做广播体操。

      李少君的“40年四阶段”论,是他一张诗论王牌,我在网上多处读过,可以倒背如流。早在2015年10月22日,他在文法学院中文系作过专题报告;2015年11月28日,在凤凰书院名家讲座读书月专场作过讲座;2016年5月30日,在江汉大学讲坛作过学术讲座;2016年8月26日,在北京青年报(微博)发表过;2017年7月22日,在湖北图书馆长江论坛讲过,接着8月8日在楚天都市报发表过;2018年9月17日,在以“讴歌改革开放 畅想2050”为主题的 “青年之声”青少年诗歌创作征集活动暨首场公益讲座上讲过,接着9月19日,在 中国青年网发表过;2018年10月在《春暖花开四十年  序》中写过。现在又在 《诗歌月刊》发表。以上是不完全搜索。

      李文把1970年至2010年这40年称为“新时期诗歌”,分为四阶段,到底有多少学术含量和诗学价值呢?这四个阶段,除了朦胧诗是一块碑记,站得住脚,其他什么“向内”、“向下”、“向上”都是概念不清的自以为是伪命题。请问,诗歌的继承传统(向内),诗歌的草根性(向下),诗歌的美学创新(向上),这些本是诗歌的永恒属性,怎么会一刀刀切开,几年“向内”,几年“向下”,再“向上”?比如他把诗写乡愁归为“向內”寻根,如果我说诗写乡愁是“向下”挖掘人生之根,错在哪里?再说,诗写乡愁不是阶段性主题,余光中写了,李光中写,李光中去世了他的子孙写。人类只要有故乡,有亲情,“寻根”就不会终止。请问李少君,到了你所说的“向上”阶段,朦胧阶段过了,乡愁阶段过了,草根阶段也过了,都不写丁,那写什么呢?诗歌的新美学不成了一句空话?这些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什么阶段呢?分得清吗?

      你再看他那分阶段的标准也是混乱不堪。朦胧诗阶段是以诗歌形式为标准命名的,“朦胧诗”是一种诗体。“向内”、“向下”阶段是以诗歌写作內容为标准命名的。到了“向上”阶段又以诗歌美学为标准来界定。这好比是,一会以身高把人分类,一会以性别把人分类,一会又以年龄把人分类。再把这些按不同标准分类的人合而论之。这叫做学问吗?

     李少君把短短40年诗歌分成四阶段,诗歌艺术会像春夏秋冬那样快速换装吗?唐朝诗歌历经289年,也只分为初唐、盛唐、晚唐三阶段,划分的依据正确,标准统一,都按唐诗的风格、成就论之。

     李少君的“论据”也很搞笑。比如他论说“向内”寻根阶段时说:“寻根思潮持续性很强。后来也出现许多优秀的作品,比如柏桦的《在清朝》、张枣的《镜中》等等,更年轻的继承者则有陈先发、胡弦等等,其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柏桦的《在清朝》是名诗,那么多诗人读过,没有谁说这是一首“寻根”诗。该诗的结尾一段点题,这样写的:“在清朝/ 哲学如雨,科学不能适应/ 有一个人朝三暮四/ 无端端的着急/ 愤怒成为他毕生的事业/ 他于一八四0年死去”。这是清朝那个时代的反讽,怎么个“寻根”?

     我更是第一次听李少君说张枣的《镜中》是“寻根”诗歌,李主编是怎样解读《镜中》的?他还说“继承者则有陈先发、胡弦”。没有下文。这不是写学术论文,这是写表扬稿,如果再加上施施然名字也行。

      李文论据苍白外,他还文不对题地把自己的私货塞进新诗史中。他在论述他的第三阶段草根性时期“向下挖掘”阶段时,他挖出了“新红颜写作”。他是这样写的:

      “还有一个标志是女性诗歌的繁荣,我曾称之为“新红颜写作”现象。女诗人大规模涌现,超过历史任何一个时期,并深刻改变当代诗歌的格局,引起广泛关注。其背后的原因是女性接受教育越来越普遍,知识文化程度提高,释放出空前创造力。女性占人类一半,其创造性的释放,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人类文明史的意义。”

       网络时代的到来,男女上网写诗的人数都倍增,李少君大惊小怪,非要拿女性做文章。诗歌兴衰只看文本,和作者身份、职业、性别有关吗?一场闹剧“新红颜写作”只结了一个苦果——施施然。消声匿迹几年后,今天又在《诗歌月刊》登场。李少君如今当了《诗刊》主编,大权在握,既然“新红颜写作”有诗学意义,现在怎么不重启锣鼓,甚至在《诗刊》开辟一个“新红颜”栏目呢?

