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的中国诗坛,发生过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就是1999年4月,在北京平谷县盘峰宾馆召开的诗歌研讨会上,爆发了尖锐的论战,论战双方被称为“民间立场”和“知识分子写作”。
民间立场”一方的诗人,有于坚、伊沙、徐江、侯马、杨克和批评家沈奇等,代表“知识分子写作”一方的诗人和批评家则是王家新、西川、臧棣、唐晓渡、程光炜等。在会前会后论争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还有沈浩波、谢有顺、韩东、杨黎、何小竹、宋晓贤等
“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写作”之争是诗人们的事情,作为读者,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其他的我们不管。学院派诗歌意象宏大,语言打磨精炼,学院派诗人想要构建的是一个永恒的场景;而民间诗人关注当下,运用口语化语言写作,让诗歌走下神坛,走进普罗大众。
其实关于诗歌的白话运动,欧洲文学史上早已发起过数次。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中世纪行吟诗人和但丁所提倡的,一个是浪漫运动时期华兹华斯等人提倡的。但丁提倡口语入诗,却要求丢掉口语中的土语,经过提炼加工后作为诗用。
可见即是白话入诗,也并不是说,说话即为诗,也是需要经过慎重处理的。那么,这么处理的过程其实就已经是“学院风”了。
所以,在这点上,我支持学院风,一如朱光潜所言:诗应该用“活的语言”,但是“活的语言”不一定就是“说的语言”,“写的语言”也还是活的。诗所用的应该是写的语言,而不是说的语言,因为写诗时情思根本就比较精炼。——————————这个是我写的一篇关于诗歌文章里的一段话,正好说到白话诗,贴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