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诗歌 ——在“草根诗歌”研讨会上的发言
大 解
进入新世纪时间不过十几年,中国民众已经拿诗歌起哄和嘲讽了好几次,每一次都使国人尽兴地围观和践踏,不玩够了绝不罢手。在这种集体暴力面前,任何客观公正的声音都是微弱的,甚至显得可怜。 为什么公众总是喜欢糟蹋诗歌呢?我以为,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曾经是大雅之堂里的精神王冠,一直被国人尊崇和膜拜。新诗兴起以后,传统的旧体诗歌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惯性,在人们的精神里延续,另外,由于新诗的接受和传播问题,国人固执地以为,那些自由随性的白话长短句根本就不是诗。于是,对于新诗的嘲讽就成了人们最过瘾的事情,一旦有什么新鲜事,就群起而攻之,动辄上亿人参与,形成不可控制的集体暴力和狂欢,每一次宣泄都酣畅淋漓,使新诗狼狈不堪。 新诗要么是不被认可,极度边缘化,要么是以非正常的方式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的围观和谩骂之物。在国人心中,只要一提新诗,就联想到政治口号和顺口溜,要不就是虚假做作的抒情,甚至把诗人看成是神经病。 那么,新诗是否真的有病呢?答案是肯定的。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新诗毕竟充当过政治的附庸和传声筒,新诗毕竟在群众运动、喜庆节日、自然灾害等事件中,充当过急先锋,被广泛而廉价地使用。在文革时期,甚至出现过一个乡(小靳庄)的农民都写顺口溜。后来,又出现过天安门诗歌事件,出现过奥运诗,地震诗等等,直到近几年网络炒作的各种“体”……新诗确实被滥用过,在特殊时期,新诗确实扮演过小丑的角色,并且每一次廉价使用,都对新诗构成了极大的伤害。 那么,新诗是不是如国人所认为的那样低廉、喧嚣、滥情呢?绝不是。尽管新诗确实存在过一些弊端,并且今后还将不断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但新诗的主流是健康的,安静的,沉稳的。进入新时期以来,新诗对于当下生活的深度介入,已经把诗歌推到了现场,诗人们正在用个人命运感受和记录着时代的变化。诗歌已经厌倦了广场式抒情,不断向个体收缩,回到了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当下,随着网络的普及,新诗的传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可以说,新诗处在一个非常稳定的发展时期。特别是生活在底层的一批诗人,以草根性的写作姿态,表达了他们的切身感受和命运遭际,或悲悯,或深沉,或灵动,都带着他们的体温和气息,彰显着顽强的生命活力。近期在网络上被人们广泛关注的诗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数诗人都在默默地生活,默默地写作。这些草根诗人的共同点是,并不夸大生活的困境和磨难,而是把现实溶于个人的生命体验之中,以紧贴地气的、血肉鲜活的诗歌作品,表现出个人在大变革时代中的价值和意义。他们拒绝高蹈和空泛,身在底层却不媚俗,有着扎实、高雅的文学品质。他们之间的不同点是,个人有个人的表现方式,风格各异,作品具有明显的个性。 草根诗人的出现并非突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汉语新诗在还原现实的路上,已经探索了多年,期间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在语言方式上,口语的加入也为新诗增添了新鲜的活力,运用更加轻松和自由。从整体大势上看,汉语新诗没有低于这个时代,而是在喧嚣和紊流中保有的一块精神高地,干净,健康,充满活力。 尽管国人在不知内情的情况下,时不时抓住一些个别事件,拿诗歌开涮,群体奚落一通,但事过之后,诗歌业内需要反思,国人也应该反思,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诗歌?我以为,我们的诗人们应该向世界贡献出本土的,原创的,新鲜的,生长性的,具有文化积淀和高贵品质的汉语新诗。除此之外,任何与诗歌本体无关的、非建设性的冷嘲热讽,都不值得倾听,也不值得围观。 文章来源:以文字说话
|