     李少君为何闭门造车,把40年诗歌人为地分成四个阶段?当然是为了形成“学说”,有“学说”才好指点诗歌江山。依我看,他指点江山不成,指鹿为马倒挺成功。

      关于朦胧诗的兴起与衰退,是现代诗中一个重要论题,李少君在他的文章中四处散布荒唐之言,误导诗人。他在这次文章中仍然在说:“诗歌界有一个相当广泛的共识,即没有翻译就没有新诗,没有灰皮书就没有朦胧诗”。他这次文章有所敛,他还放肆地说过“朦胧诗的焦虑悲观情绪,也导致了很多恶果,诗人海子、顾城悲观绝望到自杀。这种虚无主义、悲观绝望,也是后来朦胧诗走不下去的原因”。

     中国新诗的出现,固然和外来的翻译诗歌影响有关,但这是外因。内因是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中国社会內部原因才是决定因素。朦胧诗的兴起也一样,李少君只看事物的表象并作为论据,这样的论文浅薄且误人子弟。他说中国的朦胧诗是因为当时的诗人读“灰皮书”产生的。“灰皮书”指当年的一些外国书籍,只供有级别的高干內部阅读。李少君说被一些诗人偷出来看之后就模仿外国诗写起了朦胧诗。他完全歪曲了历史。

    “朦胧诗”的崛起有着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兴起的思想解放运动,得益于举国上下痛恨“文革”渴望新生的政治热情。伴随着当时整个社会理性和反省力的逐渐复苏,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未来的热切希望,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朦胧诗潮的社会起源和个人起源都与这一代人在“文革”中的个人经验有关。这些年轻诗人都有一个由信仰的狂热到理想破灭后坠入绝望的共同的“文革”经历,他们是这一代青年中最早觉醒并进行反思的一群。这群“文革”后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并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

    至1983年,“朦胧诗”的势头已衰减。除了朦胧诗自身的诗性原因外,社会原因是主因。此时,社会生活的“世俗化”的过程加速,公众高涨的政治情绪、意识已有所滑落,读者对诗的想象也发生变化。国家要求诗承担政治动员、历史叙述的责任的压力明显降低。在80年代中期前后,“纯文学”、“纯诗”的想象,成为文学界创新力量的主要目标之一。回到诗歌自身,回到语言,回到个体的日常生活与生命意识,成为新的关注点。
      
                                   李文中的几处学术和政治错误

     李少君论文满天飞,我几乎全读过,可以这样说,不但浅显,意乱,而且硬伤不少,甚至政治错误。举证如下:

     李文在《新时代诗歌的四个关键词》这节的“时代性”中写道:
     
    “新时代”这个概念是十九大提出来的,这首先是一个政治概念,宣布中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是一个经济概念,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这个概念要落实转化为一个文化的概念、文学的概念、诗歌的概念,转化落实为文化意识、文学意识、诗歌意识。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诗歌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打动人心,感动人心,最终获得人心,赢得人心,在历史上留下更深刻的痕迹。

      这段话的错误是:

      1、“新时代这个概念是十九大提出来的,这首先是一个政治概念,宣布中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提出来的,没错。“宣布中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十九大?不是。应该是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在开幕词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新时代“这个概念要落实转化为一个文化的概念、文学的概念、诗歌的概念,转化落实为文化意识、文学意识、诗歌意识”?李少君这意思是,中国在经济、政治上进入了新时代,文化还有待“转化落实”。要知道,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经过了综合国力考量的,自然包括了文化。

     3、“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诗歌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打动人心,感动人心,最终获得人心,赢得人心,在历史上留下更深刻的痕迹。”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指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任何政权,如果它赢得了大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它就是稳固的。指的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心是最强大的政治力量,人心比国家强制力更强大,人心向背决定国家的命运。

     诗歌,写得好的可以引起读者共鸣,即打动人心,共享诗的真善美,也可以起到教化作用。这不叫“得民心”,也不涉政治。政治得民心和诗歌打动人心,如何同日而语呢?

      李文在《新时代的到来》这节中写道: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文艺界、社科界群组委员时的讲话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公开谈到新时代文艺创作,可以说是新时代文学、新时代诗歌的动员令。此前,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中国作协九大、中国文联十大都谈过文艺创作,但关于新时代文艺创作,这是第一次提到,可以说也明确了新时代文学、新时代诗歌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文艺界、社科界群组委员时的讲话,不是第一次公开谈到新时代文艺创作。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才是第一次全面、深刻论述新时代文艺创作。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关于新时代文艺创作纲领性文献。

       李少君为什么这样写,他以为总书记讲话中有“新时代”一词就是新时代。我要说的是,诗歌界喊“新时代”最多最响的是李少君,但最不懂“新时代”涵义的也是李少君。

     “新时代”思想意蕴的厚重性缘于其实践镜像的多棱性,认识它的深刻含义不能受线性思维束缚,就事论事地理解“新时代”。

   “新时代”首先是从40年改革开放历程的发展上揭示的重要概念,这是最近的时间坐标。40年前改革开放的实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引子”,不搞改革开放,也就没有“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是把今天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与过去的时代隔离开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相伴而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铸上了“新时代”的烙印。

      李文中还存在明显的学术错误。他在《新时代诗歌的美学建构》这节中写道:“诗歌是一种塑造形象的艺术,艺术以形象感人,只有典型形象才能深入人心永久流传。”

     诗歌不拒绝塑造形象,但诗歌不是塑造形象的艺术。李少君把小说和诗歌张冠李戴。

     小说才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我们的诗歌,是以凝练、形象,富有节奏的语言,用真情实感和丰富的想象,营造独特感人的意境,高度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李文中把“境界”列为新时代诗歌的四个关键词之一,这虽然不算错误,但不专业。李少君也引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称:“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充分说明,“境界”不止是对新时代的诗人的要求,王维时代就提出了,它是对任何时代的诗人的要求。既然是“通则”,列为新时代诗歌关键词就缺乏论证力度。比如你说张三的特点是会走路。是人都会走路,算不上是张三的特点。

      李文中还用余秀华论证他的观点,说:“2014年底余秀华的出现,使“草根诗人”成为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现象,达到一个高潮。”是的,李少君多次高调定位余秀华,他说过:“余秀华横空入世,以一种风驰电掣之势的体式格式推广广泛了当代诗歌,人们重新意识或者者说发清晰明了当代诗歌,当代诗歌终于入部下手被当代接管了。”若真如此,为何李少君这次不让有功之臣余秀华参加全国诗歌座谈会呢?

      提拔一个干部,不管哪行哪业,政治站位和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不要看李少君在舞台上喊得最响,不要看他的文章上了大报、纪检报、党报,他的字里行间露出的马脚说明,这是一个不学习的党员。他连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指的什么,这些基本政治常识都说错,还谈什么深度马克思主义。要写文章了,找些文件和报告来东摘几句,西抄一段,装装门面,組拼成文。不难发现,李少君作为一个诗歌官员,他的文章几乎全是政论或简接政论,他就没有写过一篇关于诗歌写作方法的诗论。他的文章投机性在于风中荡秋千,使你抓不着,摸不到,他也不用负文责。他说今天这个好时代,会出大诗人;他说诗歌新美学就要到来;他说诗歌要有开新时代风气之先的气魄。你说这些大话谁抓得着?多少年后不见出大诗人,你去问李少君,他也许说再等等。你去问他诗歌新美学建立起沒有,他说快到山海关了。你去问他开新时代风气之先,他为什么写摸奶诗,他说他的作品未经授权,不许评论。

      我们的《诗刊》十多年没有主编,现在有了,他总在风中飘忽,总在风中为我们指点诗歌江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9-12-11 21:23 | 只看该作者
赏读,还是赏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9-12-11 21:23 | 只看该作者
问候,祝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9-12-12 06:53 | 只看该作者
屁股决定脑袋,在其位谋其“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2 08:05 | 只看该作者
沙漠 发表于 2019-12-11 21:23
赏读,还是赏读!

          雷诗(十四行)
    题记:“摸奶诗人”李少君猛作大作,堪称雷诗!

诗集《全国著名诗人写安徽》
李少君写一首两段共七行的《轻雷》

“她说在窗前听轻雷掠过云层
渴望着长久酷暑之后的一场雷阵雨
我说你是内心求变,心思早已蠢蠢欲动

几十分钟过去,我问雷阵雨来没
她说没来,正在院子里散步
我说雷阵雨不来,我就来了
她说是呢,你比雷阵雨还要猛烈呢”

都说新诗难懂可诗刊主编李少君写的
省略中间环节,吟成了一首雷诗

尤其几十分钟过去,是几十分钟
而不是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的雷阵雨
这自然淫得好湿哦错了是吟得好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2 08:06 | 只看该作者
舟自横渡 发表于 2019-12-12 06:53
屁股决定脑袋,在其位谋其“政”

    中国诗歌2号人物李少君(十四行)

李少君的《海天集》
共发短诗106首
其中从之前出版诗集
《我是有背景的人》
搬来重发的有23首
从《神降临的小站》
搬来重发的30首
从《自然集》
搬来重发的有2首
共计重发诗歌48首
(其中有7首重发2次)

就是说他的《海天集》
重发的作品占了45.3%
接近半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9-12-12 10:49 | 只看该作者
提读。涨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0-9 06:4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